![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原卷版)-【必刷题】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练习(选择性必修2)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766041/0-169309527485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原卷版)-【必刷题】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练习(选择性必修2)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766041/0-169309527488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原卷版)-【必刷题】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练习(选择性必修2)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766041/0-169309527490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时作业
展开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1.考古发掘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表是西周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情况统计(部分),据此可以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遗址所在地 | 石器 | 蚌器 | 骨器 | 铜器 |
长安张家坡 | 93 | 173 | 82 | 0 |
长安客省庄 | 69 | 21 | 61 | 0 |
扶风云塘 | 18 | 8 | 7 | 0 |
磁县下潘汪 | 44 | 117 | 4 | 0 |
小计 | 224 | 319 | 154 | 0 |
A.西周青铜用具尽在宫廷使用 B.农具使用显现生产力水平低下
C.西周农业发展分布范围较广 D.西周生产工具使用频率较高
2.商周时期,锸、䦆类农具开沟起土较慢,农田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沟宽垄窄;战国晚期,垄、沟宽度之比变为1:1;沟、垄宽度基本一致。这一变化表明战国晚期
A.生产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集体劳作方式不断得到强化
C.人地矛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D.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
3.春秋战国时,出现了翻土垦荒的犁(替代了末耜),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铲,除草、间苗的锄,平地、起肥用的耙,开沟、做垄的锸,收割谷物的镰等多种农具系列。这一现象
A.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B.巩固了规模化农业生产秩序
C.形成了完整的农耕生产分工 D.促进了牛耕技术在全国推广
4.下表是新中国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统计情况。表中信息佐证了秦汉时期( )
功能 | 类型 | 出土的比例 | 出土较多的地区 |
初耕工具 | 铁锸、铁犁、铁斧 | 61% | 山西、山东 |
播种工具 | 耧铧 | 7% | 河南 |
中耕工具 | 铁铲、铁锄 | 22% | 河南 |
收获工具 | 铁镰 | 10% | 河南 |
A.北方冶铁水平领先全国 B.黄河流域农耕工具完备
C.铁犁牛耕技术相当成熟 D.播种工具生产效率低下
5.下图是山东滕县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该图反映了
A.一牛挽犁技术逐渐兴起 B.耦犁出现推动山地的开垦
C.二牛抬扛技术仍在应用 D.新式农具大量出现
6.《齐民要术》中有多处关于汉代犁耕的记述,关中地区以轻便无床的耧犁为典型,作条、下种、覆土一次完成,一牛一人,日种一顷;而同期辽东地区的“辽东犁”,属大型有床铧犁,“耕者且深,耨者熟耘”,“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A.两地的经济交流少 B.两地的自然差异大
C.两地经济类型不同 D.犁耕技术推广艰难
7.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桶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这种“水轮”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8.“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9.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记载,东汉政府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57处,其分布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东汉时期
冶铁工业区 | 山东 | 河南、江苏、河北 | 四川 | 山西、陕西 | 云南、甘肃 | 其他 |
铁官数目 | 12处 | 各7处 | 6处 | 各5处 | 各2处 | 4处 |
A.手工业技术进一步发展 B.冶铁业分布呈现出均衡性特征
C.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D.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手工业布局
10.“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A.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B.文人精通纺织技术
C.纺织业生产效率高 D.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11.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该图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B.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 D.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
12.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战国兼并战争的加剧 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C.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 D.礼乐制度的加强
13.在清代前期上海地区出现了“其女子多勤苦织红,篝灯燎火至达旦不休,终岁生资悉仰给于织作”,“妇女瞌饷外,耘获车灌率与男子共事,故视他郡虽劳苦倍之,而男女皆能自立”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手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农业 B.自然经济逐渐趋向解体
C.妇女地位有一定的提高 D.女性受制夫权生活艰辛
1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但“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据此可以推断出,该地区
A.农民生活与市场关系密切 B.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
C.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缺乏精耕细作的技术
15.明代史载,松江原本没有暑袜。有人使用尤墩镇所产轻薄棉布制成单暑袜,大受欢迎;所以松江本地新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的店主,把尤墩布分发给当地男妇缝纫成袜,男妇以“从店中给筹取值”为生。这表明
A.商帮开始介入商品生产 B.江南市镇体系发展起来
C.家庭手工业已逐渐衰落 D.棉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
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2.根据如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元代
3.下图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4.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䃜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A.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5.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
|
|
|
|
|
|
|
|
|
|
|
|
|
|
|
|
|
|
|
6.《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8.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鉏(锄)、斸(斧)……,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的选取围绕什么共同的主题?其中哪一则最有实证性,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汉朝农业生产变化发展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如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奖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在分化。
——摘编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摘自《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3)据材料三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后测评,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清初史家万斯同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同步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汉书五行志》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综合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有学者指出,1903年,张謇参观大阪博览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