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7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
展开七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受热过程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2022·韶关模拟)下图为某沿海地区一日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赤道地区 B.中纬度地区
C.高纬度地区 D.高山地带
2.该地当日最有可能出现的天气特征为( )
A.雷雨、大风、冰雹 B.烈日、高温、酷暑
C.潮湿、闷热、无风 D.雪虐风饕、天寒地冻
3.导致A、B两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大气成分
C.气象条件 D.纬度
季风爆发是指西南季风在印度半岛的建立过程。受季风爆发的影响,中国南海地区的天气由干燥、少云转为多云、多雨,而表层水温保持相对稳定。某年5月10—13日和6月8—12日,南海地区经历了2次明显的季风爆发过程。据此完成4~5题。
4.第一次季风爆发时,中国南海地区( )
A.太阳辐射增强 B.海水蒸发减弱
C.海面辐射增强 D.海面风力减弱
5.与第一次季风爆发相比,第二次季风爆发时中国南海地区获得的短波辐射量明显增加。推测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大气辐射增强 B.海洋热量净增
C.季风风力较弱 D.空气对流较弱
(2023·泰州模拟)辐射表是测量各种辐射的工具,测量不同的辐射可以选择不同的传感器和安装方式。下图为某校地理社团研究大气热力作用所采用的辐射表及安装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四个辐射表的功能各不相同。下列关于各辐射表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测量大气辐射
B.②——测量地面反射
C.③——测量太阳辐射
D.④——测量大气逆辐射
7.某日降雪后,地表积雪,天气转晴且气温下降,各辐射表测得的辐射量变化情况是( )
A.①——不变 B.②——减少
C.③——减少 D.④——增加
(2022·德州模拟)近地面臭氧是城市污染大气中的首要光化学污染物,主要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和NOx通过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次污染物。2022年4月20日(晴朗无风),某学校地理学习小组在研学过程中,绘制了重庆市某街区的臭氧浓度与某地理要素的关系图(下图),探讨臭氧的浓度日变化特征。据此完成8~9题。
8.上图所示信息中( )
A.右侧纵坐标为太阳辐射强度
B.右侧纵坐标为NOx浓度
C.a为汽车尾气排放量变化曲线
D.b为臭氧浓度变化曲线
9.该地理学习小组在检测臭氧浓度时,应选择最佳街区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火山活动会向大气层释放大量气体和火山灰颗粒,强烈喷发时喷发物可以进入平流层,迅速扩散至全球并持续存在几个月甚至数年,对地球环境的演化产生深远影响。科学家重点研究了地球最近三次强烈的火山活动,发现这几次活火山喷发物对对流层温度的影响不太相同。其中1980年圣海伦斯火山的喷发物以火山灰为主,而1982年埃尔奇琼火山和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的喷发物除了火山灰外,还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和水蒸气(二者在大气层中结合后会形成浓密的硫酸颗粒云层)。图1示意某观测站观测到的相对于1970年(图中0值)的净太阳辐射变化,图2示意地球大气层及气温垂直分布。
图1
图2
(1)说明火山喷发物在平流层迅速扩散并持续存在时间长的原因。
(2)分析埃尔奇琼火山和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后,对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影响大于圣海伦斯火山的原因。
七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受热过程
1.B 2.A 3.B 解析:第1题,对流层的厚度整体由赤道地区向两极递减,低纬度对流层厚度大约为17~18 km,中纬度为12 km左右,高纬度大约为8~9 km。 图中对流层厚度约为12 km, 最有可能位于中纬度地区,B对。第2题,根据对流层内的气温垂直变化,由地表25 ℃降至对流层顶的-70 ℃左右,由此可推测出此时该地的气温垂直递减率高于对流层的平均垂直递减率6 ℃/km,故推测其可能对应强对流天气特征,雷雨、大风、冰雹属于强对流天气,A对。第3题,A、B两层分别为对流层和平流层,对流层中的主要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等,使得地面成为直接热源,进而导致对流层内气温垂直递减。平流层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已经极低,而臭氧含量明显增加,臭氧因主要吸收短波辐射,使得太阳辐射成为这一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故该层大气气温垂直递增。所以主要影响因素为大气成分,B对。
4.B 5.D 解析:第4题,第一次季风爆发时,中国南海地区多云、多雨,所以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减弱,A错误。由于太阳辐射减弱,海水蒸发量减少,B正确。由于表层水温相对稳定,海面辐射相对稳定,C错误。季风爆发会导致中国南海多云、多雨,所以海面风力应当增强,D错误。第5题,南海地区获得的短波辐射增加会导致海洋热量增加,引起地面辐射增强,进而导致大气辐射增强,所以大气辐射增强与海洋热量净增是出现短波辐射量明显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所以A、B错误。同样都是季风爆发期,并不能说明第二次季风风力较弱,C错误。空气对流较弱会导致阴雨天减少,使地面获得的太阳短波辐射增强,是中国南海地区获得的短波辐射量明显增加的原因,D正确。
6.B 7.C 解析:第6题,读图分析,①②为短波辐射传感器,根据安装位置可知,①测量太阳辐射,②测量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③④为长波辐射传感器,根据安装位置可知,③测量大气逆辐射,④测量地面辐射。故选B。第7题,天气转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①增强,A错误;地表积雪,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②增强,B错误;天气转晴,气温下降,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大气逆辐射减弱,③减少,C正确;地表积雪,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增多,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④减弱,D错误。
8.B 9.B 解析:第8题,臭氧主要存在于平流层,主要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根据材料可知,近地面的臭氧浓度增加属于二次污染物,是挥发性有机物和NOx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的,因此日出以后浓度会增加的为臭氧,图中a曲线在白天浓度总体较夜间高,因此为臭氧浓度变化曲线,C、D错误。由材料可知,挥发性有机物和NOx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会使臭氧浓度增加,因此某地理要素为NOx浓度,A错误,B正确。第9题,要检测臭氧的浓度,提高检测的准确性,需要在人流量和产业活动密集的地区进行,并且还要考虑通风,且气流无阻挡的条件。①中,南北侧高楼林立,气流在南北方向不通畅,会影响检测结果,A错误。②区域为十字路口,气流通畅,且交通以及产业较为密集,可以全方位检测,提高准确性,B正确。③区域监测点以北为绿地,会降低准确性,C错误。④区域主要为居住区,产业活动不密集,因此也会降低数据的准确性,D错误。
10.解析:第(1)题,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下冷上热,大气稳定,火山喷发物进入平流层后,呈现悬浮状态,再加上火山灰本身较轻,将会长期悬浮;由于风力作用,火山灰扩散快;平流层水汽含量少,火山灰长期保持干燥,不易成云致雨,故火山喷发物在平流层迅速扩散并持续存在时间长。第(2)题,据图文材料可以看出,埃尔奇琼火山和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后除了火山灰外,还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和水蒸气(而圣海伦火山的喷发物以火山灰为主),二者在大气层中结合后会形成浓密的硫酸颗粒云层,硫酸颗粒云层质量较轻(而圣海伦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质量较硫酸颗粒云质量更大,易成云致雨,降落地面),在空中飘浮的高度会更高,会长期存在并悬浮,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更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明显减少。
答案:(1)火山喷发物质量轻,体积小,容易长期悬浮在大气层中;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不明显),风速快,利于火山喷发物迅速扩散至全球;平流层大气水汽少,火山喷发物不易与水汽结合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
(2)埃尔奇琼火山和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后形成浓密的硫酸颗粒云层,质量小,高度更高,在大气层中持续悬浮的时间更长,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更强。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7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7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1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1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共4页。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7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7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