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766934/0-169311808745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766934/0-169311808749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766934/0-169311808753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练习
展开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旧唐书》载:“长庆、大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日:“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宣在宥。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由此不能看出
A.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
B.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C.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
D.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
2.对如图概括最准确的是
A.三省职责不同,权限有别
B.皇帝是中央决策集团的中心
C.分权制衡,强化皇权
D.门下省是三省的中枢机构
3.下表是据学者对唐代、五代、两宋宰相出身的文献进行研究所做的统计表。下表反映了( )
唐代 | 369位宰相中出身士族的约占65.8% |
五代 | 46位宰相中,55.8%出身进士,约11.6%为吏职出身,约9.3%为幕僚出身,约7%为行伍出身,约2.3%为五经出身,门荫约占4.7%、荐举占4.7% ,养子、外戚均占2.3%,由身不详者3人 |
两宋 | 北宋宰相72人,63人出身进士,占总数87%强;南宋宰相63人,48人由身进士,占总数76%强 |
A.世卿世禄现象逐渐消失
B.宰相整体政治素养得到了提升
C.封建官僚出身的多元化
D.科举逐渐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
4.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和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秦朝军功授爵制——下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5.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这种变化说明了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科举制度完善并成熟
C.宰相职资发生重大变化 D.世家大族进一步衰落
6.如图为唐太宗贞观初年政令的形成、实施流程图。下列对该图理解正确的是
A.中书省拥有决策政令的自主权
B.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定权
C.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
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
7.唐朝初期,政府预在关中一带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按着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在中央的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户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8.西晋之刖,侍中主要是回答皇帝的疑问,而西晋以来,侍中可以对皇帝“拾遗补阙,谏净纠察”,也就是主动纠正皇帝的错误。据此判断,西晋以来侍中的所属机构是
A.尚书台 B.中书省
C.尚书省 D.门下省
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分封制的实施 B.郡县制的设立
C.科举制的形成 D.行省制的确立
10.《晋书.段灼传》记载:“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有关该材料所反映的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A.该制度为汉武帝首推的察举制
B.中正对被推荐者写出的评语称为“状”
C.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君主专制
D.后期的标准不看家世,只看道德才能
11.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中、外朝制度 B.隋唐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12.下面是不同史籍关于唐代尚书省左右丞职权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左右丞)管辖省事,纠举宪章,以辨六官之仪制” | 《唐六典·尚书都省》 |
“(左丞)官业至重,得弹劾八座,主省内官业及宗庙祭祀之事” | 《唐会要·左右丞》 |
“在京有诉冤者……若稽延致有屈滞者,委左右丞及御史台访察闻奏” | 《通典·尚书上》 |
A.左右丞是尚书省最高长官 B.左丞主要负责皇室事务
C.左右丞拥有独立的司法权 D.左右丞的职权范围广泛
13.唐代科举考试由固定的官员主持,宋代则由朝廷临时任命主试官,称权知贡举,同时又增设权同知贡举若干人。这一变化旨在( )
A.提升主考官的权威 B.革除选拔考试的弊病
C.强化选官制的公正性 D.确保录取程序的严谨
14.《新唐书》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分曹主众务焉,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材料所述这一制度的变化
A.推动了三省六部制的完备
B.避免了君主独裁造成的失误
C.为相权擅权篡政埋下隐患
D.使宰相逐渐退出权力的中心
15.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最可能是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
|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
|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
|
|
|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
|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 |
|
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 |
|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C.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
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16.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原因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7.门阀子弟在唐朝参加科举考试,就要按照出题者的思路学习,就要离开家族势力盘踞的地方,到京城来,金榜题名时,成为天子门生,身份也发生了转变。上述现象反映了科举制度下( )
A.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18.图5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度( )
A.优化了官员选拔程序 B.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C.形成明确的运行机制 D.推动唐代社会繁荣
二、材料分析题
19.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户籍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明显标志与特色。他诞生于春秋时期,在秦国商鞅变法中就有对人口进行授田、兵役登记造册的行为。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商鞅主张将所涉及人员进行记录,把他们的田宅、四邻、亲属都进行记录,出生的婴孩随时添加,亡故之人从记录中撤出。这种记录之法规,已经具有典型的户籍制度特点。对中央集权统治和管理,意义重大。
——张亚贞《“编户齐民”制度对西汉人口管理的影响》
材料二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辶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辶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户籍制度实行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
——摘自文渊:《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材料二
材料三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清代康熙帝时实行“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1)材料二的“银饼”出现在哪一朝代?通过研究它,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参考答案:
1.D2.C3.D4.D5.D6.D7.B8.D9.C10.B11.B12.D13.C14.C15.C16.C17.B18.C
19.(1)有利于加强政府对民众的控制;便于征派赋役,保证国家的财税收入;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平民居住的稳定,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和管理;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但是户籍制度将百姓的活动严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等等。
(2)户籍被破坏,多不符实;安史之乱后,赋役制度混乱,随意增科,名目繁多;赋役不均,贫富差距拉大;官吏盘剥严重,人民压力沉重;逃户流民增多,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20.(1)唐代。唐朝的地方行政管理情况;唐代赋役制度的情况;出现了地方向中央交税的税银等。
(2)评价:赋役制度重大变革基本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向;征税标准的演变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徭役规定的演变有利于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人身控制的演变弱化了人民对国家依附关系、有利于人口的流动;人头税的演变有利于统计人口的增长;商税地位的演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影响了商业发展等。(答出四个角度即可)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当堂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巩固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