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衡水中学高二历史预习资料——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展开衡水中学高二历史预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 形成的原因
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具体表现在:
经济上:铁器牛耕运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备受统治者重视。
文化上:教育和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 百家争鸣意义: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 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
派别 | 代表人物 | 生活时期 代表阶级 | 主 张 | 影 响 |
儒
家 | 孔 子 | 春秋末期 奴隶主 | 政治:“仁者爱人”; 以德治国;克己复礼。 教育:有教无类,兴办私学。 | 创立儒家思想;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
孟 子 | 战国中期 新兴地主 | “仁政”学说;“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性善”论。 | 对儒学加以总结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 |
荀 子 | 战国晚期 新兴地主 |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人民力量巨大;“性恶论”; | ||
道
家 |
老 子 | 春秋末期 奴隶主 | “道”是万物的本源;朴素辩证法思想是精华;“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庄 子 | 战国时期 新兴地主 | 世间万物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 深邃的哲理智慧和 浪漫主义风格影响 大 | |
墨家 | 墨 子 | 战国时期 平民利益 |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
|
法家 |
韩非子 |
战国时期 新兴地主 |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以法治国”;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 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
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背景:
(1)汉初“无为而治”政治思想已不适应汉武帝时期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积极有为治国思想的反映;
(2)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思考:
①汉初为什么要“无为而治”?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有何措施?产生什么影响?
②汉武帝实行“有为而治”的背景是什么?具体表现如何?
-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
(1)特点——以儒家为基础,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标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
(2)原因: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秦依法治国,却因暴政速亡;汉初实行黄老无为的方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解决不了王国势大、土地兼并等问题;
②战国以来各家学派出现融合趋势,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创立新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要求,以文化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③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④儒家提倡仁政、倡导礼制,着眼于社会和统治的长治久安,适合国家正常发展的需要。(而汉初经济恢复后,国家生活逐渐转入正轨。)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表现: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推广儒学。
影响:①从此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②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4)太学建立的意义:
①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
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④使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机会,一定改变大官富子嗣垄断教育局面;
⑤进一步推动了入学的传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