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乡村和城镇第55课时城镇化进程学生用书新人教版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乡村和城镇第55课时城镇化进程学生用书新人教版第1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乡村和城镇第55课时城镇化进程学生用书新人教版第2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乡村和城镇第55课时城镇化进程学生用书新人教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乡村和城镇第55课时城镇化进程学生用书新人教版

    展开

    第55课时 城镇化进程必备知识梳理1.城镇化的意义(1)概念:乡村人口向    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    地区的过程。(2)标志:城镇人口    、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占总人口的比例。(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    水平。(5)城镇化的意义①促进区域    增长。②提高    利用效率。③改善城乡    环境。④增强区域    和谐。2.城镇化的推力和拉力(1)城镇化的拉力主要有:城市    多、收入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等。(2)城镇化的推力主要有:农村人口增长快、土地压力大、    、生态环境恶化等。3.世界城镇化进程(1)世界城镇化表现(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  ,城镇化水平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  ,城镇化处于   水平。关键能力突破技 法 点 拨1.世界城镇化的差异(1)时间差异(2)地区差异2.城镇化进程的一般特点 典 题 精 研[典例] [2020·海南卷]下图所示地区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等,逐渐融入城镇生活。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8 000余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据此完成(1)~(3)题。(1)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  )A.多极化发展,不同等级城市同步扩张B.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C.多核心发展,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D.多极多核,城镇分散发展(2)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  )A.城镇建设更加有序B.地域文化特色更浓厚C.对外开放程度更高D.农业机械化水平更高(3)新时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措施有(  )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②提高教育经费比重,扩大城镇教育规模 ③城乡统筹,加强就业培训 ④提高城市落户门槛,加强户籍管理 ⑤大力发展中小城镇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审题解题]第1步:获取信息信息①:图示地区为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发展到2015年时,城镇数量增多、规模增大。信息②: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等,逐渐融入城镇生活。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信息③: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8 000余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第2步:解读信息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人口大于1 000万的城市始终只有一个(注意图例信息的获取),符合“一极”;而500万~1 000万的大城市在2015年出现了两个,符合“多核”,其他中小城市明显增多,所以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所以大中小城市数量分布合理,城镇建设更加有序,而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中,广州、深圳规模过大,不符合中心地理论,所以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建设更加有序。第(3)题,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属于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并不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提高教育经费比重,扩大城镇教育规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进城农民子女上学问题;城乡统筹,加强就业培训可以提高进城农民的就业技能,有利于促进进城农民就业;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可以为更多农民进城提供发展空间;提高城市落户门槛,加强户籍管理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答案] (1)     (2)     (3)    知能转化演练  下图为美、日、德三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图。据此完成1~2题。1.城镇化加速阶段起步最早和进程最快的国家分别是(  )A.美国、日本 B.德国、美国C.日本、德国 D.德国、日本2.三个国家城镇化发展均进入后期阶段,该阶段城镇化水平再提高的新动力是(  )A.发展服务业 B.发展重工业C.大量移民 D.改善交通[2023·深圳中学高三调研]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中不同区域人口的发展变化。据此完成3~5题。3.图示反映该城市(  )A.人口不断减少 B.规模不断扩大C.环境污染加剧 D.经济不断衰落4.该城市区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核心区教育、医疗条件越来越差B.近郊区经济更发达,吸引大量人口C.核心区房价高,城郊间交通条件改善D.近郊区人口出生率高,核心区人口死亡率高5.该城市区域人口的变化对城市的影响是(  )A.核心区基本建设落后于郊区B.核心区出现空城化现象C.郊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D.城郊之间气温差异减小  [2023·苏州市模拟]下图是1965~2005年日本首都东京夜间人口占白天人口的比重变化图。据此完成6~7题。6.从图中可知,1965年开始东京出现了(  )A.郊区城镇化现象 B.逆城镇化现象C.虚假城镇化现象 D.滞后城镇化现象7.影响图中1995~2005年比重明显上升的主导因素是(  )A.产业结构 B.交通状况C.人口政策 D.自然环境学科素养专攻——注重应用性和创新性地理图像判读 eq \o(○,\s\up1(17))  城镇化进程图读 图 流 程1.城镇化坐标图的判读判读步骤分析:第一,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例如上图,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曲线反映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第二,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镇化发展阶段。例如,b时期和a时期相比,b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较小,距离市中心约8 km处人口密度较大,反映b时期该城市进入郊区城镇化阶段。第三,比较市中心数值变化,可推断城镇化水平高低。例如,比较a图和c图,前者市中心人口密度在120千人/km2以上,而后者在120千人/km2以下,表示从a时期到c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人口逐渐向郊区迁移。2.城市城区面积变化图(1)城区面积变化图的判读步骤展示(下图)(2)城区面积变化图的判读步骤分析第一,比较乙图和丙图,可发现丙阶段城市数量较多。第二,对比丙图和丁图,可发现从丙阶段到丁阶段,城市占地面积扩大,逐渐发展成带状和团状。第三,从甲阶段到丁阶段,城区面积逐渐扩大,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学 以 致 用[2020·江苏卷]下图为某小镇空间格局演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影响该小镇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是(  )A.产业结构 B.人口素质 C.环境质量 D.交通方式2.“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有利于(  )A.减轻自然灾害 B.提高环境容量C.保护传统地域文化 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第55课时 城镇化进程必备知识梳理1.(1)城镇 城镇 (2)增加 上升 扩大 (3)城镇人口 (4)经济发展 (5)①经济 ②资源 ③居住 ④社会2.(1)就业机会 高 (2)收入低3.(1)缓慢 加快 上升 (2)早 高 晚 较低关键能力突破[典题精研][典例] 答案:(1)B (2)A (3)C知能转化演练1~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1870年,德国城镇人口比重已达36%,而美国和日本分别是26%、10%,说明加速阶段起步最早的为德国;读图可知,德国和美国城镇人口比重从30%提高至70%用了约90年的时间,而日本只用了不到60年的时间,说明城镇化加速阶段进程最快的是日本,D项符合题意。第2题,城镇化进入后期阶段,即城镇人口比重达到70%以上,城镇化速度变慢,甚至会出现逆城镇化现象,城镇化水平再提高要靠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此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一般以第三产业为主,因此城镇化水平再提高的新动力应是发展服务业,A项符合题意;发展重工业经济效益较低,且给资源、环境造成较大压力,排除B项;大量移民和改善交通不能为城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不能成为城镇化水平再提高的新动力,排除C、D两项。答案:1.D 2.A3~5.解析:第3题,近郊区人口增加,核心区人口减少,说明人口由核心区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镇化现象,使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B项正确。第4题,该城市人口由核心区迁往郊区,其主要原因是核心区房价太高,且城郊之间的交通条件改善,郊区的环境条件优于核心区,使得很多居民从核心区迁往郊区居住,C项正确。第5题,核心区人口外迁,人类活动释放的人为热量减少;随着郊区人口增多和城镇化发展,郊区释放的人为热量增多;城郊之间的气温差异减小,D项正确。答案:3.B 4.C 5.D6~7.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东京夜间人口比重低于白天,说明部分人口白天到城市工作,夜晚回到小城镇或乡村居住,即工作在城市,居住在小城镇或乡村,这符合逆城镇化现象。第7题,读图可知,日本首都东京1995~2005年之间夜间人口占白天人口的比重明显上升,说明有许多人口又由小城镇或乡村回流到城市,出现再城镇化现象,主要原因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使污染减轻,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A项正确;城市交通状况一直都较优越,B项错误;人口政策对再城镇化影响较小,C项错误;城市是人文环境,受自然环境影响小,D项错误。答案:6.B 7.A学科素养专攻[学以致用]1~2.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聚落空间格局演化的因素,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读图可知,该小镇空间格局的演化依次表现为明代核心区在近南北向河流沿线布局,清代拓展区在东北—西南向河流沿线布局,现代拓展区沿重要交通线布局。据此可推知,影响该小镇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是交通方式。故D项正确。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据图可知,“现代拓展区”位于小镇的东南部,沿重要交通线布局,避开了明代核心区和清代拓展区,有利于保护传统地域文化,C正确。“现代拓展区”的建立不能减轻自然灾害,A错误。环境容量的提高与多种因素有关,B错误。随着“现代拓展区”的建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D错误。答案:1.D 2.C 时间表现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增长    18世纪中叶之后世界城镇化速度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镇人口比例迅速    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对应阶段初期中期后期后期人口流动方向农村→城镇城镇→郊区城镇→农村和小村镇周边地区→中心城区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比较大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第一、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占主导城镇化问题不明显城区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土地供应紧张城镇环境进一步恶化城镇环境质量改善原因城镇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城市产业的迁移交通条件的改善,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城市中心区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图示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