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2.9 有理数的乘法
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第1课时 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
教学目标
1.会确定多个因数相乘时积的符号,并会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2.掌握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能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化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确定多个因数相乘时积的符号,并会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难点:掌握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能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化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下面我们做几道题.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1.(-7)×8与8×(-7);
[(-2)×(-6)]×5与(-2)×[(-6)×5].
2.(-)×(-)与(-)×(-);
[×(-)]×(-4)与×[(-)×(-4)].
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组问题进行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多个有理数相乘
计算:
(1)-2×3×(-4);
(2)-6×(-5)×(-7);
(3)0.1×(-0.001)×(-1);
(4)(-100)×(-1)×(-3)×(-0.5);
(5)(-17)×(-49)×0×(-13)×37.
解析:先确定结果的符号,然后再将它们的绝对值相乘即可.
解:(1)原式=+(2×3×4)=24.
(2)原式=-(6×5×7)=-210.
(3)原式=+(0.1×0.001×1)=0.0001.
(4)原式=+(100×1×3×0.5)=150.
(5)原式=0.
方法总结:①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②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探究点二:运用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简便计算
计算:
(1)(﹣0.25)×(﹣25)×(﹣4);
(2)(-7)×(-)×;
(3)(-2)×(-1)×(-2)×;
(4)()×(+6)×10×(− ) .
解析:第(1)题,-25与-4结合积为100,故用乘法的结合律先结合,再进行计算.(2)仔细观察,会发现第1个因数-7与第3个因数的分母可以约分,因此可利用乘法的交换律把它们先结合运算.(3)可以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简化计算.(4)与10 ,+6与−分别结合相乘,再计算最后结果.
解:(1)原式=﹣0.25×(25×4)=﹣0.25×100=﹣25.
(2)原式=(-7)××(-)=(-)×(-)=.
(3)原式=-(2×)×(×)=-5.
(4)原式=[()×10]×[(+6)×(− ) ]= -6×(-2)=12.
方法总结:运用乘法交换律或结合律时要考虑能约分的、凑整的数,要尽可能地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当一道题按照常规运算顺序去运算较复杂,而利用运算律改变运算顺序却能使运算变得简单些,这时可用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
三、板书设计
1.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
(1)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
(2)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2.乘法的运算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学”数学放在教师“教”之前,“导学”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要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实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学生经历积极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总结得出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整个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师适当点评,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2 有理数精品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2 有理数精品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2 有理数一等奖第1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2 有理数一等奖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 有理数2.1 有理数2 有理数一等奖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 有理数2.1 有理数2 有理数一等奖第1课时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