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综合题答题规范总结人文地理类
展开
这是一份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综合题答题规范总结人文地理类,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农业类问题,工业类问题,交通类型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综合题答题规范总结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类一、农业类问题1、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地形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 2、农业区位因素变化:(1)市场需求量的变化(2)现代快速交通运输发展、冷藏保鲜技术的进步(3)政策的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业补贴等)(4)农业科技的发展(优良品种等)3、区位条件分析:(1)区位优势:(2)区位不足:以水稻种植业为例,分析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4、评价不同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类型评价有利(优势)不利(不足)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特征: 亚热带季风气候 特征: 温带季风气候 特征: 热带季风气候 特征: 气候类型评价有利(优势)不利(不足)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特征: 热带沙漠气候特征: 热带草原气候特征: 高原山地气候特征: 5、评价地膜使用对农业的影响(1)有利:保温、保湿、保肥、保土、抑制杂草;(2)不利:地膜难以降解,污染土壤;导致土壤透水、透气性差,土壤板结。6、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带来的问题(不利影响)(1)干旱、半干旱农牧业区、灌溉农业区 典型区域:绿洲、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中亚棉花种植区、埃及尼罗河灌溉区、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美国西部高原山地灌溉农业区等带来的问题: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针对性措施:①退耕还草,还牧;建人工草场,提高牧草产量;合理载畜量;发展喷灌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半湿润区农业区:典型区域:我国华北平原带来的问题:土壤盐碱化、地面下沉针对性措施:增施有机肥;引淡淋盐;雨季回灌;合理开采地下水(3)季风气候的山区、高原农业区、雨林气候区典型区域:我国的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南方丘陵区、热带雨林气候区带来的问题: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针对性措施:营造防护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及旅游观光业。7、如何实现以农业开发为主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品种(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林牧综合发展(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区域品牌和区域特色。(4)利用互联网积极开拓销售市场(5)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增加经济收入。(6)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业。8、关于农产品产量高、品质好的条件分析?①晴天多,光照时间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②土壤有机质丰富,土壤疏松透气透水好,利于农作物根系发育,提高产量③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利于农产品有机质的积累④冬季寒冷,病虫害少。⑤培育优良品种。9、如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1)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品种,培养农业技术人员。(2)提高农产品的品质(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区域品牌和区域特色。(4)利用互联网积极开拓销售市场(5)错时上市(6)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深加工.10.从“公司+基地+科研单位+合作社+农户”扶贫模式,从产业角度分析该扶贫模式的合理性。(1)公司:规模化种植,扩大销售市场,保证农产品品质。(2)基地:有利于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3)科研单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专业生产水平,研发新品种;延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4)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5)农户:为公司提供充足的农业产品和劳动力。 高考综合题答题规范总结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类二、工业类问题(一)工业区位因素:1、自然——土地、水;原料、燃料2、社会经济——市场、动力、劳动力、技术、交通、信息、政策等;(二)工业区位条件的分析区位优势:区位不足:以长三角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为例分析区位条件: (三)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市场需求量扩大2、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3、科技、信息网络的进步4、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系统的建立5、政策的支持(四)工业区位的布局:(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协调统一)1、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利益;发挥区位优势,寻求最大市场2、环境效益——“三废”工业的布局。水污染:大气污染:固废污染:(五)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域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1、传统产业衰落 2、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严重(六)传统工业区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有哪些?1、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2、合并重组,调整工业布局。3、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加强环境管理。4、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网。5、政府政策支持。6、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造传统产业。 (七)面对国际压力,我国如何实现高新技术工业的弯道超车?1、加大资金投入。2、加大科技投入 3、加大人才培养 4、加大政府政策支持5、吸纳高新技术人才 6、加强国际合作 8、打造品牌 9、开拓国内外市场(八)如何提高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1、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2、加大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3、利用互联网开拓市场。(九)工业生产逐步转向数字化、信息化,试从数字化、信息化角度分析其对提升工业竞争力的作用。1、提供智能化管理平台,提高工业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2、提供数字化、信息化平台,有利于加强工业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协同生产。3、利用数字化、信息化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扩大销售市场。4、利用数字化、信息化,可以实现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保证产品品质。 (十)产业转移1、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市场2、产业转移的主要工业类型:劳动力指向性、能源指向性工业3、产业转移对转出地、转入地的影响(1)转出地:有利:①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生态环境②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③不利:短暂的失业人口增加,不利于就业。(2)转入地:有利:①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和经济收入;③ 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④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利:加剧环境污染 三、交通类型问题1、交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水文、(2)社会经济因素:运输需求量(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分布);科技、国防、少数民族、革命老区等2、区位有利条件分析:(1)有利条件(2)不利条件(困难)案例1:分析欧洲内河航运价值高的原因自然条件---地形平坦,水流平缓;降水丰沛均匀,河流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小,通航里程长;无冰期,通航时间长。社会条件---流域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运输量大;有人工运河相连,形成河运网 案例2、分析京沪高铁条件区位优势条件:东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工程建设;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客运需求量大;资金充足;科技发达区位不足:占用耕地;河流众多,桥梁工程量大,投资大。案例3:港口区位①地形有适当的坡度,以保证排水。②地面平坦开阔,以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降。③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④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连接。⑤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⑥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的地区等。⑦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量大。案例5:高架桥的意义(1)东部经济发达地区:①减少占用耕地,保护耕地资源。②减少与地面其他交通方式的交叉,提高通行效率。③保证高铁平稳、舒适、安全运行。(2)西部地区: ①为野生动物提供安全通道,保护生物多样性;②防止风沙掩埋铁轨,保护高铁运行安全。3交通工程建设(道路、港口、桥梁等工程)过程中常遇见的困难(不利条件分析)(1) 复杂的气象气候条件,例如大风天气(风沙天气),多台风、暴雨,高寒多冻土等;(2) 复杂的水文条件:例如水流湍急,海浪高,河流多等(3) 复杂的地形条件:例如地势高低起伏大,地表崎岖不平;(4) 复杂的地质条件:例如位于地震带,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5) 沿线无基础设施可利用,加大工程投资。4、交通工程重大意义:(1)经济意义:完善交通运输网;加强对外的经济贸易联系,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战略意义: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快西部区脱贫速度,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5、第二亚欧大陆桥的意义(1) 国际意义:①有利于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经济贸易联系 ②有利于开拓中亚、欧洲的市场;③ 有利于提高我国大陆沿海港口的国际地位。(2) 国内意义:①有利于促进我国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缩小经济差距; ②有利于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③有利于带动中西部地区相关产业(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④ 有利于团结中西部少数民族,利于巩固边疆国防。6、城市内部交通问题及措施。(1)交通问题:交通拥堵、交通污染、(2)交通措施:①大力发展公共交通;②完善城市交通运输网,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③错峰上下班 ; ④ 发展新能源汽车 ; ⑤ 提倡绿色出行,低碳出行;⑥增加绿化面积,营造绿色空间。 (四)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1、南水北调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1、不平衡;总量多,人均少2、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跨区域调配水资源的原因1、 必要原因: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北方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分布不匹配。2、 可能原因:长江水资源丰富,径流量季节变化小,且距离适中。南水北调线路方案1、东线方案:位于第三级阶梯东部,在黄河以南因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2、中线方案:从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可自流供水给华北大部分地区。3、西线方案:位于青藏高原上,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 影响1.积极意义(1)社会效益:缓解调入区工农业生活用水矛盾(2)经济效益: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3)生态效益:美化环境,控制地面下沉。2、可能带来的问题(1)长江径流量减少,水质变坏(2)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航道淤塞。(3)对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4)沿线土壤易发生盐碱化。(5)水源易受到污染2、西气东输 地区项目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西气东输在很大程度上可促进东部的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东部地区进行的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将极大地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促使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压力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不利影响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土保持尤为重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三部分专题三综合题规范答题题型一特征描述类(附解析),共4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三部分专题三综合题规范答题题型五辨析评价类(附解析),共5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三部分专题三综合题规范答题题型四意义影响类(附解析),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