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巩固练习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巩固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Ⅰ,语言文字运用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故乡的秋》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当我漫不经心地推开那扇因经年的岁月而变得滞重喑哑的房门,看见天井里那株矮小的迎春,在寒冷的淡雾中绽出一星淡黄的花朵时,心里仿佛被什么细小的东西猛叮了一下。在一种莫名的激动和战栗中,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凛冽透骨的空气。
我知道,春天来了,春天真正地来了。这来到我天井中的第一朵鲜花,以其淡雅的馨香和宁静的妩媚,默默地告诉了我这一消息。春天来了,天空将又一次飘满风筝和鸟鸣;春天来了,大地将又一次盛满绿草和歌声。记得昨夜的梦中,还有不断的风雪将我一次次喊醒。而更远的一些时候,当我看到这些在漫天风雪中瑟瑟颤抖的纤细枝条时,还曾情不自禁地为它们那美好而脆弱的生命担心不已。然而现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朵鲜花,也如此真实地到达春天,到达我的血液和灵魂了。
这是怎样一种令人感动的变化啊!我知道,这来到春天的第一朵鲜花,在绽放出令人注目的绚丽光彩前,它所经历的痛苦挣扎和血泪艰辛。其实,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许正因为这苦痛和艰辛,那博大,那辉煌,才更令人敬慕、尊崇。就像我们的生命,必须经历漫长的跋涉和坎坷,才能到达那风光迷人的峰顶。而那峰顶,也只有经历期待和失望的磨砺,才会更加美丽迷人。
1.有人认为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作为首句太过啰唆,应该改为“当我推开滞重喑哑的房门”,你同意这样的改动吗?为什么?
2.请在文段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山顶上的颜色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 ① ,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动,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一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 ②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1.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符合语境,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
②:
3.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走进胡同,就像置身于一幅生活情趣画里。古树依依,青砖斑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北京,不仅胡同是城市中连接主干的小街巷,更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好像一座座充满着民俗风情的博物馆,记录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1)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串上几条胡同和那儿的老住户聊上一阵子,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
②在北京有句老话叫“胡同串子”,它不仅仅指那些喜欢提着鸟笼、没事瞎逛游的爷们儿,也反映了北京胡同生活的影子
③安然的四合院,挺立的门楼,卧在门两侧的门墩……含蓄而不张扬,低调而不夸张,细腻而不动声色,凸显了京城胡同历史文化的韵致及魅力
④在感受胡同带来的历史的同时,我们还能感知到一种古老文化给予我们的生活的感召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胡同见证了北京人平静的生活
A.③①④②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④①②③
(2)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词语的位置错误,请修改并说明理由。
5.请在下面文段横线处填入合适的词语,扩展后的语句要符合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①_________的芦花,钓鱼台②_________的柳影,西山③_________的虫唱,玉泉④_________的夜月,潭柘寺⑤_________的钟声。
6.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郁达夫笔下描写的“故都的秋”的特点是“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通过对故都秋景、秋境细腻的描写,充分展现了“清”“静”“悲凉”的秋味。
(1)请你仿照“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下面句子横线处填空。要求:选取四季中的一个季节,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此季节在你心里留下的印象。
“家乡的_________(季节名称),特别地来得_________,来得_________,来得_________”。
(2)请你写一段描写性文字,充分表现(1)中你所选的你的家乡的该季节的这三个特点。要求:语言流畅,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
7.在郁达夫的眼中,故都的秋是“清”“静”“悲凉”的;在刘禹锡的眼中,秋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其实,秋天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秋天往往也是各异的。正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请你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我心中的秋”。
答案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1.答案:不同意。通读文段可知,作者为我们描写了春天绽放的第一朵迎春花,这朵花给作者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希望,而开篇第一句话“漫不经心”“因经年的岁月而变得滞重暗哑”正表现作者阴沉压抑的生活状态,就像那扇年久而喑哑的门一样。改动之后则无法体现作者的心理状态。
解析:解答本题需考虑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即从文段的感情基调和后文的表达方向入手,文章从沉闷转向充满希望,后文中作者表达的是迎春花开放给人带来的希望和启示。
2.答案:①春天却如此真实地来到了②都掩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前文“记得昨夜的梦中……担心不已”可知,作者在盼望春天的到来,下文“也如此真实地到达春天”也有所提示,此处应是说春天真正到来了;第②空,根据下文“也许正因为这苦痛和艰辛……”可知,此处说的是“博大的辉煌”背后的“苦痛和艰辛”。另外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语意是否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1.B。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像有一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等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色道儿”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段中并没有使用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
2.示例:①忽然又温暖一会儿②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联系上下文来分析。由①处前面的“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和后面的“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以推测出①处应该填“忽然又温暖一会儿”之类的语句。由②处后面的“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可以推测②处应该填“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之类的语句。
- 答案:①原文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②原文表达出了感知过程,层次感更加明显;③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更亲切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从句式看,原句将表示颜色的修饰成分放在后面单独成句,有强调的作用,句子也显得更活泼。从表达效果看,原句先说“一层层的”,然后说“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这样能够表达出感知过程,层次感更强。从语体色彩看,原句口语化色彩更浓,语言也更生动,原句和文段整体风格一致。
4.答案:(1)C
(2)修改:胡同不仅是城市中连接主干的小街巷,更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
理由:“不仅”应放在“胡同”之后,这样“胡同”就能统摄两个分句,使句意明确、畅通。
解析:(1)③句承接上文“古树依依,青砖斑驳”,紧扣段首的“一幅生活情趣画”。④句承上启下,承接③句对胡同“历史文化”的描绘,并引出②句和①句对北京人“胡同生活”的解说。②句中“胡同串子”是北京胡同生活的典型样态,是④后半句的例证,故衔接④。①句承接②句“胡同串子”,对其展开补充,故①句衔接②句,选C。
(2)本小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语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分句的主语不同,关联词语一般放在主语的前面。
5.答案(示例)①洁白 ②稀疏 ③寂寥 ④皎洁 ⑤悠远
解析:本题题干要求“扩展后的语句要符合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即扩展后的语句必须做到与原文中心一致,语境和谐,语言风格一致。
6.答案(1)春 慢 美 灿烂
(2)春天终于来了。清明都过了,一株株柳树才慢慢抽出了嫩嫩的绿芽,在灿烂的阳光下,扭动着柔软的腰肢。花儿终于展开了笑脸,开始成群结队地向春天微笑,向春天招手,向春天欢呼
解析:(1)本题考查仿写能力。分析仿句,可发现“清”“静”“悲凉”三个词概括了“故都的秋”的特点,仿写时也要用三个类似的词概括自己家乡某一季节的特点。答题时,应先点明自己写的季节,然后用三个词概括该季节的特点。此类题答案不唯一,但答题时要注意做到与例句结构一致、话题一致、修辞一致、格调一致。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题干要求根据第(1)题选择的季节和概括出来的季节特点,对家乡该季节的景色进行描写。描写时需注意扣住第(1)题中概括出来的该季节的特点。同时,还要注意“语言流畅,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
7.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4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课堂检测,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同步训练题,文件包含第141课《故都的秋》同步检测原卷版docx、第141课《故都的秋》同步检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14.1 故都的秋巩固练习,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