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赏析写景和抒情艺术- 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核心考点逐项突破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03 赏析写景和抒情艺术- 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核心考点逐项突破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重点,知识点的思维导图,抓住赏句题的三个关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强化对诗中佳句的赏析能力,尤其是佳句的写景艺术和抒情艺术的赏析。
答好这类题,要抓住三个关键:1.赏析的切入角度有些是规定角度,如请从炼字(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更多的是未规定角度,只是题干带有“赏析”字样。而选择从哪些角度切入赏析至关重要。一般的赏析角度有五个(参见上面的“题点图要”),另外有意象、语言等角度。到底要从哪一个或哪些角度切入,要因诗句或因题而异。一般而言,要从特征最明显、最突出的角度切入。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要求赏析角度恰当、准确、全面。
2.表达效果的分析赏句的答题要点必须有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古诗中佳句的表达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具体考虑以下内容:(1)内容、主旨、情感(哲理):这是从句子的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2)表达技巧: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拓宽诗境,使表达更为深广等。(3)位置:“效果”就是作用,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当然,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3.具体、深入的过程分析赏析,顾名思义就是有赏有析,“赏”就是看“角度”和“效果”,“析”就是把“赏”的过程有层次、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能否结合文本,尤其是语言展开细致、深入的分析,是评判赏析是否上乘的重要标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任务。寄韩潮州愈[注][唐]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注 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迎佛骨入宫。韩愈因上书《论佛骨表》直言极谏阻止,后被贬为潮州刺史。
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因上表极谏唐宪宗迎佛骨而被贬至潮州,身处京师的好友贾岛写 作此诗以抒己怀。B.首联笔力奇横,表达忠臣被逐,寒士内心难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 深情厚谊。C.颔联中,“篇章”“书信”既写出了两人的相互应和和肝胆相照,又 与诗题遥相呼应。D.尾联借烟风卷尽、皓月东升之景寄予诗人的美好憧憬,暗含诗人对朝 廷的不满之情。
解析:“暗含诗人对朝廷的不满之情”无中生有,尾联并无此意。
2、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作赏析。
答案 颈联中,“峰悬驿路残云断”一句写道路险阻,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之上;“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句则写韩愈到任后处境凄苦,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悬”“浸”二字,一高一下,生动形象。在物景烘托中表现出诗人深沉的关切心情。
解析:答题先解释诗句的含意,再赏析炼字“悬”“浸”的妙处,以及所运用的手法——借景抒情(或想象),后点明所要表达的因路险城苦的关切之情。
3.清代胡以梅在《唐诗贯珠》中评价本诗“庸肤剥尽”,请指出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并简要赏析。
答案 ①构思精巧。前句写途中景象,后句写潮州景象,虚中有实,落笔超逸。②取象不凡。险峰、驿路、断云、沧海、城根、老树,蕴藉深沉,境界开阔。③用字脱俗。“悬”“浸”二字,俯仰结合,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驿路艰危,海城地卑湮湿(“断”“秋”二字,移情于物,写阻隔处含牵挂,写凄苦处寄关切)。
解析:先要准确理解“庸肤剥尽”的含义,意思是这两句写得一点儿也不平庸,非常有新意。然后分析它“不俗”在哪里:①构思;②境界;③用词。
4.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
答案 ①该句以景作结:有一天大风吹散了瘴气,皓月东升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②借景抒情:借想象之景表达了诗人的美好祝愿,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定会大白于天下,也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
解析:赏析可以从最明显的角度切入: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想象),位置上以景结情,效果上要重点说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赏析句子的写景艺术和抒情艺术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任务。鹧鸪天·送人[注][宋]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注 这是一首送别词,作于淳熙五年(1178)春,词人自豫章赴临安途中。此时词人已在仕途上经历几番挫折,故作此词以抒发感慨。
下面是本词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直接点题写送别,“唱彻”“泪未干”形象生动地道出了无 限的伤感。B.上片的第二句,写词人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运用反语的修辞,表 达了词人内心的激愤之情。C.下片中“只应”一词加强了反问语气,富有言外之意,国家分裂、人 民苦难更值得关注。D.下片最后两句写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有别于人间行路的艰难, 表达了词人对行人的担忧和离别的伤痛。
解析:“有别于人间行路的艰难”错,应是“哪有人间行路难”;“对行人的担忧”错,应是“对世路艰难的感叹”。
2.请简要赏析上片的最后两句。
答案 ①以景映情,烘托渲染。先写江中之水,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这是对行人别后的关切;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暗喻人生之路遇到几番挫折,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②看似写景,实则关联着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而且含而不露,富有余韵。
解析:所给句子是写景句,赏析要从写景技巧与写景效果两方面考虑。如谈景,高下结合,渲染出一幅水尺空阔、烟笼云绕的暗淡画面。(答此也可)写景效果,既要分析景中之情(重点),又要注意以景抒情的自身效果。
对写景句的赏析须注意两点:(1)赏析角度常见的角度有:①描写角度与层次: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②多种感官结合: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等入手。③描写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与细节描写。④其他手法,如反衬、融情于景,使用哪些修辞手法等;其他角度,如时空变化等。
(2)效果分析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写景艺术的阐释。如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稍微解释一下何为“动”何为“静”,“动”“静”如何结合。二是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分析时固然要扣住手法自身效果,主要是在诗词中的效果。写景的艺术效果无非是以下几点:①对景物自身的效果,如使景物生动形象;②造境,营造了什么意境,渲染了什么氛围,扩大了什么意境等;③抒情,抒发了什么感情,或者为抒发什么感情做铺垫。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任务。除夜二首(其一)①[宋]陈与义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注 ①北宋灭亡后,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城中爆竹”是除夕夜的 习俗,“随节换”“比量旧岁”“看春生”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B.颔联对仗工整,“多事”“尽情”二词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 却又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C.前两联中,诗人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室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后两联中,诗人又让自己的思绪跃出窗外,设想明月登楼远眺的情景。D.本诗不用华丽的辞藻,也不用典故,语言平淡自然,通篇语句朗朗上 口,富有口语色彩,但读起来让人有韵味醇厚之感。
解析:颔联中“多事”“尽情”二词并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2.请联系全诗赏析尾联的抒情艺术。
答案 尾联运用虚写的手法,通过联想写自己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拓展了意境,一扫前面情绪的低沉和复杂(纠结),生动地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前六句情致凄怆,结尾处转出前景之有望,有远神远韵。
解析:注意题干规定的赏析角度“抒情艺术”及提示语“联系全诗”。“抒情艺术”,要答出抒情手法(想象)和要抒发的情感(盼国运好转)。“联系全诗”,要把前面六句所抒之情(低沉)联系起来看,尾联一扫沉闷,抒发企盼美好的感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03 叙述视角-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核心考点逐项突破课件PPT,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点思维导图,活动一,技法点拨,掌握答题之道,活动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4 对比鉴赏- 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核心考点逐项突破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重点,知识点思维导图,活动一,方法点拨,活动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2 小说结尾- 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核心考点逐项突破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物丰富人物形象,分析考情,技法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