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
时空观念: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等图片,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历史解释: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家国情怀: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
教学重点 | 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 |
教学难点 |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展示的图文,参与成语游戏。)
这些成语故事反映战国时期的战争和社会变化。那么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有
何变化和特征?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
(一)社会背景
1.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教师讲述:春秋与战国最大的区别,借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虽然都是以力服人,春秋称霸者还会需要假借周王的名义。而到了战国时期,争雄者则连这一层也省去了。
2.总结当时社会背景:
(1)社会背景:经过春秋300年纷争,大部分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统治彻底崩溃。
(2)赵韩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二)战国七雄
1.【图片展示】通过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时空分布。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三)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1.教师帮助学生阅读P33面至P34面内容,提问: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有何特征?
提示:(1)强大的诸侯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2)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七雄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
先后崛起。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四)战国时期的战争与特点
1.【图片展示】展示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的概况,设问:战国时期有哪些战争?战争有何特点?
2.提示:
资料: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
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
战争特点: 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课件展示:长平之战
材料研读:
材料1: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材料2: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荒地大量被开垦出来,成为私田。而鲁国最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缴税,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占有土地的人逐渐转变为地主,出现新兴地主阶级。
问题:新兴地主阶级有何需求?
力求私有土地的合法化,掌握国家政权。
目标导学二:商鞅变法
1.[图片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从变法的目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了解商鞅变法。
2.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补充讲述。
(1)原因:①经济方面: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②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改革的政治原因。③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3)时间、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见课件)
(5)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成效最大的原因:除了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还有两大主观因素。一是秦国地处西陲,国家落后,因而改革决心最大,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二是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措施得力。
(7)【知能拓展】商鞅变化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教师提示:①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②商鞅虽死,但因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图片展示】
2.教师引导学生从都江堰的构成、功能、作用等方面整理:
三、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学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国取得优势,统一全国。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的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都是重要的知识点。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商鞅”的舌战群臣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导入新课,在设计“战国七雄”的内容时,采用了战国形势图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通过教师的讲解来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突破难点。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控时间。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