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统编版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优秀学案
展开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程标准 | 素养达标 |
1.通过了解明清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名族国家版奠定的重要意义 | 1.时空观念:掌握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1636年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 2.史料实证:通过具体史料探究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的变化。 3.唯物史观:认知明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名族国家更趋稳固。 4.家国情怀:感悟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⑴起义: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逐渐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⑵灭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即明太祖。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丞相
(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设内阁
(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职位,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
(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特点: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
【微点拨】内阁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
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回。
【即学即练1】明朝后期,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在朝会上与万历皇帝争辩,上书批评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万历皇帝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这表明
A.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B.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
C.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 D.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
3.宦官专权:明代皇帝厌政,将批红之事交给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办,这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方便。宦官有了参与政事的机会,进而造成宦官专权局面。宦官擅权乱政是皇帝授权的结果,也是利用宦官牵制内阁的产物。
【知识拓展】读图明史——明代内阁的权力
4.特务统治:明代为了确保臣下绝对忠心,利用特务手段侦察臣僚私下言行,设立厂卫机构,监视侦察官民行为,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
5.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⑴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七次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⑵评价:
①积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大航海。
②消极: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2.倭寇之患
⑴概况:元末日本海盗骚扰东部沿海;明初海禁,沿海海盗等与倭寇勾结,走私杀掠。
⑵应对: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倭患基本消除后,朝廷遂放松海禁。
3.西方的侵扰
⑴背景: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⑵表现: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租占澳门;17世纪前期,荷兰和西班牙分占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边疆关系
⑴明蒙关系:
①对抗:明朝重修长城;瓦剌和鞑靼与明战争;瓦剌俘虏明英宗。
②和平: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之后基本维持和平局面。
⑵西藏:
①册封:明廷封授乌思藏各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②管理: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
⑶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满洲崛起和清兵入关
⑴后金建立: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
⑵改号大清: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⑶明朝灭亡: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⑷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考法01 宰相制与明代内阁制异同
1.相同点:都是皇权加强的重要表现,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不同点
(1)从地位上看,宰相是法定中央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而内阁是非法定的咨询机构。
(2)从职权上看,宰相拥有法定职权,即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而内阁仅充任皇帝个人的助手和顾问,无决策权。
(3)在对皇帝的影响上,宰相制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典例1】明朝时期内阁阁臣们与皇帝朝夕相处,职司代言,声势显赫。阁臣们敢于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在内阁颇具影响力时,阁臣所推荐的官员多被采纳和任用。材料反映明朝内阁
A.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B.直接管理全国军政事务
C.导致丞相制度彻底终结 D.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考法02 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原因
及其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
1.趋势: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相权由实到虚,地位逐渐下降;由合法独立权力变为
皇权附庸。
2.原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3.作用
(1)积极: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完善
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政
治清明;辅佐皇帝决策机要,对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重大作用。
(2)消极: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造成政治动荡,一定程度上削
弱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典例2】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种变化表明
A.内阁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 B.官僚队伍能够有效制衡专制皇权
C.明代政治体制日益走向僵化 D.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
2.明宣宗年间,票拟制度形成、内阁官员审阅大臣的奏章,并附上处理意见交由皇帝批复。皇帝若觉得票拟可行,便朱批下发到六部执行。这说明票拟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内阁决策权制度化
C.提高了决策效率 D.推动中枢机构趋于成熟
3.明初,朱元璋规定:“内庭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是明朝中后期,宦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甚至协助皇帝“批红”。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
A.君主专制逐渐衰落 B.朱元璋失去影响力
C.宦官专权操弄朝纲 D.皇权独揽亲政懈怠
4.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两广盗贼多起,广东和广西巡抚互相推诿不任事。韩雍两度被任命为总督,“开府悟州,遂为定制”,“三司皆长跪白事”。这表明( )
A.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 B.地方制度发生调整转变
C.分化事权降低行政效率 D.国家监察体制日趋完备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2022·浙江浙江·模拟预测)有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但是,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这表明明代内阁
①跻身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②成为加强皇权的工具
③有效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④拥有一定的议政权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2022·河南·模拟预测)明成祖时期,阁臣“裨益不在尚书下也”,但终永乐之世,阁臣的品秩未过五品。从仁宣时期开始阁臣的品秩与地位不断提高。景泰时期,阁臣午朝班次位列六部尚书之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种变化有助于
A.提高内阁决策效率. B.抑制宦官权力膨胀
C.削弱六部的行政权. D.限制皇帝滥用权力
3.(2022·山东·模拟预测)朱元璋设置太史监来系统记录明政权本身的历史活动,如编纂具体记载朱元璋各种“嘉言懿行”的(实录)稿,以及明王朝建立过程中死难诸臣的传记。由此可见,明代太史监的设立
A.体现了制约皇权的政治意图 B.说明明朝统治者比较重视修史
C.延续了秉笔直书的史学传统 D.反映了价值观教化的统治心理
4. (2022·广东·阳春市第一中学模拟预测)明朝,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凡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明代此举( )
A.表明专制皇权已受到挑战 B.有利于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C.标志着中枢运转机制成熟 D.基于文官卓越的政治素养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2022·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模拟预测)洪武三年,朱元璋为笼络功臣,“凡公侯伯封拜,俱给铁券”,获铁券者具有“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的法外之权。洪武五年,朱元璋又诏令工部铸铁榜“申诫公侯”,以特殊的法律对铁券的特权进行制约,甚至对恃功不法的功臣加以惩处。由此可知,明太祖时期
A.分封诸王引起政局动荡 B.政策朝令夕改成为常态
C.专制主义呈现强化趋势 D.崇文抑武政策重新确立
2.[2020·浙江7月]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
3.[2020·全国卷Ⅲ,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4. (2022·安徽·三模)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卫辖有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设千户一名。卫隶属于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这种军事制度设置的目的等同于
A.进行武举选拔军事人才 B.改编红军为八路军、新四军
C.组织团练,创立湘军、淮军 D.废丞相,兵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高中历史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共8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精品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精品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导学案及答案,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