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感悟与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下学期
七年级基线测试语文试卷
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卷及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某校准备在“耕读园”开展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活动一 完善解说词
“耕”泛指耕种、农耕之事。“读”可以理解为阅读、学习之义。所谓“耕读”,意为一边“耕”,一边“读”,用知识辅助耕作,又从耕作里收获知识。
我国耕读文化______(A.源源不断B.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士人躬耕的记载。北宋时期,宋仁宗颁布劝耕劝读政策,使得耕读相(①)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耕读文化发展过程中,“耕”和“读”的内( ② )也越来越丰富。“耕读”不只是一种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情怀、一种价值追求。
今天,我们在这个小小的种植园里,在快乐的“读”之余亲历“耕”之辛,在辛勤的“耕”之余悦“读”田之美,从土地和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1.依次给解说词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zǎixī B.zàijí C.zǎi jí D.zài xī
2.依次在解说词的括号内填入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兼②含 B.①间②含 C.①兼②涵 D.①间②涵
3.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2分)
A.源源不断 B.源远流长
活动二赏味“耕读园”
4.“耕读园”里兴味长。请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古诗文名句。(8分)
赏自然万物,感文人哲思。赏一池碧水,看莲花“ ① , ② ”(《爱莲说》周敦颐),我们可以感受到高洁质朴的君子之风;观花木斗艳,看“ ③ , ④ ”(《晚春》韩愈),我们可以感受到春之将逝的留恋之意;踏满径芬芳,悟“ ⑤ , ⑥ ”(《己亥杂诗》龚自珍),我们可以感受甘愿牺牲的奉献之心;览景色变化,历“ ⑦ , ⑧ ”(《游山西村》陆游),我们可以感受到世间万物消长的变化之理。
5.“耕读园”劳动实践活动结束后,小文同学想写一副对联描述自己游览的感受,但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帮他把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把组合后的序号写在横线上。(3分)
①雨来 ②晴起 ③躬耕 ④坐读 ⑤半架书 ⑥三分地
上联:______ ______ ______
下联:______ ______ ______
活动三共话劳动意
为了弘扬“耕读”文化,班级开展了劳动教育的交流会。以下是同学们搜集的材料,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6分)
材料一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从2022年9月起,学校应开设独立的劳动必修课程。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开设独立的劳动必修课程将成为推动劳动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材料二为了让学生们实实在在“接地气”,郑州一些学校开发出各类“土味”课堂、“半亩棉田““成长种植园”“空中农杨”……这些别开生面的课堂,把知识从教室里搬到了田野上,让孩子们在田间地头感知自然的力量、享受劳动的乐趣。
材料三
“空中花园”劳动实践活动留言区
“空中花园”劳动实践活动留言区
留言1:挺好,但是就怕“劳动老师生病了,这节课上数学”。
留言2:希望学校不要搞成“劳动摆拍”,上传几张照片了事。
留言3:学以致用才是关键啊!有没有可能把整理房间安排上。
留言4:“劳动作业”千万要在学校完成啊,带回家就成了“家长劳动作业”。
图1
图2
6.请你提取以上三则村料的主要信息,写出探究结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结合上面的村料就“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提出自己的建议。(3分)
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鉴赏(4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1题。(共16分)
父亲的二胡
①在病床上躺了三年的母亲,最终还是撒手离开了我们。
②母亲走后,扔下父亲一个人在乡下居住。无论我们怎么劝,他都不肯来城里和我们同住。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父亲突然同意搬来城里了。我选了个周末开车回乡下接父亲。
③我到后,父亲开始配合我整理自己的衣物,还往行李箱塞了几本书。父亲着了一眼屋里说:“其它都不带了吧,城里啥都有。”我想起父亲平日里酷爱的那把二胡、便提醒他带上。父亲摇摇头说不带了。我又劝父亲,城里无论是小区还是公园都有老头老太太在玩乐器,就当是消磨时间,带上吧。父亲不置可否,我就把父亲的二胡拿到了车上。
④说起来,父亲在空闲时拉二胡已有几十年。父亲是农村卫生站的赤脚医生,忙碌着乡里人头疼脑热等各种事情,贴补家用。卫生站的诊疗室挨着自家的房子,每天临近天黑,乡村乐队的老头们便来到我家院子里,坐等卫生站关门。到了卫生站下班的时间,父亲一关好门,就眯着笑眼加入了这个欢乐的队伍,和上几曲,没有个把钟头下不来。父亲最喜欢拉苦音慢板,偶尔也拉几曲草原民歌。父亲在一边拉,常有老头们三三两两围过来跟着哼唱,每当唱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时,父亲的身子随悠长的调子晃动着,眼晴却从窗口望出去,一直望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仿佛已置身于千里草原,那里有白云、有河流、有羊群……
⑤在外忙完农活挑着尿桶归家的母亲,踏进院子看了一眼摇头晃脑的父亲,头一扭脸一沉,一句话也不说便扎进了后院喂鸡鸭,扎进了那似乎总也干不完的农活里。母亲叫喊鸡鸭们回笼的声音从后院传来,一次又一次试图压过院子里的合奏声、无效,母亲改用重击手中装饲料的洋锡桶的方式。声音哐哐地再从后院传来,父亲心领神会母亲是来了脾气。
⑥曲罢,父亲收拾乐器送走众人,从后院出来的母亲把手上抱着的柴火往脚边一丢,敞开嗓子对父亲吼:“一天天的眼里就没活儿了?诊所坐一天开一天处方,屁股都长在凳子上了,这天比锅底还要黑了你还坐着!全村就你这日子过得最自在,日日鬼叫一样,烦不烦人!”母亲嘴里的话像早上鸡舍跑出来的鸡,一阵又一阵往外蹿,招架不住的父亲拾起柴火往家里走,烧火煮饭。
⑦弓着背在灶边烧火的父亲被浓烟呛得眼泪直流,母亲看了又是一阵咆哮:“你除了拿笔开药方拿破烂二胡还能干些什么?”被母亲赶至一旁的父亲默不作声,只是帮忙干提水等重活。母亲的抗议没能阻止父亲对二胡的爱好,父亲倒是想到一些折中的办法,晚间或是在看病的间隙回屋做一些家务活,可父亲再怎么权衡依旧是免不了遭到母亲的唠叨。
⑧父亲嫌弃母亲不懂艺术,母亲埋怨父亲不干家务,只会弄这些不着调的事情,俩人就好像打游击战,你进我退,我退你进。父亲手中的二胡一响就招来母亲的责骂,父亲无视母亲的哀怨更是激怒了母亲,叫喊着要砸了父亲的二胡。父亲也不管那么多,没病人的时侯趁着母亲不在也拉上一曲,可只要被母亲逮到了,他就要被催着去喂鸡喂鸭去菜园子里浇水……
⑨父亲被接到城里后,除了偶尔翻翻带来的医书并无其他消遣,终日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我和妻子只好想各种办法让父亲快乐起来。发现父亲爱看书,我便从网上给他买回来各类书籍,甚至还买了一些他年轻时愿意看的武侠小说,还给他配了个放大镜。父亲看得很入述,时而还因为书中的情节一个人哈哈大笑,好几次叫他吃饭都听不到。妻子说,最近父亲总算是有了笑容,还常常说起书中的内容。我想也是,父亲是个有文化的人,书籍最能安抚他的心灵了。
⑩一日,饭后我带着父亲下楼散步,还没走多远便听到悠长的二胡声。父亲立即停住脚步,把目光投向远处。小区电子显示屏正在播放二胡演奏的节目,演奏者投入地拉着二胡,曲调苍凉的声音在小区里回荡。
⑪父亲张口就说:“是《二泉映月》。”
⑫二胡的声音绊住了父亲的脚步,一直在原地站着的父亲目光紧紧盯着大屏幕。这时,我突然想起,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再也没有拉过二胡。
(作者:叶惠娟,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8.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回忆和现实交织,回忆了父亲拉二胡的往事,同时也叙述了父亲在母亲去世后的生活。
B.第⑥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的话又快又多,流露出“我“对母来的厌恶之情。
C.文中第⑧段加点字“进”字从母亲的角度来讲是责骂和催促父亲干家务,从父亲的角度来讲是见缝插针地拉二胡。
D.文章末段“绊住”一词,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表现了父亲被二胡声吸引,不愿离去的样子。
E.全文以“父亲的二胡“为线索组织材料,叙述了父母相处的几件事,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9.文章是如何表现父亲对二胡的热爱的?请结合第④段内容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
10.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对父亲拉二胡的态度?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
11.班级开展“一词荐文”活动,你会选择下列哪一个词语向同学们推荐本文?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4分)
A温情 B伤感
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共13分)
遥远的麦田
①那是一块很大很大的麦田,大得把世界隔在视线的尽头。
②夕阳一盏,余晖满天。远远望去,麦穗犹如镀上青金色,金中泛青、青里起金,铺成一块巨大的毯子,空濛又奇幻。其实,五月的麦子还很年轻,秆是绿的,叶是绿的,麦芒是绿的,麦仁也是绿的。落日多情,细亮的光线绕成网、织成幕,闪得人眼睛也细了。麦芒如一根根金制的吸管,吸收着大自然的灵气。闭上眼晴可以听到麦仁细细吮吸的陶醉声,还可以闻到麦子清甜的淀粉香。睁开眼,看见两只不知名的鸟儿正扇动着翅膀飞进夕阳的光晕里。那刻,我想起了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这里虽然没有山,但有树。有了树,鸟儿就有了家。远远望去,不知道是麦田长进了天里,还是天嵌入了麦田里,茫茫然连成了一片。
③我长久地站在那里,站成了一株麦子,披着轻薄的晚霞,浴着凉软的晚风,像麦子一样摇头晃脑。躲在麦田里的鸟儿时不时啁啾几声,潜伏起来的虫子悄悄地唧唧复唧唧,它们在吟诵田园诗。那刻,我想化用顾城的诗:麦子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④多久没有见过这么广阔、纯粹、真诚的世界了?为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我一路披荆斩棘,终于跳出农村,扎根于城市。然而,我的世界却越来越狭窄了。空间是狭窄的,狭窄到身体被限制在几十平方米的格子里。时间是狭窄的,狭窄到独处几乎成为奢望。时空的狭窄逼迫得人与事也狭窄起来,疏于用心经营。这些狭窄挤压得人心几乎成了一个没有任何弹性的实体,脆弱冷漠、僵硬疏离。
⑤此刻,在这样一个偶然的黄昏,这一切都被抚慰。那颗心被抻开、再抻开。终于,它变得柔软了、敞亮了、自在了、豁达了。
⑥这片遥远的麦田让我想起那片更遥远的麦田。
⑦故多产麦,麦田如沙漠般辽阔无垠。田里易夹生野麦和燕麦,它们和小麦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因此很难区分。不过,它们的穗子和小麦穗明显不同。于是,每到抽穗时节,乡人们就会蹚入麦田拔除杂麦。
⑧那天,我做功课累得昏昏沉沉,母亲带我去麦田拔杂麦。平原地区的麦田连绵成海,人的视线几乎不受阻隔,被空旷拉到无限。我一头扎进麦田里,目光如放出去的钓线,轻而易举地就在麦海中钩起猎物。
⑨不知过了多久,我腰身酸疼,抬身舒缓,不经意间瞥见夕阳正悬在树梢,树远如荠,无数朵荠菜做成托盘盛着咸蛋黄样的落日。余晖如金水般明晃晃、金灿灿地流动着——整个麦田神圣了。天地那么博大,而我那么渺小,这对年少轻狂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心里的骄狂在那一刻湮灭了,我感觉自己成为一个点,一个微不足道的点,如浮尘般轻飘飘地浮在天地间。直至后来读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才能准确描述当年的感受——孤独渺小。
⑩那天,麦田教给我谦卑和敬畏。那晚我辗转难眠,用目光在中国地图上游历了一遍又一遍。一个村庄的麦田就可以那么旷博,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多少个村庄呢?
⑪如今,我终于明白那天在我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那是一个女孩意识觉醒的日子,她在与天地的对话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知道了“我是谁”“为什么而来”“又将去往何处”。我想,每个人都有一块自己的麦田,它养育我们的身体,启蒙我们的精神,引领我们的人生旅程。
⑫天色渐青,遥远的麦田渐渐入梦。我知道,我又一次得到了它的点醒。
(作者:陈雪,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有删改)
12.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第②段和第⑨段都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情景,营造了静谧的氛围,流露出作者因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淡淡的伤感之情。
B.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反复描写了五月麦子的颜色,突出了麦子还未成熟时的状态和蓬勃的活力,蕴含着作者愉悦之感。
C.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眼前麦田的描写,引出下面对故乡麦田的回忆,照应题目“遥远的麦田”。
D.文章第⑨段引用陈子昂的诗句,准确地描述了自己在面对天地的博大时,所产生的孤独渺小和壮志难酬的感受,更有感染力。
E.文章末段“我又一次得到了它的点醒”,文中两次“点醒”,一次是身居农村年少轻狂时,一次是扎根城市感觉“我”的世界越来越狭窄时。
1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我长久地站在那里,站成了一株麦子,披着轻薄的晚霞,浴着凉软的晚风,像麦子一样摇头晃脑。(删除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2分)
_____________
(2)那是一个女孩意识觉醒的日子,她在与天地的对话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知道了“我是谁”“为什么而来”“又将去往何处”。(这里的“坐标”是什么意思?)(2分)
_____________
14.文中“遥远的麦田”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本文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5分)
_____________
(三)整本书阅读(4分)
15.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曾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以下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生活的“欺骗”时,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骆驼祥子》祥子 《海底两万里》尼摩船长
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第16—19题。(10分)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扶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极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极己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根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节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
【乙】
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①得失。每至休沐②,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后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监作秘剑③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自古书契④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⑤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节选自《后汉书·宦者列传⑥蔡伦》)
【注】①匡弼:纠正辅佐。②休沐:古代称官员休假。③秘剑:皇室用的剑。④书契:书籍文契。⑤缣(jiān):双丝的细绢。⑥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一般用以记述人物事迹。
16.下列对甲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始印五经”中的“始印”是“才开始印刷”的意思,说明板印书籍开始使用的时间。
B.“字平如砥”中的“如砥”指的是“像磨刀石一样”,生动地说明了字印用平板按压后十分平整。
C.“更互用之”中的“更互”意为“交替,轮流”,说明密布字印的两块铁板能轮流使用。
D.“不若燔土”中的“不若”在这里是“比不上”,表明毕昇选用泥土刻字的高明之处。
17.下列对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B.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C.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D.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_____________
19.两文都记载了我国吉代的伟大发明,甲文详写了活板的制作过程,乙文略写了造纸过程,请结合选文出处写出这样安排详略的理由。(4分)
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20题。(4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0.两首诗都写到“月”,但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
三、感悟与表达(3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30分)
孤独时遇见知音,他能引发我们心灵的共鸣;彷徨时遇见良师,他能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懵懂时,遇见好书,它能深化我们的思想;烦忧时,遇到美景,它能涤荡我们的心灵……遇见可以是不期而遇的惊喜,也可以是如约而至的重逢,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的遇见。
请以“真好,我在此时遇见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书写工整,不少于500字;
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参考答案
一、1.C2.C 3.B
4.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濯清涟而不妖③草树知春不久归,④百般红紫斗芳菲
⑤落红不是无情物,⑥化作春泥更护花⑦山重水复疑无路,⑥柳暗花明又一村
5.示例1上联:②③⑥下联:①④⑤示例2上联:⑥②③下联:⑤①④
示例3上联:①④⑤下联:②③⑥示例4上联:⑤①④下联:⑥②③
6.示例一:国家重视劳动教育,学校围绕劳动教育积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但是劳动教育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示例二:教育部要求学校开设劳动课程,郑州学校开发了各类劳动课程,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引发家长、学生的热议。
7.(1)学校要重视劳动教育,按要求开设劳动课程。(2)学校要认真落实劳动教育课程,不搞形式主义。
(3)劳动课程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4)劳动救育课程应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5)家长要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有意识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
(6)学生要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参与各类劳动实践。
二、(一)8.B E
9.①通过“几十年”“每天”“个把钟头”等时间词写出父亲拉二胡的时间之长,表现出父亲对二胡的热爱。(或运用“一……就……”这样的关联词,写出父亲迫不及待地拉二胡的心情,表现出父亲对二胡的热爱。)②通过刻画父亲拉二胡时身体随音乐晃动、眼睛望向远方等细节,写出父亲沉醉在曲调之中,表现父亲对二胡的热爱。③通过父亲一下班就跟着老头儿们拉二胡的事情,表观出父亲对二胡的热爱。④刻画父亲“眯着笑眼”的神态,写出父亲要拉二胡时愉悦的心情,表现父亲对二胡的热爱。(或刻画父亲“晃动身体”的动作,写出父亲沉醉在曲调之中,表现父亲对二胡的热爱。)⑤作者在叙述和描写父亲的状态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写出父亲的沉醉和神往,表现父亲对二胡的热爱。
10.①表现母亲对父亲拉二胡、疏于家务的不满和抗议。②通过母亲的态度来突出父亲对二胡的痴迷和热爱。③母亲反对激烈,父亲灵活应对,突出父亲的隐忍和对母亲的爱。④母亲反对激烈,但一直设有改变对家庭的付出和爱,表现了温情的主题。⑤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对父亲拉二胡的态度,为后文父亲在母亲去世后不再拉二胡的情节做铺垫。
(或答出:在母亲激烈的反对下父亲仍然坚持拉二胡,与后文母亲去世后父亲停止拉二胡形成鲜明对比。)⑥表现了在当时的农村社会背景下,繁重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追求之间的矛盾。
11.示例一:我会选择“温情”,①母亲去世后,“我”把父亲接到城里,“我”对父亲的关心体贴,想方设法安抚他的心灵;②虽然父亲嫌弃母亲不懂艺术,母亲埋怨父亲不干家务,但两人都在为家庭付出;③母亲去世后,父亲害怕睹物思人,就再也没有拉过二胡。这些都表现了家庭的温情。
示例二:我会选择“伤感”,①母亲去世后,父亲因害怕睹物思人,回忆起与母亲相处的时光而难过,再也不拉二胡;②母亲去世后,父亲无论是换环境还是看小说都无法排遣内心的孤独;③“我”看到父亲的孤单现状,内心(或叙述的笔调)是略带伤感的。
(二)12.A D
13.(1)加点的部分物我交融(或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我”完全沉浸于眼前的美好,删去加点部分后,全句只是描写了作者作为旁观者在欣赏麦田,不能充分表现作者沉醉的状态。
(2)“坐标”在这里的意思是作者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追寻方向。
14.本题为分层赋分
第一层级:理解角度单一,只能从表层理解“遥远的麦田”。
示例一:“遥远的麦田”指的是回忆中年少时的麦田,指时间上的遥远。
示例二:“遥远的麦田”指的是广阔的、辽远的麦田,指空间上的遥远。
示例三:“遥远的麦田”既指的是回忆中年少时的麦田,指时间上的遥远;也指广阔的、辽远的麦田,指空间上的遥远。
第二层级:理解角度多样,能涉及两重意蕴。
示例一:“遥远的麦田”既指的是回忆中年少时的麦田,指时间上的遥远;也指广阔的、辽远的麦田,指空间上的遥远。我现在生活的世界是狭窄的、冷漠的、僵硬的,与麦田所展现出的纯粹、真诚相去甚远。
示例二:“遥远的麦田”既指的是回忆中年少时的麦田,指时间上的遥远;也指广阔的、辽远的麦田,指空间上的遥远。年少时的我感受到自己如此渺小,天地如此博大,想要探索的世界如此广阔和遥远。
第三层级:思维全面,理解由深度,能关联多个层面。
示例一:“遥远的麦田”既指的是回忆中年少时的麦田,指时间上的遥远;也指广阔的、辽远的麦田,指空间上的遥远。我现在生活的世界是狭窄的、冷漠的、僵硬的,与麦田所展现出的纯粹、真诚相去甚远。麦田抚慰我的心灵,让我在这里感到自在、豁达,它是我心灵的家园。
示例二:“逼远的麦田”既指的是回忆中年少时的麦田,指时间上的遥远;也指广阔的、辽远的麦田,指空间上的遥远。年少时的我感受到自己如此渺小,天地如此博大,想要探索的世界如此广阔和遥远,麦田教会我谦卑和敬畏,启蒙了我的精神,引领我追求更遥远的世界。
示例三:“遥远的麦田”既指的是回忆中年少时的麦田,指时间上的遥远;也指广阔的、辽远的麦田,指空间上的遥远。我现在生活的世界是狭窄的、冷漠的、僵硬的,与麦田所展现出的纯粹、真诚相去甚远。麦田抚慰我的心灵,让我在这里感到自在、豁达,它是我心灵的家园。年少时麦田教会我谦卑和敬畏,启蒙了我的精神,启发我追求更广阔的世界,是我不断追寻的远方。
示例四:“遥远的麦田”既指的是回忆中年少时的麦田,指时间上的遥远;也指广阔的、辽远的麦田,指空间上的遥远。年少时的我感受到自己如此渺小,天地如此博大,想要探索的世界如此广阔和遥远,麦田教会我谦卑和敬畏,启蒙了我的精神,引领我追求更遥远的世界。长大后麦田抚慰我的心灵,让我感到自在、豁达,它是我心灵的家园,是我不断追寻的远方。
(三)15.示例生活的“欺骗”指的是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面对挫折和困难,祥子终逆来顺受,终妥协屈服。如面对孙侦探敲诈,他无奈交出买车的钱;面对刘四爷的盘剥和虎妞的蛮横不讲理,他不吭声和忍耐。面对挫折和困难,尼摩船长冷静镇定,勇敢搏斗。如潜艇被围困在南极大冰盖下时,尼摩船长带领大家用工具砸,用开水浇,借助潜艇的重量压碎冰块,最终脱离困境。
三、16.A 17.D
18.字印就自然落下来,完全不沾药料。
19.甲文选自《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作品,记载了丰富的科技知识,所以通过详写活板制作过程来反映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乙文选自《后汉书》,《后汉书》是纪传体史书,属于人物传记,主要突出人物性格。所以通过多个事例来突出蔡伦的才华,因此对造纸过程进行略写。
20.《竹里馆》中的“月”是明朗的,营造了清幽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沉浸于隐居生活的美好和淡泊的心态;《泊秦淮》中的“月”是迷离的,渲染出凄清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家国之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欣赏,古诗文阅读,写作与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3,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二中学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欣赏,古诗文阅读,写作与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