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13 免疫调节(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教师版)
展开解密13 免疫调节
考点热度 ★★★★★
内容索引
核心考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系统的功能
核心考点2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核心考点3 免疫失调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核心考点4 免疫学的应用
疫苗
器官移植
2022年高考题
2021年高考题
考点
由高考知核心知识点
预测
免疫调节
(2022浙江卷)19免疫的应用
(2022全国甲卷)8.特异性免疫
(2022北京卷)10.免疫系统的功能
(2022北京卷)20细胞免疫
(2022广东卷)17. 特异性免疫
(2022河北卷)11体液免疫
(2022湖南卷)11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统一协调
(2022湖北卷)14.器官移植
(2022湖北卷)15体液免疫
(2022江苏卷)21疫苗
(2022江苏卷)2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统一协调
(2022辽宁卷)7免疫系统的功能、体液免疫
热点预测与趋势分析
考察内容:
①重点是特异性免疫、疫苗
②人教版变化的内容:
a、免疫细胞的种类;
b、免疫活性物质;
c、免疫系统功能有概念变化;
d、新增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统一协调;
e、新增过敏反应的过程
f。新增艾滋病(原来是课后阅读资料)
题型:
所占比重不大,但是是必考项目,一般为选择题
(2021浙江卷)15.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2021 广东卷)1.疫苗的原理
(2021湖北卷)20.T细胞发挥免疫的原理
(2021湖南卷)6.免疫系统的额组成和体液免疫
(2021辽宁卷)3.疫苗的原理
(2021辽宁卷)10.过敏反应
(2021山东卷)18.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2021天津卷)9、10 疫苗的原理
(2021北京卷)16. 体液免疫
(2021 海南卷)2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2021 河北卷)21.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敏反应
核心考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物质基础)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骨髓
胸腺
脾
淋巴结
扁桃体
免疫细胞
树突状细胞和巨嗾细胞等
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
细胞因子
溶菌酶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
免疫器官:
骨髓
Ø 位于骨髓腔或骨松质内
Ø 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
胸腺
Ø 位于胸骨的后面,呈扁平的椭圆形,分左、右两叶。胸腺随年龄而增长,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化。
Ø 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脾
Ø 呈椭圆形,在胃的左侧,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
Ø 也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淋巴结
Ø 呈圆形或豆状,是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沿淋巴管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部等处
Ø 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扁桃体
Ø 通常指咽腭部的扁桃体,左右各一,形状像扁桃。其内部有很多免疫细胞。
Ø 具有防御功能。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的来源:
造血干细胞
分裂、分化
红细胞
血小板
白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嗾细胞
淋巴细胞
T细胞
B细胞
免疫细胞
无核
有核
无核
抗原呈递细胞(APC):
抗原:
Ø 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Ø 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它既可以游离,也可以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胞上,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抗原呈递细胞(APC):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B细胞
Ø 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
Ø 成熟时具有分支
Ø 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
Ø 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
Ø 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Ø 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
Ø 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溶菌酶
抗体
Ø 由浆细胞产生(免疫过的B淋巴细胞),每一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
Ø 具有免疫功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
Ø 能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
细胞因子
Ø 由淋巴细胞分泌
Ø 主要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防御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
作用: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
(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
Ø 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
Ø 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
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第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Ø 人人生来就有
Ø 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
(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核心考点2 特异性免疫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免疫细胞是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认病原体的。
体液免疫
①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②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
③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
④将抗原信息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B细胞活化及分裂的条件:
① 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第一个信号)
②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第二个信号)
③ 细胞因子刺激(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
辅助性T细胞接受抗原后的变化:
① 接受抗原后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② 分裂、分化
③ 分泌细胞因子
抗原呈递细胞(APC)
抗体
① 是蛋白质
② 只能在细胞外液中起作用
③ 作用:
l 与病原体结合
l 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l 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活化条件
(依靠抗体起作用,清除细胞外液中的抗原)
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B细胞
① 通常一个B细胞只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反应
② 种类:109种以上,最终形成的抗体也有109种以上
浆细胞
① 不识别抗原,只负责分泌抗体
② 每一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特定的抗体
记忆B细胞
① 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
② 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细胞免疫
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条件:
①靶细胞变化信号的刺激
②(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刺激
细胞免疫的结果:
使侵染到人体细胞内的病原体从该细胞(靶细胞)释放出来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1、B细胞 和 细胞毒性T细胞 的活化离不开 辅助性T细胞 的辅助。
2、体液免疫中产生的 抗体 ,能消灭 细胞外液 中的病原体;而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靠 细胞免疫 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此时 体液免疫 就又能发挥作用了。
(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1、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通过 信号分子 相互作用2、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 直接与受体接触 。受体一般是蛋白质分子.
3、不同受体的结构各异,因此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核心考点3 免疫失调
过敏反应
Ø 定义: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Ø 特点:
Ø 反应过程:
Ø 过敏原:
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作过敏原。
如:鱼、虾、牛奶、蛋类、花粉、花生、室内尘土、磺胺、奎宁、宠物的皮屑、棉絮等都是(或含有)过敏原。
Ø 预防措施:
因此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
自身免疫病
Ø 风湿性心脏病
Ø 类风湿关节炎
Ø 系统性红斑狼疮
其主要症状有发热、关节痛、红斑、大量脱发、白细胞减少等。
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分子,与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结果,在消灭病菌的同时,心脏也受到损伤。这就是风湿性心脏病。
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地损伤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并且出现了症状
实例:
原因:
定义:
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与遗传、免疫失调、内分泌异常以及环境等多因素有关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是指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Ø 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叫作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Ø 如艾滋病。大多数免疫缺陷病都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Ø 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免疫缺陷的,叫作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Ø 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该病是由与淋巴细胞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缺陷引起的,患者多为新生儿和婴幼儿,他们存在严重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缺陷,任何一种病原体感染,对他们都是致命的
艾滋病:
Ø 原理: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从而使人丧失大部分免疫能力。
Ø 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Ø 预防措施:
(1)采取安全的性行为,如使用避孕套;
(2)避免注射吸毒;
(3)接受检测并积极治疗HIV等性传播感染;
(4)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5)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文眉、穿耳等。
核心考点4 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预防(疫苗)、免疫诊断、免疫治疗
疫苗
1、定义:
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作用:
使人产生相应的抗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疫苗仍是人类发明的对抗传染病的一件有效的武器
3、实例:
天花疫苗——预防天花(拓展:天花病毒引起)
卡介苗——预防肺结核(拓展: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小儿麻痹症(拓展: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
麻疹疫苗——预防麻疹(拓展:麻疹病毒引起)
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该疫苗可以预防由HPV引起的几种子宫颈癌,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
疫苗不必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一般情况下,引起免疫反应的并不是整个病原体,而是病原体所含有的抗原。因此,可以利用病原体的某些成分(如蛋白质、多糖夹膜类)及其产物制备疫苗。随着免疫学、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DNA疫苗也已经在临床中使用。
4、疫苗的种类(拓展了解,不要求)
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
按用途分:
按疫苗成分分:
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
抗毒素
亚单位疫苗(含多肽疫苗)、载体疫苗
核酸疫苗等
联合疫苗:
含有不同的有效抗原成分,可以预防多种传染病。
如,百白破三联疫苗
器官移植
组织相容性抗原(HLA):
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叫做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白细胞可以识别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是“自己”还是“非己”,如果是“非己”则会发起攻击
3、器官移植成功的保障
① 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②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1、定义:
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做器官移植。
2、免疫排斥反应
①定义:
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后,免疫系统会把来自其他人的器官当作“非己”成分进行攻击,这就是免疫排斥反应,这是器官移植容易失败的原因。
②原理:
三、免疫学的其他应用
免疫诊断:
原理:抗原和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
实例: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等
免疫治疗: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使用免疫增强疗法,
对于有些疾病则使用免疫抑制疗法。
2022年高考题
(2022浙江卷)19. 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某种传染病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多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促进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属于被动免疫
B. 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属于被动免疫
C. 促进致敏B细胞克隆分化出更多数量的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
D. 促进浆细胞分泌出更多抗体以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属于主动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疫苗是灭活抗原,其作用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属于主动免疫。
【详解】A、接种疫苗,能促进机体积累更多记忆细胞和抗体,属于主动免疫,A错误;
B、一种疫苗只能促进机体产特定的淋巴细胞,属于主动免疫,B错误;
C、致敏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分化出更多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C正确;
D、抗体不能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D错误。
故选C。
(2022全国甲卷)8. 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
(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
(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依据图中所示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胸腺 ②. 浆细胞
(2)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病毒再次感染时,机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4)多次接种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抗原被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给T淋巴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再接受淋巴因子的刺激和抗原的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
【小问1详解】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其中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体液免疫过程中,只有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
【小问2详解】
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特异性结合后形成沉淀,再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小问3详解】
记忆细胞可以在病毒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机体,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使抗体浓度激增。
【小问4详解】
分析图示可知,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更多,故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接种疫苗时可多次接种,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022北京卷)10. 人体皮肤损伤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侵入伤口并引起感染。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的基本功能属于( )
A. 免疫防御 B. 免疫自稳 C. 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D. 免疫防御、免疫监视
【答案】A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a)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其害物质异免疫功能低或缺发免疫缺陷病;b)免疫监视:随发现清除体内现非肿瘤细胞及衰老、死亡细胞;c)免疫自稳:通免疫耐受、免疫调节两种机制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稳定。
【详解】清除外来物质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因此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的基本功能属于免疫防御,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022北京卷)20. 人体细胞因表面有可被巨噬细胞识别的“自体”标志蛋白C,从而免于被吞噬。某些癌细胞表面存在大量的蛋白C,更易逃脱吞噬作用。研究者以蛋白C为靶点,构建了可感应群体密度而裂解的细菌菌株,拟用于制备治疗癌症的“智能炸弹”。
(1)引起群体感应的信号分子A是一种脂质小分子,通常以_______的方式进出细胞。细胞内外的A随细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A积累至一定浓度时才与胞内受体结合,调控特定基因表达,表现出细菌的群体响应。
(2)研究者将A分子合成酶基因、A受体基因及可使细菌裂解的L蛋白基因同时转入大肠杆菌,制成AL菌株。培养的AL菌密度变化如图1。其中,AL菌密度骤降的原因是:AL菌密度增加引起A积累至临界浓度并与受体结合,_______。
(3)蛋白K能与蛋白C特异性结合并阻断其功能。研究者将K基因转入AL菌,制成ALK菌株,以期用于肿瘤治疗。为验证ALK菌能产生蛋白K,应以_______菌株裂解的上清液为对照进行实验。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取所需材料与试剂的序号,完善实验组的方案。
实验材料与试剂:①ALK菌裂解的上清液②带荧光标记的K的抗体③带荧光标记的C的抗体④肿瘤细胞
实验步骤:先加入_______保温后漂洗,再加入_______保温后漂洗,检测荧光强度。
(4)研究者向下图2所示小鼠左侧肿瘤内注射ALK菌后,发现ALK菌只存在于该侧瘤内,两周内即观察到双侧肿瘤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而向瘤内单独注射蛋白K或AL菌,对肿瘤无明显抑制作用。请应用免疫学原理解释“智能炸弹”ALK菌能有效抑制对侧肿瘤生长的原因_______。
【答案】(1)自由扩散
(2)启动L蛋白表达引起AL菌短时间内大量裂解
(3) ①. AL ②. ①④ ③. ②/③
(4)注入瘤内的ALK菌群体裂解后释放的蛋白K与蛋白C结合,且释放的细菌产物激活巨噬细胞,从而增强了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巨噬细胞加工呈递肿瘤抗原,激活细胞免疫,肿瘤细胞被特异性杀伤,因此有效抑制对侧肿瘤生长。
【解析】
【分析】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在人体所有细胞膜的表面,有一组作为分子标签来起作用的蛋白质,它们能被自身的免疫细胞所识别。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也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当它们侵入人体后,能被免疫细胞识别出来。免疫细胞是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认它们的。
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而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依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此时体液免疫又能发挥作用了。
【小问1详解】
引起群体感应的信号分子A是一种脂质小分子,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通常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AL菌密度达到相应的值后会骤降,而L蛋白可使细菌裂解。可推测AL菌密度骤降的原因是,AL菌密度增加引起A积累至临界浓度并与受体结合,启动L蛋白表达引起AL菌短时间内大量裂解。
【小问3详解】
AL菌株不含K基因,ALK菌株含K基因,因此,为验证ALK菌能产生蛋白K,应以AL菌株裂解的上清液为对照进行实验。某些癌细胞表面存在大量的蛋白C,蛋白K能与蛋白C特异性结合并阻断其功能,为验证ALK菌能产生蛋白K,可用带荧光标记的K的抗体,如果有K蛋白生成,则K蛋白与K的抗体结合,可发出荧光;由于蛋白K能与蛋白C特异性结合,因此也可用带荧光标记的C的抗体,如果有蛋白K生成,对照组与实验组荧光强度会有差异。具体的实验步骤为,先加入①ALK菌裂解的上清液和④肿瘤细胞,保温后漂洗,再加入②带荧光标记的K的抗体或加入③带荧光标记的C的抗体,保温后漂洗,检测荧光强度。
【小问4详解】
“智能炸弹”ALK菌能有效抑制对侧肿瘤生长是因为注入瘤内的ALK菌群体裂解后释放的蛋白K与蛋白C结合,且释放的细菌产物激活巨噬细胞,从而增强了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巨噬细胞加工呈递肿瘤抗原,激活细胞免疫,肿瘤细胞被特异性杀伤,因此有效抑制对侧肿瘤生长。而单独注射蛋白K不能有效激活细胞免疫,单独注射AL菌也无法阻断蛋白C的功能。
(2022广东卷)17. 迄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全球,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和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图中a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________________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①、②上升部分)。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此外,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________________过程。
(2)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是实现动态清零的前提。目前除了核酸检测还可以使用抗原检测法,因其方便快捷可作为补充检测手段,但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据图a分析,抗原检测在________________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判断的依据是此阶段________________。
(3)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图b显示一些志愿受试者完成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对各种新冠病毒毒株中和作用的情况。据图分析,当前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特异性 ②. T细胞接受刺激后会分泌淋巴因子,该物质可促进大部分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 ③. 细胞免疫
(2) ①. 乙 ②. 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3)全程接种+加强针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处理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
【小问1详解】
分析图a曲线可知,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曲线①②上升,说明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但抗体还未产生,说明此时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体液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分化成记忆细胞。故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的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相关性,即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还参与了细胞免疫过程。
【小问2详解】
分析图a可知,在甲乙丙时间段内,体内都有病毒核酸,故核酸检测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乙时间段内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故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
【小问3详解】
分析图b可知,完成全程接种+加强针的志愿受试者体内的抗体中和各种新冠病毒毒株的能力均明显高于全程接种的志愿受试者,故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全程接种+加强针。
(2022河北卷)11. 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在抗原刺激下,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甲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
B. 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
C. 黏膜及其分泌物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 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2、体液免疫过程:
【详解】A、由图可知,图中甲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说明其为浆细胞,其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A正确;
B、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说明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B正确;
C、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C正确;
D、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和清除功能,D错误。
故选D。
(2022湖南卷)11. 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 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 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 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刺激机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分泌CRH,促进垂体分泌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正确;
B、由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可知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
C、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而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
D、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D。
(2022湖北卷)14. 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
B. 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C. 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D. 进行肾脏移植前,无需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巨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巨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其产生的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与细胞因子的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辅助性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详解】A、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的结果,而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即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A正确;
B、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即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所以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避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
C、血浆置换术可以去除受者体内天然抗体,避免激发免疫反应,所以在器官移植前,可以对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
D、实质脏器移植中,供、受者间ABO血型物质不符可能导致强的移植排斥反应,所以在肾脏移植前,应考虑捐献者与患者是否为同一血型,D错误;
故选D。
(2022湖北卷)15. 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基因组含有约3万个核苷酸。该病毒可通过表面S蛋白与人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而进入细胞。在细胞中该病毒的RNA可作为mRNA,指导合成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该聚合酶催化RNA合成时碱基出错频率为10-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只有在选择压力的作用下才发生基因突变
B. ACE2蛋白的出现是人类抵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进化结果
C. 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后,人体可产生识别ACE2蛋白的抗体
D. 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可作为研制治疗新冠肺炎药物的有效靶标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繁殖快,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进化: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降低。
【详解】A、病毒的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A错误;
B、人类本身含有ACE2蛋白,并非是人类抵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进化结果,B错误;
C、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后,人体可产生识别新冠病毒的抗体,C错误;
D、在细胞中该病毒的RNA可作为mRNA,指导合成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可作为研制治疗新冠肺炎药物的有效靶标,D正确。
故选D。
(2022江苏卷)21. 科学家研发了多种RNA药物用于疾病治疗和预防,图中①~④示意4种RNA药物的作用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核内RNA转录合成以___________为模板,需要___________的催化。前体mRNA需加工为成熟的mRNA,才能转运到细胞质中发挥作用,说明___________对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具有选择性。
(2)机制①:有些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DMD蛋白基因的51外显子片段中发生___________,提前产生终止密码子,从而不能合成DMD蛋白。为治疗该疾病,将反义RNA药物导入细胞核,使其与51外显子转录产物结合形成___________,DMD前体mRNA剪接时,异常区段被剔除,从而合成有功能的小DMD蛋白,减轻症状。
(3)机制②:有些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PCSK9蛋白可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内吞受体降解,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偏高。转入与PCSK9mRNA特异性结合的siRNA,导致PCSK9mRNA被剪断,从而抑制细胞内的___________合成,治疗高胆固醇血症。
(4)机制③:mRNA药物进入患者细胞内可表达正常的功能蛋白,替代变异蛋白发挥治疗作用。通常将mRNA药物包装成脂质体纳米颗粒,目的是___________。
(5)机制④:编码新冠病毒S蛋白的m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S蛋白,经过___________修饰加工后输送出细胞,可作为___________诱导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6)接种了两次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后,若第三次加强接种改为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根据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机制分析,进一步提高免疫力的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DNA的一条链 ②. RNA聚合酶 ③. 核孔
(2) ①. 基因突变 ②. 双链RNA
(3)PCSK9蛋白 (4)利于mRNA药物进入组织细胞
(5) ①.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②. 抗原
(6)可激发机体的二次免疫过程,能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解析】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
【小问1详解】
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mRNA需要加工为成熟mRNA后才能被转移到细胞质中发挥作用,该过程是通过核孔进行的,说明核孔对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具有选择性。
【小问2详解】
若DMD蛋白基因的51外显子片段中发生基因突变,即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替换或缺失,可能导致mRNA上的碱基发生改变,终止密码提前出现,从而不能合成DMD蛋白而引发杜兴氏肌营养不良;治疗该疾病,将反义RNA药物导入细胞核,使其与51外显子转录产物结合形成双链RNA,DMD前体mRNA剪接时,异常区段被剔除,从而合成有功能的小DMD蛋白,减轻症状。
【小问3详解】
高胆固醇是由于胆固醇含量过高引起的,转入与PCSK9mRNA特异性结合的siRNA,导致PCSK9mRNA不能发挥作用,即不能作为模板翻译出PCSK9蛋白,密度脂蛋白的内吞受体降解减慢,从而使胆固醇含量正常。
【小问4详解】
通常将mRNA药物包装成脂质体纳米颗粒,脂质体与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类似,利于mRNA药物进入组织细胞。
【小问5详解】
新冠病毒的S蛋白属于膜上的蛋白,膜上的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后,还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修饰加工后输送出细胞;疫苗相当于抗原,可诱导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小问6详解】
接种了两次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后,若第三次加强接种改为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由于该疫苗可激发机体的二次免疫过程,能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故可以进一步提高免疫力。
(2022江苏卷)22. 手指割破时机体常出现疼痛、心跳加快等症状。下图为吞噬细胞参与痛觉调控的机制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中,手指割破产生的兴奋传导至T处,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___________结合,使后神经元兴奋,T处(图中显示是突触)信号形式转变过程为___________。
(2)伤害性刺激使心率加快的原因有:交感神经的兴奋,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__,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与糖皮质激素经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
(3)皮肤破损,病原体入侵,吞噬细胞对其识别并进行胞吞,胞内___________(填细胞器)降解病原体,这种防御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病原体刺激下,吞噬细胞分泌神经生长因子(NGF),NGF作用于感受器上的受体,引起感受器的电位变化,进一步产生兴奋传导到___________形成痛觉。该过程中,Ca2+的作用有___________。
(5)药物MNACI3是一种抗NGF受体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炎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该药的作用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受体##特异性受体 ②.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3) ①. 溶酶体 ②. 非特异性免疫
(4) ①. 大脑皮层 ②. 促进NGF的释放;提高激酶的活性,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
(5)抑制NGF与NGF受体结合,进而抑制感受器的兴奋,使大脑皮层不能产生痛觉
【解析】
【分析】1、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小问1详解】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兴奋在突触处的信号转变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小问2详解】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
【小问3详解】
病原体侵染机体后,吞噬细胞将其吞噬,并利用细胞内的溶酶体将其水解,在这过程中吞噬细胞参与的是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因此这种防御作用为非特异性免疫。
【小问4详解】
产生感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由图可知,Ca2+能促进囊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促进NGF的释放,同时Ca2+内流增加,提高激酶活性,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
【小问5详解】
药物MNACI3是一种抗NGF受体的单克隆抗体,使得NGF不能与NGF受体结合,从而不能引起感受器兴奋,也不能将兴奋传导大大脑皮层,因此感觉不到疼痛。
(2022辽宁卷)7.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
B. 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B细胞在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被活化
C. 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会有持续的病毒感染或肿瘤发生
D. “预防”胜于“治疗”,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抵抗疾病非常重要
【答案】A
【解析】
【分析】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来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详解】A、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细胞外液中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使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释放出来,再被抗体消灭,A错误;
B、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且需要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B正确;
C、免疫监视是指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的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C正确;
D、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防御感染、自我稳定、免疫监视,故“预防”胜于“治疗”,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抵抗疾病非常重要,D正确。
故选A。
2021年高考题
(2021浙江卷)15. 已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表面具有多种蛋白,其中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其吸附并侵入细胞。人体对S蛋白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可与S蛋白结合,使病毒无法吸附到人体细胞表面而阻止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但检测不到病毒核酸
B. 新冠病毒疫苗注射后有效的标志是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C. 新冠灭活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灭活的病毒,其中含有S蛋白
D. 首次注射新冠灭活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要增强免疫效果需再次接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
2、细胞免疫过程:
【详解】A、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即感染了新冠病毒但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发热、咳嗽等症状,其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A错误;
B、新冠病毒疫苗注射后,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该病毒入侵时,能迅速作用于该病毒,属于主动免疫,能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B正确;
C、分析题干信息“人体对S蛋白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可与S蛋白结合”,可知S蛋白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故新冠灭活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灭活的病毒,其中含有S蛋白,C正确;
D、首次注射新冠灭活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二次免疫会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故要增强免疫效果需再次接种,D正确。
故选A。
(2021 广东卷)1. 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为更有效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计划,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爱。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
②接种后抗原会迅速在机体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③接种后可以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
④二次接种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的免疫防卫功能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1、制取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对新冠病毒进行特殊处理,使其内部遗传物质(核酸)失活,但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仍然完整,从而保持免疫原性。
2、体液免疫的过程: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①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使其内部核酸失活,失去繁殖和感染能力,该方法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①正确;
②接种后,疫苗作为抗原会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疫苗已灭活不能大量增殖,②错误;
③接种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③错误;
④二次接种后,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识别抗原,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体的免疫防卫功能,④正确。
故选A。
(2021湖北卷)20. T细胞的受体蛋白PD-1(程序死亡蛋白-1)信号途径有调控T细胞的增殖、活化和细胞免疫等功能。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引起的一种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PD-Ll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
B. PD-L1蛋白可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
C. PD-L1与PD-1的结合增强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
D. 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当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时,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不能对肿瘤细胞起作用,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当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不结合时,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杀伤肿瘤细胞。
【详解】A、PD-Ll抗体和PD-1抗体能分别于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和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但它们结合在一起时,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就不能结合,T细胞可以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因此PD-Ll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A正确;
B、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可以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B正确;
C、PD-L1与PD-1的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因此PD-L1与PD-1的结合会降低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C错误;
D、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肿瘤细胞膜上PD-L1蛋白减少,导致肿瘤细胞不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T细胞能产生干扰素,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杀伤肿瘤细胞,从而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D正确。
故选C。
(2021湖南卷)6. 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
B. 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
C. 将孵出当日的雏鸡摘除法氏囊后,会影响该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
D. 雏鸡感染IBDV发病后,注射IBDV灭活疫苗能阻止其法氏囊萎缩
【答案】D
【解析】
【分析】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 “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 ,可推知法氏囊相当于人体的骨髓造血组织,是B淋巴细胞产生和分化的部位,所以是鸡的免疫器官,A正确;
B、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进而影响B淋巴细胞的产生,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所以会导致体液免疫功能衰退,B正确;
C、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孵出当日摘除,会导致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减少,C正确;
D、IBDV灭活疫苗相当于抗原,应在感染前注射,用于免疫预防,发病后再使用不会阻止其法氏囊萎缩,D错误。
故选D。
(2021辽宁卷)3. 下列有关病毒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灭活的病毒可用于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B. 用特定的病毒免疫小鼠可制备单克隆抗体
C. 基因工程中常用噬菌体转化植物细胞
D. 经灭活或减毒处理的病毒可用于免疫预防
【答案】C
【解析】
【分析】1、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2、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应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疫苗,主要成分是病毒的表面抗原蛋白,接种后能刺激机体免疫细胞产生抵抗病毒的抗体。
【详解】A、促进动物细胞的融合除了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灭活的病毒,A正确;
B、病毒作为抗原可刺激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用特定的病毒免疫小鼠可制备单克隆抗体,B正确;
C、基因工程中常用农杆菌转化植物细胞,农杆菌的特点是其细胞内的Ti质粒上的T-DNA片段能够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C错误;
D、经过灭活或减毒处理的病毒可以作为免疫学中的疫苗,用于免疫预防,D正确。
故选C。
(2021辽宁卷)10. 下图表示人体过敏反应发生的基本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包含细胞免疫过程和体液免疫过程
B. 细胞①和细胞②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C. 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指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D. 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细胞①是T细胞,细胞②是B细胞,细胞③是记忆B细胞,细胞④是浆细胞。
【详解】A、根据图中分泌的抗体可知,过敏反应参与的是体液免疫,A错误;
B、细胞①是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②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错误;
C、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是B细胞分化出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C错误;
D、由图可知,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导致过敏症状,则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D正确。
故选D。
(2021山东卷)18. 吞噬细胞内相应核酸受体能识别病毒的核酸组分,引起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B. 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效应 T 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
C.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明显加快
D. 上述过程中吞噬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ABC
【解析】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说明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不具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溶酶体分解病毒,是将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而效应 T 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是效应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使病毒失去藏身之所,B错误;
C、吞噬细胞对病毒的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所以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不会加快,C错误;
D、干扰素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故选ABC。
(2021天津卷)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S蛋白是新冠病毒识别并感染靶细胞的重要蛋白,作为抗原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并应答,因此S蛋白是新冠疫苗研发的重要靶点。下表是不同类型新冠疫苗研发策略比较。
类型
研发策略
灭活疫苗
新冠病毒经培养、增殖,用理化方法灭活后制成疫苗。
腺病毒载体疫苗
利用改造后无害的腺病毒作为载体,携带S蛋白基因,制成疫苗。接种后,S蛋白基因启动表达。
亚单位疫苗
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在体外合成S蛋白,制成疫苗。
核酸疫苗
将编码S蛋白的核酸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制成疫苗。接种后,在人体内产生S蛋白。
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
利用减毒流感病毒作为载体,带S蛋白基因,并在载体病毒表面表达S蛋白,制成疫苗。
9. 自身不含S蛋白抗原的疫苗是( )
A. 灭活疫苗 B. 亚单位疫苗
C. 核酸疫苗 D. 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
(2021天津卷)10. 通常不引发细胞免疫的疫苗是( )
A. 腺病毒载体疫苗 B. 亚单位疫苗
C. 核酸疫苗 D. 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
【答案】9. C 10. B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3、疫苗属于抗原,进入机体后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常见的疫苗有减毒活疫苗、灭活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
【9题详解】
A、灭活疫苗是病毒经培养、增殖并用理化方法灭活后制成,会保留病毒的S蛋白抗原,A不符合题意;
B、亚单位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在体外合成S蛋白制成,包含S蛋白抗原,B不符合题意;
C、核酸疫苗是将编码S蛋白的核酸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制成,自身不含S蛋白抗原,C符合题意;
D、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是利用减毒流感病毒作为载体,带S蛋白基因,并在载体病毒表面表达S蛋白制成,故该疫苗自身含S蛋白抗原,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题详解】
A、腺病毒载体疫苗是利用改造后无害的腺病毒作为载体,携带S蛋白基因制成,腺病毒会引发细胞免疫,A不符合题意;
B、亚单位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在体外合成S蛋白制成,只包含S蛋白抗原,不会引起细胞免疫,B符合题意;
C、核酸疫苗是将编码S蛋白的核酸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制成,该疫苗会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可能会引发机体的细胞免疫,C不符合题意;
D、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是利用减毒流感病毒作为载体,带S蛋白基因,并在载体病毒表面表达S蛋白制成,流感病毒会引发细胞免疫,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21北京卷)16. 新冠病毒(SARS-CoV-2)引起的疫情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肆虐,接种疫苗是控制全球疫情的最有效手段。新冠病毒疫苗有多种,其中我国科学家已研发出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重组疫苗)是一种基因工程疫苗,其基本制备步骤是:将新冠病毒的S基因连接到位于载体上的腺病毒基因组DNA中,重组载体经扩增后转入特定动物细胞,进而获得重组腺病毒并制成疫苗。
(1)新冠病毒是RNA病毒,一般先通过_______得到cDNA,经_______获取S基因,酶切后再连接到载体。
(2)重组疫苗中的S基因应编码________。
A. 病毒与细胞识别的蛋白 B. 与病毒核酸结合的蛋白
C. 催化病毒核酸复制的酶 D. 帮助病毒组装的蛋白
(3)为保证安全性,制备重组疫苗时删除了腺病毒的某些基因,使其在人体中无法增殖,但重组疫苗仍然可以诱发人体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该疫苗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接种疫苗→________→_________→诱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4)重组疫苗只需注射一针即可完成接种。数周后,接种者体内仍然能检测到重组腺病毒DNA,但其DNA不会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请由此推测只需注射一针即可起到免疫保护作用的原因________。
【答案】(1) ①. 逆转录/反转录 ②. PCR扩增 (2)A
(3) ①. (重组腺病毒)进入细胞 ②. 表达抗原
(4)重组腺病毒DNA在人体细胞中持续表达抗原,反复刺激机体免疫系统。
【解析】
【分析】重组腺病毒疫苗必须具备的条件:能够将新冠病毒抗原基因(目的基因)带入到受体细胞;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出抗原蛋白;不会导致疾病发生。
【小问1详解】
新冠病毒是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RNA,若要得到与其对应的cDNA,则要进行逆转录。用cDNA扩增出目的基因——S基因,需要利用PCR扩增技术。
【小问2详解】
重组疫苗作为抗原需要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而重组疫苗中的S基因是从新冠病毒中提取的,所以重组疫苗中的S基因应编码病毒与细胞都能识别的蛋白,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小问3详解】
重组疫苗对人体来说属于外来异物,即抗原,故人体接种疫苗后,重组腺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其在人体细胞内表达出抗原,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因此该疫苗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接种疫苗→(重组腺病毒)进入细胞→表达抗原→诱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小问4详解】
接种疫苗后,由于长时间内接种者体内仍能检测到重组腺病毒DNA,而DNA会不断表达出S蛋白,S蛋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故机体会反复针对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点睛】本题以新冠肺炎为问题情境,考查重组腺病毒疫苗和免疫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1 海南卷)22. 大规模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疫苗建立群体免疫,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措施。新冠疫苗的种类有灭活疫苗、mRNA疫苗等。回答下列问题。
(1)在控制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中,T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T细胞在人体内发育成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接种新冠灭活疫苗后,该疫苗在人体内作为____________可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B细胞能分化为分泌抗体的____________。
(3)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是介导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关键蛋白,据此,某科研团队研制出mRNA疫苗。接种mRNA疫苗后,该疫苗激发人体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基本过程是____________。
(4)新冠肺炎康复者体内含有抗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这些特异性抗体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发挥的免疫作用是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胸腺 ②. 增殖分化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2) ①. 抗原 ②. 浆细胞
(3)新冠病毒进入机体后,少部分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大部分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4)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小问1详解】
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是胸腺;T 细胞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增殖分化出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裂解靶细胞)和记忆细胞(保持对同种抗原的记忆)。
【小问2详解】
新冠疫苗相当于抗原,可以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其中由B细胞分化而成的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
【小问3详解】
新冠病毒mRNA疫苗的作用也相当于抗原,进入机体后,少部分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大部分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小问4详解】
新冠肺炎康复者体内的特异性抗体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以阻止新冠病毒对人体细胞的粘附和进一步增殖,并可能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
【点睛】本题以新型冠状病毒为背景,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识记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相应的实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或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2021 河北卷)21.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全身出现丘疹、水疱。接种VZV减毒活疫苗(VarV)是预防水痘流行的有效方法。2019年,研究者对某地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VarV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初期患者皮肤表面形成透明的水疱,其中的液体主要来自内环境中的__________。
(2)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VZV感染引发机体的__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被感染的细胞统称为__________。
(3)水痘临床诊断时,须注意与荨麻疹相区分。与水痘的发病机理不同,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__________反应,是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过强的表现。
(4)图中统计结果显示,随VarV接种率的提高,水痘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接种VarV后,B淋巴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4年、2015年出生儿童的接种率与发病率数据提示,应及时接种第二剂VarV,原因是第一剂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组织液 ②. 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防卫功能减弱 ③. 特异性 ④. 靶细胞 ⑤. 过敏 ⑥. 防卫 ⑦. 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⑧. 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再次接种VarV后,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解析】
【分析】1、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可以监控和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细胞及癌变细胞。
2、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道线:(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有防御作用。
3、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4、分析坐标图形,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第一剂次VarV接种率开始基本持平,2014年后下降;第二剂次VarV接种率逐年增加,水痘发病率逐年下降。
【详解】(1)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水疱中的液体应该为渗透压失衡造成的组织液聚集在皮肤下形成的,主要还是来自组织液。
(2)呼吸道黏膜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具有清扫、阻挡异物等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当VZV从呼吸道侵入人体时,呼吸道黏膜受损者,会失去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阻挡和黏液的吸附作用,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防卫功能减弱,故更易被VZV感染。VZV 侵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在免疫学上被称为抗原,被其感染的细胞被称为靶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
(3)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过敏反应是因为机体免疫防卫功能过强造成的。
(4)易感人群接种VarV疫苗后,该疫苗作为抗原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从而起到预防VZV的作用。
(5)初次接种疫苗后,体内能产生相应记忆细胞和抗体。抗体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由于记忆细胞的存在,追加第二剂时,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使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因此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过程产生抗体的数量多、速度快。
【点睛】本题以“VZV”为载体,主要考查内环境和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够结合背景材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解密15 种群与群落(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教师版): 这是一份解密15 种群与群落(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教师版),共5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13 免疫调节(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学生版): 这是一份解密13 免疫调节(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学生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疫苗的种类,10 疫苗的原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13 免疫调节(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原卷版): 这是一份解密13 免疫调节(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原卷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