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6讲神经_体液_免疫调节模型的构建与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判断教师用书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787967/0-169353757626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6讲神经_体液_免疫调节模型的构建与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判断教师用书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787967/0-169353757634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6讲神经_体液_免疫调节模型的构建与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判断教师用书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787967/0-169353757639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讲免疫调节教师用书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5讲神经调节中膜电位变化分析与相关实验探究教师用书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第1讲细胞的基本结构教师用书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第4讲从结构与功能观的角度分析生物膜的功能教师用书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讲重点研究“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实验探究”教师用书 其他 0 次下载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6讲神经_体液_免疫调节模型的构建与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判断教师用书
展开第6讲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模型的构建与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判断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以下丘脑为核心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一直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试题多集中考查激素的功能、激素分泌的调节和以下丘脑为中枢的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及水盐调节等知识。除此之外,通过模式图等设置复杂情境,判断生命活动调节的类型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此部分内容主要体现了对稳态平衡观、科学探究和归纳概括、演绎推理等科学思维的考查。
1.(2021·全国甲卷)人体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也是一些调节中枢的所在部位。下列有关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B.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下丘脑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有水平衡调节中枢
D.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解析:选B 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同时也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A、C正确;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具有内分泌功能,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B错误;下丘脑内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变化,调节产热和散热,D正确。
2.(2022·湖南高考)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解析:选D 分析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正确;由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故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而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相抗衡,D错误。
3.(2022·湖南高考)当内外环境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1)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散热。写出皮肤增加散热的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 ℃。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 ℃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______(填“上移”“下移”或“不变”),机体产热__________。
(3)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分组 | 处理方式 | 结果 |
甲 |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 发热 |
乙 |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 退热 |
丙 |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 退热 |
丁 | ①____________ | 发热 |
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炎热的环境中时,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中的毛细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同时也使汗腺的分泌增多等,从而增加散热。(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此时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 ℃。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 ℃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上移,但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仍然相等,因此,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
(3)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甲组为空白对照,发热家兔模型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乙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溶解的A溶液,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因此发热家兔模型会退热;丙组是加了等量生理盐水溶解的M溶液,也出现退热现象,说明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丁组小鼠出现发热症状,由于要探究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与丙组相比,丁组的处理是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损毁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M不能起到调控体温的作用。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答案:(1)汗腺分泌增多、皮肤中毛细血管舒张 (2)上移 增加 (3)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②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 ③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知能集成(一) 归纳概括以下丘脑为“中心”的调节模型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同时受大脑皮层的调控。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可分泌激素。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分析如下。
功能 | 举例 |
感受 | 含有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
合成及分泌 | 具有合成与分泌抗利尿激素以及促激素释放激素的功能 |
调节 | 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以及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
传导 | 可以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如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
[典例] (2022·常熟质检)下丘脑和垂体在人体内分泌活动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图1表示二者与某些生命活动密切有关。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杀手之一,其形成原因有多种,图2表示糖尿病发生的部分机理。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垂体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不仅分泌[a]生长激素,还分泌图中[ ]__________等激素来调节其他某些内分泌腺的活动。但下丘脑才是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的①~⑤过程,属于反馈抑制作用的是________。若切除甲状腺的三分之一,激素b的分泌将会________;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激素d的含量将会________,尿量将________(均填“增加”“降低”或“不变”)。
(3)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与图1中c具有协同作用的____________(填激素)分泌量也将增加,导致产热量增加。如果用激素c饲喂小白鼠,再放入密闭容器中,其对缺氧的敏感性将________。
(4)图2中的某类细胞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增殖分化而来。
(5)图2中__________(用①②③表示)可能导致糖尿病,青少年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与正常人相当,其致病机理可能是________(用①②③表示),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这种疾病属于____________病。
[解析] (1)图1中的垂体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不仅分泌[a]生长激素,还分泌图中[b]促甲状腺激素等激素来调节其他某些内分泌腺的活动。但下丘脑才是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因为下丘脑能分泌一些激素来调节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而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合成和分泌。(2)图1中的①~⑤过程,属于反馈抑制作用的是④和⑤。若切除甲状腺的三分之一,甲状腺激素减少,通过反馈调节,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将会增加;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激素d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将会降低,尿量将增加。(3)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与图1中c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的肾上腺素分泌量也将增加,导致产热量增加。如果用激素c饲喂小白鼠,再放入密闭容器中,其对缺氧的敏感性将提高。(4)图2中的某类细胞能产生抗体,为浆细胞,可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5)图2中①②③可能导致糖尿病。青少年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与正常人相当,可能是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因与其受体结合受阻而不能发挥降血糖作用,从而使血糖升高,因此其致病机理可能是③。三种类型的糖尿病都是因抗体攻击自身的结构所致,均属于自身免疫病。
[答案] (1)b 促甲状腺激素 下丘脑能分泌一些激素来调节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而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合成和分泌 (2)④和⑤ 增加 降低 增加
(3)肾上腺素 提高 (4)B细胞或记忆B细胞
(5)①②③ ③ 自身免疫
[针对训练]
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中枢,也是神经调节的中枢。如图是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同时表示糖尿病病因的两种形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涉及的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由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B.图中两条虚线表示下丘脑通过作用于垂体合成并释放的激素来调节机体水盐平衡
C.图中抗体2引起的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D.图中经下丘脑—垂体—腺体产生的激素可以促进机体氧化分解有机物,其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
解析:选D 由图可知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由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图中两条虚线表示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B错误;图中抗体2引起的糖尿病,是因为抗体2作用于靶细胞上胰岛素的受体,导致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结合发挥作用,因此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C错误;图中经过下丘脑—垂体—腺体产生的激素可以促进机体氧化分解有机物,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化学本质是氨基酸类衍生物,D正确。
2.人体除了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的主生物钟外,还有存在于肝脏、胰脏等器官的局部生物钟,它们对调节激素水平、睡眠需求等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松果体细胞分泌褪黑素的调控机理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光周期信号刺激视网膜上感光细胞,产生兴奋并传递,最终分泌褪黑素。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含褪黑素受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可知,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到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调节,而雄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__调节。
(3)科学研究发现,褪黑素白天分泌少,晚上分泌多,能使人迅速入睡。若熬夜玩手游,会干扰睡眠,推测其原因主要是手机光线________褪黑素的分泌。
(4)睡眠不足会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从而影响心脏搏动。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________,心肌细胞收缩加强,心率加快;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M型受体结合,心率减慢。
解析:(1)据图可知,光周期信号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兴奋并传递下丘脑,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松果体分泌褪黑素,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据图可知,褪黑素可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和睾丸,也可反馈抑制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所以图中含褪黑素受体的细胞有SCN细胞、下丘脑细胞、垂体细胞、睾丸细胞。(2)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到松果体,再通过褪黑素对雄性动物生殖进行调控,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雄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该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3)入夜后没有光线刺激,人体褪黑素分泌增多,能使人迅速入睡。若睡前长时间玩手机,手机光线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因而可能导致失眠。(4)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心肌细胞收缩力强,心率加快,说明去甲肾上腺素与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后,会使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答案:(1)传出神经末梢及松果体细胞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细胞、下丘脑细胞、垂体细胞、睾丸细胞 (2)神经—体液(神经调节和体液) (负)反馈 (3)抑制 (4)减小
知能集成(二) 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判断和实验探究
(一)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判断方法
1.神经调节(仅涉及“递质”这种信号分子)
途径 | 完全依赖反射弧 |
模型 | |
实例 | 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 |
2.体液调节(仅涉及“激素”或其他化学物质)
途径 | 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调节靶细胞活动 |
模型 | |
实例 | 人进食后血糖升高,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对血糖进行调节的过程 |
3.神经—体液调节
(1)涉及“神经递质”与“激素”两类信号分子。
途径 | 下丘脑→有关神经→内分泌腺(作为效应器)→分泌激素→靶细胞 |
模型 | |
实例 | ①寒冷环境中下丘脑→肾上腺素→增加产热; ②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下丘脑会通过有关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进而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 |
(2)涉及“神经递质”与“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及“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信号分子。
途径 |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体液运输→靶细胞 |
模型 | |
实例 | 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的分泌调节 |
(二)用模型建构法分析激素分泌调节的类型
解答此类图示的关键是准确记忆各种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可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在此基础上分析图示进行作答。例如:
(1)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分泌的调节属于甲类型,即:
(2)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乙类型,即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
(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的分泌的调节属于丙类型,即:
[典例] 如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某非冬眠小型哺乳动物体内调节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产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有关体温调节相关问题:
(1)一方面,寒冷刺激使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该物质被BAT细胞识别后引起细胞中cAMP增加,进而促进脂肪分解参与细胞呼吸。此过程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
(2)另一方面,寒冷刺激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最终导致细胞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甲状腺激素增加一方面促进UCP1的表达,UCP1蛋白可以使线粒体产热增多,最终使机体产热量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此过程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经研究发现,UCP1蛋白不会改变单位质量丙酮酸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值,请推断其能使线粒体释放热能增加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机体除了通过上述两个过程来增加产热,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两种)方式来减少散热,进而维持体温恒定。
[解析] (1)由图示可知,持续寒冷刺激可使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被BAT细胞识别后引起细胞中cAMP增加,进而促进脂肪分解参与细胞呼吸。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2)寒冷刺激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通过分级调节最终导致细胞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甲状腺激素增加一方面促进UCP1的表达,UCP1蛋白可以使线粒体产热增多,最终使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从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该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UCP1蛋白使线粒体释放热能增加的最可能原因是能抑制ATP的合成而使丙酮酸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3)机体除了通过上述两个过程来增加产热,还可以通过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等方式来减少散热,进而维持体温恒定。
[答案] (1)去甲肾上腺素 神经调节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等于 神经—体液调节 能抑制ATP的合成而使丙酮酸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 (3)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针对训练]
1.如图甲、乙、丙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可表示下丘脑分泌TRH作用于垂体细胞,促进垂体分泌TSH
B.寒冷时机体可通过乙方式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强代谢增加产热
C.丙可表示垂体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
D.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反应速度较快、作用范围窄、作用时间短
解析:选C 图甲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寒冷时机体可通过乙方式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强代谢增加产热,B正确;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与分泌、垂体释放的,C错误;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反应速度较快、作用范围窄、作用时间短,D正确。
2.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的部分调节过程,甲~丁表示相关激素。
(1)北方寒冷冬季,人体会出现血压轻度上升的症状,易引发慢性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结合所学体温调节知识,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引起激素丁分泌量增加的有效信号刺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研究表明,适量的乙醇会抑制激素丁的分泌,某实验小组欲以家兔为实验材料对该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实验过程中不能测定激素丁的含量,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健康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家兔均分为A、B两组。
②A组为实验组,注射________________溶液,B组为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③一段时间后检测A、B两组家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变化。
④实验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该实验小组刺激家兔的迷走神经,发现家兔的尿量也明显增加,说明机体调节尿量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北方寒冷冬季,人体会出现血压轻度上升的症状,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是血管收缩。(2)分析题图可知,激素丁在水盐调节中起作用,故为抗利尿激素,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的有效信号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3)根据题干“适量的乙醇会抑制激素丁的分泌,以家兔为实验材料对该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实验过程中不能测定激素丁的含量”,因此实验自变量为是否注射乙醇,因变量为尿液的量,可通过检测排尿量来验证实验,因为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故实验结果预测应为注射乙醇的实验组的排尿量多于对照组。
答案:(1)血管收缩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3)②适量的乙醇 ③排尿量 ④A组排尿量多于B组 ⑤神经—体液调节
[课时验收评价]
1.人受到惊吓时,机体通过相关神经直接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快,同时还可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导致心跳加快。下列对上述两种调节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者是神经调节,后者是激素调节
B.前者需依赖信息分子,后者不需要
C.前种方式作用范围准确但比较局限
D.后种方式反应速度快但持续时间短
解析:选C 前者是神经调节,后者是神经—体液调节,A错误;前者需依赖信息分子(如神经递质),后者也需要依赖信息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B错误;前种方式为神经调节,其作用范围准确但比较局限,C正确;后种方式涉及体液调节,其反应速度慢但持续时间长,D错误。
2.(2023·郯城期中)如图表示某概念模型,下列相关叙述与该模型所示相符的是( )
A.若该模型表示体液免疫,F代表人体B细胞,则G、H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B.若该模型表示血糖调节,F代表下丘脑,则G、H可分别代表胰岛和肾上腺
C.若该模型表示水盐调节,且E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F可代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增强,G、H可分别代表垂体和下丘脑的生理活动
D.若该模型表示体温调节,且E代表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则F可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G可代表汗腺分泌减少,H可代表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解析:选B 若该模型表示体液免疫,则E表示抗原刺激,F代表人体B细胞,G、H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形成,A错误;若该模型表示水盐调节,且E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F可代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增强,G、H可分别代表垂体和大脑皮层的生理活动,C错误;若该模型表示体温调节,且E代表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则F可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G可代表汗腺分泌减少,H可代表肾上腺素分泌增多,D错误。
3.人紧张时,肾上腺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快;安静时,下丘脑通过神经控制心脏,使心跳减慢,调节过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神经为传出神经、②神经为传入神经
B.兴奋在②神经与肾上腺细胞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C.心肌细胞膜既有肾上腺素的受体,也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D.心脏跳动的调节方式紧张时为体液调节,安静时为神经调节
解析:选C 据图分析可知,②神经与肾上腺相连,可引发肾上腺产生应答,故②神经为传出神经,①神经为传入神经,A错误;兴奋在②神经(传出神经)与肾上腺细胞间存在突触,故传递是单向的,B错误;由题干信息和图示分析可知,肾上腺素释放是神经调节的结果,故在紧张时心脏跳动的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且两种方式均可作用于心肌细胞膜,故心肌细胞上既有肾上腺素的受体,也有神经递质的受体,C正确,D错误。
4.(2023·南阳期末)下图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有关器官或细胞,数字代表有关激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既参与了神经调节,又参与了激素调节
B.激素②④之间和激素④⑦之间均具有协同作用
C.c表示胰岛A细胞,d、e分别表示垂体和肾脏
D.寒冷条件下,激素④⑦分泌增多,激素①⑤⑥分泌减少
解析:选A 激素②胰岛素降低血糖、④肾上腺素升高血糖,两者之间相抗衡,激素④肾上腺素、⑦甲状腺激素都可以提高细胞代谢速率,维持体温,两者之间为协同作用,B错误;b为胰岛A细胞,c为肾上腺髓质,d表示垂体,e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C错误;寒冷条件下,激素④肾上腺素、⑦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均会逐渐增加,以提高代谢速率,增加产热;寒冷条件下,汗腺分泌减少,①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加,⑤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⑥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促进⑦甲状腺激素释放,故⑤⑥分泌也增多,D错误。
5.如图表示哺乳动物生命活动中的一种调节机制。下列有关该图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甲代表下丘脑,则乙代表的是垂体
B.若甲代表下丘脑,则乙代表甲状腺激素
C.若甲代表胰岛B细胞,则乙代表的物质是胰岛素
D.若丙代表反馈调节,表示一定促进甲的分泌功能
解析:选C 下丘脑能够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调控垂体的活动,而垂体不能抑制下丘脑的活动,A错误;下丘脑能够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调控垂体的活动,但不能直接作用于甲状腺,B错误;胰岛B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而胰岛素分泌过多,会抑制胰岛B细胞的活动,C正确;若丙代表反馈调节,表示可以促进甲的分泌功能,也可能是抑制,D错误。
6.如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代表神经中枢,a代表传入神经,则b、c可分别代表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B.若A为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b、c可分别代表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C.若A代表下丘脑,a为体温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D.若A代表下丘脑,a为饮水不足,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和产生渴觉
解析:选C 若A代表神经中枢,a代表传入神经,则b、c均代表传出神经,A错误;若A代表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b可代表促进肝糖原分解,c可代表促进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B错误;若A代表下丘脑,a为体温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C正确;若A为下丘脑,a为饮水不足,则b代表抗利尿激素的增加,而水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即c不能代表产生渴觉,D错误。
7.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功能的调节系统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图中虚线所示情况是否存在,利用健康且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设计了甲、乙两组实验。
下列有关甲、乙两组实验的设计合理的组合是( )
①甲组手术切除甲状腺,乙组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②甲乙两组,均手术切除甲状腺
③甲乙两组,均不切除甲状腺
④甲组注射适量的TSH,乙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⑤甲乙两组,均注射等量且适量的TSH
⑥检测甲乙两组小鼠血液中TRH的含量
A.①④⑥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③④⑥
解析:选B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垂体分泌的TSH是否对下丘脑分泌TRH有抑制作用,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TSH的多少,因变量是TRH的分泌量。为排除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的影响,应将甲状腺切除,因此实验组是小鼠切除甲状腺,注射一定量的TSH,对照组是小鼠切除甲状腺,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若TSH对下丘脑有抑制作用,则实验组中的TRH分泌少于对照组,否则甲乙两组小鼠TRH分泌量相同,故实验设计合理的是②④⑥。
8.图1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长反馈、短反馈与超短反馈为负反馈;图2表示甲状腺激素调控细胞代谢的机制。
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和相关受体形成的复合体,能催化RNA的合成
B.在调节激素B的分泌量时,甲状腺激素和激素A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C.下丘脑细胞的质膜上有激素A、激素B和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共同影响激素A的分泌
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可以降低血糖
解析:选B 由图2分析可知,甲状腺激素与靶细胞核内的专一受体结合,形成复合体,通过调控核DNA的转录,形成相关的RNA,激素并不能起到催化作用,A错误;分析图1可知,在调节激素B的分泌量时,激素A即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激素B,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抑制垂体的活动,使激素B分泌减少,因此二者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B正确;根据图2分析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存在于靶细胞的细胞核内,并不位于靶细胞的质膜上,因此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下丘脑细胞的受体存在于细胞核内,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增加产热,但是并不能降低血糖,胰岛素是生物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D错误。
9.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正常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如图甲是三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图乙为在信号分子作用下,某种免疫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②③表示三类不同的信号分子。当内分泌腺作为神经调节中的效应器时,②代表____________。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下丘脑通过分泌②,能对性腺等内分泌腺以另一种方式进行调节,请以雄激素的分泌为例,写出这种调节的具体过程: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又促进________分泌雄激素,雄激素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垂体分泌相应激素。
(2)当内分泌腺分泌的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时,①代表的激素为______________。
(3)由图乙可以看出,免疫细胞表面至少有________种信号分子的受体。若图乙所示的免疫细胞为T淋巴细胞,则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为____________,该物质可以促进受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______。
(4)在大鼠实验中观察到,将羊红细胞注入大鼠体内,当抗体浓度达到最大值时,下丘脑某些神经元的电活动增加一倍以上;向裸鼠(无胸腺)注入白介素1(一种细胞因子),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含量升高几倍。结合图甲分析,这两个实例可以说明____________可以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
解析:(1)当内分泌腺作为神经调节的效应器时,信号分子②代表神经递质。下丘脑能对性腺等内分泌腺进行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又促进睾丸分泌雄激素。(2)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神经系统发育。(3)据图乙可知,通过血液运输的激素和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在免疫细胞表面均有受体,所以免疫细胞表面至少有两种信号分子的受体。T淋巴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在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4)抗体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说明免疫系统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细胞因子对血液中激素含量的影响说明免疫系统能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答案:(1)神经递质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睾丸 (2)甲状腺激素 (3)两 细胞因子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4)免疫系统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