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及答案,文件包含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淮十校2024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12367111215选项CDABCBAB一、现代文阅读(35分)1.【答案】C【考查目标】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解析】A 项“并且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就建立了规划合理、管理得当的城市水利体系”中“初期就建立了”错误,原文为“一个环境优美、市政功能完备的城市,往往有规划合理、管理得当的城市水利工程体系”,并且由“北京”的例子也能看出不是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就建立了。B项“河道、水域日前正主要用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中“主要用于”错误,原文有“对城市范围的河道整治除满足防洪、排涝、供水等目标外”等表述。D项“试通水通航后年平均引水量会达到43 亿立方米”错误,原文时间足“到2040年”。C项是对材料一第五、六段内容的总结,转述正确,故选C。2.【答案】D【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分析判断材料内容的能力。【解析】A 项材料一借《管子》佐证“古代典籍中早已提出关于城镇规划的水利原则”观点,增加文章说服力;材料二“曹操运河”的故事除了证明沟通江淮的想法古已有之外,文章倒二段的话更强调今人以科学方法攻克古代难题的创新与突破,作用不尽相同,A项正确。B项原文中“城市水利学是对城市的安全、经济、环境与水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并运用这些研究指导城市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表述属于下定义,解读正确。C项材料一的中心论点可提炼为“重视并合理开发水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建设”,“引江济淮”是跨省、跨流域的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工程,造福沿线城市及居民发展,解读正确。D项“牵手”是“长江水从枞阳引江枢纽汩汩流出,一路过长渠、钻涵洞、穿渡槽”,最终与“淮河”会合,不足两大水系的双向会合,故D项错误。3.【答案】^【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解析】A 项大意是“地形的出入交错,也必须心中完全有数。然后,就可以行军袭邑,举措先后得宜而不失地利,这都是地图的意义”,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不符文意,故选A。B项大意为“凡是营建都城,不把它建立在大山之下,一定要在大河的近旁。高不可近于十早,以便保证水用的充足;低不可近于水潦,以节省沟堤的修筑”。C项大意为“圣人建设都城,一定选在平稳可靠的地方,又是肥饶的土地,靠着山,左右有河流或湖泽,城内修砌完备的沟渠排水,随地流入大河”。D项大意为“都城建设应当是内修‘城’,外修‘郭’,郭外筑护城壕。地势高则挖沟,地势低则筑堤,这才配称作牢不可破的城池”。4.【答案】①水利工程可以防洪、排涝、供水,在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需求之外,还能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②破除区域局限,沟通水系连接,实现更大范围的供水及灌溉;③沟通区域航道运输,完善航运格局,形成新的城市经济发展带;④为候鸟、鱼类提供更加健康、仿生的生存环境,改善沿线水生态环境。(每点1分,共4分。意思正确可酌情给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5.【答案】示例一:学术论文①学术性。材料一以城市起源开篇,从宏观角度对“水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这一专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学术视角,专业性强。②科学性。材料一援引《管子》典籍,以北京城为例等来佐证观点,例证详实。以下定义的形式来界定“城市水利学”,科学严谨。③新颖性。在“如何进行城市水利实践”问题上,材料一给出了古为今用、纵横比较等有开创性的意见建议,有利于激发读者对“水利”研究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示例二:新闻报道①真实性。材料二以“引江济淮工程实现试通水通航”这一真实事件为报道对象,贴近现实生活,有说服力,文中列举大量数字,直观有力地突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意义。②新鲜性。材料二对“引江济淮工程”的报道迅速及时,与时俱进,与当下人们所生活的时空紧密相连,有利于读者切身感受“水利工程”的惠民价值。③通俗性。材料二的报道语言简洁明确,通俗易懂,具有较强普适性、广泛性,便于传播相关水利知识。(每点2分,3点6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体特征的能力。6.【答案】B【考查目标】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析】B项“说明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也有心地善良、帮济穷人的富商”错误,由前文可知陈良哲将“花匠”带去是因为“江浙人把花看得重”,想要“活得舒坦”,最后“避难”还是抛下了老秦一家,并非选项所说的“心地善良、帮济穷人”。7.【答案】C【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文章写法及重要语句的能力。【解析】C项“这与《老人与海》中的人称转换用法一致”错误,《老人与海》中大多使用第三人称叙事,其中夹杂第一、第二人称,“我”“你”有时出现在对话中,有时全指自己,如“我总该有点儿运气吧。不会的。他说,你出海太远了……”三处人称都指向老人,像是自说自话,引领读者出入文本来体悟人物的复杂心理,与小说中的人称转变并不相同。8.【答案】①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富有地域特色。如“赛”“紧着”“窝着”“干的嘛”“完事”等富有天津特色俚语的使用,富有生活气息。②多用短句,节奏感强,近似于相声艺术的特色。如“大红大紫,挤满商机,好赛天上掉馅饼”“心中画,纸上改”等,语句顿挫得当,很有特色。③兼用方言和雅句,文白相生,别具韵味。文中写脚夫“不知为嘛非这么摆那么放,费了牛劲”贴合人物身份,通俗易懂,写园子奇景“层层峰峦,怪石峻嶒……”用词典雅,如诗如画。文白结合,雅俗共生。④整散结合,句式富有变化,有参差意趣。文中描写六枝引秦老大参观园子时写景多用整句,对仗华美,写行踪视角时多用散句,自由不拘。整散结合,语句参差变化,颇具传统笔记小说说书艺术的语言风格。(每点2分,任答2点4分。意思正确可酌情给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语言的能力。9.【答案】示例:结尾不能删去①情节上,首尾呼应,丰富“奇人”故事经历,情节合理完整。结尾写陈家逃难、秦老大回到老家等与开头故事相照应,人物有来有归,丰富了“奇人”秦六枝的人生经历,情节结构完整。②环境上,渲染“奇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结尾写“庚子变乱”园子被毁、陈家逃难等与开篇“咸丰庚申”相契合,将整个故事统摄在同一社会背景之下,这 ·“俗世”是“奇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可删去。③人物上,结尾点睛升华“奇人”形象。秦六枝之“奇”不仅在于园艺技艺高超,更体现在自由纯粹、不落流俗的艺术追求,结尾设计更符合秦六枝的形象气质,具有神秘感,展现出“匠人”那超脱“俗世”的“奇”。倘以“受到陈老爷另眼相待”作结,则未免过于世俗。④效果上,结局留白引发读者想象,更富“奇”趣。结尾写“秦老大一家逃回老家”“音信皆无”,看似是对秦六枝“奇人”命运的扭转,但对人物结局的适当留白,可以激发读者的丰富想象,更能体现“奇幻”“奇特”的特点。(每点2分,任答3点6分。若认为“可以删去”或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考查目标】本题分析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10.【答案】CEG【考查目标】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析】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11.【答案】B【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词语的理解与积累。【解析】文中的“相”表示动作的偏指一方,与“相见常口稀”的“相”意思不同。12.【答案】A【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析】“修明法制……平定四方少数民族”的是秦始皇,不是李斯。13.【答案】(1)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来使百姓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可”“愚”“无以”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4分)(2)假若他所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迎合当时的君主罢了。(“设”,假设;“遭值”,遇到,如“后值倾覆”;“趋吋”,代指“迎合当吋的君主”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4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14.【答案】作者写作的目的在于批评迎合君主心思、趋附世俗所好的恶劣风气,(2分)告诫人们,如果一国的臣子都善于窥探君王的喜好,用趋附时势来迎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加大对自己的宠幸,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祸乱。(1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写作主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附:译文材料一:李斯是楚国上蔡人。 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威武盛德。齐人淳于越进谏说:“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您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事情不效远古而能长久的,我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始皇把这种议论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认为他的说法是荒谬的,废黜了他的言辞,就上书给皇帝说:“……我请求下令,凡藏有《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言论文章的,一律清除。”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来使百姓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秦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材料二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说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 虽然李斯加以助长,说它便宜有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酷的刑法带来便利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并把这严酷刑法当作好方法。 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思,不这样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是迎合当时的君主罢了。假若他所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迎合当时的君主罢了。 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国君的心思,一味采取委曲顺从变化的手段来求得世俗喜好的人,这些人的为人尤其可怕啊!15.【答案】B(3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析】从小处、近处着墨。16【答案】“浮萍破处见山影”明写山之影,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处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直接写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之影,人过桥,以“鉴中行”形容,说出桥下水之清澈可以照出人影,间接写影;“莫放修芦碍月生”虚写月之影,写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为想象之影。【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解析】“浮萍破处见山影”,写山倒映在水中之影,直接点出“山影”,这是明写影;“过桥人似鉴中行”,表面是写人在桥上行走,就像是在镜子中行走,其实写被溪水映照的人影,这是暗写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希望芦苇不要长得太高,阻碍了月亮出现在水中,影响“我”观赏溪水中月亮的影子,这里是想象,是虚写影。(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17.(6分)【答案】(1)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2)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3)示例: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 乾坤H夜浮/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古诗文理解和积累能力。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答案】A.便营造一种平和简单的氛围 B.用微卷的叶默默释放着绿意【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解析】A处,根据前文“简简单单”“不必过于讲究”“只需”可知,此处应填写“便营造一种平和简单的氛围”或意思相近的句子。B处,根据全段对蕨类植物特征“卷”的说明,以及后一句句式的访用来推出答案。(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9.【答案】①将“即使”放于句首 ②将“无独有偶”改为“独一无二” ④删去“慢慢”或“逐渐”【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析】①句,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前后是两个主语,关联词语应放于句首,故应将“即使”放于句首。②句,搭配不当,“无独有偶”是指“两人或两物十分相似。”此处说的蕨类独特的特征,应改为“独一无二”。④句,重复赘余,“逐渐”“慢慢”意思相近,保留一个即可。(改对一处给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0.【答案】“飞升”是指往上飞,往上升;“飘拂”是指轻轻地飘动;“弥漫”是指云气向四处扩散。文中画线处对景物的描写是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写云气的变幻不定,所以不能更换位置。【考查目标】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比较改句和原句的区别,然后看清题干的要求,结合词语的语境义分析,不难分析出三个词语的意思,再结合描写角度,就能得出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1.【答案】使用逗号,将三个短语分隔开,分别强调了天蝎星座的形貌、姿态和动作的特点;表现了在波涛平静吋、明丽月色下,能清晰看清美景的兴奋、激动之情;与整段以短句为主的句式结构一致,使语言表达节奏分明、活泼灵动。【考查目标】本题考查正确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解析】本题要结合标点符号的基本作用,并从句子的内容、情感、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逗号的基本作用是表示语气的停顿,如果语气不需要停顿而用了逗号,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逗号,将三个短语分隔开,强调了三个特点,突出了欣喜之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强调内容、表现情感、增强效果各给1分,共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2.【答案】文段Ⅰ为说明性语言,语言朴实浅近而又不失生动形象,如“问号般卷曲的幼叶”“你就是蕨类”等,既引发了读者的兴趣,又准确地说明了科学知识。文段Ⅱ为描述性语言,语言华美简练,如选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和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文采斐然,简练生动。【考查目标】本题考查鉴赏语言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析】该题考查语言的表达效果,根据题干的要求,答题时应从语言整体风格的角度去思考,可以抓住文段中代表性的词语或句子,加以分析,得出答案。(答出“说明性语言及特点”“描述性语言及特点”“联系文本”各给1分,共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四、写作(60分)23.【审题立意】作文审题的本质是微型阅读,而阅读的核心技能是分析和提炼。“审题”是分析,“立意”是提炼。先来分析作文的材料。材料有两句话。第一句是事实阐述,王树国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引起关注和讨论。第二句是王校长的发言重点:关于人生的三点感悟————情怀、毅力和创新。我们重点看第二句。“情怀、毅力和创新”是做好一件事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三者间又有其逻辑关联。情怀是精神内驱,是价值引领。奋斗的人生首先要有高尚的情怀,但情怀崇高乂抽象,情怀若想“落地”,还需要坚定的毅力支撑。毅力既来自于对情怀的认同,也依赖理性的力量。如果说“情怀”“毅力”更多强调的是精神力量,是价值观层面,那么“创新”就是方法论。有了强大的精神内驱力,却没有正确的方法论,埋头苦干,不懂创新,仍然难以成就辉煌的人生。审题立意时,最佳的角度是,以某一个关键词为主,以另外两个关键词为辅,但三个关键词必须形成合力,相辅相成。只就某一个或两个关键词立意,并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也符合要求,但不能算是最佳立意。【参考立意】①情怀在心中,敢为天下先。②青年不怠,国家不衰。③底气,骨气,志气。 ④胸怀家国,方可行远。【评分标准】参考2023 年高考作文标准(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某础等级内容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畅字体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体基本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体潦草难辨发展等级特征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有文采略有创意个别语句较有深意个别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新意说明: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分。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实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⑪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 ⑬材料新鲜 ⑭构思新巧 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⑯有个性色彩三、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四、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202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语文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丨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共13页。
这是一份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