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忧国伤时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展开15、五莲一中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导学案——忧国伤时诗教案
语文学科教案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使用时间:第 周 | ||||||
授课班级 |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
课 题 | 忧国伤时诗 | |||||
课 型 | 复习课 | |||||
教 学 目 标 分 析 |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 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会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 ||||
知识与 能力 | 了解忧国伤时诗的主要特点。 把握忧国伤时诗的常见感情和主题。 掌握忧国伤时诗的解题方法、技巧。 | |||||
过程与 方法 | 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忧国伤时诗的能力。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 |||||
重、难 点阐释 |
| |||||
学法指导 |
| |||||
教具设计 |
| |||||
教学过程 |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 |||||
【经典诵读】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翻译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3、鉴赏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示儿》作者:宋代陆游 1、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翻译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3、鉴赏 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三、《春望》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翻译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3、鉴赏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四、《出塞》作者:唐代王昌龄 1、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翻译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如果有卫青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3、鉴赏 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五、《病起书怀》作者:宋代陆游 1、原文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2、翻译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3、鉴赏 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 其中“位卑”句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全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忧国忧民之心。 【学习过程】 一、忧国伤时诗题解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志士,谱写了一曲曲忧国伤时的诗歌,他们为不幸的民族而哭泣,为不幸的时代而悲伤,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这些诗人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有“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陆游,有“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的夏完淳,他们忠于祖国,忠于时代,永垂青史。这些诗,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曲折含蓄,可谓字字珠玑,篇篇锦绣。 二、忧国伤时诗常见意象及内容 秋风、杜鹃、烟雾、云山、冬雪、残红、菊花、落叶、江流、夕阳、风雨、雁、酒、泪等。 一般会出现缅怀古代明君圣主、英雄豪杰的丰功伟业的词句;也会出现国难当头、奸臣当道、昏君无能的社会现实;还有战乱、民生、北伐等相关字词。 三、忧国伤时诗表达的情感: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例】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侈。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留有悬念。无人知虽三字,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例】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杜甫自伤贫困的歌。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浣花溪畔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搞得屋漏床湿。面对这苦难的处境,杜甫不只是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进一步联想到像自己一样的天下寒士们何时才能都解脱苦难。这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历来为人们称道。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转换,给人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有助于表现坎坷生活和悲凉郁塞的心情。唐宋诗醇 云: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 【例】 卖 炭 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例】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5.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 6.表达忧国忧民、关心国事的情怀。 7.寄托身世坎坷、生不逢时的隐忧。 四、忧国伤时诗的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今昔对比,以乐景衬哀情,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烘托,比喻象征等。 柳梢青·春感(南宋·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这首词是南宋沦亡之后,作者隐居山林所作。 1.这是一首亡国的悲歌。作者所要抒发的“春感”包括哪些内涵? 2.作者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春感”的? 参考答案: 1、“春感”:对南宋故国表达深沉的怀念,对元朝统治者表示切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巨痛。 2、①以虚写实:上片写对故都凄凉情景的想象,下片回顾故国情景。 ②今昔对照:上下片的情景对比。 ③化用与用典:“故国高台月明”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沉怀念和无限眷恋之情。 五、链接高考 1.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提升训练】
鹧鸪天(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襜(chān):战袍。娖:(音chuò),整理的意思。胡簶(lù):装箭的箭筒。 金仆姑:箭名。 试赏析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及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自身的艺术再现,这是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英雄的形象。词作刻画了一个当年纵横驰骋、为国建功,而今却被弃置不用、闲散在家,以致年事已高而理想成空、壮志未酬,满腹经纶却“英雄种树”的爱国者形象。 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词作上片与下片的今昔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鲜明而强烈。
《病起书怀》①[南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②。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③。 天地神灵扶庙社④,京华父老望和銮⑤。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②江干:江边。③阖棺:盖棺。④庙社:宗庙社稷,指国家朝廷。⑤和銮(luán):天子的车驾。 【阅读思考】: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和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开头用了白描手法,结尾又用蜀汉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描绘了诗人病体瘦弱、客居江边,挑灯夜读《出师表》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想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的思想情怀。 《小寒食①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②强饮③食犹寒,隐④几萧条戴鹖冠⑤。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⑥戏蝶过闲幔,片片⑦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⑧是长安。 【注】: ①小寒食: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②佳辰:指小寒食节。 ③强饮:勉强吃一点饭。④隐:倚、靠。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⑤鹖(hé)冠:隐者之冠。⑥娟娟:蝴蝶翩翩起舞的样子。⑦片片:状鸥之轻。⑧直北:正北。 【阅读提示】: 此诗写诗人暮年落泊江湖却依然关怀唐王朝的安危。 “强饮”不仅是写作者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借景抒情 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紧接着写出了诗人的所见所感,有近景远景,写出作者年老多病。最后以一个“愁”字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 【阅读思考】: “雾中看”三字笔触细腻含蓄,使读者惊叹于诗人忧思之深及观察力的精湛。请分析它的含义。 【参考答案】: 由于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花,所以看岸边的花草如隔一层薄雾;同时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隔雾看花一样,真相难明。
《咏牡丹》 [南宋]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 ①一自:自从。②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③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④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⑤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⑥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 【阅读提示】 : 本诗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借助于牡丹抒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情。 “路漫漫”写出自己漂泊江湖,走投无路的境况。 “龙钟客”是说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独立”动作描写写出我孤独寂寞的悲伤之情 【阅读思考】: 本文第四句“看牡丹”这个情节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作者家乡洛阳的牡丹比较有名,但是现在作者只能看到异乡的牡丹,从而抒发作者忧国伤时、国破家亡的感慨。此处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 《兰陵王·丙子送春》 [宋]刘辰翁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①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②,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③沈边④,梁燕⑤无主。杜鹃声里长门⑥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⑦恨别,庾信⑧愁赋。二人皆北去。苏堤⑨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⑩,共夜语。 【注】: ①海门:今江苏省南通市东,宋初,犯死罪获贷者,配隶于此。②斗转城荒:指转眼间南宋都城临安变成一座荒城。③箭雁:中箭而坠逝的大雁。④沈边:去而不回,消失于边塞。⑤梁燕:指亡国后的臣民。⑥长门:指宋帝宫阙。⑦江令:江淹被降为建安吴兴令,世称江令。⑧庾信:南北朝时诗人。⑨苏堤:西湖长堤,苏轼守杭州时所筑。⑩孺子:辰翁有子名将孙,也善作词。 【阅读提示】 这首词名为送春,实际上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爱的感情。 第一段写临安失陷后的衰败景象及词人的感受。“春去人间无路”是全词的主题句。“秋千外”三句,用对比手法写出临安失陷前后的不同画面,“芳草”暗喻送别。“乱鸦过”三句描绘了临安一派残破衰败之象。“乱鸦”,暗喻元军,第二段写春天归去以后,南宋君臣与庶民百姓所遭受的亡国之痛。第三段写故国之思。“来”字重如千钧,怀有深深眷念之情。 【阅读思考】: 简要分析此词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 【参考答案】 (1)对比手法:“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用对比手法写出临安失陷前后的不同画面,“芳草”、“秋千”,写出元军陷城前的景况。“风沙暗南浦”,则意味着元军攻陷临安后景况。 (2)运用比喻:“箭雁沉边”,写被掳北去的君臣,如同被射中的大雁,坠落到遥远北方,永无归日,“梁燕无主”,以“无主”的“梁燕”喻南宋臣民,大厦将倾。 (3)借代和象征手法:作者在词中运用借代和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春”象征着南宋王朝,“飞絮”暗喻南渡的君臣,“乱鸦”指代占领临安的元军等等。作者将这些日常所见的感受赋予主观的感情色彩。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南宋]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 ①此词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阅读提示】 : 此词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强烈的国破家亡之悲。 “客路”一句,直点题面,说明金兵南侵之际,自己流徙异乡,不知不觉又转过了一年。“弄”、“流”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花影”、“月辉”的神韵,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氛围。这样写用来和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对比,从而反衬当前的惨象。“泪”字更能表达作者赤诚的爱国情怀 【阅读思考】:
2.本词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不能换成“见”。因为“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充分表达了作者伤时思国之情。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 2.上片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写当年全盛时的欢乐,结尾两句又从欢乐的高潮跌入悲怆的深渊: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往昔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对比手法使作者冲破了时空的束缚,把悲国之思、爱国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忆秦娥》 [南宋]刘辰翁 烧灯节①,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②,照人梅发③。 【注】: ①烧灯节:元宵节。②烛泪:烛泪,取李商隐诗“蜡炬成灰泪始干”意。③梅发:花白的头发。 【阅读提示】: 这首词感时伤事,表达亡国之痛,辞情凄苦,格调悲郁。 上片是写景。借景抒情,诗人以昔日的繁华,对比当今的风雪交加,行人稀少,反映了政权的变化。 下片抒情。通过宋朝兴亡两个时期的对比,显现出一位孤臣义士的孤苦形象。“与君”句,看似安慰,实际上更加触动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也就是说,同样是这个月亮,现在照着的是伤心的眼泪,照着的是我们的萧萧白发。 【阅读思考】:联系全词看,刘辰翁的“悲”从何而来? 【参考答案】:“悲”来自于昔盛今衰的感慨;来自于宋室灭亡,异族入侵的惨痛;也来自于年华老去,怀念故国的伤怀。
《即事·复楚情何极》 [明]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①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②酬家国,戈船③决死生! 胡笳④千古恨, 一片月临城。 【注】:①角:即军中画角。②缟素:孝服。作此诗时,诗人之父母抗清失败殉国。③戈船:指抗清义军的水师。④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 【阅读提示】: 本诗起笔运用典故,开篇点明主题,定下了全篇悲壮激越的基调,表达出作者誓灭清人,恢复明朝的强烈爱国情感。接下来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正气充塞于天地之间。 【阅读思考】: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歌最后一句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作者借景抒情,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
|
| |||||
教学反馈(后记) | ||||||
| ||||||
9送别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这是一份9送别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经典诵读,学习过程,2020·山东卷,2020·江苏卷,2020·浙江卷,提升训练1,提升训练2,提升训练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6咏物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这是一份6咏物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经典诵读,学习过程,跟踪训练,11山东卷,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5贬谪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这是一份5贬谪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经典诵读,学习过程,内容+情感+手法,情感归纳,提升训练,阅读思路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