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考点24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解析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天津专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考点24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解析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天津专用)第1页
    考点24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解析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天津专用)第2页
    考点24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解析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天津专用)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考点24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解析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天津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24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解析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天津专用),共19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考点24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
    【命题趋势】
    分析诗歌情感是诗歌必考的内容,一般以答题的方式出现,所占分析较高,一定要作为备考的重点,抓住要领,强化训练。
    【真题再现】
    一、【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
    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考点详解】
    把握诗歌主旨情感的五要点:
    1.明确古代士大夫的情怀。传统士大夫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儒家要求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怀国运民生;道家启发他们在自然田园里安放心灵,回归纯朴与真性情;佛家会让他们恋土怀乡、感叹生命短暂与人生无常,参悟个体、宇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找准主旨句(含标题)。诗歌常有点明主旨的句子,如律诗中的首联和尾联往往关乎作者的思想情感,颌联和颈联常常含有艺术手法。还有的诗歌标题就揭示了主旨。
    3.知人论世,看清背景。“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入手。
    4.把握诗歌意象、意境的内涵。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之一是使用意象、意境表情达意,所以读懂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内涵是解读诗歌主旨的重要依据。理解意象的内涵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不能拘泥固化,因为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诗歌作品中可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的《蝉》中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柳永的《雨霖铃》开篇就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5.从诗歌中典故的意思反观主旨。作者创作诗歌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考生如果了解这些典故,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旨。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唐)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①山房,山中的屋舍。 ②丁大:作者友人。
    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答案】
    在体验情感时,特别要抓住“情语”“景语”来体验作者的感情。诗题中的“待丁大不至”限定了诗作的感情范围,前三联的环境描写酝酿了感情基础,“孤琴候萝径”集中展现了诗人的感情所向,诗人说自己会独自抚琴站在山路等待友人到来,展现了其平静的心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思想感情的能力。
    题目“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点明内容、题材,拜访朋友而不在,于是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朋友。此诗写诗人夜宿山寺中,于山径之上等待友人的到来,而友人不至的情景。前六句尽写夜色: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后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全诗不仅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令特征,而且融合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境界清新幽静,语言委婉含蓄。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盼望朋友早日到来的心情。
    第七句,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句点出一个“候”字,彰显了诗人不焦虑不抱怨的儒雅风度,也从侧面表露出了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对有人的信任。“孤琴候萝径”,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栩栩如生。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答案】
    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
    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
    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
    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掩泪空相向”意思是“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结合诗歌标题可知,作者在送别李端,而且尾联后一句说“风尘何处期”,身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可见二人相见无期,这“泪”中包含相见无期之痛;
    因为是诗歌尾联中的“泪”,所以还需结合上面几联内容作答;如颈联“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意思是“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绝少知音,现在终于认识了一个友人,却又要别离,表现出与友人相见恨晚之悲;
    如首联前一句“故关衰草遍”,意思是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这是为故园衰败而悲,后一句“离别自堪悲”意思是“与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这是为即将与友人别离而悲伤。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注]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本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歧亭:在今湖北麻城,苏轼在黄州期间时常往游。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尾联貌似与送别没多大关系,实际却紧扣送别,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①尾联写送别很巧妙。运用虚写,回忆“去年今日”,即前一年苏轼赴黄州,凄风苦雨的途中,只有梅花相伴,细雨断魂,暗寓迁谪之感。而一年以前的孤独和凄凉正好与今年朋友送别的深情厚谊形成对比;②不只是回忆“去年今日”,也是在写“今年今日”,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诗人人生旅程的孤苦和寂寥。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理解尾联的意思,然后看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手法,与“送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意思是“去年今日我走在关山道路,细雨中梅花开放正暗自断魂”,这是诗人在送别之时想到“去年今日”的情景,属于虚写,此时此刻朋友正送别诗人,朋友之间洋溢着深情厚谊,而去年的今天,诗人只身一人行走在旅途之中,只有梅花细雨相伴,凄苦无比,今年和去年的情形构成对比,突出朋友之情对诗人孤苦寂寥的人生旅程的安慰之状,看似与“送别”无关,实际恰恰展现了友人之间的情深意重。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尾联诗句内容作答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四镇薛侍御东归①
    岑参
    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
    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
    梦去湖山阔,书停陇雁②稀。
    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③。
    (注)①天宝十四年前后,诗人供职于封常清幕府。安史之乱初起,封常清受命征剿安禄山,因仓促而兵败,被削官。这首诗就作于此时。②陇雁:飞越陇山传递家书的大雁。③柴扉:柴门,亦指贫寒的家园。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②因将军获罪而感到前途未卜的孤独和迷茫;③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送别友人薛侍御时所作,联系此诗写作时的背景可知,作者写作此诗时是怀着复杂感情的。诗的首联“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而“天涯独未归”也写出了友人已可以还家,而自己仍在天涯之外,远离故土,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颔联“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则是描述了作者如今的处境:作者因将军获罪而感到前途未卜的孤独和迷茫;
    颈联“梦去湖山阔,书停陇雁稀”则是作者感情抒发的重点,作者运用梦境表情达意,“阔”字写路途遥远,“稀”字表明信息难通,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尾联则是对自己的慰藉,“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虽然自己不能回家,但幸亏与朋友两家住得近,朋友可以为自己将家书带给家人。此处用语平易,但感情暗含在平易之中,将作者的思乡之情再次强化。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崖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
    作者抒发的情感: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②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海内风尘诸弟隔”,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风尘”,海内外处处烽火,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体现出杜甫忧国忧民的特色;
    “诸弟隔”写诸弟流散,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战乱之中音信不同,不知亲人状况,诗人对亲人的惦念和担忧跃然纸上;
    “天崖涕泪一身遥”,与亲人分离,诗人此时“一身遥”,客居西蜀,如在天之一涯。“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快阁①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②。
    (注)①此诗作于太和知县任上,快阁在太和县东澄江边上②传说阮籍作“青白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③与白鸥盟:语出《列子黄帝》,后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诗表达的感情: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诗人自称“痴儿”,并且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而且作者登上快阁是为了放松心情,所以首联表现出诗人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
    颔联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的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表现了诗人对这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颈联写到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这里写出了诗人因友人离去而感到知音难觅、怀才不遇,因此要借酒消愁。
    尾联诗人写到想要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作伴逍遥自在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表达了诗人想要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
    7.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十八日,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九死一生。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过着近似流放的生活。此年中秋,距苏轼入狱已近一年,也是其被贬之后的第一个中秋。
    这首诗“凉”字指“秋凉”,此词描绘了哪些“秋凉”景象;“凉”还指人生世态炎凉,请指出这首词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情感。
    【答案】(1)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
    (2)“凉”字用得妙。因为它含义丰富、意味深远:
    ①指中秋时节天气凉;
    ②诗人遭贬,感到悲凉;
    ③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暗含世态炎凉。既再现了当时云遮月的天气状况,又借此抒发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孤寂之感和失意后的苦闷心情。且“月明多被云妨”多指自古贤良多被奸佞陷害,美好的品质常被污浊掩盖,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炼字和赏析思想内容和感情的能力。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人生几度秋凉”,总领全词的氛围和情感,属于词眼。渲染了一个“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世之恋。在这静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凉”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写天上人间之“清寒”,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8.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绮罗春·红叶
    张炎①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②、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注)①张炎,出身南宋名门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作本词时,张炎应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栖止京城大都。②舣,停船靠岸。
    在这首词中张炎借“红叶”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年华迟暮。②孤独飘零。③不仕新朝,气节坚贞。④江山沦落,心念故国。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情感能力。
    词的上片既写出停船泊岸的过程,又描写了目睹红叶飞舞似花而令人魂系统“归路”的心情。红叶本是载情而去,而此时自己心情凄苦愁闷,流泻的红叶仅能载愁了。下片写身在京都而产生的家国身世之感,以人与红叶相映,显得自然。“长安谁问倦旅”,“长安”在这实指元大都,“倦旅”指自身感伤无心做事。“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写红叶随风飞舞落于夕阳晚霞之中的飘零遭遇。回忆昔时的美好时光而生今昔盛衰,故国兴亡之感。总之,回答本题时,应结合诗句,分别答出词人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千林落木”“甚荒沟,一片凄凉”,“羞见衰颜借酒”等表明词人年华迟暮之感。“似花绕,斜阳归路”“长安谁问倦旅”“飘零如许”,词人以落日自比,抒发自己孤独飘零之感。“不入洛阳花谱”“寒艳不招春妒”等,抒发自己不仕新朝,气节坚贞的愿望。“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表明词人忧虑江山沦落,心念故国的情感。
    9.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送魏大从军①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②,魏绛复从戎③。怅别三河道④,言追六郡雄⑤。
    雁山横代北⑥,飞塞接云中⑦。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⑧。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②匈奴犹未灭:暗指汉代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③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④三河: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⑤六郡雄:这里指西汉时立功边地、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⑥雁山:雁门山。代:代州。⑦飞塞:一作“狐塞”,即飞狐塞,又称飞狐口。云中:云中郡。⑧燕然:山名。《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遂登燕然山,……割石勒功,记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结合诗句分析首联、尾联中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
    首联: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尾联: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能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表达了诗人心忧边事,欲效力疆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两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意思是侵犯边境的敌人还没有消灭,魏大又去从军戍边保国。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尾联两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的意思是“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运用汉将刻石记功的典故,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友人的激励,希望他能建功立业、扬名塞外;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想要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 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③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夕阳吹角最关情”的意思是:黄昏时分吹起的号角最能牵动情怀。能够体现陆游对国家安危忧虑。
    “忙日苦多闲日少”的意思是:忙碌的日子很苦,休闲的日子很少。从中可以感受到陆游作为镇江通判任,政务十分繁忙,身心十分疲惫。
    “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的意思是:新添的忧愁往往在旧愁中生出,他乡没有友人陪伴,害怕你去远行。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诗人旧愁未消,又添离愁,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模拟提升】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bū)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对月兴叹,表现了时荒世乱的局势。上句点明了“野泊”的原因,下句对应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诗人对眼前现实感到困苦,对未来感到迷茫。
    B.颔联上句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是静景;下句诗人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是动景。动静结合,气象开阔,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C.颈联写诗人借酒浇愁,而酒却化成过客之泪使愁绪更浓。浪花翻卷,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D.尾联转笔写到国家的动乱,境界陡然开阔。暗用《登楼》的颈联“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把兵荒马乱的景写足,把忧愤难堪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请以首联为例,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自己的“愁”心的。
    (3)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A
    (2)诗歌首联上句“可怜江月乱中明”,一个“乱”字,既写出了诗人心情之乱,又隐含着时局之乱。下句“应识情”交代了自己因战乱逃离又多病客居的处境。这些无不让诗人“愁心”凝重
    (3)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A.“上句点明了‘野泊’的原因,下句对应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错误,把二者说反了。由“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可知,上句写野泊对月,下句写野泊的原因。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以首联为例,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自己的‘愁’心的”,首先看首联内容。“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意思是:在这乱世之中,江月依然那么明亮可爱,但它应该懂得流亡在外的病人的心情。结合诗歌注释可知,诗人是在战乱之时写下的这首诗,“可怜江月乱中明”写时荒世乱,万物失色,而江月不管兴亡,在乱中依旧光耀如昔,不能不引起诗人的怜惜。可见,诗人 “愁”的原因之一是“乱”,即时局混乱导致心绪烦乱。
    “应识逋逃病客情”对江月抒情。江月之明,应知诗人的难言之隐。诗人为了逃避战乱而漂泊异乡,再加身体多病更引起内心之“愁”。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意思是:饮酒解愁,反而增添了眼泪,我的愁思就像酒和泪一样四处飞溅;浪涛卷起,引发了我的思归之心,让我暗自吃惊。“客泪”点出诗人因为客居他乡,有家难归之愁,因伤感而流泪,因此诗人借酒浇愁;“归心暗自惊”写出诗人想要借酒浇愁,然而却因为浪花翻卷引起“归心”,更添思乡之愁。以酒浇愁,酒随泪溅,所谓“举杯消愁愁更愁”。听浪思归,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意思是:多么想打听一下南宋朝廷近来的消息啊,可眼前,群盗正在四处流窜纵横。“欲问行朝近消息”从一身乱离,想到朝廷迁流不定,由忧一身到忧朝廷,结句把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写足,消息虽欲问而无由,其为忧愤,更何以堪。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春思①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①《春思》写于作者被贬时。②历乱:花枝烂漫的样子。
    (1)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为七言律诗,其中“黄”“香”“长”为韵脚。
    B.首句点染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次句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
    C.诗歌绘景形象生动,“青青”写出草色的碧绿,“黄”写出初春杨柳的色彩。“历乱”写出桃花盛开之状,“香”突出李花的香气。
    D.作者意在表达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中。
    (2)景物描写对抒情有什么作用?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作者抒发感情能突破常理,结合诗歌的后二句加以赏析。
    【答案】(1)A
    (2)以乐景写哀情,诗人用美好景色反衬了内心无法消除的愁恨。
    (3)后二句使用拟人手法,构思新奇,貌似不合常理,实则曲折巧妙。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体裁并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本诗为七言律诗”错。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写春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乐景哀情,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抒情手法的能力。
    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贾至不直写愁恨,别出奇思,出人意表,使诗意更深更曲折。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抒情看,诗人希望春风吹去心中的愁,但是春风因未能吹去,于是诗人心生失望和抱怨,合乎人情。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所以,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情理之中。
    总之,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被读者理解。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苦雨叹
    [宋代]陆游
    九渊龙公出忘还,瓦沟垂溜声淙潺,
    茫茫大泽北际海,潋潋平湖南浸山。
    吾庐四望路俱断,蛙黾争雄乱昏旦。
    漏床腐席夜失眠,湿灶生薪朝不爨。
    今年十分喜有秋,岂知青秧出禾头。
    老夫一饱复缪悠③,听儿读书宽百忧。
    [注释]①黾:古代蛙的一种。②青秧出禾头:庄稼经雨出芽,此为灾年之兆。③缪悠:虚妄不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篇想象新奇,用龙王出游忘还来写大雨连绵不绝、多日不停的现状,照应了题目“苦雨”二字。
    B.“茫茫”和“潋潋”形象地描绘出湖泽因雨大而水阔的样子,景象壮丽,意境雄浑开阔。
    C.本诗作为七言诗,章法整齐,讲究押韵,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D.本诗语言自然精炼,最后四句明白如话,体现了陆游在诗歌语言上反对粉饰雕琢的主张。
    (2)陆游自言:“我思杜陵叟,处处有遗踪。”在这首诗中哪些诗句有“杜陵叟遗踪”?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3)本诗标题的“苦”和全诗最后的“忧”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B
    (2)“杜陵叟遗踪”指杜甫诗风。①“漏床腐席夜失眠”化用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自经丧乱少睡眠”诗句,形象地写出了生活的贫穷与困苦;②“湿灶生薪朝不爨”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娇儿恶卧踏里裂”的细节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深刻反映出因连绵不绝的大雨和生活的困窘造成的苦难。③“今年十分喜有秋,岂知青秧出禾头”与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风格近似,诗人都同样关心农事,陆游因阴雨连绵影响秋收而忧心民生疾苦,杜甫因春天雨水对农耕有利而倍感喜悦。
    (3)大雨连绵水涨路断,忧出行不便;屋漏席烂灶湿难饱,忧生活贫困;庄稼出芽灾年已显,忧民生艰难;蛙黾争雄乱昏旦,隐喻乱世忧国家命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景象壮丽,意境雄浑开阔”错。“茫茫”和“潋潋”写出因为雨水而致使湖泽水阔,写诗人因雨大而烦恼忧愁。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杜陵叟”指杜甫;“处处有遗踪”表明这首诗的内容与杜甫诗歌内容、写法、风格有相似之处。考生按照这个思路仔细阅读本诗,找到与杜甫诗句类似的地方。
    如“漏床腐席夜失眠”,描写屋子漏雨淋湿了床席,以致无法安睡,考生抓住“漏床”“失眠”联想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自经丧乱少睡眠”诗句,这两句内容十分相似,都通过写下雨造成“屋漏”“床湿”“无法睡眠”来形象地写出生活的贫穷与困苦;
    再如“湿灶生薪朝不爨”,描写因为下雨致使灶内潮湿,柴草也是湿的,无法点燃,因而早起无法生火做饭。“湿灶生薪”属于细节描写,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娇儿恶卧踏里裂”的细节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深刻反映出因连绵不绝的大雨和生活的困窘造成的苦难。
    再如“今年十分喜有秋,岂知青秧出禾头”,前句用“喜”字描写诗人看到庄稼长势不错,为百姓秋天能够有个好收成而高兴,这与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风格近似,诗人都同样关心农事。而下句“岂知青秧出禾头”则写前面的希望破灭,因连日大雨不停,庄稼已经发芽,灾年已显,陆游因阴雨连绵影响秋收而忧心民生疾苦,杜甫因春天雨水对农耕有利而倍感喜悦,二人都关心农事,忧国忧民。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标题的“苦”和全诗最后的“忧”都提示考生,本诗抒发的情感并不愉快,再结合具体诗句来找出体现这种情感的具体内容;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陆游不大可能仅仅为自己哀叹,恐怕还有为百姓及国家忧心的内容。
    由题目“苦雨”可知,全诗写因连日大雨连绵不绝而苦。“吾庐四望路俱断”写从家里往四面看,大雨淹没了道路,无法出行,因此一忧大雨连绵水涨路断,忧出行不便;“漏床腐席夜失眠,湿灶生薪朝不爨”,写屋子漏雨淋湿了床席,以致无法安睡;因为下雨致使灶内潮湿,柴草也是湿的,无法点燃,因而早起无法生火做饭。因此二忧屋漏席烂灶湿难饱,忧生活贫困;“今年十分喜有秋,岂知青秧出禾头”,诗人看到庄稼长势不错,为百姓秋天能够有个好收成而高兴,结果因连日大雨不停,庄稼已经发芽,灾年已显,美好的希望破灭。因此三忧民生艰难;“蛙黾争雄乱昏旦”写青蛙和苍蝇乱从早到晚乱纷纷地鸣叫争雄,这是以青蛙和苍蝇比喻那些奸佞小人,隐喻乱世忧国家命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送友游吴越
    [唐]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承诗题,巧妙解题,既点明友人去处,又暗示送者处处为游人着想的深情。
    B.颔联是诗人对友人种橘植莲的提醒,透示着二人心心相知的情趣,显得含蓄隽永。
    C.颈联直接用意象组合,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杨柳岸晓风残月”同妙。
    D.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人的想象。作者想象着友人畅游吴越欣赏到的美景与乐事。
    (2)请赏析颈联中的“火”字。
    (3)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B
    (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又联想到桥下的流水,波光粼粼,相互映照,更增添诗情画意。
    (3)全诗借送友人游览吴越一事,抒发了作者对吴越水乡美好风光的热爱和向往,热切地期望友人能尽兴饱览和体味吴越水乡的美好风情。(如写到抒发作者对友人离去之后的思念、牵挂之情的也可给分。)
    【分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颔联是诗人对友人种橘植莲的提醒”错误。颔联从大处着笔,描写吴越两地的特色:“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一陆一水,各有胜景,望园林叠翠处,丹桔累累飘香;看水波荡漾处,无不粉荷共妍。金桔玉莲,俱为吴越名产。诗人紧紧抓住江南富地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事物运思泼墨,寥寥数笔,就画出了吴越大地处处桔黄荷艳、水陆俱美的诱人景观。颔联是作者向友人介绍吴越大地的诱人景观,并不是“对友人种橘植莲的提醒”。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颈联“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则着眼于写水乡市镇的繁荣。吴越水乡,市镇大都紧挨河港。不写日市写夜市,只因夜市是吴越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的一大标志;而桥边夜市,更是水乡特有风情。夜市的场面形形色色,独取一“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由大到小,由面转点,敛笔“聚焦”,推出两个特写镜头:“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又是一暗一明。桥边夜市,繁灯如星,红红火火,声声叫卖,凸现吴越水乡商业繁盛。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点明朋友欲之之地为吴越两乡,同时也暗示以下所写之美景乃两地之共有。颔联从大处着笔,描写吴越两地的特色:“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一陆一水,各有胜景,望园林叠翠处,丹桔累累飘香;看水波荡漾处,无不粉荷共妍。金桔玉莲,俱为吴越名产。诗人紧紧抓住江南富地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事物运思泼墨,寥寥数笔,就画出了吴越大地处处桔黄荷艳、水陆俱美的诱人景观。借送友人游览吴越一事,抒发了作者对吴越水乡美好风光的热爱和向往。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又是一暗一明。桥边夜市,繁灯如星,红红火火,声声叫卖,凸现吴越水乡商业繁盛;幽寺峻塔,压波覆浪,春风煦煦,游船辐辏,展示江南人文旅业发达。尾联诗人的笔由吴越的自然美又转到人情美:“此中偏重客”,是说江南水乡不仅物阜而且人美,那里的人家非常热情好客。最后以感叹作结:“君去必经年”,朋友啊,你去这么美的地方壮游,我想你肯定就快活得乐不思蜀,热切地期望友人能尽兴饱览和体味吴越水乡的美好风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 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下列对词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却久久不愿离去。
    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D.“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2)词题为“密州上元”,上片却写钱塘上元之景,有什么作用?
    (3)细读全词,分析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1)B
    (2)对比(反衬或虚实结合也可),将记忆中杭州(江南)的上元节热闹的情景与眼前密州凄凉寂寞的情景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意思对即可)
    (3)抒发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对现实生活感到孤独寂寞,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充满希望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错误,应该是“凄凉孤寂”。“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这让从杭州刚调任到密州的苏轼感到的是凄凉、孤寂。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 ”,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 ”,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 ”,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虚实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上片描写杭州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满城男女游赏的热闹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江南的思念之情。
    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 ”,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 。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生活感到的孤独寂寞之情。
    他在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在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相关试卷

    考点26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原卷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这是一份考点26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原卷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共8页。

    考点26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解析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这是一份考点26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解析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共14页。

    考点24 诗歌鉴赏之赏析语言(原卷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这是一份考点24 诗歌鉴赏之赏析语言(原卷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共1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