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名著《经典常谈》高效阅读
- 《说文解字》第一-名著《经典常谈》高效阅读 试卷 试卷 2 次下载
- 《周易》第二-名著《经典常谈》高效阅读 试卷 试卷 1 次下载
- 《尚书》第三-名著《经典常谈》高效阅读 试卷 试卷 1 次下载
- 《诗经》第四-名著《经典常谈》高效阅读 试卷 试卷 1 次下载
- 《三礼》第五-名著《经典常谈》高效阅读 试卷 试卷 2 次下载
序-名著《经典常谈》高效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序-名著《经典常谈》高效阅读,共10页。
《经典常谈》思维导图+原文+批注+阅读导引+阅读训练序【思维导图】 【原文+批注】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批注:开篇点题,指出阅读经典在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地位。】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批注:运用“再说”“至少”“也有”等词语,是为了达到层层逼近,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的目的】【批注:阅读经典的原因,因一对它的价值不在使用,而在文化。经典的价值就在于让人见识一番经典。作为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有义务读经典】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批注:本书所说经典,不专指经籍,是用的“经典”二字的广义,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共十三篇】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批注:写中国“读经”教育的历史,与当时开始倡导读经】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批注:如果全部读经,我认为不行。我们应当在接纳新文化新思想的同时,适当接触经典。】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批注: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而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批注:我国经典,未经整理朱子“四书”《史记菁华录》都是为了将经典普及,同时引出写作目的】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我们知道清代“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做简要的注释。【批注:取长补短才能易得到成功】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批注:作者眼中的理想经典读本:1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将本文分段仔细的标点;并白话文做简要的注释,还得有一篇切实而鲜明的白话文导言,需要见解、学历和经验。】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批注:本书写作目的: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批注:作者把自己的书比作一只船,表达了作者希望把读者引渡到经典海洋的愿望。】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批注:要想走近经典,全靠向导是完全不够的。就像进岩洞观景,能看到什么样的美景,能收获什么样的心情,向导无法左右,只能靠游客自己去发现,去思索,去体悟。】这部书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照编撰者现在的意见,“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分别标明历史和语言,不再浑称“国学”,确是正办。这部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纲领。但《诗》《文》两篇,却还只能叙述源流;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的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全篇的参考资料,开列在各篇后面;局部的,随处分别注明。也有袭用成说而没有注出的,那是为了节省读者的注意力;一般的读物和考据的著作不同,是无需乎那样严格的。【批注:“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末了儿编撰者得谢谢杨振声先生,他鼓励编撰者写下这些篇“常谈”。还得谢谢雷海宗先生允许引用他还没有正式印行的《中国通史选读》讲义,陈梦家先生允许引用他的《中国文字学》稿本。还得谢谢董庶先生,他给我钞了全份清稿,让排印时不致有太多的错字。【批注:先生认为“国学”一词大而无当,与西方的“汉学”一词一样过于笼统,不如标明历史、语言、文学更为清楚。】朱自清三十一年二月,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阅读导引】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原籍浙江绍兴,因世代居住于扬州,自称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留学英国,专攻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最为人知的是散文的艺术成就,其散文曾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先生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等领域,也都有很高的成就。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诗集《踪迹》等,学术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等。2.写作背景:本书成书于1942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新青年》(1)革命派——礼教吃人——鲁迅 举例:尝粪忧心:嗜痂之癖。(2)改良派——整理国故——胡适(老师)朱自清(学生)3. 写作目的: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亲近经典,启发兴趣,引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如果读者能把《经典常谈》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不能以荃(捕鱼工具)为鱼。4.写作内容:13个专题这部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纲领,但诗、文两篇,却还只能叙述源流:因为书大多了,没法子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退、史、子的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评论。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达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已的创见,编据者的工作只是编提罢了。5.写作风格:(1)通俗化和口语化(儿化音、语气词、口语化词汇)(2)散文化—深入浅出(传说、风俗、时代背景、人物故事)(3)逻辑性--层次清晰。6.阅读方法选择性阅读在最新版教材里,对《经典常谈》的定位是“选择性阅读”,也就是说,能读完全部13篇(13章)固然好,但只选读其中几篇(几章)也是不错的。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我国古代学者很重挽选择性阅读。苏轼就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敢”,所以他建议读书求学之人“每次作一意求之”(《又答王库书》,也就是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不贪多求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值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的速度大大短过个人的接受速度,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选择性阅读也变得更加重要。读整本书,特别是读大部失或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不见得所有的内容都能引起你的兴期,这时不勃首先选择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例如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能,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当然,在重点阅读自己感兴期的部分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寻找新的兴能点,出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面阅读整本书。比如在读《文第十三》的过程中,对战国时期的说客产生了兴规,那就不妨国过头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更详烟介绍的《战国策》第八》。有时,我们是带着某个具体目的去阅读的,如与课内学习沟通街接,或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问题,或为正在开展的研究打开思路、导找资料,等等。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比如学过《诗经》二首》之后,你希望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又如你正在与同学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为了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需要首光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测览目录。比如《经典常谈》,从目录就能知道,全书十三篇,每篇谈一种或一类经典,这样就可以根据兴期或目的加以选择。但有技书的目录没有提供足够的值息,这就爵要先大致岗览全书,了解其概貌,再选择感兴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来精读。其他阅读方式一、浏览“扫”读即:拿到新书后,第一时间浏览本书的目录,初步了解全书的结构和内容。很多书新增了再版序言,序言中大都会简要介绍本书内容和阅读方法,交给你阅读本书的“钥匙”,你也不妨认真看看这些序言,从中获取阅读“捷径”。二、兴趣“引”读即:本书共计13篇,不必遵循图书的顺序依序阅读,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阅读。在读某个章节的过程中,会触发新的兴趣点、关切点,再找相关章节深入读下去。比如,你对先秦的帝王将相或历史故事有探究兴趣,可以先读《<史记><汉书>第九》,读起来一定有收获;在阅读过程中,激发起对先秦古诗的好奇心,这时候不妨去看看《<诗经>第四》。依此类推,这样,读一章,带动另一章,如同滚雪球,逐步扩大阅读范围,有滋有味地读几章。三、按需“点”读 可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需要,选准探究点,直奔主题,选点阅读。这样阅读,目标明确,收获可感。比如,学过课文《<庄子>二则》,可以读读一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通过课内外衔接来深入探究古典文学。比如,你对太极八卦有疑问,不妨去读一读《<周易>第二》,了解一起典籍的内容,或许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又比如,你对自己的姓名用字的写法很好奇,不妨去读一读《<说文解字>第一》,甚至去看看《说文解字》一书,一定会有所收获。四、同学“赛”读以说促读、以写促读,都是鼓励深入阅读经典名著的好方法。可以举行经典阅读交流活动,大家分别上台,说一说你阅读最多、感受最深的经典名著,从而相互交流、共同进步。还可以根据一定的话题和场景,不拘形式,主动向朋友、向家人介绍你眼中的某一部或几部经典,在“说”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提升阅读的兴趣和成就感。常规阅读方法1.圈点法:阅读时勾画摘抄家训箴言,随后分类整理家训内容,做读书笔记等。2.摘录经典语句。3.批注法。通过批注精彩片段、提出关注问题、品味独特的语言。4.复述法。读完一部书籍的介绍,合上书,在脑海中将主要内容回顾一遍。5.分类法。在阅读后进行主题分类。6.援疑质理。学生或老师就整本书阅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循着问题探究,使阅读走向深入。7.阅读经典的意义①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古代典籍中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轨迹,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现实。②充实精神内涵: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汲取先贤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③学习语文相关知识: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数千年的知识汇总,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体现了语言艺术之美,如通过《说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经过,通过《诗经》可知诗歌艺术之美。④提升个人修养: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先贤的言论,从学习、交往、心志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导自身之素养。【阅读训练】填空试题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 ,号秋实,后改名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原籍浙江绍兴,因世代居住于扬州,自称人。著名的散文家、 、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2、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隽永深刻、沉郁顿挫,其散文曾被誉为“ ”,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庭小品,如《 》《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三是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春》等。3、本书是朱自清先生完成于 年的著作,80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分十三个章节,浅明而精辟地介绍了我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作品,包括《 》、《周易》、《尚书》、《 》、《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 》、《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4、《经典常谈》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 、 、 、 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 ”书放在最前头。5.《经典常谈》是___________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___________的著作。6.《经典常谈》全书共______篇,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___________、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7.朱自清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术观念来撰写《经典常谈》的,例如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___________”的传说。8.《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9.《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这本书不“___________”,也不___________,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简答试题1.第(1)段中“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含义是:答: 2.第(2)段中画线句中,“朱子”指我国宋代理学家( ),“四书”指作为儒家经典的《 》、《 》、《 》、《 》。3.清代编纂有《四库全书》,第(3)段中提到了“四库”的名称,请填入下面横线处:答: 4.第(1)段中提到的“旧日的教育”中“经典训练”的弊端是:答: 5.简述作者对“国学概论”名称的意见看法。答: 6.目前“国学”兴起,许多高校开设了“国学”研究,有些中学也有“国学”的研究性学习。参照本文关于“经典”的看法,说说你如何看“国学”和“国学”研究的兴起。答: 7联系全文,概述学习经典的重要性。答: 8.作者在序言中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作者的两个比喻“一只船”“以筌为鱼”对我们阅读这部书有什么指导意义?答: 【答案】【填空】1、佩弦 扬州 诗人2、白话美文的模范 背影 写景美文 荷塘月色3、1942 说文解字 诗经 史记4、经 史 子 集 小学5.朱自清 传统文化经典 6. 13 《说文解字》《周易》《史记》 诸子百家 7. 现代的、科学的 经书都是圣人所作 8. 普及性 通俗性。9. 板着脸说话 平铺直叙 【简答试题】1.教人见识经典一番。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2.朱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3.经、史、子、集。4.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而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5.“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6.开放题,能辩证地看最好。7.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的必要项目;见识经典。8.当然,要想走近经典,全靠向导是完全不够的。就像进岩洞观景,能看到什么样的美景,能收获什么样的心情,向导无法左右,只能靠游客自己去发现,去思索,去体悟。前人经典不必全读,要有先择地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既然是学生,就不必如学者专家那般苦心孤诣。另外,就阅读经典的读本来说,“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如此这般,我们读经典就不必盲人摸象,枉耗精力。当然,随着学识的增长和学力的加深,到了大学,我们便可直接面对经典,与大师对话,涵养性灵,滋润生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经典练习-名著《经典常谈》高效阅读,文件包含经典练习原卷版-名著《经典常谈》思维导图+导语阐述+原文批注+阅读导引+阅读训练docx、经典练习解析版-名著《经典常谈》思维导图+导语阐述+原文批注+阅读导引+阅读训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文》第十三-名著《经典常谈》高效阅读,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终于读完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诗》第十二-名著《经典常谈》高效阅读,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