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第1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第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一年级10月份学情检测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总分 15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就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吗?”——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吗?”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法理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礼俗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产生的,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普遍的认识,所以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2.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此。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在乡土社会,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从手段到目的间的普遍原则。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一种对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4.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为什么这样说?(4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5.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整顿衣裳起敛容 B.暮去朝来颜色故
    C.凄凄不似向前声 D.举酒欲饮无管弦
    6.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下面四句分别表现了乐声的不同特点,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
    (1)大弦嘈嘈如急雨  (2)小弦切切如私语  
    (3)间关莺语花底滑  (4)幽咽泉流冰下难
    A.轻细  流畅  冷涩  粗重 B.流畅  冷涩  轻细  粗重
    C.流畅  轻细  粗重  冷涩 D.粗重  轻细  流畅  冷涩
    7.对下列文句(或画线文字)所用修辞手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③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④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⑤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①③/②⑥/③/④ B.①③/②/③④/⑥
    C.①③/②/④/⑤/⑥ D.①③/②⑥/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用“未成曲调先有情”来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
    B.这部分文字对音乐的描写十分成功,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将抽象无形的音乐变得有形可感,不仅写出了声音的轻重、快慢、高亢、低回与呜咽,而且写出了不同的音色和音量,复杂而有层次,表现了琵琶女内心的情感起伏。
    C.“东船西舫悄无言,难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属于正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让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D.诗文中的琵琶女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艺术家,从她弹奏的乐曲可以看出她对现实的不满。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42分)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两首诗写法相近,都是开头点明中心,中间进行叙事、写景,结尾呼应开头,直接表明感情态度。
    B.尽管陶渊明在诗中表明自己本性热爱山水田园生活;但是他归隐也心有不甘,先师的“道”实行希望渺茫,也只好暂时做个农夫。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所用手法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样,都是兴中带比。
    D.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诗句可知,陶渊明种地一向不问收成,在意的是归隐心愿的满足和农耕过程中的愉悦。
    10.这两首诗对农村生活景象的描写富有特色,请从情景结合、意象选择、手法运用和动词使用四个方面中选取三个方面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景物描写的特点。(6分)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摧:低。
    B.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C.天姥连天向天横            横:耸立。
    D.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到。
    1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加横线词的用法 ,与“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栗”“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虎鼓瑟兮鸾回车 B.对此欲倒东南倾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云青青兮欲雨
    13.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台四万八千丈”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高耸的山势写得淋漓尽致。
    B.神仙出场了,梦境也就到达了顶点,诗却于此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入现实。好梦不长,更让诗人怀恋仙境的美好。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出了诗人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显示出诗人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消极的。
    D.诗人完全挣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与李白狂放的性格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14.李白写“梦中”的天姥山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三)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围绕夔州的秋季,描绘了诗人登高的见闻,峡中传来“猿啸”之声,江水洲渚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字字精当。
    B.颔联两句写远景,诗人视野极为开阔,“萧萧”写出了落叶之声态,肃杀可闻;“滚滚”写出了大江东去之声势,雄迈可见。
    C.颈联诗人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着笔,将羁旅愁与孤独感,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厚重深沉。
    D.与杜甫的另一首诗《望岳》相比,诗人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不再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16.诗歌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7.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本首词的题目。本首词共分上下两阕。
    B. 在首句中,作者由眼前浩荡的长江联想到历史长河,淘洗着千古的英雄豪杰。
    C. “人道是”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但要借赤壁地名抒发内心情感。
    D. “羽扇纶巾”句写出了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指挥大破曹军。
    18.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的版本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请从艺术效果角度分析,你更喜欢哪一版本。(6分)
    四、名句默写
    19.补写处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用“       ,        ”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
    (3)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直接使用了《诗经·郑风》中的原句“         ,           ”。
    五、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佛媛”带来的浊气还未消散,“病媛”就已按捺不住。据报道,一名网友 地称自己做了甲状腺手术,切除了脖子上的肿块,留有明显伤疤;之后,便分享了自己的祛疤经验,并推荐出某品牌的疤痕贴、手术贴和疤痕凝胶。是否做了甲状腺手术尚需求证,但借“穿着病号服,神色甜美在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的场景, 地推销产品,说明是真的病了,且病得不轻。
    在这场拙劣的演出中,使医院沦为了道具,病友成了被收割的“韭菜”一样。这既是对拯救生命的医院的亵渎,更是对承受病痛折磨患者们的不尊重。向病友们推荐某些未经权威机构认证过的产品,还 虚假宣传。
    “佛媛”“病媛”,“媛媛” ,祸害了寺院,又祸害医院,接下来不知道这些“媛”还要祸害什么?借助平台“加持”,使用一些冲撞世道人心的敛财捷径,( )。无论什么媛,都应该尊重基本的公德良俗,都应该葆有基本的是非底线。如果为了在平台上走红敛财而剑走偏锋,这样的流量是毒流量,这样的人越红就越有危害。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本正经 不遗余力 涉及 络绎不绝
    B.一板一眼 不遗余力 涉及 层出不穷
    C.一本正经 不择手段 涉嫌 层出不穷
    D.一板一眼 不择手段 涉嫌 络绎不绝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样的商业模式是不道德的
    B.这样的商业模式是不合规矩的
    C.不道德的商业模式就是这样
    D.不合规矩的商业模式就是这样
    2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这场拙劣的演出中,医院沦为了道具,病友成了被收割的“韭菜”一样。这既是对承受病痛折磨患者们的不尊重,更是对拯救生命的医院的亵渎。
    B.这场拙劣的演出,使医院沦为了道具,病友成了被收割的“韭菜”一样。这既是对承受病痛折磨患者们的不尊重,又是对拯救生命的医院的亵渎。
    C.这场拙劣的演出,使医院沦为了道具,病友成了被收割的“韭菜”。这既不尊重承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又亵渎了拯救生命的医院。
    D.在这场拙劣的演出中,医院沦为了道具,病友成了被收割的“韭菜”。这既不尊重承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更亵渎了拯救生命的医院。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23-24题。(8分)
    山楂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多为野生,在亚洲、欧洲、北美洲有许多品种。山楂在中国古代又称为猴楂、鼠楂,因为“猴、鼠喜食之”。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野生山楂可以食用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① ,并没有加以人工培育而成为人类的主要果品。其原因可能在于它的酸味。其实, ② ,但为什么人们还是感觉山楂比苹果、梨酸很多,甚至经常被它“酸倒牙”呢?这是因为山楂果肉中含有的有机酸比苹果、梨的含量高出两到三倍,冲淡了糖的甜度, ③ 。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24.请简要赏析文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3分)
    六、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导航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只需打开导航软件,人们便可以按照语音提示到达目的地。于是,有人说从此天下再无“路盲”。
    然而时下也有一些青少年,一味盲目追星,把明星偶像当作自己的导航仪。须知,过度依赖“导航”,会使人思想简单,思维懒惰,变成另一类“路盲”。
    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如何正确为自己的人生导航,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请结合上面材料,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答案:D解析:A项,“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法理社会”错。从文章第四段“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可知,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法理社会。B项,“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错。从文章倒数第二段“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这笼罩万有的真理”可看出,选项中“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没有在文章中有体现,属于无中生有。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从文章倒数第二段“我读《论语》时……因人而异地答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可看出,选项中“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并非因为“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普遍的认识”,因果关系不成立。
    2.答案:A解析:B项,“公民个体之间的孤立与隔膜”有误,原文是“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C项,“乡土社会”是“有机地团结”;D项,“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至于斯”有误,原文是“无须选择”。
    3.答案:C解析:A.隔膜,是乡土社会的特征。如果是同一村落,是没有隔膜的;但若不是同一村落,则是有隔膜的。因此,选项表述有误。B.乡土社会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真理”“普遍原则”。D.原文并没有将两种社会的“信用”进行比较,原文只是指出,乡土社会的信用不同于法理社会。
    4.答案: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5.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整顿:古义,整理;今义,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句意:整理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B.颜色:古义,指人的脸色;今义,就是指色彩。句意: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C.向前:古义,先前;今义:向前走,前进。句意: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
    D.管弦:古今都指乐器,代指音乐。句意:端杯要饮酒却没有助兴的管弦。
    6.D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大弦嘈嘈如急雨,是说大弦粗重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表现了乐声的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是说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表现了乐声的轻细。
    间关莺语花底滑,是说琵琶声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表现了乐声的流畅。
    幽咽泉流冰下难,是说水在冰下流动受阻冷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表现了乐声的冷涩。
    7.C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
    ①“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中,“眉”代指“头”,“低眉”即“低头”,运用了借代手法。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意思是主人(我)和客人都下了马,到了船上,举起酒杯想喝酒,但没却没有管弦音乐。此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就是虽然前一句写我,后一句写客人,但其实我和客人都发生了这个动作。
    ③“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是官名,这里借代诗人自己,使用的是借代手法。
    ④“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前一句的最后一个词语和后一句的第一个词语相同,运用的是顶针的修辞手法。
    ⑤“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是说琵琶声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又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是说听到了琵琶声之后,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衬托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运用了衬托手法。
    ①③都是借代/②是互文/④是顶针/⑤是比喻/⑥是衬托。
    8.C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正面描写”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侧面描写,用周围船上的人们的悄无言衬托琵琶女弹奏的艺术魅力。
    9.D 10.①诗人将自己的热爱和愉悦之情融合到描写中去(或答情景交融)。诗人在官场受到束缚压抑,终于回归田园,对眼前的农村景象是热爱的,置身其中参与农耕是愉悦的。他是带着这份热爱与愉悦之情进行描写的。
    ②选取的意象都是农村中普通常见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炊烟、鸡鸣、狗吠、清风、新苗,都是在农村常可遇到的,它们一经入诗,便使得诗歌带有浓郁的乡村田园气息。
    ③使用白描手法。诗人描写时进行简笔勾勒,不堆砌辞藻,也不进行细致描写,用农村生活中最常见的景象,营造宁静、平和又富有生气的氛围,表达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④描写语言用词平易,却富有情趣。如“荫”“罗”“交”等动词的使用,运用拟人手法,写榆柳好像主动把荫凉遮蔽在后檐上,桃李有意在堂前排列,平畴与远风交会致意,这就显得情意绵绵,读来有亲切感和新鲜感,突出乡村田园风光的可爱可亲,清新又富有生气。
    11.C 12.C 13.C
    14.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描绘了一幅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天姥山“仙境图”,与污浊的现实形成对比,为抒发其“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之慨叹奠定基础。
    15.C 16.①反映了诗人病困潦倒的生活状况,仕途上的失意衰颓,蕴含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独之愁,以及对繁霜染鬓、韶华已逝的无奈。
    ②写出了国家多灾多难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17.C C.“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错误。“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选项表述绝对。
    18. 示例:我更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强调乱石之高,具有高耸入云穿透天空的效果,运用夸张手法想象奇特,“穿”字具有持续性,形象生动,侧重视觉观感;“拍”,拍打击打之意,给人正在进行时的现场画面感,侧重听觉;“拍岸”使用比拟修辞,增强亲切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富有感染力,视听结合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崩云”“裂岸”指突出结果、视觉感受,缺少诗情画意和震撼性。7.
    19.(1)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2)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3)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20.C一本正经,形容庄重,规矩,非常认真(有时带有讽刺的意味);一板一眼,比喻说话有条有理,做事踏实认真,一步一个脚印;这里有贬义,故用“一本正经”。不择手段,为了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含贬义)。不遗余力,指毫无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这里重点强调“手段”。涉嫌,指有跟某件事情发生牵连的嫌疑;涉及,指关联到,牵涉到;从语境来看,用涉嫌更恰当。层出不穷,比喻事物或言论接连不断地出现,尚未穷尽;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这里指事物不断出现用“层出不穷”。
    21.A紧承上句行文,应该“这样的商业模式”打头,排除C、D故;上句“冲撞世道人心”暗含“道德”意味,再结合后文内容,都重点谈的道德,故排除B。
    22. C   A“成了……一样”句式杂糅,“既……更”搭配不当;B“成了……一样”句式杂糅;
    D “既…更”搭配不当,从语境来看,A、D两项中“这”指代的内容同后句搭配也不恰当。
    23.①   山楂只作为一种野果
    ②   山楂的含糖量比苹果、梨高得多
    ③ 所以山楂吃起来酸大于甜。
    24.设问,引起读者对山楂的酸的思考;递进句式使句子的语义更进一层,质疑的意味道更浓;同苹果、梨作比较,强调山楂的酸味重;使用俗语“酸倒牙”,贴近生活,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山楂之酸。3分       
    (任意回答两点并做分析即可)
    25. 【写作指导】
    材料阐释了“导航技术”的利弊,不难得出结论,我们需要导航,但不能过度依赖导航。以此可以启示处于人生关键期的青年人:确定人生的航向,既需要外在的引导,参照时代特点、国家需求、师长家人的期望;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参考立意】:
    ①人生需要正确地导航;
    ②内驱加外导,人生航向好;
    ③认准航向,认消自我;
    ④不能一味依赖“导肮”
    例文:
    追时代楷模之星,让青春拔节成长
    偶像是一个社会的选择,代表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心智尚未成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时期,对于他们来说,偶像自带着“我要成为的人”的价值引领作用。青年对流量明星的盲目追随使得“偶像”的定义逐渐模糊,因此,青年该追什么星,如何正确为自己人生导航等问题从众多矛盾中脱颖而出。
    青年应追什么星?我的回答是:“追时代楷模之星。引领人生方向,镜头理应对准那些走在时代前列的建设者们。他们无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时代楷模,薪火相传。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这样的星才值得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在此,我倡议:追时代楷模之星,让青春拔节成长!
    追时代楷模之星,导航澎湃爱国情。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1950年,邓稼先带着一脑子知识回归祖国;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难关回归祖国;1956年,郭永怀放弃美国优越条件回归祖国……一批批建设者们为何那么渴望回国呢?那是因为他们心中似长江涌动的爱国之情。正如华罗庚所说:“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与发展而奋斗!”我们应向他们学习那澎湃爱国情,为祖国发展奉献青春。
    追时代楷模之星,导航深沉报国行。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屠呦呦研制中药60载,提炼出了青蒿素,拯救天下苍生;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兢兢业业,用核潜艇筑起中国海防的铜墙铁壁;申纪兰投身扶贫一辈子,勤勤恳恳,为扶贫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真正做到了“干惊天动地事,做精忠报国人。”爱国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行动!我们应向他们学习那深沉报国行,将爱国之心付出到行动上。
    追时代楷模之星,导航无声坚守赢。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王友德在狂风沙海中扎根40载,把一片片荒漠化为绿洲;王继才在开山岛坚守32载,让一座孤岛成为守卫祖国的海防前线;袁林江从警40载,使400余件案件不再困难……英雄来自平凡,平凡能出英雄,只要坚守,便可赢。我们应向他们学习秉持信仰,做无声坚守者。
    钟南山曾言:“我们这样的科学家成为偶像的目的是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对偶像的盲从。”同学们,热爱祖国方能勇敢担当,志存高远方能斗志无穷,努力拼搏方能有所作为。当一颗崇尚时代楷模的种子被种在心间,经过拔节孕穗之后,定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矗立在时代之前列。


    相关试卷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房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分认定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房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分认定考试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II,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