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考点0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与先锋草本相比,灌木,“沙漠漆”的形成类似于,城堡似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M、W两湖最可能位于山脉,据图可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3 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点0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先锋植物指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的植物。巴西高原某地为石英岩阶梯状地貌,先锋草本多在其陡坎上部的节理(即裂隙)薄弱带率先发育,随着演替持续,灌木发育,阶梯平台逐渐后退。下图是厦门中学生助手地理研究小组制作的示意该石英岩阶梯状地貌演变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陡坎上部的节理薄弱带率先发育先锋草本的关键因素是(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土壤
2.与先锋草本相比,灌木( )
A.对水肥需求少 B.根系伸展空间比较大
C.环境适应性强 D.改造地表形态作用弱
3.后期,石英岩阶梯状地貌陡坎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生物风化 B.流水侵蚀 C.物理风化 D.风力侵蚀
【答案】1.D 2.B 3.A
【解析】1.根据材料“先锋草本多在其陡坎上部的节理(即裂隙)薄弱带率先发育”,因为陡坎上部的节理薄弱带裂隙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有少量土壤存留,利于草本植物生长发育,故其关键因素是土壤,D正确;该处光照、 气温和降水均无明显差异,不是其形成的关键因素,ABC错误。故选D。
2.根据上题和材料信息,先锋草本多在裂隙处率先发育,对环境要求较低,土壤发育差,随着演替持续,松散碎屑物质增多,土壤增多,灌木发育,因此,与先锋草本相比,灌木对水肥需求多,根系伸展空间比较大,环境适应性差,改造地表形态作用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后期,石英岩阶梯状地貌的陡坎变化,主要是因为灌木等植物根系的顶托作用使得岩石破碎,形成碎屑堆和松散巨石,此种作用属于生物风化作用,A正确;该地为石英岩地貌,岩层较为坚硬,流水侵蚀、 物理风化和风力侵蚀均不是其地貌陡坎变化主要的外力作用,BCD错误。故选A。
“沙漠漆”是指戈壁砾石裸露的荒漠区,砾石表面像涂抹了一层油漆。“沙漠漆”石体截面并不黑,只是外面包裹着铁锰沉积,石体表面通常有各种美丽的岩画,历经千年,依然留存,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沙漠漆”的形成类似于( )
A.黄土高原的形成 B.华北地区的土壤盐碱化 C.东南的红色丘陵 D.长白山地区的熔岩地貌
5.“沙漠漆”石体表面的岩画历经千年、依然留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温度 B.气压 C.湿度 D.风力
【答案】4.B 5.C
【解析】4.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戈壁砾石裸露的荒漠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地下永中铁锰氧化物浓度高,其随水分蒸发后被砾石阻挡,在砾石底部集聚、沉积(有些矿物质也进入砾石一定深度),形成“沙漠漆”。因此,“沙漠漆”的形成过程类似于华北地区的土壤盐碱化,B正确;黄土高原主要是风力沉积形成的,A错误; 东南的红色丘陵是典型的南方地区水土流失形成的,C错误;长白山地区的熔岩地貌是火山活动形成的,D错误。故选B。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沙漠漆”石体表面的岩画形成之初位于砾石底部,受风力侵蚀作用弱,后被戈壁大风掀动而出露地表,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流水对岩画的侵蚀作用弱,使得岩画得以留存千年,C正确。温度、气压、风力对其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
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公里。远眺该城,就像中世纪欧洲的一座大城堡。大大小小的城堡林立,高高低低参差错落,这些城堡似的小丘均按一定方向排列。据有关考察,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湖岸生长着茂盛的植物,水中栖息繁衍着乌尔禾剑龙、蛇颈龙、恐龙、准噶尔翼龙和其它远古动物,这里是一片水族欢聚的“天堂”,读乌尔禾魔鬼城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魔鬼城这种特殊地貌的形成最正确的是( )
A.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力侵蚀 B.外力沉积-地壳上升-风力侵蚀
C.外力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D.岩浆喷涌-风化作用-风力侵蚀
7.城堡似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
A.东西向 B.南北向 C.西北-东南向 D.东北-西南向
8.各种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与气候条件是( )
A.古生代、气候温暖、降水丰富 B.古生代、气候温暖、降水偏少
C.中生代、气候温暖、降水偏少 D.中生代、气候寒冷、降水偏少
【答案】6.B 7.C 8.C
【解析】6.依据材料信息,乌尔禾魔鬼城所在地区,“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这一时期,大量湖相沉积物形成的沉积岩,在之后地壳抬升过程中,湖泊变为陆地,湖相沉积物及岩层裸露地表,在风力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城堡林立,高高低低参差错落”的雅丹地貌,B正确;魔鬼城是沉积岩,排除A、D;魔鬼城形成外力为风力侵蚀,C错。故选B。
7.图片雅丹地貌,城堡似的小丘多呈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据图可知,乌尔禾地区地处我国的准葛尔盆地,风口位于该地的西北方向,据此可判断这里常年盛行西北风,因此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西北-东南方向,C正确,ABD错。故选C。
8.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排除A、B;由所学知识可知,与现代相比,恐龙繁盛的中生代时期,气候温暖,降水偏少,C正确,D错。故选C。
冰川稳定时期,前端的堆积物会不断垒高,形成弧形垄岗。冰川后退时,前端的垄岗会阻挡冰川融水。形成冰碛阻寒湖。清决风险较高。M、W两湖是冰渍阻寒湖其中W湖有一个稳定出水口。图示意M、W两湖1987~2018年的面积变化情况。据此完成问题。
9.M、W两湖最可能位于山脉( )
A.东坡 B.南坡 C.西坡 D.北坡
10.据图可知( )
A.M湖冰川后退面积比W湖小 B.M湖为咸水湖,W湖为淡水湖
C.M湖溃决的风险比W湖高 D.气候冷湿化导致湖泊面积变化
【答案】9.D 10.C
【解析】9.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M、W两湖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由于两湖均属于冰碛湖,所以是冰川融水形成的,由于在冰川稳定时期前端的堆积物会不断的垒高,形成弧形垄岗,所以在图中可以判断出形成M、W两湖的冰川的前端应该向北,说明M、W两湖可能位于山脉的北坡,而且由于M、W两湖地处北半球,北坡是阴坡,更容易出现冰川与冰碛湖。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在图中可以判断出,从1987年到2018年M湖面积增大的更多,说明M湖冰川后退面积比W湖要大,A错误。由于W湖有一个稳定的出水口,所以W湖可能为淡水湖,但无法判断出M湖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B错误。M湖由于没有一个稳定的出水口,所以比W湖更容易溃决,C正确。冰碛湖面积变大是冰川后退的结果,所以是气候温暖导致的湖泊面积变大,D错误。故选C。
扎当冰川(30°28.57'N,90°38.71'E)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坡,面积约1.98km²,冰川厚度差别较大。下图左示意扎当冰川表面等高线分布,图右示意冰床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扎当冰川厚度最大的地点位于图右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2.与冰面地形相比,扎当冰川冰床( )
①海拔更高 ②起伏更明显 ③坡度更陡 ④磨蚀更强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1.B 12.D
【解析】1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冰川厚度=冰川表面海拔—冰床海拔。据图计算可知:①地冰川厚度约为20米,②地冰川厚度约在80-140米,③地冰川厚度约在20-60米,④地冰川厚度约在60-120米,四地对比,可知②地冰面与冰床的相对高差最大,冰川厚度最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结合图可看出,冰床海拔较冰面海拔低,①错;左图冰面海拔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约为320米左右,右图冰川冰床海拔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约为340米左右,冰床海拔起伏更明显,②对:右图中等高距为20米,换算成左图40米,可看出两者等高线疏密程度差异小,坡度相差不大,③错;推测是冰床位于冰川底部,受冰川磨蚀作用更强,④对。ABC错误,D正确。故选D。
地质学上,海水从海岸入侵陆地的过程叫“海进”,反之称为“海退”。海水在向陆地推进或退却的过程中,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会随水深深度发生变化。一般而言,深度越深,沉积物颗粒越小。下图示意海进或海退时形成的沉积序列,图中aa'、bb'表示垂直剖面,1.2、3、4表示海面位置的时间变化顺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材料图文信息可判断( )
A.图a表示海进过程,图b表示海退过程 B.形成图a沉积序列过程中海平面下降
C.图a陆地面积缩小,图b陆地面积扩大 D.形成图b沉积序列过程中地壳上升
2.关于海退沉积序列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沉积物颗粒自下而上变粗 ②新岩层面积大于老岩层
③沉积物颗粒自下而上变细 ④新岩层面积小于老岩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海退序列常常不如海进序列保存完整,是因为海退序列( )
A.不易被海水淹没 B.形成时间较短 C.易受外力侵蚀 D.沉积物数量少
【答案】1.B 2.B 3.C
【解析】1.根据材料中“图中1、2、3、4表示海面位置的时间变化顺序”,可推知图a从1到4表示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扩大,为海退过程,B正确,AC错误。图b从1到4表示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缩小,为海进过程,D错误。故B正确。
2.海退沉积序列为图a。根据材料“深度越深,沉积物颗粒越小”可知,海退期间,海水深度变浅,则沉积物颗粒变粗。即早期海水较深时形成的沉积层颗粒较细,覆盖在底部,后期海水较浅时形成的沉积层颗粒较粗,覆盖在上层,因此沉积物颗粒自下而上变粗,①正确。海退期间,海洋面积变小,即早期海洋面积较大,形成的沉积层面积较大,后期海洋面积较小,形成的沉积层面积较小,④正确,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B正确。
3.海进过程中陆地被海水淹没,海退过程中海底出露成为陆地,A错误。无法判断形成时间的长短,B错误。海退过程中海底出露成为陆地,易受外力侵蚀,从而破坏沉积序列的完整,C正确。入海泥沙数量影响沉积层的厚度,不影响沉积层的完整性,D错误。故C正确。
墨脱石锅源于新石器时代,纯手工打凿而成,价格昂贵。制作原料为雅鲁藏布江两岸悬崖峭壁上稀有的皂石(多见于挤压带中的高温热液作用区域,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随着2013年墨脱公路正式通车,国内外迎来了新一轮墨脱石锅收藏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墨脱石锅的使用早于陶锅和金属钢,得益于皂石( )
A.分布较为广泛 B.微量元素丰富 C.质地相对柔软 D.导热性能更突出
5.皂石分布在悬崖峭壁上,说明该地( )
A.沉积作用显著 B.地壳抬升强烈 C.冰川侵蚀剧烈 D.风力搬运增强
6.2013年后,墨脱石锅价格仍然昂贵,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所烹菜品营养丰富 B.制作工艺流程复杂 C.成品外运困难 D.石锅产量有限
【答案】4.C 5.B 6.D
【解析】4.材料中“稀有”说明皂石分布并不广泛,A错误。微量元素丰富与石锅的出现早于陶锅和金属锅无关,B错误。新石器时代人类主要使用石器进行劳动,能够被石器打凿而成,说明皂石质地相对柔软,C正确。石锅一般较厚,与金属锅相比,导热性能并不突出,D错误。故选C
5.皂石形成于挤压带中的高温热液作用区域,说明其类型为变质岩,形成于高温高压的地下深处。出现在悬崖峭壁上,说明经历了地壳抬升,受外力作用应影响较小,与沉积作用、冰川侵蚀、风力搬运关系不大,ACD错误,B正确。故选B。
6.2013年墨脱公路通车,使墨脱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墨脱石锅销售范围扩大,销量上升,市场需求大于产量。墨脱石锅使用的原料较稀有,开采困难,使用手工打凿,导致产量有限,是价格昂贵的最主要原因,D正确;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成品外运难度降低,C错误;所烹菜品营养丰富和制作工艺流程复杂对石锅价格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AB错误。故选D。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塔卡波托环礁地处热带南太平洋,由若干原始珊瑚岛碎屑合并而成。下图示意塔卡波托环礁东南部某地沉积物年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原始珊瑚岛碎屑合并期间( )
A.海平面较低 B.珊瑚发育快 C.风暴潮较多 D.潟湖面积大
8.环礁朝外海一侧和朝潟湖一侧组成物质年龄的差异,主要取决于( )
A.水深 B.坡度 C.温度 D.风浪
【答案】7.A 8.D
【解析】7.多个原始珊瑚岛碎屑能够合并,反映出海平面下降,礁坪出露面积增大,更易接受海水运动带来的珊瑚碎屑的沉积,A正确。珊瑚碎屑主要不是来自当时发育的珊瑚,主要来自历史上积累的珊瑚,B错误。风暴潮多,但如果海平面较高,礁坪未出露,也难以堆积,C错误。海平面较低时期潟湖面积缩小,D错误。故选A。
8.据图可知,环礁朝外海一侧年龄等值线稀疏,说明发育更快,这是因为朝向外海一侧风浪更大,风浪将珊瑚碎屑搬运到礁坪上堆积的过程更快,水深、坡度、温度对物质的沉积影响较小。故选D。
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那里的地貌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以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示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那里的岩石类型主要是( )
A.变质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D.喷出岩
10.形成张掖地貌四壁陡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冰川堆积 C.风力侵蚀 D.岩浆活动
【答案】9.C 10.A
【解析】9.根据材料“那里的地貌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以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示奇”可知,该岩石有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0.张掖地貌四壁陡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地质时期降水多,河流发育,该区流水下切侵蚀形成,A正确,风力侵蚀作用一般会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及雅丹地貌等风蚀地貌,而不是形成四壁陡峭的形态,C错误。地貌四壁陡峭多是外力侵蚀的结果,冰川堆积常形成冰碛地貌,与题意不符,B错误。结合上题分析,该地为沉积岩,地貌四壁陡峭与外力作用有关,与岩浆活动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潟湖是指被沙嘴或沙堤分隔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水域。下图为某陆地东岸潟湖示意图,图中潟湖是由类似于左侧的海湾发展而成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沙堤的成因主要是( )
A.河流堆积 B.海浪堆积 C.冰川堆积 D.海浪侵蚀
12.若潟湖的形成与沿岸流有关,则图中的沿岸流( )
A.整体自南向北流 B.整体自北向南流
C.属于上升流 D.属于密度流
【答案】11.B 12.A
【解析】11.从图中可以看出,沙堤位于潟湖与海洋之间,主要由海浪堆积而成,故B正确;图示没有河流,冰川堆积、海浪侵蚀不能形成沙堤,ACD错误。故选B。
12.根据材料可知,沿岸流的流向应当与沙嘴的延伸方向一致。该区域位于陆地东岸,说明沙嘴整体由南向北延伸,沿岸流流向应为由南向北,A正确,B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该沿岸流为上升流、密度流,CD错误。故选A。
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
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
2.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C 2.A
【解析】1.据图和材料可知,图示为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海岸线,由1890年到2010年逐渐向陆地退缩,说明受海水侵蚀作用强烈。其中1950到1970年间,海岸线退缩范围最广,变化最快,海水侵蚀作用最强。地震属内力作用,通常会引起地表形态起伏更大,对海岸线退缩的直接影响较小,A错误;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形成的破坏性海浪,会产生海水侵蚀,但其形成的频率较低,不是该海域海岸线退缩的主要原因,B错误;结合经纬度,该地位于北大西洋低纬度地区,靠近热带海域,每年会发生多次飓风,飓风除导致狂风、暴雨的危害以外,还会形成风暴潮,对海岸线产生强烈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因其频率较高,使海岸线退缩范围广,变化快,C正确;汹涌的洪水会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到海岸,使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与图示不符,D错误。故选C。
2.百年来海岸线不断退缩,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说明其与外海并未直接连通,而是受海岸线与海岸沙漠隔离,使其几乎没有受到海浪的侵蚀,①正确。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而甲水域岸线弯曲,进一步说明甲水域长期受海岸和海岸沙漠的隔离,与外海分隔开来,形成陆地上的一个湖泊,②正确。据所学可知,海湾是三面环陆一面连接海域的海洋,湖泊是地表相对封闭的天然洼池(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故甲水域有无河流注入、水域形态与其是湖泊还是海湾关系不大,③④错误。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近年来,全球冰川消融日益严重。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并拍摄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四幅照片,属于此次拍摄的是( )
A. B.
C. D.
4.在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的过程中,可以( )
A.利用GPS模拟冰川移动 B.利用RS监测冰川面积变化
C.运用GIS测定冰面温度 D.运用VR获取冰川厚度信息
【答案】3.B 4.B
【解析】3.据材料,图中拍摄的是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观察4幅图片可知,①是新月形沙丘地貌,②是宽广的谷地,谷中可见大小不一的石块,可推断为冰川槽谷, ③是石林地貌 ④是雅丹地貌。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模拟冰川移动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GPS不具备这个功能,A错误; RS可通过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和识别,因此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冰川监测可分析出冰川面积变化 ,B正确;冰面温度受大气成分和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可通过红外线测定,GIS不能实现对冰面温度的测定,C错误;VR即虚拟现实技术,是运用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不能获取冰川厚度信息,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某大洲局部区域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5.导致甲地附近海岸线破碎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海浪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风力作用
6.造成乙地所在区域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降水稀少 B.海拔较高 C.纬度较高 D.冰川广布
【答案】5.C 6.A
【分析】5.读图可知,图中甲地位于南美洲西南部,那里曾经是南半球冰川发育的地方。冰期冰川从安第斯山脉下来,在流向大海的过程中不断摩擦海岸,形成冰川槽谷,而冰期结束,冰川退缩,这些被摩擦切割的海岸就会因为地势相对低洼被海水淹没,出现破碎地形,C正确。甲地附近海岸线破碎与海浪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无关,ABD错误。故选C。
6.由图可知,乙处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荒漠广布,是造成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A正确。读图可知,图中乙处位于东海岸,海拔较低,B错误。由图可知,乙处位于中纬度,属于温带气候,不是造成人口稀少的原因,C错误。乙处位于中纬度,海拔较低,没有冰川分布,D错误。故选A。
某内陆断陷湖位于松嫩平原南部,属于盐碱湖。图为该湖中部区域一东西向剖面示意图。图中水域西侧盐度偏低,湖底有深厚的软泥层(当地居民称之为“酱缸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东侧湖滩和台地比西侧宽,主要因为( )
A.西侧坡积洪积物较少 B.西侧地壳运动以水平方向为主
C.东侧风力堆积物较多 D.东侧地壳相对下降的幅度较小
8.“酱缸包”的主要成因是( )
A.湖底低洼沉积物比较多 B.湖底淤泥的含盐量较低
C.地下涌泉使沉积物变软 D.入湖沉积物颗粒比较粗
【答案】7.A 8.C
【分析】7.由材料可知,该湖为断层陷落湖,湖的东西两岸的湖滩和台地主要是由沉积物构成,可知东西两岸的宽度差异主要是沉积物的多少而造成,排除BD,该地位于东北,降水量相对较多,流水沉积明显大于风力沉积,A正确,C错误。故选A。
8.由图可知,“酱缸包”主要分布在湖的西侧,西侧沉积物相对东侧要少,A错误;含盐量高低与“酱缸包”形成关系不大,B错误;由于位于断层带,地下泉水丰富,喷涌而出,使沉积物被软化,形成软泥层,C正确;入湖沉积物颗粒比较细,D错误,故选C。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①④③②
10.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
A.水热条件较差 B.岩石的可溶性低
C.地表植被茂密 D.地质构造较复杂
【答案】9.D 10.A
【分析】9.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图的判读。砂岩、页岩、石灰岩均为沉积岩,一般而言,越向下,沉积岩形成的时间越早。由图中信息可知,①处发生断层且该处地层最上层为石灰岩,其他几处中石灰岩均位于最下层,因此该处应该是最老的岩层;④处地层最上层为页岩,位于石灰岩层之上、③处砂岩岩层之下,所以④处较①处岩层新、较③处岩层老;②处黄土地层位于最上层,应该是最新的岩层。故A,B,C错误,D正确。
10.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岩溶地貌主要是石灰岩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华北某地的,因此与西南地区相比,该地岩溶地貌发育程度低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地水热条件较差,不利于岩溶地貌的形成,A正确;由于两地是同类岩层,因此岩石的可溶性无差异,B错误;地表植被茂密与否对岩溶地貌形成的影响较小,C错误;岩溶地貌的发育与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关系较小,D错误。故选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考点01植被-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影响林窗群落演替的直接因素是,索科特拉岛,龙血树,暗紫贝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01人口分布-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QQ同时在线人数地图,5人/平方千米,据材料判断,该国属于,B 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01气象灾害-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甲区域易发旱涝急转的主要原因是,与华北地区相比,长江中下游地区,青海冰雹天气多发生在,推测青海冰雹频发区位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