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三上 第五单元(教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805709/0-169392430021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三上 第五单元(教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805709/0-169392430025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三上 第五单元(教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805709/0-169392430029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核心素养】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单元核心素养教案全册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三上 第三单元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三上 第四单元(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三上 第六单元(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三上 第七单元(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三上 第八单元(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三上 第五单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三上 第五单元(教案),共23页。
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
第五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以“留心观察”为主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和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四篇课文内容贴近儿童,以日常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和场景为描写对象,表现了周围世界的五彩缤纷。《搭船的鸟》记录了“我”旅途中的观察所得,既观察了旅途中听到的雨声,也观察了翠鸟的外貌和捕鱼时的动作。《金色的草地》主要呈现了“我”长时间观察到的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其变化的原因。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与习作的范例,并以课后题和旁批的形式,提示了细致观察和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意识。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事物的”。本单元的两篇课文都安排了与观察有关的内容。《搭船的鸟》要求我们学习作者抓住翠鸟彩色的羽毛和身手的敏捷的特点来观察和描写的,《金色的草地》要求我们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描写,发现蒲公英早上和傍晚会合拢,中午的时候会张开。张开的时候,遍地是金黄色。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析作者的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留心观察
2.单元知识结构:本单元包括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习作。《搭船的鸟》通过写一只翠鸟的外形和捕鱼的经过,反映了“我”对翠鸟的喜爱之情。《金色草地》重点写了“我”和弟弟在草地玩蒲公英的情景和“我”发现草地变色的秘密,表现了“我”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赞美了小作者认真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本单元还包括“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四个版块。
3.单元教学目标:
①认识11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正确读写“一本正经、引人注目”等词。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内容。
③理解重点词义,学习外形、动作的描写方法,学习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技巧。
④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捕鱼经过。感受蒲公英给人带来的乐趣,了解草地变色的原因。
⑤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意识。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背诵或默写诗文片段,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具有新鲜感的词句,融人情境,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感受祖国文字的优美。
②语言运用:让学生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唤醒其生活经验,积累并加工生活素材;能和同学交流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的,梳理总结留心观察的好处。能与同伴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植物或场景及其变化情况。
③思维能力:初步了解调动多种感官细致观察、持续进行观察可以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积累活动体验。能结合日常观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清楚,并能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习作。
④审美创造:通过课文讲读了解大自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它们多姿多彩的样貌及生活。让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2.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析作者的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3.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4.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感。
单元主备人: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5.搭船的鸟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②语言运用:会认本课“父、鹦”等4个字,会写“搭、亲”等13个字,认识多音字“啦”,理解相应的词语。
③思维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对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描述,学会作者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
④审美创造:体会翠鸟的可爱、活泼,以及“我”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思政元素: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2.学习重点难点:
会认本课“父、鹦”等4个字,会写“搭、亲”等13个字,认识多音字“啦”,理解相应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对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描述,学会作者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
3.教学准备:PPT 课时预习卡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欣赏图片,聚焦单元目标。
2.“搭”字入手,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1.出示单元篇章页,引导:学习第五单元,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2.学生交流后,教师明确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并再次让学生读单元目标。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
3.板书“搭”,引导学生交流:你们认识这个字吗?是如何认识的?
4.引导:谁能用“搭车、搭船”各说一句完整的话?
5.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活动:
1. 学生读第五单元单元导读,明确学习任务。
2. 再读单元目标。
3. 学生交流“搭”的识字方法。
4. 学生用“搭车、搭船”各说一句完整的话。
5. 全班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活动意图:
聚焦单元目标,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单元的特殊性。由“搭”字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疑问,形成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2.随文识字,发现规律。
3.关注习题,整体把握。
教师活动: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碰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读通句子。
(2)在文中圈出要认识的字,用以前识记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3)再读,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要搭船?
2.课件出示:外祖父 船夫 翠鸟 鹦鹉 静悄悄 沙啦沙啦(指名读词语)
3.指导读准多音字“啦”。
4.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再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过渡:同学们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今天大家要带着这双会发现的眼睛一起来学习。
5.引导学生交流:搭船的鸟是什么鸟?它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它为什么搭船?
6.默读课文,思考:“我”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的观察?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7.引导:谁能试着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活动:
1. 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文中圈出要认识的字,用以前识记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再读,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要搭船?
2. 学生认读词语:
外祖父 船夫 翠鸟 鹦鹉
静悄悄 沙啦沙啦
3. 读准多音字“啦”。
4.再读词语,观察两组词语,发现规律,全班交流分享。(第一组词是人或鸟的称呼,第二组词与声音有关。)
5.学生交流:搭船的鸟是什么鸟?它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它为什么搭船?
6.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交流:“我”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的观察?从哪里看出来的?
7.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活动意图:
读通、读顺是了解文本的前提,读后解疑、整体把握是理解文本的基础。这一板块的设计主要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本阅读的规律。
环节三:直奔重点,指向目标
1.聚焦外形,说我所见。
2.聚焦动词,想象情景。
教师活动:
1.观察课文插图,了解翠鸟。
填上合适的表示颜色的词,将翠鸟的特点说具体:(红色)的嘴巴(翠绿)的羽毛带着一些(蓝色)的翅膀(黄色)的腹部
2.用一段话介绍翠鸟。
3.图文对照,解密作者的观察。
①读第2自然段,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②引导:作者能把翠鸟写得这么美,是因为什么?
4.用表示颜色的词语介绍翠鸟。
5.自由读第4自然段,说说课文中翠鸟捕鱼的情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动作敏捷)
6.引导:这一自然段哪些词语体现了翠鸟动作的敏捷?圈出来。
7.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①课件出示课后第二题。
②教师范读,引导:听老师读,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8.播放翠鸟捕鱼的视频,引导交流:你观察到了什么?哪些动作和你想象的一样?哪些动作出乎你的意料?
学生活动:
1. 学生完成填空,将翠鸟的特点说具体:(红色)的嘴巴(翠绿)的羽毛带着一些(蓝色)的翅膀(黄色)的腹部
2. 用一段话介绍翠鸟。
3. ①读第2自然段,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②学生交流作者能把翠鸟写得这么美的原因。
4.用表示颜色的词语介绍翠鸟:
翠鸟的美不仅在于它有着色彩艳丽的羽毛,作者细致观察后,又对翠鸟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5.自由读第4自然段,交流课文中翠鸟捕鱼的情形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动作敏捷)
6.圈画出第四自然段描写翠鸟动作敏锐的词语。
7.听老师朗读,想象画面,交流自己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8.学生交流观看视频后的感受。
活动意图:
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初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播放翠鸟捕鱼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感受观察的乐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生字书写。
巩固作业:完成练习册基础题。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
6.板书设计
搭船的鸟
搭 亲 父 沙 啦 响 羽 翠 嘴 悄 吞 哦 捕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5.搭船的鸟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②语言运用:复习本课生字词,指导书写“搭、亲”等13个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理解相应的词语。
③思维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对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描述,学会作者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
④审美创造:体会翠鸟的可爱、活泼,以及“我”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思政元素: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2.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认识翠鸟,通过品读对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描述,体会翠鸟的可爱、活泼和“我”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 复习回顾,学习观察
1.回顾旧知
2.了解作者对环境的观察。
3.了解作者观察时的想法。
4.回读全文,梳理观察方法。
教师活动:
1.引导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2.了解作者对环境的观察。
思考:除了翠鸟以外,作者还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的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3.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这是一次怎样的旅行?
4.启发思考:浏览课文,这篇文章除了写作者去乡下途中所见的景色,以及翠鸟的外形和动作,还写了什么?
5.学习第3自然段。指名朗读,引导:读完这个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
6.学习第5自然段。指名朗读,思考: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7.回读全文,梳理观察方法。
引导: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活动:
1. 学生交流上节课学到的知识点
2.学生默读后交流,除了翠鸟以外,作者还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的观察?从哪里知道的。
3.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并交流:这是一次怎样的旅行?
4.学生交流:这篇文章除了写作者去乡下途中所见的景色,以及翠鸟的外形和动作,还写了什么?
5.学生交流:读完第三自然段的发现。
6.学生交流:第五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7.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谈谈学了这一课的收获。
活动意图:
本环节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明白留心观察能引发我们的思考,能让我们有新的发现,进一步体会细致观察带来的好处,从而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环节二: 拓展延伸,尝试观察
1.播放视频,尝试观察。
2.交流探讨,实践观察
教师活动:
1.播放视频,尝试观察。
播放小猫捉老鼠的视频。
2.引导观察:小猫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捉老鼠的?
3.引导学生观察小猫的外形,发现小猫捉老鼠时的连续性动作。
学生活动:
1.学生观察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活动意图: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让学生尝试观察小猫捉老鼠的情形,交流观察所得,迁移本课习得的观察方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环节三:书写生字,评价指导
1.指导写字。
2.观察练习。
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羽、翠。引导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说说在田字格中写“翠”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翠”是上下结构,“羽”的钩不见,“卒”字首横起笔在横中线上,下面的长横托上,竖在“从”下面。
3.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在这4个字中,哪个字最难写?要写好这个字,需要注意什么?
4.老师范写“嘴”,边写边提示。
5.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搭、悄、捕。引导观察:这3个字也是左窄右宽的字,请仔细观察,要写好它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6.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亲、父、沙、吞。
小结。
学生活动:
1.学生交流“羽”和“翠”两个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并说说在田字格中写“翠”要注意什么。
2.学生练写,展评,再写。
3.学生交流对“啦、响、嘴、哦“的发现”,并说说在这4个字中,哪个字最难写?要写好这个字,需要注意什么?
4.学生练写“嘴、啦、响、哦”4个字,全班展评。
5.学生交流“搭、悄、捕”,要写好它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6.学生自主观察,相互提示。自主练写。
活动意图:
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刚性要求,虽然到了中学段,学生已能较为工整地书写汉字,但是对于一些难写的和容易写错的字,指导学生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特点仍然很重要。另外,写词语的正确方法及书写习惯的要求也很重要,值得老师重视。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本课词语摘抄。
巩固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
6.板书设计
搭船的鸟
外形 翠绿的羽毛
蓝色的翅膀
红色的嘴巴
动作 一下子、没有一会儿 动作敏捷
冲、飞、衔、吐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6.金色的草地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②语言运用: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盛”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词语。
③思维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
④审美创造: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感。
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感。
2.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等13个字,会写“窗前、蒲公英”等14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教学准备:PPT 课时预习卡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画面激趣,导入新课
1.看词语,想画面。
2.道疑惑,激情趣。
教师活动:
1.教师板书“草地”一词,引导:看到这个词,你们的头脑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叠加词语,再想画面。
教师在“草地”前加上“金色的”,再引导:你的头脑里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疑惑吗?
3.小结:是啊,这到底是一片怎样的草地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
学生活动:
1. 学生交流:看到“草地”头脑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质疑:草地怎么可能是金色的?如果是金色的,那又是怎样的草?
3.齐读课题
活动意图:
根据课题中的词语想画面,根据文字信息在头脑中描绘出形象可感的画面,将文字视觉化,让文字鲜活起来,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文字的意义。同时,提问是玩转思维的碰碰车,激发疑问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疑惑,读课文。
2.识生词,写生字。
3.解疑惑,谈印象。
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初读课文要求。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难读的生字和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思考:这是一片怎样的草地?
2.激趣:草地里藏着一些词语宝宝,我们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3.课件出示蒲公英的图片,想一想:为什么“蒲”“英”都有草字头?
指导书写“蒲”“英”。
4.范写“蒲”。指导要点。
5.展示,点评。
6.引导:蒲公英和金色的草地有什么联系吗?
课件出示: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语感训练:谁能读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7.读了课文,草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儿感受到草地的可爱、有趣?读一读。
学生活动: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读词,指名领读,其他学生跟读3遍。
3.观察田字格中的“蒲”“英”,说说自己的发现。
4.学生练写3个。
5.对照要求再写一个。学生独立书写“英”,提示撇、捺要写舒展。
6.指名读,范读,学生谈头脑里出现了怎样的场景。
7.学生交流草地留下的印象,并说说从哪感受到的。
活动意图:
本教学环节是根据课题激疑——初读课文解疑——抓场景,整体感知这一思路进行的。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文本阅读的基本规律。相机学习关键字词,渗透汉字文化,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感受汉字的文化魅力。
环节三:想象场景,体验美好
1.读句子,说场景。
2.演场景,谈感受。
3.小结。
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2.演一演:同桌表演“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3.谈一谈: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4.小结。
难怪作者说:“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学生活动:
1.读好断句,读到这个句子,你的头脑里出现了什么场景?
2.评一评:表演得怎么样?紧扣课文第2自然段表示动作和神态的词语来评价。结合表演理解“一本正经”“打哈欠”。
3.学生交流感受。
4.齐读,读出感叹的语气!读出赞美的语气!
活动意图:
本环节的教学是抓住描写场景的中心句,引导学生读文本,边读边想象,把一个个固定的文字读活,让它们在学生头脑里形成鲜活的画面。然后通过演——评——谈,感受草地给文中的“我”和弟弟带来的快乐,也感受到文字传递给我们的快乐。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生字书写。
巩固作业:完成练习册基础题。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
6.板书设计
金色的草地
蒲 英 盛 耍 喊 欠 钓 而 察 拢 趣 喜 睡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6.金色的草地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②语言运用: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盛”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词语。
③思维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
④审美创造: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感。
思政元素: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3. 学习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
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 勾连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词语,回顾旧知。
2.承上启下,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词语:
乡下 窗前 蒲公英 盛开 常常 玩耍 一本正经 绒毛 假装 哈欠
2.谁能用上面的词语说一段话?
3.同学们借助这些词语描述了课文第1~2自然段描写的场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还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活动:
1.学生认读词语
2.学生用出示的词语说一段话。
活动意图:
认读词语的设计是复习巩固生字的需要。用给定的词语说话,既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也是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勾连旧知,服务于新知学习的需要,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环节二: 链接习题,学习观察
1.读语段,找变化。2.谈变化,学观察。
3.找原因,学观察。4.完成课后第二题。
教师活动:
1.默读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有什么新发现。
2.默读第3自然段,按时间顺序说说草地的变化。
3.启发思考:同一片草地,在不同时间颜色不一样,真是太奇妙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4.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播放蒲公英张开、合拢的视频,让学生观察。
5.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变化的原因?
6.指导完成课后第二题。
学生活动:
1.学生观察用横线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用波浪线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画完后反馈。
2.学生交流草地的变化。
3.交流原因,视频印证。
4.学生表演读。
5.学生全班交流: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变化的原因?
6.在书上完成课后第二题。
活动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读,想象画面,抓住表示时间和表示颜色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通过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摆一摆、演一演、写一写等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
环节三:书写生字,评价指导
1.指导写字。
2.观察练习。
教师活动:
1.指导书写:合拢、有趣、喜爱、观察。
2.引导回忆: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事物是变化着的。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植物在不同时候是不一样的吗?
3.播放含羞草、向日葵等植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的视频。让学生选一段视频,试着用几句话写一写它的变化。
学生活动:
1.学生交流要注意什么。
2.学生交流:。生活中知道的哪些植物在不同时候是不一样的。
3.学生选一段视频,试着用几句话写一写它的变化。
活动意图:提供视频素材,让学生学习连续观察,当堂练习,目的是降低观察难度,激发兴趣。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本课词语摘抄。
巩固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
6.板书设计
金色的草地
寻开心——新发现——感兴趣
碧绿——金黄——碧绿
合拢——张开——合拢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②语言运用:能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梳理总结留心观察的好处。
③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④审美创造: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感。
思政元素: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发现生活中的美。
2.学习重点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梳理总结留心观察的好处。
初步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谜语竞猜,揭示课题
1.猜谜语。
2.揭题导入
教师活动:
1.大家喜欢猜谜吗?请根据老师的描述,猜一种动物:长得很漂亮,红色嘴巴绿衣裳。猜一猜,这是什么鸟?
2.讨论:从猜谜游戏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揭示课题。
从刚才的编谜语、猜谜语中我们发现,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就会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1.学生预设:翠鸟、鹦鹉……
2.学生交流。
3.齐读课题。
活动意图: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标直指单元习作目标——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在活动中,学生能快乐地品尝留心观察的硕果,为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做好铺垫。
环节二:回顾课文,总结发现
1.回顾课文,交流发现。
2.总结发现,直指观察。
教师活动: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两篇课文,作者在平常的生活中各自发现了什么?
2.最让你觉得新奇、有趣、好玩的是什么?文中有哪些细致观察的表现?课件出示预设交流语段,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3.方法迁移,相机出示“初试身手”中的语段。教师引导:看到好几只正慢悠悠过马路的小蜗牛,你心里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4.比较两个语段,说说作者分别是用什么方法观察的。
5.听了大家的交流,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
1.学生谈作者在平常的生活中各自发现了什么。
2.读相关语段,小结、交流
3..学生质疑。
4.比较语段,学生谈作者分别是用什么方法观察的。语段一中,作者的观察方法是用眼睛看;语段二中,作者不仅用眼睛看,还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尝。
5.学生交流收获。
活动意图:依托已经学过的课文及“初试身手”中的语段,引导学生梳理、总结留心观察的好处。通过梳理总结,帮助学生强化文中渗透的习作知识——学会观察,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
环节三:交流观察记录单,初试身手
1. 评一评2.补一补3.写一写
教师活动:
1.评一评:交流观察记录单,对照板书评议观察是否细致。
展示学生观察动物、植物、水果的一张记录单,对照评价表,评议观察是否细致。
2.补一补:对照评价表和同学们的评议,补充观察记录单。
3.写一写:根据观察记录单,初试身手,尝试着写一写自己的观察所得。
学生活动:
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建议。
2.对照评价表和同学们的评议,补充观察记录单。
3.根据观察记录单,初试身手,尝试着写一写自己的观察所得。
活动意图:本环节教学设计主要是想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观察实践,交流自己亲身实践过程中体会到的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细致观察的好处。学生初步的观察所得,可以作为试写的基础。观察评价表的完成,是在上一环节交流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它对学生有效评价他人和自己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指导。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观察表。
巩固作业:修改观察表。
提升作业:进行课外阅读。
6.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留心周围的事物→得到新发现
细致观察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习作例文例文与习作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三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能够主动地关注生活,乐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并虚心接受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②语言运用:能继续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③思维能力:能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④审美创造:能展示观察所得,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
思政元素:能够主动地关注生活,乐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2.学习重点难点:把自己观察的印象最深的写具体,写出观察中的新发现。观察时注意事物的变化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直接导入
教师活动:
下面我们就以《我家的小狗》为例,分析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技巧。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齐读课题
活动意图:直接导入,开门见山的点名本节课的学习要点,也就是析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技巧。
环节二:阅读指导,总结写法(我家的小狗)
1. 初读例文。
2. 细读例文。
3.总结写法
教师活动:
1.教师范读例文,读前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你觉得文中的“王子”是一只怎样的小狗?(淘气、可爱)作者又是从那几件事来写小狗淘气可爱的?找出例文中有关的自然段。
2.小狗“王子”长什么样子?
交流:这一段中描写小狗样子的话,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3.作者是怎样描写“王子”学字的?从文中勾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理解。
4.作者又是通过写什么事情,进一步写出写出了“王子”的淘气、可爱?
5.你觉得这部分的描写,体会到“王子”的哪些地方有趣、可爱?
6.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小狗写得这么可爱、有趣呢?
学生活动:
1.学生找出例文有关段落,分享交流“王子”是一直怎样的小狗。
2.交流描写小狗样子时的写作手法。
3.交流作者在写小狗认字时,观察得怎么样?
4.交流作者是如何写出小狗的淘气、可爱的。
5.交流体会小狗的有趣、可爱。
6.学生总结分享自己所学的描写动物的写作方法。
活动意图:巧妙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文中找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短文,总结作者描写方法。学会抓住动物的特点:长相、习性特点等,为习作打下基础。进一步巩固和强调描写小动物的方法,为练笔做好充分准备。
环节三:阅读指导,总结写法(我爱故乡的杨梅)
1. 根据表格,完成阅读。对比阅读,启发收获
教师活动:
1.根据课后表格和批注,完成《我爱故乡的杨梅》的阅读。
2.对比阅读:《金色的草地》《我爱故乡的杨梅》观察的对象都是植物,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3.谈启发:读了这两篇文章,你觉得应该怎样细致观察植物?
4.运用方法,完善“初试身手”中观察植物的习作片段。
5.课件出示学生的“初试身手”习作例文。议一议,评一评,哪些地方观察得细致?哪些地方观察得还不够细致?
6.对照《我爱故乡的杨梅》,你觉得哪些地方观察得还不够细致?见过橘子树、橘子花的同学可以加以补充。
学生活动:
1. 学生完成阅读。
2.进行对比阅读,谈共同点和不同点。
3.学生动笔写。
4.请习作者上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习作好在哪儿?这篇习作的写作技巧有何借鉴之处?你对习作者有何建议?
5.对习作进行评析。
设计意图:有选择地发挥习作例文的示范作用,通过学习例文和勾连课文提炼出基本的观察方法,搭建习作的支架。根据方法,指导修改,通过几个回合的观察方法的提炼和运用,能有效帮助学生减轻习作阶段的畏难情绪。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课后表格和批注。
巩固作业:交流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手法。
提升作业:进行课外阅读。
6.板书设计
《我家的小狗》---动物 《我爱故乡的杨梅》---植物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习作例文例文与习作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三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能够主动地关注生活,乐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并虚心接受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②语言运用:能继续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③思维能力:能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④审美创造:能展示观察所得,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
思政元素: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体验观察的乐趣。
2.学习重点难点:能继续仔细观察一种动植物或一处场景,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出示图片,揭示主题
1.引导观察图片。
2.揭示主题。
教师活动:
1.出示教材第72页的第1幅图,引导:图片表现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出示第2幅图和第3幅图,讨论:你曾经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场景?
3.揭示主题:是呀,从刚才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就是这样丰富有趣,五彩缤纷。你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展现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学生活动:
1.同桌互相说一说画面中的场景。
2.全班交流第2幅图和第3幅图观察所得。
活动意图:
文中的3幅图,从不同的角度提示学生可以观察的对象,恰当的选用,指导学生说出图中的事物和场景,勾连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能充分发挥教材的提示作用,能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积极性,进一步拓宽学生选材的思路。
环节二:明确要求,拓宽思路
1.自读问题,提取要点。
2.引导回忆,交流“印象最深”的事物或场景。
3.小结。
教师活动:
1.自读问题,提取要点。
要点:把最近观察中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
引导:写什么内容?什么情况下的观察会“印象最深”?
2.引导回忆,相机完成板书:
动物:猫 狗 乌龟 小蚂蚁 仓鼠 鹦鹉 小鸡 小鸭 大白鹅 蜗牛……
植物:爬山虎 牵牛花 菊花 兰花 狗尾巴草 ……
场景:运动会上 公交车上 公园里 郊外 ……
3.小结:你们眼中的世界真是丰富有趣,五彩缤纷!今天我们就来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事物或场景写下来,好不好?
学生活动:
1.引导回忆,学生交流“印象最深”的事物或场景。
活动意图:
让学生自读要求,提取要点,教学生学会审题;交流印象最深的事物和场景,能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观察对象的丰富多彩,打开习作思路。
环节三::聚焦难点,例文引路
1.了解习作难点,明察学情。
2.回顾例文,总结方法。
3.选择内容,独立习作
教师活动:
1.了解习作难点,明察学情。引导:把观察到的事物或场景写成文章,你认为最难的是什么?结合初试身手的情况谈一谈。
2. 回顾例文,总结方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回顾上节课我们学过的习作例文,总结怎样写好一种事物。
3.选择自己最想写的内容进行习作。可以写观察的动物、植物或场景,可以写观察时发生的有趣的事或印象最深的场景,可以写事物的变化,写写自己当时的想法。
学生活动:
1. 学生结合初试身手的情况谈把观察到的事物或场景写成文章,你认为最难的是什么。
2. 小组为单位回顾上节课我们学过的习作例文,总结怎样写好一种事物。
3. 学生完成习作。
活动意图: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写的内容来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手写我心”,降低习作难度。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列提纲或思维导图。
巩固作业:完成习作初稿。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
6.板书设计
怎样写好一种事物
语言简洁、准确、通俗
抓住特征 理清顺序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习作例文例文与习作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三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能够主动地关注生活,乐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并虚心接受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②语言运用:能继续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③思维能力:能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④审美创造:能展示观察所得,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
思政元素: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体验观察的乐趣。
2.学习重点难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并虚心接受他人提出意见和建议。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三课时)
环节一:出示习作评价单,指导评价
1. 回顾观察方法,明确要求。2.出示习作评价清单,指导评价。
教师活动:
1.谈话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完成了“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的观察与习作,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细致观察的?又是怎样把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的?
明确任务:这节课我们要从四个方面来修改习作,一是是否多感官参与了观察,观察是否细致;二是观察时是否注意了事物的变化;三是观察时是否融进了自己的想法;四是是否把观察到的内容有序地写下来了。
2.出示习作评价清单,指导评价。
学生活动:
1.学生自主交流怎样细致观察的?又是怎样把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的?
活动意图:
评价清单扣住了本次习作训练的重点,使学生修改习作时更有针对性。
环节二:聚焦“观察方法”,分享优秀习作
1.课件出示优秀习作。
2.作者分享,同学评议
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优秀习作。
2.引导学生交流分享。
学生活动:
1.让这篇习作的作者说说自己的观察方法。
2.其余学生参照习作评价单,交流: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建议?
活动意图:
分享优秀习作,既能让写出优秀习作的学生获得成就感,又能给习作能力较弱的学生以借鉴,让他们交流观察方法,凸显同伴引领的功能,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细致观察的方法,有助于所有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环节三:修改习作,完善习作
1.学生自主修改本人习作。
2.同桌互评,合作修改。
3.全班交流,分享完善。
4.回顾梳理,分享心得
教师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对照习作评价单和上面的优秀习作,想想哪些地方的观察还不够细致,修改自己的习作。
2.教师引导同桌互评,合作修改。
(1)同桌共读习作。
(2)对照习作评价单,逐一审视、修改。
(3)大声朗读修改后的习作。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分享完善。
(1)指名读自己的习作。
(2)全班评价。
4.教师总结学生近段时间的观察情况。
学生活动:
1.学生对照习作评价单和上面的优秀习作,想想哪些地方的观察还不够细致,修改自己的习作。
2.同桌互评,合作修改。
3.全班交流,分享完善。
要点:他观察的是______,我认为他_______方面观察很细致。我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生分享观察心得及表达心得。
活动意图: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本环节就是在习作“加工”上着力,让学生参考习作评价单,通过自我审视,同伴互助,达到巩固习得的观察方法,完善习作的目的。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自主修改习作。
巩固作业:誊抄修改后的习作。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
6.板书设计
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描写事物:语言简洁、准确、通俗
抓住特征 厘清顺序
描写场景:场景发生的时间 地点 氛围 特点
人物神态、言行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