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四上 第五单元(教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805747/0-169392441280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四上 第五单元(教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805747/0-169392441284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四上 第五单元(教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805747/0-169392441287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核心素养】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核心素养教案全册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四上 第三单元(教案) 教案 5 次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四上 第四单元(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四上 第六单元(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四上 第七单元(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四上 第八单元(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四上 第五单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四上 第五单元(教案),共27页。
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
第五单元: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习作单元。本单元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精读课文,教学时可以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表达的特点,学习写作方法。第二部分是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交流平台可以结合课文中精读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梳理、总结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初试身手重点指导学生初步尝试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表达练习。第三部分是习作例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鉴的写作范例,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到的习作方法进行写作实践,完成单元习作,培养完成单元习作所需要的写作能力。习作单元的全部内容都以习作能力的达成为目标,各部分联系非常紧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2.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本单元所选取的两篇文章—屠格涅夫的《麻雀》和黄亦波的《爬天都峰》,都具体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学习这单元的课文,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还要学会如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力争使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学会把事情写清楚。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认识1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1个字和29个词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语言运用:1.能梳理总结,把事物(一件事情)写清楚的方法。2.能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说清楚。
③思维能力:扣紧语言文字指导阅读,对学生理解运用语言都是必要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④审美创造: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了解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能引导学生根据情感变化感受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单元主备人: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6 .麻雀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认识“嗅、奈、煞”等7个生字,会写“嗅、呆、奈”等13个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
③思维能力: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内容,区分作者对五粒豆荚的两种不同态度。
④审美创造:感悟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感悟“母爱”的力量。
思政元素: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3.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图片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启发谈话
1. 师生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百多年前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屠格涅夫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许多机会接触大自然,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他对农奴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今天学习的《麻雀》就是其中的一篇。(板书:麻雀)(课件出示2)
学生活动:
学生一起来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麻雀》。
活动意图:通过提问来设计悬念,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思考。
环节二:自学——引导学生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教师活动:
1.先自读课文,看有几个角色?要搞清楚人物关系,谁是弱者,谁是庞然大物?(板书:小麻雀 老麻雀 猎狗)
2.你还读懂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活动意图:让学生在通读、读顺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三:再自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我”走在林荫上发生了什么事?。
2.划分段落。
教师活动:
1.提示:(课件出示3)
(1)“我”走在林荫道上发生了什么事?
(2)猎狗想怎么样?
(3)老麻雀是怎么对付的?
2.根据刚才讨论的,把这些重点句用波浪线画下来。
3.按这种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其中第1、2、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第4、5、6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第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局。
学生活动:
1.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问题。
(1)“我”走在林荫道上发生了什么事?
(2)猎狗想怎么样?
(3)老麻雀是怎么对付的?
2.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 课文分段。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打猎回来的路上,“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第二部分(第4、5、6自然段):写猎狗想伤害小麻雀,老麻雀飞落下来,保护小麻雀。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急忙唤回猎狗,走开了。
活动意图: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环节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嗅、奈、煞、拯、嘶、哑、庞”(课件出示5)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嗅、呆、奈、巢、齿、躯、掩、护、幼、搏、庞、量、愣”
指导书写:“嗅”别忘记大上有一点;“口”加“木”是“呆”;“掩”字“大”下面是“电”。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学生活动:
学生分享识字方法
1.学生说构字方法
“煞、奈”是上下结构; “嗅、嘶、哑”的偏旁都是口字旁。
2.学生书写生字。
活动意图:通过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书写方法。让学生加深对生字的熟记,从而书写好字。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在田字格内,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听写本课生字、词语。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籍30分钟。
6.板书设计
16.麻雀
嗅、呆、奈、巢、齿、躯、掩、护、幼、搏、庞、量、愣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6.麻雀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
②语言运用: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③思维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④审美创造: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2.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
2.集体订正。
3.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
1.听写。
2.认读词语。
嘶哑 拯救 扎煞 奈何 嗅到(课件出示8)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学生活动:
1.学生完成听写。
2.学生集体纠错。
3.学生复述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活动意图:通过听写词语,让学生巩固了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顾,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
环节二:讲读课文
1.整体感知全文。
2.学习课文,说说豌豆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怎样安排的?
3.默读全文,说说豌豆们都是怎样的性格。
4.指导朗读。
教师活动: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二)学习第2自然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课件出示10)默读第4自然段。
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
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11)
(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课件出示12)
指导朗读:“愣住”“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3.讨论事情的结局。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所提问题
时间:打猎回来时。地点:林荫路上)。
学生讨论、交流。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课件出示9)(多媒体出现下面三个问题)
(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
(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
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课件出示10)默读第4自然段。
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
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
学生读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板书:斗)
学生读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板书:强大的爱)
活动意图:紧扣语言文字指导阅读,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运用语言,受到情感的熏陶,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环节三:拓展延伸。
1.书写小练笔。
教师活动:
你对母爱有什么体会?用一两句话写在书后面,写好后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后,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奉献爱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
书写小练笔:你对母爱有什么体会?用一两句话写在书后面,写好后给大家读一读
活动意图: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情思,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课堂小结:由于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他不畏凶残的猎狗,勇敢地飞下来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结论: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正是这种强大的爱,吓住了猎狗;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感动了“我”。
学生活动: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
活动意图:旨在让学生发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并学会关爱别人。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升华思想,从而感受到爱的伟大。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本课词语。
巩固作业:完成本课同步练习册。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籍30分钟。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7.爬天都峰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会认“级、链”等5个生字,会写“哩、级”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能正确读写“假日、抬头、云彩”等词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语言运用: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和情绪。
③思维能力: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④审美创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
思政元素: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的道理。
3.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图片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学生活动:
根据教师提问回答问题
学生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一段,《黄山奇石》中描写黄山的雄奇秀美的片段。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收集关于天都峰图片及资料。四人为以小组交流讨论。
活动意图:通过提问来设计悬念,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思考。
环节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分析记忆字形。
2.书写指导。
教师活动: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学生活动: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学生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活动意图:通过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书写方法。让学生加深对生字的熟记,从而书写好字。
环节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
教师活动: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学生活动:
学生逐段通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3.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活动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初读后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爬爬天都峰这件事的,明白写一件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在田字格内,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听写本课词语。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籍30分钟。
6.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7.爬天都峰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和情绪。
②语言运用:通过寻找描写“我”和爷爷互相鼓励的语句,分析体悟语句。
③思维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④审美创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
思政元素: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的道理。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紧扣课文题目,承前启后
1.思考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教师活动: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活动:
1.学生讨论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2.借助图片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活动意图:通过听写词语,让学生巩固了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顾,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
环节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我”心里是怎么想的。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
教师活动: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
a. 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 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学生活动: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2.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活动意图: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学习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写作方法。
环节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
教师活动: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 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 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 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学生活动:
1.学生思考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 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 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 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活动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
环节四: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教师活动: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学生活动: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活动意图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本课词语。
巩固作业:完成本课同步练习册。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籍30分钟。
6.板书设计
17. 爬天都峰
怎么想
怎么说
怎么做
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1.通过交流本单元两篇课文的写法,弄清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写清楚的。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能根据图片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交代清楚体会。
②语言运用:能通过观察他人做某件事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清楚,学会使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思维能力:能通过观察他人做某件事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清楚,学会使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④审美创造:创造性地展开话题,在叙事中真实、具体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思政元素: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认真观察用一段话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创造性地展开话题,在叙事中真实、具体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把事情说清楚。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历过很多事情,但是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指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会通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栏目,把你在生活中经历的一件事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吧。(板书: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学生活动:
根据教师提问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生活中那些事情给你留下了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活动意图: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环节二:回顾课文,受到启发
1.找规律。
教师活动:
(板书:找规律)
1.回顾我们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一说,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交流了如何把一件事情说清楚。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3.出示《风筝》课文插图,教师小结:
写作文选材要选择贴近生活中的事情,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
4.出示《麻雀》课文插图,教师小结:
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活灵活现的展现了麻雀和猎狗相遇时的情形。
5.读了四个小朋友的话,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1.学生汇报。
◇写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注意抓住细节,也就是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进行描写。
◇我觉得不要把一件事情用一个长长的段落写完,这样,让阅读者感觉思维疲劳,读不下去,要把一件大事分割成小的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分段来写。
2.读了四个小朋友的话,你有什么发现?
(读了四个小朋友说的话,我发现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交流了如何把一件事情说清楚。第一个小朋友和第二个小朋友交代了要写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第三个小朋友总结了要合理安排记述顺序;第四个小朋友讲了要想把事情叙述清楚就要认真观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去想……)
活动意图:让学生明白把一件事写清楚的具体要求,同时通过口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小组讨论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巩固作业:写作小练笔。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籍30分钟。
6.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找规律 说一说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1.通过交流本单元两篇课文的写法,弄清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写清楚的。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能根据图片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交代清楚体会。
②语言运用:能通过观察他人做某件事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清楚,学会使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思维能力:能通过观察他人做某件事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清楚,学会使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④审美创造:创造性地展开话题,在叙事中真实、具体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思政元素: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认真观察用一段话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创造性地展开话题,在叙事中真实、具体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把事情说清楚。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交流表达,初试身手
1. 说一说
2. 写一写
教师活动:
板书:(说一说)
1.读一读,找规律
师:读了题目要求知道了什么?
2.练一练、学应用
(1)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
只听见“砰”的一声枪响,运动员们就像刚出膛的子弹一样,飞快地向前冲。我们班的小刚同学大显身手,勇往直前;其他几个跑道的运动员则紧追不舍。拉拉队员们则拼命地喊“加油、加油”。只见小刚就像一架加足马力的战车,越跑越有劲儿,越跑越快,没等其它跑道的运动员追上来,就一阵旋风般最先到达了终点。
写一写
1.读一读,找规律:
师:读了题目要求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这是要求我们认真观察家人炒菜、擦玻璃、做家务的过程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
2.练一练、学应用
(1)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
学生活动:
1.学生讨论读了题目要求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这是要求我们看图进行场面描述,看图想象当时的情形,图上的人在干什么、说些什么 、想些什么等)
2.练一练、学应用
(1)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
3.写一写
活动意图:让学生明白把一件事写清楚的具体要求,同时通过口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环节二: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这节课,同学们各抒己见,和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成果。如何把一件事叙述清楚,还需要同学们在课下多加练习。
学生活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如何把一件事叙述清楚。
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利用修改符号修改小练笔。
巩固作业:与家人分享小练笔。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籍30分钟。
6.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说一说 写一写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习作:生活万花筒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事去写习作。2.引导学生学会审题、选材、明确习作要求。
②语言运用:掌握叙述事情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③思维能力: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④审美创造: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围绕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事去写习作。
2.学会审题、选材、明确习作要求。
教学难点:
1.掌握叙述事情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2.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创设情境
1.师生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生活是个万花筒,每天都有许多的事发生着,令人感动,令人赞叹不已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难忘的事,也许其中有一些给了你很深的印象和启迪。今天,我们就试着把你心中的这件事写下来告诉大家你记忆中的事有哪些呢?
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围绕“生活万花筒”来写的。现在就让我们写一写吧。
学生活动:
思考让自己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事情。
活动意图:谈话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然地进入习作学习中。
环节二:审题指导
1.读题目思考
2.你认为这次作文的重点应该在什么上下功夫。
教师活动:
1.读到这个题目,你都了解到了什么?(板书:生活万花筒)
审题:
2.你认为这次作文的重点应在什么上下功夫?
请你以“生活万花筒”为主题,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或是看到的一件事写下来,与大家分享。注意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完整,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板书:……的事)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问题
共同点:所记的是一件印象深刻的事,而不是两件事,要集中写好一件事,发生的时间:可以发生在不久前,也可以是过去好几年的,地点: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街头巷尾。
不同点:一件事,可以是听到、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必须自己做到认真读一读,打开写作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确定选材的范围,必须多读几遍,做到心中有数。
活动意图:让学生快速了解题目,把握写作重点。
环节三:组织材料
1. 学习习作提示,确定写作材料
教师活动:
1. 学习习作提示,确定写作材料
2.想想你想写的自己印象深刻的是什么事,是什么原因让你这样,是激动,是伤心,还是害怕……按要求准备。(出示课件4)
要求:
(1)说一说是什么事。
(2)说一说事情的原因。
3.汇报自己的选材。
4. 教学“参考片段”明确写作要求
(1)学习“参考片段”——《难忘的一件事》默读思考:文章从几方面把一件事写具体?
(2)交流:
写一位同学向老师报告:语言、动作
写了老师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写了我的心理活动(重点)
还有同学的反映
(3)归纳方法
把事情的几个方面(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写具体。
学生活动:
1.学生默读习作提示,思考:文中列举了哪些内容的事?
2.交流,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吸取教训的错事,日常生活中的新鲜事、乐事,总之是有意义的,写下来能给人以启发的事。
3.回顾亲身经历的事,看看有没有必要把它写下来。
4.汇报自己的选材。
(1)请习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2)再请中等和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进行汇报。同学和老师之间进行及时评价,友善地提出不足之处。
活动意图: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习作练习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思考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事。
巩固作业:写作提纲。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籍30分钟。
6.板书设计
习作:生活万花筒
1、审题 2、组织材料 3、列提纲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习作:生活万花筒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事去写习作。2.引导学生学会审题、选材、明确习作要求。
②语言运用:锻炼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让学生写的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③思维能力:让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④审美创造: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围绕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事去写习作。
2.学会审题、选材、明确习作要求。
教学难点:
1.掌握叙述事情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2.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3.能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去写习作。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突破难点
教师活动:
1.刚才我们已经说过要写好这篇文章重点是事情的过程。把这些写下来,形成一篇文章。
2.就刚才同学们的故事,大家提出修改方案。
小组进行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写事情经过的时候,我们要抓住细节;详细介绍过程中,你的心理活动,你的想法,动作表现,什么结果,获得什么样的感受。(板书:经过、结果)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活动意图:学生通过自我理解文言文语句,能充分的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与意义。
环节二:动笔成文
教师活动: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过程写得生动具体。
写难忘的一件事,关键是什么事,要写出为什么让人难忘,重点是要写出难忘,要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抓住细节重点写出这件事的经过,要写出你的感受,是激动,是害怕,还是高兴,要表达真实的感受,结构要完整,合理。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写作练习。
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三:
教师活动:
1.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
2.引导学生自我修改。
教师点拨:好多人喜欢边读边修改,但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不是最好的,因为默读时速度往往较快,又加上习作是自己写的,对里面的内容比较熟悉,容易把错的地方看成对的。而朗读却不一样,朗读的速度相对较慢,要读出字音就必须看清字形,因此能更好地发现一些错误,如语病、漏字、添字、错别字等,从而全面地加工、润色。最后我们还应该把改后的习作和原文作对照,比较看看改后的习作好在哪里。
3.小组交流,合作评价修改。
教师点拨:在比较中体会自己和别人习作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
4.教师选择典型的习作,集体点评、修改。
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
2.引导学生自我修改。
3.小组交流,合作评价修改。
4.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习作。
5.课堂交流,指名学生按“原来怎么写的——现在怎么改的——为什么要这样改”的顺序说出自己修改的过程和理由。
活动意图:通过具体的范文指导,对比自己的习作从而进行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利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巩固作业:与家人分享习作。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籍30分钟。
6.板书设计
习作:生活万花筒
抓重点,详略得当,
中心突出,感情真挚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
第五单元: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习作单元。本单元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精读课文,教学时可以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表达的特点,学习写作方法。第二部分是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交流平台可以结合课文中精读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梳理、总结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初试身手重点指导学生初步尝试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表达练习。第三部分是习作例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鉴的写作范例,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到的习作方法进行写作实践,完成单元习作,培养完成单元习作所需要的写作能力。习作单元的全部内容都以习作能力的达成为目标,各部分联系非常紧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2.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本单元所选取的两篇文章—屠格涅夫的《麻雀》和黄亦波的《爬天都峰》,都具体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学习这单元的课文,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还要学会如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力争使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学会把事情写清楚。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认识1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1个字和29个词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语言运用:1.能梳理总结,把事物(一件事情)写清楚的方法。2.能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说清楚。
③思维能力:扣紧语言文字指导阅读,对学生理解运用语言都是必要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④审美创造: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了解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能引导学生根据情感变化感受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单元主备人: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6 .麻雀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认识“嗅、奈、煞”等7个生字,会写“嗅、呆、奈”等13个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
③思维能力: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内容,区分作者对五粒豆荚的两种不同态度。
④审美创造:感悟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感悟“母爱”的力量。
思政元素: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3.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图片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启发谈话
1. 师生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百多年前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屠格涅夫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许多机会接触大自然,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他对农奴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今天学习的《麻雀》就是其中的一篇。(板书:麻雀)(课件出示2)
学生活动:
学生一起来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麻雀》。
活动意图:通过提问来设计悬念,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思考。
环节二:自学——引导学生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教师活动:
1.先自读课文,看有几个角色?要搞清楚人物关系,谁是弱者,谁是庞然大物?(板书:小麻雀 老麻雀 猎狗)
2.你还读懂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活动意图:让学生在通读、读顺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三:再自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我”走在林荫上发生了什么事?。
2.划分段落。
教师活动:
1.提示:(课件出示3)
(1)“我”走在林荫道上发生了什么事?
(2)猎狗想怎么样?
(3)老麻雀是怎么对付的?
2.根据刚才讨论的,把这些重点句用波浪线画下来。
3.按这种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其中第1、2、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第4、5、6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第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局。
学生活动:
1.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问题。
(1)“我”走在林荫道上发生了什么事?
(2)猎狗想怎么样?
(3)老麻雀是怎么对付的?
2.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 课文分段。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打猎回来的路上,“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第二部分(第4、5、6自然段):写猎狗想伤害小麻雀,老麻雀飞落下来,保护小麻雀。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急忙唤回猎狗,走开了。
活动意图: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环节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嗅、奈、煞、拯、嘶、哑、庞”(课件出示5)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嗅、呆、奈、巢、齿、躯、掩、护、幼、搏、庞、量、愣”
指导书写:“嗅”别忘记大上有一点;“口”加“木”是“呆”;“掩”字“大”下面是“电”。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学生活动:
学生分享识字方法
1.学生说构字方法
“煞、奈”是上下结构; “嗅、嘶、哑”的偏旁都是口字旁。
2.学生书写生字。
活动意图:通过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书写方法。让学生加深对生字的熟记,从而书写好字。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在田字格内,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听写本课生字、词语。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籍30分钟。
6.板书设计
16.麻雀
嗅、呆、奈、巢、齿、躯、掩、护、幼、搏、庞、量、愣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6.麻雀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
②语言运用: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③思维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④审美创造: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2.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
2.集体订正。
3.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
1.听写。
2.认读词语。
嘶哑 拯救 扎煞 奈何 嗅到(课件出示8)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学生活动:
1.学生完成听写。
2.学生集体纠错。
3.学生复述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活动意图:通过听写词语,让学生巩固了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顾,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
环节二:讲读课文
1.整体感知全文。
2.学习课文,说说豌豆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怎样安排的?
3.默读全文,说说豌豆们都是怎样的性格。
4.指导朗读。
教师活动: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二)学习第2自然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课件出示10)默读第4自然段。
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
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11)
(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课件出示12)
指导朗读:“愣住”“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3.讨论事情的结局。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所提问题
时间:打猎回来时。地点:林荫路上)。
学生讨论、交流。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课件出示9)(多媒体出现下面三个问题)
(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
(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
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课件出示10)默读第4自然段。
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
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
学生读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板书:斗)
学生读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板书:强大的爱)
活动意图:紧扣语言文字指导阅读,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运用语言,受到情感的熏陶,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环节三:拓展延伸。
1.书写小练笔。
教师活动:
你对母爱有什么体会?用一两句话写在书后面,写好后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后,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奉献爱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
书写小练笔:你对母爱有什么体会?用一两句话写在书后面,写好后给大家读一读
活动意图: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情思,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课堂小结:由于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他不畏凶残的猎狗,勇敢地飞下来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结论: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正是这种强大的爱,吓住了猎狗;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感动了“我”。
学生活动: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
活动意图:旨在让学生发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并学会关爱别人。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升华思想,从而感受到爱的伟大。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本课词语。
巩固作业:完成本课同步练习册。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籍30分钟。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7.爬天都峰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会认“级、链”等5个生字,会写“哩、级”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能正确读写“假日、抬头、云彩”等词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语言运用: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和情绪。
③思维能力: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④审美创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
思政元素: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的道理。
3.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图片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学生活动:
根据教师提问回答问题
学生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一段,《黄山奇石》中描写黄山的雄奇秀美的片段。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收集关于天都峰图片及资料。四人为以小组交流讨论。
活动意图:通过提问来设计悬念,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思考。
环节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分析记忆字形。
2.书写指导。
教师活动: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学生活动: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学生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活动意图:通过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书写方法。让学生加深对生字的熟记,从而书写好字。
环节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
教师活动: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学生活动:
学生逐段通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3.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活动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初读后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爬爬天都峰这件事的,明白写一件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在田字格内,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听写本课词语。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籍30分钟。
6.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7.爬天都峰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和情绪。
②语言运用:通过寻找描写“我”和爷爷互相鼓励的语句,分析体悟语句。
③思维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④审美创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
思政元素: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的道理。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紧扣课文题目,承前启后
1.思考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教师活动: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活动:
1.学生讨论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2.借助图片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活动意图:通过听写词语,让学生巩固了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顾,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
环节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我”心里是怎么想的。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
教师活动: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
a. 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 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学生活动: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2.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活动意图: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学习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写作方法。
环节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
教师活动: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 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 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 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学生活动:
1.学生思考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 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 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 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活动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
环节四: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教师活动: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学生活动: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活动意图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本课词语。
巩固作业:完成本课同步练习册。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籍30分钟。
6.板书设计
17. 爬天都峰
怎么想
怎么说
怎么做
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1.通过交流本单元两篇课文的写法,弄清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写清楚的。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能根据图片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交代清楚体会。
②语言运用:能通过观察他人做某件事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清楚,学会使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思维能力:能通过观察他人做某件事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清楚,学会使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④审美创造:创造性地展开话题,在叙事中真实、具体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思政元素: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认真观察用一段话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创造性地展开话题,在叙事中真实、具体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把事情说清楚。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历过很多事情,但是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指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会通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栏目,把你在生活中经历的一件事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吧。(板书: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学生活动:
根据教师提问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生活中那些事情给你留下了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活动意图: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环节二:回顾课文,受到启发
1.找规律。
教师活动:
(板书:找规律)
1.回顾我们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一说,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交流了如何把一件事情说清楚。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3.出示《风筝》课文插图,教师小结:
写作文选材要选择贴近生活中的事情,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
4.出示《麻雀》课文插图,教师小结:
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活灵活现的展现了麻雀和猎狗相遇时的情形。
5.读了四个小朋友的话,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1.学生汇报。
◇写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注意抓住细节,也就是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进行描写。
◇我觉得不要把一件事情用一个长长的段落写完,这样,让阅读者感觉思维疲劳,读不下去,要把一件大事分割成小的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分段来写。
2.读了四个小朋友的话,你有什么发现?
(读了四个小朋友说的话,我发现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交流了如何把一件事情说清楚。第一个小朋友和第二个小朋友交代了要写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第三个小朋友总结了要合理安排记述顺序;第四个小朋友讲了要想把事情叙述清楚就要认真观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去想……)
活动意图:让学生明白把一件事写清楚的具体要求,同时通过口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小组讨论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巩固作业:写作小练笔。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籍30分钟。
6.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找规律 说一说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1.通过交流本单元两篇课文的写法,弄清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写清楚的。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能根据图片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交代清楚体会。
②语言运用:能通过观察他人做某件事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清楚,学会使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思维能力:能通过观察他人做某件事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清楚,学会使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④审美创造:创造性地展开话题,在叙事中真实、具体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思政元素: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认真观察用一段话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创造性地展开话题,在叙事中真实、具体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把事情说清楚。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交流表达,初试身手
1. 说一说
2. 写一写
教师活动:
板书:(说一说)
1.读一读,找规律
师:读了题目要求知道了什么?
2.练一练、学应用
(1)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
只听见“砰”的一声枪响,运动员们就像刚出膛的子弹一样,飞快地向前冲。我们班的小刚同学大显身手,勇往直前;其他几个跑道的运动员则紧追不舍。拉拉队员们则拼命地喊“加油、加油”。只见小刚就像一架加足马力的战车,越跑越有劲儿,越跑越快,没等其它跑道的运动员追上来,就一阵旋风般最先到达了终点。
写一写
1.读一读,找规律:
师:读了题目要求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这是要求我们认真观察家人炒菜、擦玻璃、做家务的过程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
2.练一练、学应用
(1)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
学生活动:
1.学生讨论读了题目要求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这是要求我们看图进行场面描述,看图想象当时的情形,图上的人在干什么、说些什么 、想些什么等)
2.练一练、学应用
(1)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
3.写一写
活动意图:让学生明白把一件事写清楚的具体要求,同时通过口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环节二: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这节课,同学们各抒己见,和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成果。如何把一件事叙述清楚,还需要同学们在课下多加练习。
学生活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如何把一件事叙述清楚。
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利用修改符号修改小练笔。
巩固作业:与家人分享小练笔。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籍30分钟。
6.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说一说 写一写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习作:生活万花筒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事去写习作。2.引导学生学会审题、选材、明确习作要求。
②语言运用:掌握叙述事情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③思维能力: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④审美创造: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围绕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事去写习作。
2.学会审题、选材、明确习作要求。
教学难点:
1.掌握叙述事情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2.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创设情境
1.师生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生活是个万花筒,每天都有许多的事发生着,令人感动,令人赞叹不已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难忘的事,也许其中有一些给了你很深的印象和启迪。今天,我们就试着把你心中的这件事写下来告诉大家你记忆中的事有哪些呢?
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围绕“生活万花筒”来写的。现在就让我们写一写吧。
学生活动:
思考让自己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事情。
活动意图:谈话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然地进入习作学习中。
环节二:审题指导
1.读题目思考
2.你认为这次作文的重点应该在什么上下功夫。
教师活动:
1.读到这个题目,你都了解到了什么?(板书:生活万花筒)
审题:
2.你认为这次作文的重点应在什么上下功夫?
请你以“生活万花筒”为主题,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或是看到的一件事写下来,与大家分享。注意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完整,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板书:……的事)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问题
共同点:所记的是一件印象深刻的事,而不是两件事,要集中写好一件事,发生的时间:可以发生在不久前,也可以是过去好几年的,地点: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街头巷尾。
不同点:一件事,可以是听到、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必须自己做到认真读一读,打开写作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确定选材的范围,必须多读几遍,做到心中有数。
活动意图:让学生快速了解题目,把握写作重点。
环节三:组织材料
1. 学习习作提示,确定写作材料
教师活动:
1. 学习习作提示,确定写作材料
2.想想你想写的自己印象深刻的是什么事,是什么原因让你这样,是激动,是伤心,还是害怕……按要求准备。(出示课件4)
要求:
(1)说一说是什么事。
(2)说一说事情的原因。
3.汇报自己的选材。
4. 教学“参考片段”明确写作要求
(1)学习“参考片段”——《难忘的一件事》默读思考:文章从几方面把一件事写具体?
(2)交流:
写一位同学向老师报告:语言、动作
写了老师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写了我的心理活动(重点)
还有同学的反映
(3)归纳方法
把事情的几个方面(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写具体。
学生活动:
1.学生默读习作提示,思考:文中列举了哪些内容的事?
2.交流,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吸取教训的错事,日常生活中的新鲜事、乐事,总之是有意义的,写下来能给人以启发的事。
3.回顾亲身经历的事,看看有没有必要把它写下来。
4.汇报自己的选材。
(1)请习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2)再请中等和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进行汇报。同学和老师之间进行及时评价,友善地提出不足之处。
活动意图: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习作练习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思考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事。
巩固作业:写作提纲。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籍30分钟。
6.板书设计
习作:生活万花筒
1、审题 2、组织材料 3、列提纲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习作:生活万花筒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事去写习作。2.引导学生学会审题、选材、明确习作要求。
②语言运用:锻炼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让学生写的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③思维能力:让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④审美创造: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围绕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事去写习作。
2.学会审题、选材、明确习作要求。
教学难点:
1.掌握叙述事情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2.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3.能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去写习作。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突破难点
教师活动:
1.刚才我们已经说过要写好这篇文章重点是事情的过程。把这些写下来,形成一篇文章。
2.就刚才同学们的故事,大家提出修改方案。
小组进行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写事情经过的时候,我们要抓住细节;详细介绍过程中,你的心理活动,你的想法,动作表现,什么结果,获得什么样的感受。(板书:经过、结果)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活动意图:学生通过自我理解文言文语句,能充分的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与意义。
环节二:动笔成文
教师活动: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过程写得生动具体。
写难忘的一件事,关键是什么事,要写出为什么让人难忘,重点是要写出难忘,要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抓住细节重点写出这件事的经过,要写出你的感受,是激动,是害怕,还是高兴,要表达真实的感受,结构要完整,合理。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写作练习。
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三:
教师活动:
1.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
2.引导学生自我修改。
教师点拨:好多人喜欢边读边修改,但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不是最好的,因为默读时速度往往较快,又加上习作是自己写的,对里面的内容比较熟悉,容易把错的地方看成对的。而朗读却不一样,朗读的速度相对较慢,要读出字音就必须看清字形,因此能更好地发现一些错误,如语病、漏字、添字、错别字等,从而全面地加工、润色。最后我们还应该把改后的习作和原文作对照,比较看看改后的习作好在哪里。
3.小组交流,合作评价修改。
教师点拨:在比较中体会自己和别人习作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
4.教师选择典型的习作,集体点评、修改。
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
2.引导学生自我修改。
3.小组交流,合作评价修改。
4.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习作。
5.课堂交流,指名学生按“原来怎么写的——现在怎么改的——为什么要这样改”的顺序说出自己修改的过程和理由。
活动意图:通过具体的范文指导,对比自己的习作从而进行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利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巩固作业:与家人分享习作。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籍30分钟。
6.板书设计
习作:生活万花筒
抓重点,详略得当,
中心突出,感情真挚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