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8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专项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项讲练(人教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12.23 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共顶点等角模型(专项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人教版) 试卷 2 次下载
- 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12.24 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手拉手模型(基础篇)(专项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人教版) 试卷 2 次下载
- 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12.26 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旋转模型(专项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人教版) 试卷 2 次下载
- 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12.27 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半角模型(专项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人教版) 试卷 2 次下载
- 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12.28 作辅助线证明三角形全等-作平行线(专项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人教版) 试卷 2 次下载
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12.25 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手拉手模型(巩固篇)(专项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人教版)
展开这是一份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12.25 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手拉手模型(巩固篇)(专项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人教版),共51页。
专题12.25 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手拉手模型(巩固篇)
(专项练习)
手拉手模型的定义:
定义:有两个顶角相等而且有公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开成的图形。
特别说明:其中图一、图二为两个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图二至图七为手拉手的基本模型,(左手拉左手,右手拉右手)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3、 如右图:手拉手模型的重要结论:
结论1:∆ABC≅∆A/B/C/(SAS)
BC=B/C/(左手拉左手等于右手拉右手)
结论2:∠BOB=∠BAB(利用三角形全等及顶角相等
的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
结论3:AO平分∠BOC/(利用三角形全等面积相等,再利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证明)
一、单选题
1.如图,正和正中,B、C、D共线,且,连接和相交于点F,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有( )个
① ②连接,则平分 ③ ④
A.4 B.3 C.2 D.1
2.如图,在和中,,,,点,,分别是,,的中点.把绕点在平面自由旋转,则的面积不可能是( )
A.8 B.6 C.4 D.2
3.如图,点C是线段AE上一动点(不与A,E重合),在AE同侧分别作等边三角形ABC和等边三角形CDE,AD与BE交于点O,AD与BC交于点P,BE与CD交于点Q,连接PQ,有以下5个结论:①AD=BE;②PQ∥AE;③AP=BQ;④DE=DP;⑤∠AOB=60°.其中一定成立的结论有( )个
A.1 B.2 C.3 D.4
4.如图,在△OAB和△OCD中,OA=OB,OC=OD,OA>OC,∠AOB=∠COD=40°,连接AC,BD交于点M,连接OM.下列结论:①AC=BD;②∠AMB=40°;③OM平分∠BOC;④MO平分∠BMC.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填空题
5.如图,CA=CB,CD=CE,∠ACB=∠DCE=50°,AD、BE交于点H,连接CH,则∠CHE=_______.
6.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H是边BC的高,分别以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DE和正方形ACFG,连接CE,BG和EG,EG与HA的延长线交于点M,下列结论:①BG=CE;②BG⊥CE;③AM是△AEG的中线;④∠EAM=∠ABC.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
7.如图所示,等边的顶点在轴的负半轴上,点的坐标为,则点坐标为_______;点是位于轴上点左边的一个动点,以为边在第三象限内作等边,若点.小明所在的数学兴趣合作学习小组借助于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课余时间经过探究发现无论点在点左边轴负半轴任何位置,,之间都存在着一个固定的一次函数关系,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是_____.
8.如图,C为线段AE上一动点(不与点A,E重合),在AE同侧分别作等边三角形ABC和等边三角形CDE,AD与BE交于点O,AD与BC交于点P,BE与CD交于点Q,连结PQ.以下结论:①PQAE;②∠AOE=120°;③CO平分∠BCD;④△CPQ是等边三角形,⑤OC+BO=AO恒成立的是_____.
三、解答题
9.在中,,D为BC延长线上一点,点E为线段AC,CD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连接EA,EC,ED.
(1)如图1,当时,则_______°;
(2)当时,
①如图2,连接AD,判断的形状,并证明;
②如图3,直线CF与ED交于点F,满足.P为直线CF上一动点.当的值最大时,用等式表示PE,PD与AB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并证明.
10.已知:△ABC与△BDE都是等腰三角形.BA=BC,BD=BE(AB>BD)且有∠ABC=∠DBE.
(1)如图1,如果A、B、D在一直线上,且∠ABC=60°,求证:△BMN是等边三角形;
(2)在第(1)问的情况下,直线AE和CD的夹角是 °;
(3)如图2,若A、B、D不在一直线上,但∠ABC=60°的条件不变则直线AE和CD的夹角是 °;
(4)如图3,若∠ACB=60°,直线AE和CD的夹角是 °.
11.如图1,在△ABC中,AE⊥BC于E,AE=BE,D是AE上一点,且DE=CE,连接BD,CD.
(1)判断与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并证明;
(2)如图2,若将△DCE绕点E旋转一定的角度后,BD与AC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并证明;
(3)如图3,将(2)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都换成等边三角形,其他条件不变,求BD与AC夹角的度数.
12.在ABC中,AB=AC,点D是直线BC上一点(不与B,C重合),以AD为一边在AD的右侧作ADE,使AD=AE,∠DAE=∠BAC,连接CE.
(1)(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如图1,当点D在线段BC上:
①如果∠BAC=90°,则∠BCE= °;
②如果∠BAC=100°,则∠BCE= °;
(2)设∠BAC=α,∠BCE=β.
①如图2,当点D在线段BC上移动,则α、β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D在直线BC上移动,则α、β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画出图形,并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13.已知:等腰和等腰中,,,.
(1)如图1,延长交于点,若,则的度数为 ;
(2)如图2,连接、,延长交于点,若,求证:点为中点;
(3)如图3,连接、,点是的中点,连接,交于点,,,直接写出的面积.
14.问题发现
(1)如图①,已知△ABC,以AB、AC为边向△ABC外分别作等边△ABD和等边△ACE,连接CD,BE.试探究CD与B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问题探究
(2)如图②,四边形ABCD中,∠ABC=45°,∠CAD=90°,AC=AD,AB=2BC=60.求BD的长.
问题解决
(3)如图③,△ABC中,AC=2,BC=3,∠ACB是一个变化的角,以AB为边向△ABC外作等边△ABD,连接CD,试探究,随着∠ACB的变化,CD的长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CD长的最大值及此时∠ACB的大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5.如图,△ABD和△BCE都是等边三角形,∠ABC<105°,AE与DC交于点F.
(1)求证:AE=DC;
(2)求∠BFE的度数;
(3)若AF=9.17cm,BF=1.53cm,CF=7.53cm,求CD.
16.如图,点C为线段上一点,都是等边三角形,与交于点与相交于点G.
(1)求证:;
(2)求证:
(3)若,求的面积.
17.已知在中,,过点引一条射线,是上一点.
【问题解决】
(1)如图1,若,射线在内部,,求证:.小明同学展示的做法是:在上取一点使得,通过已知的条件,从而求得的度数,请你帮助小明写出证明过程;
【类比探究】
(2)如图2,已知.
①当射线在内,求的度数;
②当射线在下方,如图3所示,请问的度数会变化吗?若不变,请说明理由,若改变,请求出的度数
18.(1)如图①,和都是等边三角形,且点,,在一条直线上,连结和,直线,相交于点.则线段与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__.与相交构成的锐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
(2)如图②,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其它条件不变,上述的结论是否还成立.
(3)应用:如图③,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其它条件依然不变,此时恰好有.设直线交于点,请把图形补全.若,则___________.
19.如图,已知等边,点为内的一点,连接,以为边向上方作等边,连接().
(1)求证:.
(2)请判断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3)若,求的度数及的面积(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根据“手拉手”模型证明,从而得到,再结合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求解,即可证明①;作于点,于点,证明,结合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即可证明②;利用面积法表示和的面积,然后利用比值即可证明③;利用“截长补短”的思想,在上取点,使得,首先判断出为等边三角形,再结合“手拉手”模型推出即可证明④.
【详解】
解:①∵和均为等边三角形,
∴,,,
∴,
∴,
在和中,
∴,
∴,
∵,,
∴,故①正确;
②如图所示,作于点,于点,
则,
∵,
∴,
在和中,
∴,
∴,
∴平分,故②正确;
③如图所示,作于点,
∵,,
∴,
∵,
∴整理得:,
∵,
∴,
∴,故③正确;
④如图所示,在上取点,使得,
∵,平分,
∴,,
∴为等边三角形,
∴,,
∵,
∴,
∴,
在和中,
∴,
∴,
∵,,
∴,故④正确;
综上,①②③④均正确;
故选:A.
【点拨】本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中的辅助线的基本模型,包括“手拉手”模型,截长补短的思想等是解题关键.
2.A
【解析】
【分析】
由于已知两个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并且构成手拉手模型,所以连接,,的延长线交的延长线于,交于.根据中位线定理以及角的关系证明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出PQ的范围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连接,,的延长线交的延长线于,交于.
∵,,,
∴,
∴≌,
∴,,
∵,
∴,
∵点,,分别是,,的中点,
∴,,,,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
∴,
∴的面积不可能是8,
故选:A.
【点拨】本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等知识,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3.D
【解析】
【分析】
①由于△ABC和△CDE是等边三角形,可知AC=BC,CD=CE,∠ACB=∠DCE=60°,从而证出△ACD≌△BCE,可推知AD=BE;
③由△ACD≌△BCE得∠CBE=∠DAC,加之∠ACB=∠DCE=60°,AC=BC,得到△ACP≌△BCQ(ASA),所以AP=BQ;故③正确;
②根据②△CQB≌△CPA(ASA),再根据∠PCQ=60°推出△PCQ为等边三角形,又由∠PQC=∠DCE,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②正确;
④根据∠DQE=∠ECQ+∠CEQ=60°+∠CEQ,∠CDE=60°,可知∠DQE≠∠CDE,可知④错误;
⑤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BC∥DE,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CBE=∠DEO,于是∠AOB=∠DAC+∠BEC=∠BEC+∠DEO=∠DEC=60°,可知⑤正确.
【详解】
①∵等边△ABC和等边△DCE,
∴BC=AC,DE=DC=CE,∠DEC=∠BCA=∠DCE=60∘,
∴∠ACD=∠BCE,
在△ACD和△BCE中,
AC=BC,∠ACD=∠BCE,DC=CE,
∴△ACD≌△BCE(SAS),
∴AD=BE;
故①正确;
③∵△ACD≌△BCE(已证),
∴∠CAD=∠CBE,
∵∠ACB=∠ECD=60°(已证),
∴∠BCQ=180°-60°×2=60°,
∴∠ACB=∠BCQ=60°,
在△ACP与△BCQ中,
∠CAD=∠CBE,AC=BC,∠ACB=∠BCQ=60°,
∴△ACP≌△BCQ(ASA),
∴AP=BQ;
故③正确;
②∵△ACP≌△BCQ,
∴PC=QC,
∴△PCQ是等边三角形,
∴∠CPQ=60∘,
∴∠ACB=∠CPQ,
∴PQ∥AE;
故②正确;
④∵AD=BE,AP=BQ,
∴AD−AP=BE−BQ,
即DP=QE,
∠DQE=∠ECQ+∠CEQ=60°+∠CEQ,∠CDE=60°,
∴∠DQE≠∠CDE,
∴DE≠QE,
则DP≠DE,故④错误;
⑤∵∠ACB=∠DCE=60°,
∴∠BCD=60°,
∵等边△DCE,
∠EDC=60°=∠BCD,
∴BC∥DE,
∴∠CBE=∠DEO,
∴∠AOB=∠DAC+∠BEC=∠BEC+∠DEO=∠DEC=60°.
故⑤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有:①②③⑤,错误的结论只有④,
故选D.
【点拨】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此图形是典型的“手拉手”模型,熟练掌握此模型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4.D
【解析】
【分析】
由证明得出,,①正确;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得出,②正确;
作于,于,如图所示:则,由证明,得出,由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得出平分,④正确;
由,得出当时,才平分,假设,由得出,由平分得出,推出,得,而,所以,而,故③错误;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
,
即,
在和中,
,
,
,,①正确;
,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
,②正确;
作于,于,如图2所示:
则,
在和中,
,
,
,
平分,④正确;
,
当时,才平分,
假设
,
,
平分,
,
在和中,
,
,
,
与矛盾,
③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①②④;
故选:D.
【点拨】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角平分线的判定等知识,熟悉相关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5.65°
【解析】
【分析】
先判断出,再判断出即可得到平分,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如图,,
,
在和中,
;
过点作于,于,
,
,
在和中,
,
,
在与中
,
,
平分;
,
,
,
,
,
,
故答案为:.
【点拨】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6.①②③④
【解析】
【分析】
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和SAS可证明△ABG≌△AEC,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判断①;设BG、CE相交于点N,AC、BG相交于点K,如图1,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ACE=∠AGB,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CNG=∠CAG=90°,于是可判断②;过点E作EP⊥HA的延长线于P,过点G作GQ⊥AM于Q,如图2,根据余角的性质即可判断④;利用AAS即可证明△ABH≌△EAP,可得EP=AH,同理可证GQ=AH,从而得到EP=GQ,再利用AAS可证明△EPM≌△GQM,可得EM=GM,从而可判断③,于是可得答案.
【详解】
解:在正方形ABDE和ACFG中,AB=AE,AC=AG,∠BAE=∠CAG=90°,
∴∠BAE+∠BAC=∠CAG+∠BAC,
即∠CAE=∠BAG,
∴△ABG≌△AEC(SAS),
∴BG=CE,故①正确;
设BG、CE相交于点N,AC、BG相交于点K,如图1,
∵△ABG≌△AEC,
∴∠ACE=∠AGB,
∵∠AKG=∠NKC,
∴∠CNG=∠CAG=90°,
∴BG⊥CE,故②正确;
过点E作EP⊥HA的延长线于P,过点G作GQ⊥AM于Q,如图2,
∵AH⊥BC,
∴∠ABH+∠BAH=90°,
∵∠BAE=90°,
∴∠EAP+∠BAH=90°,
∴∠ABH=∠EAP,即∠EAM=∠ABC,故④正确;
∵∠AHB=∠P=90°,AB=AE,
∴△ABH≌△EAP(AAS),
∴EP=AH,
同理可得GQ=AH,
∴EP=GQ,
∵在△EPM和△GQM中,
,
∴△EPM≌△GQM(AAS),
∴EM=GM,
∴AM是△AEG的中线,故③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③④结论都正确.
故答案为:①②③④.
【点拨】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作辅助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难点,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关键.
7.
【解析】
【分析】
过点A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E,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OE和AE,再根据三线合一得到OB即可;再连接BD,过点D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F,证明△OAC≌△BAD,得到∠CAD=∠CBD=60°,利用30°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以及点D的坐标得到BF和DF的关系,从而可得关于m和n的关系式.
【详解】
解:如图,过点A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E,
∵△ABO为等边三角形,A,
∴OE=1,AE=,
∴BE=1,
∴OB=2,即B(-2,0);
连接BD,过点D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F,
∵∠OAB=∠CAD,
∴∠OAC=∠BAD,
∵OA=AB,AC=AD,
∴△OAC≌△BAD(SAS),
∴∠OCA=∠ADB,
∵∠AGD=∠BGC,
∴∠CAD=∠CBD=60°,
∴在△BFD中,∠BDF=30°,
∵D(m,n),
∴DF=-m,DF=-n,
∵B(-2,0),
∴BF=-m-2,
∵DF=BF,
∴-n=(-m-2),
整理得:.
故答案为:,.
【点拨】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一次函数,解题的关键是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有一定难度.
8.①②④⑤
【解析】
【分析】
由“”可证,可得,由“”可得,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依次判断可求解.
【详解】
解:等边和等边,
,,,
,即 ,
在与中,
,
,
,
又,
,即,
又,
,
,
又,
为等边三角形,故④正确;
,
,故①正确;
,
,故②正确;
如图,在上截取,连接,
,
,, ,
,
,,
,,
又,
,
,
,,
是等边三角形,
,
,故⑤正确;
不一定垂直,
不一定等于,
不一定等于,
不一定平分,故③错误;
故答案为:①②④⑤.
【点拨】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能熟练应用相关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9.(1)80;(2)是等边三角形;(3).
【解析】
【分析】
(1)根据垂直平分线性质可知,再结合等腰三角形性质可得,,利用平角定义和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可得,由此求解即可;
(2)根据(1)的结论求出即可证明是等边三角形;
(3)根据利用对称和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找到当的值最大时的P点位置,再证明对称点与AD两点构成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利用旋转全等模型即可证明,从而可知,再根据30°直角三角形性质可知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1)∵点E为线段AC,CD的垂直平 分线的交点,
∴,
∴,,
∴,
∵,
∴,
∵,
∴,
∵在中,,,
∴,
∴,
故答案为:.
(2)①结论: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在中,,,
∴,
由(1)得:,,
∴是等边三角形.
②结论:.
证明:如解图1,取D点关于直线AF的对称点,连接、;
∴,
∵,等号仅P、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成立,
如解图2,P、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由(1)得:,
又∵,
∴,
又∵,,
∴,
∵点D、点是关于直线AF的对称点,
∴,,
∴是等边三角形,
∴,,
∵是等边三角形,
∴,,
∴,
∴,
在和中,
,
∴(SAS)
∴,
∵,
∴,
在中,,,
∴,
∴
【点拨】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解题关键是利用对称将转化为三角形三边关系找到P的位置,并证明对称点与AD两点构成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
10.(1)证明见解析;(2)60;(3)60;(4)60;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得∠ABC=∠DBE=60°,从而得;通过证明,得;通过证明,得,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分析,即可完成证明;
(2)结合题意,通过证明为等边三角形,得;结合(1)的结论,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推导得,从而完成求解;
(3)同理,通过证明为等边三角形,得;通过证明,得;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推导得,从而完成求解;
(4)根据题意,通过证明为等边三角形,推导得,通过证明,得,结合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计算,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1)∵∠ABC=∠DBE=60°
∴,,
∴
∵BA=BC,BD=BE
和中
∴
∴
和中
∴
∴
∴为等边三角形;
(2)∵∠ABC=∠DBE=60°, BA=BC
∴为等边三角形;
∴
根据题意,AE和CD相交于点O
∵
∴
∵
∴
∴,即直线AE和CD的夹角是
故答案为:;
(3)∵∠ABC=∠DBE=60°, BA=BC
∴为等边三角形;
∴
∵,,∠ABC=∠DBE=60°
∴
∵BA=BC,BD=BE
和中
∴
∴
如图,延长,交CD于点O
∴
∵
∴
∴,即直线AE和CD的夹角是
故答案为:;
(4)∵BA=BC,
∴
∵∠ACB=60°
∴
∴为等边三角形
∵BD=BE,∠ABC=∠DBE
∴
∵,
∴
和中
∴
∴
分别延长CD、AE,相较于点O,如下图:
∴
∵
∴
∴,即直线AE和CD的夹角是
故答案为:.
【点拨】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补角、三角形外角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
11.(1), ;(2), ;(3).
【解析】
【分析】
(1)先判断出,再判定,再判断,
(2)先判断出,再得到同理(1)可得结论;
(3)先判断出,再判断出,最后计算即可.
【详解】
解:(1)与的位置关系是:,数量关系是.
理由如下:
如图1,延长交于点.
于,
.
,,
,
,,.
,
.
AE⊥BC
∴,
,
.
(2)与的位置关系是:,数量关系是.
如图,线段AC与线段BD交于点F,线段AE与线段BD交于点G,
,
,
即.
,,
,
,.
AE⊥BC
∴,
又∵
,
.
(3)如图,线段AC与线段BD交于点F,
和是等边三角形,
,,,,
,
,
在和中,
,
∴,
,
与的夹角度数为.
【点拨】此题是几何变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断垂直的方法,解本题的关键是判断.
12.(1)①90;②80;(2)①α+β=180°,理由见解析;②图见解析,α+β=180°或α=β
【解析】
【分析】
、(1)①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C=∠ACB=45°,由“SAS”可证△BAD≌△CAE,可得∠ABC=∠ACE=45°,可求∠BCE的度数;
②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BD=∠ACB=40°,由“SAS”可证△ABD≌△ACE得出∠ABD=∠ACE=40°,则可得出结论;
(2)①由“SAS”可证△ABD≌△ACE得出∠ABD=∠ACE,再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即可得出结论;
②分两种情况画出图形,由“SAS”可证△ABD≌△ACE得出∠ABD=∠ACE,再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1)①∵AB=AC,∠BAC=90°,
∴∠ABC=∠ACB=45°,
∵∠DAE=∠BAC,
∴∠BAD=∠CAE,
∵AB=AC,AD=AE,
∴△BAD≌△CAE(SAS)
∴∠ABC=∠ACE=45°,
∴∠BCE=∠ACB+∠ACE=90°,
故答案为:90;
②∵∠BAC=100°,AB=AC,
∴∠ABD=∠ACB=40°,
∵∠BAC=∠DAE,
∴∠BAD=∠CAE,
在△ABD和△ACE中,
∵∠BAD=∠CAE,
∵AB=AC,AD=AE,
∴△ABD≌△ACE(SAS),
∴∠ABD=∠ACE=40°,
∴∠BCE=∠ACE+∠ACB=40°+40°=80°,
故答案为:80.
(2)①α+β=180°,
理由:∵∠BAC=∠DAE,
∴∠BAC﹣∠DAC=∠DAE﹣∠DAC.
即∠BAD=∠CAE.
在△ABD与△ACE中,
,
∴△ABD≌△ACE(SAS),
∴∠B=∠ACE.
∴∠B+∠ACB=∠ACE+∠ACB.
∵∠ACE+∠ACB=β,
∴∠B+∠ACB=β,
∵α+∠B+∠ACB=180°,
∴α+β=180°.
②如图1:当点D在射线BC上时,α+β=180°,
连接CE,
∵∠BAC=∠DAE,
∴∠BAD=∠CAE,
在△ABD和△ACE中,
,
∴△ABD≌△ACE(SAS),
∴∠ABD=∠ACE,
在△ABC中,∠BAC+∠B+∠ACB=180°,
∴∠BAC+∠ACE+∠ACB=∠BAC+∠BCE=180°,
即:∠BCE+∠BAC=180°,
∴α+β=180°,
如图2:当点D在射线BC的反向延长线上时,α=β.
连接BE,
∵∠BAC=∠DAE,
∴∠BAD=∠CAE,
又∵AB=AC,AD=AE,
∴△ABD≌△ACE(SAS),
∴∠ABD=∠ACE,
∴∠ABD=∠ACE=∠ACB+∠BCE,
∴∠ABD+∠ABC=∠ACE+∠ABC=∠ACB+∠BCE+∠ABC=180°,
∵∠BAC=180°﹣∠ABC﹣∠ACB,
∴∠BAC=∠BCE.
∴α=β;
综上所述:点D在直线BC上移动,α+β=180°或α=β.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性质是关键.
13.(1);(2)见解析;(3)
【解析】
【分析】
(1)由已知条件可得,对顶角,则,根据即可的;
(2)过点作的垂线交的延长线于,证明,得,进而可得,再证明即可得证点为中点;
(3)延长至,使得,连接,设交于点,先证明,进而证明,根据角度的计算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进而证明,再根据,证明,根据已知条件求得最后证明即可.
【详解】
(1)设交于,如图1,
是等腰和是等腰
即
故答案为
(2)如图2,过点作的垂线交的延长线于,
是等腰和是等腰
又
又
即是的中点
(3)延长至,使得,连接,设交于点,如图
即
是等腰和是等腰
在与中,
(SAS)
,
点是的中点
,
(SAS)
(SAS)
,
即
,
【点拨】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判定,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性质,构造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14.(1),理由见解析;(2)90;(3)存在,CD长的最大值为5,∠ACB的大小为
【解析】
【分析】
(1)通过证明即可得到CD与BE的数量关系;
(2)以AB为腰向上作等腰直角,连接GC,通过证明即可得到,再根据、运用勾股定理求出GC的长即可得到BD的长;
(3)以BC为边向外作等边,连接AH,通过证明即可得到,再由可知当A,C,H三点共线时,有最大值,进而求出∠ACB的值即可.
【详解】
(1)
证明:∵△ABD和△ACE是等边三角形
∴,,
∵
∴
在与中
∴
∴;
(2)如下图,以AB为腰向上作等腰直角,连接GC
∵与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在与中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
∴
∴;
(3)如下图,以BC为边向外作等边,连接AH
∵与是等边三角形
∴,,
∵
∴
在与中
∴
∴;
又∵是等边三角形,
∴,
∵,
∴
∴当A,C,H三点共线时,
∵
∴
则当时,.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相关内容,熟练掌握相关三角形的解题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5.(1)见解析;(2)60°;(3)18.23cm
【解析】
【分析】
(1)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知∠DBA=∠EBC=60°,BD=AB,BC=BE.从而可证∠DBC=∠ABE.即可利用“SAS”可证明△DBC≌△ABE,得出结论AE=DC.
(2)过点B作BN⊥CD于N,BH⊥AE于H.由△DBC≌△ABE可知∠BEH=∠BCN,∠BDF=∠BAF.再结合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FDA+∠DAF=120°,进而求出∠DFA=180°-120°=60°,即求出∠DFE=180°-60°=120°.即可利用“AAS”证明△BEH≌△BCN,得出结论BH=BN,即得出BF平分∠DFE,即可求出∠BFE=60°.
(3)延长BF至Q,使FQ=AF,连接AQ.根据所作辅助线可知∠AFQ=∠BFE=60°,即证明△AFQ是等边三角形,得出结论AF=AQ=BQ,∠FAQ=60°.又可证明∠DAF=∠BAQ.利用“SAS”可证明△DAF≌△BAQ,即得出DF=BQ=BF+FQ=BF+AF,最后即可求出CD=DF+CF=BF+AF+CF=1.53+9.17+7.53=18.23cm.
【详解】
(1)证明:∵△ABD和△BCE都是等边三角形,
∴∠DBA=∠EBC=60°,BD=AB,BC=BE,
∴∠DBA+∠ABC=∠EBC+∠ABC,即∠DBC=∠ABE,
∵在△DBC和△ABE中,,
∴△DBC≌△ABE(SAS),
∴AE=DC;
(2)解:如图,过点B作BN⊥CD于N,BH⊥AE于H.
∵△DBC≌△ABE,
∴∠BEH=∠BCN,∠BDF=∠BAF,
∵△ABD是等边三角形,
∴∠BDA+∠BAD=120°,
∴∠FDA+∠DAF=120°,
∴∠DFA=180°-120°=60°,
∴∠DFE=180°-60°=120°,
在△BEH和△BCN中,
,
∴△BEH≌△BCN(AAS),
∴BH=BN,
∴BF平分∠DFE,
∴∠BFE=∠DFE=×120°=60°;
(3)解:如图,延长BF至Q,使FQ=AF,连接AQ.
则∠AFQ=∠BFE=60°,
∴△AFQ是等边三角形,
∴AF=AQ=BQ,∠FAQ=60°,
∵△ABD是等边三角形,
∴AD=AB,∠DAB=60°,
∴∠DAB+∠BAF=∠BAF+∠FAQ,即∠DAF=∠BAQ,
在△DAF和△BAQ中,,
∴△DAF≌△BAQ(SAS),
∴DF=BQ=BF+FQ=BF+AF,
∴CD=DF+CF=BF+AF+CF=1.53+9.17+7.53=18.23cm.
【点拨】本题为三角形综合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角平分线的判定和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1)见解析;(2)见解析;(3)
【解析】
【分析】
(1)根据SAS即可证明△BCE≌△ACD;
(2)由△ACD≌△BCE可得∠CBG=∠CAF,从而利用ASA可证明△ACF≌△BCG;
(3)求出CG=CF=4,过G作GM⊥BD于M,过点F作FN⊥BD于N,求出GM,FN,根据S△ACD=S△ACF+S△CDF=S△BCG+S△CDF可求出答案.
【详解】
解:(1)证明:∵△ABC,△CDE是等边三角形,
∴AC=BC,CD=CE,∠ACB=∠DCE=60°,
∴∠ACB+∠ACE=∠DCE+∠ACE,
即∠BCE=∠DCA,
∴△ACD≌△BCE(SAS).
(2)由(1)得△ACD≌△BCE,
∴∠CBG=∠CAF,
又∵∠ACF=∠BCG=60°,BC=AC,
在△ACF和△BCG中,
,
∴△ACF≌△BCG(ASA);
(3)∵△ACF≌△BCG,
∴S△ACF=S△BCG,CG=CF,而CF+CG=8,
∴CG=CF=4,
过G作GM⊥BD于M,过点F作FN⊥BD于N,
又∵∠ACB=∠DCE=60°,
∴GM=CG=,FN=CF=,
∴S△ACD=S△ACF+S△CDF
=S△BCG+S△CDF
=BC•GM+CD•FN
=(BC+CD)
=BD
=.
【点拨】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G=CF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7.(1)见解析;(2)①120°;②会变,60°
【解析】
【分析】
(1)在上取一点使得,可证≌,求出∠ADC的度数,减去∠ADB的度数即可;
(2)在上取一点,使得,可证≌,求出∠ADC的度数,减去∠ADB的度数即可;
(3)在延长线上取一点,使得,按照(2)的方法可求.
【详解】
证明:(1)在上取一点使得,
∵,
∴为等边三角形,
∵
∴为等边三角形,
∴,
∴≌(),
∴,
∴;
(2)①如图2,在上取一点,使得,
∵,且,
∴,
∴,
∴
∴≌(),
∴,
∴,
②会变,
如图3,在延长线上取一点,使得
同理可得:≌(),
∴,
∴.
【点拨】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关键是恰当的作辅助线,构造“手拉手”手拉手全等模型,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角.
18.(1)相等,;(2)成立,证明见解析;(3)见解析,4.
【解析】
【分析】
(1)证明△BCD≌△ACE,并运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即可;
(2)是第(1)问的变式,只是位置变化,结论保持不变;
(3)根据∠AEC=30°,判定AE是等边三角形CDE的高,运用前面的结论,把条件集中到一个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求解即可.
【详解】
(1)相等; .理由如下:
∵和都是等边三角形,
∴,,,
∴,
在和中
,
∴.
∴,.
又∵,
∴.
(2)成立;理由如下:
证明:∵和都是等边三角形,
∴,,,
∴,
在和中
,
∴.
∴,.
又∵,
∴.
(3)补全图形(如图),
∵△CDE是等边三角形,
∴∠DEC=60°,
∵∠AEC=30°,
∴∠AEC=∠AED,
∴EQ⊥DQ,
∴∠DQP=90°,
根据(1)知,∠BDC=∠AEC=30°,
∵PQ=2,
∴DP=4.
故答案为:4.
【点拨】本题是一道猜想证明题,以两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为基础,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全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两个手拉手模型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
19.(1)见解析;(2)△ADE为直角三角形,理由见解析;(3).
【解析】
【分析】
(1)利用“SAS”即可证明△BDC△AEC;
(2)设∠ABD =,求得∠EAC=∠DBC =60,∠DAB=,∠DAC,从而推出△ADE为直角三角形;
(3)可证明△EDA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求得AE=AD=,过点B作AD的垂线交AD的延长线于点F,再推出DB=DA,求得BF=DB=,即可求得.
【详解】
(1)∵△ABC为等边三角形,
∴∠ACB=60,CB=CA,
∵△EDC为等边三角形,
∴∠ECD=60,CD=CE,
∴∠ACB-∠ACD =∠ECD-∠ACD,
∴∠DCB =∠ECA,
在△BCD和△ACE中,
,
∴△BDC△AEC(SAS);
(2)△ADE为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
设∠ABD =,则∠DBC=60,
由(1)可知:∠EAC=∠DBC =60,
∵∠ABD =,
∴∠DAB=,
∴∠DAC=∠CAB-∠DAB =60,
∴∠DAE=∠EAC+∠DAC=60,
∴△ADE为直角三角形;
(3)∵△EDC为等边三角形,
∴∠ECD=60,CD=CE=DE=,
在△ADC和△AEC中,
,
∴△ADC△AEC(SSS);
∴∠EAC=∠DAC=45,
又∵AE=AD,∠EAD=90,DE=,
∴△EDA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DAB=∠BAC-∠DAC =6045,
根据勾股定理求得AE=AD=,
过点B作AD的垂线交AD的延长线于点F,
∵∠ADB =150,
∴∠BDF=180,
∴∠DAB=∠DBA,
∴DB=DA,
∴BF=DB=,
∴.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判断出△EDA为直角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