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学情调研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大同市2024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测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
今日的史学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
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目的、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研究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尽管这是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层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这位具体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节联想。显然,这部作品“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它或可代表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历史研究的范本。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两重属性的历史学,“往前进一步是哲学,往后退一步是演义(即文学)”。也就是说,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
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从“实”到“识”再到“是”,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但客观性基础并不能动摇。章学诚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道不离器,如影不离形,这就是历史学先求实再求是的过程。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
(节选自梁晨、李中清《从求实到求是:数字史学的价值与追求》,有删改)
材料二
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我们承认无法复原史实,那么如何判断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的研究方式是接近还是远离了史实?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所有文献和考据方面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只是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而已,但“具有说服力”并不等于“史实”,如果套用法律术语,就是这样的研究能达成的只是证据真实,而不是事实真实。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由此注定历史学不可能成为一门通常意义的科学。
但无论是获得真相,还是“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都属于历史学的力量,而不是历史学的目的。要界定历史学的目的,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界定历史的作用。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下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在目前史学界,认为“历史认知”可以绝对“客观”以及能做到“客观”的人应该是不多的,我们不得不说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节选自成一农《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现与考订史实不能够完全还原历史,但它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
B. “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性质不同是由于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C. 材料一中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也是扎实地还原历史的方式。
D. 材料二认为,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并不一定能让历史研究接近事实真实,而只能提供证据真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是历史学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让历史学独立于人文学科而接近科学。
B. 章学诚所言“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中的“事”“器”指历史研究方式,“理”“道”指历史研究的作用。
C. “历史学的力量”和“历史学的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真”体现了“历史学的力量”,“求是”是“历史学的目的”。
D. 从发现与考订史实到理解或诠释史实并形成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从“实”到“识”再到“是”的完整过程。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一项是( )
A. 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B.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此即为“春秋笔法”。
C. 班固评价司马迁著《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D. 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能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也。
4. 关于历史研究,两则材料观点同中有异,请简要概括。
5. 费孝通在《再论文字下乡》中说:“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石投江①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根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降半闭,焦躁不安地按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树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待,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蒙蒙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
(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有删改,题目为临时所加)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对石锁在乱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说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想法。
B. 屈原对女儿编织了自己受友人之邀去远方做主祭的谎言,实属无奈之举。
C. 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
D. 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表现,既折射出它与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着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
B. 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示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
C. 文中用“接”“抖”“戴”“挂”等一系列动词描述了屈原出行前的装扮过程,仪式感很强,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
D. 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
8. 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 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突出了屈原刚正不阿、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
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以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殇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仇也。”子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节选自《说苑▪至公》)
10. 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A在B上C位D以E率F士G民H士I民J或K怨L而M吾N不O能P免Q之R于S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公法则不阿亲戚”与成语“刚正不阿”中的“阿”字含义相同。
B. “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中“二三子”语出《论语》,与《卫风·氓》中的“二三其德”不同,相当于“诸位”“几个人”。
C. “幸赦臣之过”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幸”字含义相同。
D. “遂致其族人于廷理”与“致知在格物”(《大学之道》)两句中“致”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认韩献子为人公正,不拉帮结派,御下有法,临危不惧,晋侯就让韩献子做了中军尉。
B. 咎犯公私分明,不计私怨,向晋文公举荐了仇人虞子羔去做西河的郡守,此举让晋文公惊讶不已,也让虞子羔深受感动。
C. 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人不守国法,管理刑狱的官员将这个人拘押了,但听说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后又释放了他。
D. 楚国令尹子文为正国法,不惜将族人杀了,都城里的百姓知道此事后都作歌传唱,表达内心对子文公正的肯定、赞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2)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14. 某地在组织党员学习时有如下发言,请你结合选文,为发言提供三条充分合理的论据。要求句式整齐,富有语势;不超过70个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党员干部还应向古人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党员干部应该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守住党纪法纪底线,做工作中的实在人,做国家、人民的公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暮书怀
谢榛
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
西园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注】樽罍:酒杯。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紧扣题目“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雁”等意象,分别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 颈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理之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
D. 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子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16. 同为悲秋寄情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以侧面描写的手法,想象无感情的动物竟能闻乐起舞来突出音乐的感染力,如苏轼的《赤壁赋》中洞箫声可以“________________”,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箜篌声能使“_____________”。
(2)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并序)》中选句,最恰当的一句应是“_________”。古代诗人常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一句,就表现出了白居易因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苦闷。
(3)唐宋诗词中有不少以反问引起读者关注和思考、表达强烈情感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并不是一位农民伯伯,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张连印。退休后,他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
望着一片光秃秃的荒山,张连印下定决心:“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个战场。”但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张连印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但是他①_________________,放下曾经的特殊身份,拜专家为师,学习植树防沙的知识。此外,他还通过去部队老战友那里走访、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等多种形式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到处奔波。
在荒山上,张连印②_________________,总是抢在劳动第一线,带头与村民们吃住在一起。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张连印一坐就是半天,心情很差。在失败的打击下,他没有灰心,而是③_________________,及时总结,又悉心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植树方法。
(1)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四年多的含辛茹苦,四年多的甜酸苦辣,张连印终于收获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2)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黄羊也来了。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 以下是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部分细节,请找出五处与原书情节、人物、主题设定不一致的词句,写在横线上。
AI:在我的续写中,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最终得到圆满的结局。宝玉在王熙凤的阻挠下被送到南京读书,但他坚定的心意最终使他与黛玉重逢。王熙凤为了阻止他们的结合,试图通过毒害黛玉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但贾宝玉及时发现并将王熙凤绳之以法。在此之后,宝玉与黛玉结为夫妻,并在贾府中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王熙凤因其阴险狡诈的手段而为众人所憎恶,最终被废黜出家,无处可去。
22. 阅读下面图文,完成下面小题。
下图是关于家庭消费的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享乐型消费指数折线图,请结合该图分析2022年第四季度家庭享乐型消费的特点,写出结论。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消费指数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红色”内容丰富,表现生动。与“红色”有关的词汇,由于形成的背景不同,运用上也各有惯例。“红”可以用来指“受追捧”,如“网红”“当红炸子鸡”等;“红”可以指“牺牲”或“奉献”,如“红烛”“红马甲”等;“红”可以指“温暖”“希望”,如“东方红”“日子红火”等:“红”也可以指“忠诚”“爱国”,如“红歌”“中国红”等;“红”也可以指“禁忌”或“暂停”,如“红线”“红灯”;“红”也可以作动词,如“眼红”“红了眼眶”……
作为正值青春“红颜”的青年,请你就对“红色”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冬季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冬季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3页。
2024届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
_语文|山西省大同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_语文|山西省大同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