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 物体的运动》巩固提升 练习
展开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 物体的运动》巩固提升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1分)
1.(3分)估测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广泛,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 正常人的脉搏约每跳动次 B. 家里餐桌的高度约
C. 通常中学生步行速度约为 D. 让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是
2.(3分)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实验,若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为,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为,路程上平均速度为,下列正确的是
A. 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匀速直线运动
B. 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的时间,可以使小车从点释放并开始计时,到达点时停止计时
C. 可以用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D. 、、的大小关系满足
3.(3分)甲、乙两小车从同一地点开始在同一直线上做匀速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已知乙比甲先运动秒,若在某时刻测得两车相距米,则
A. 两车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B. 两车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反
C. 此时甲车的运动时间一定为秒 D. 此时甲车的运动时间可能为秒
4.(3分)某同学用分度值为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下列记录的四个数据正确的是
A. B. C. D.
5.(3分)在行驶的动车上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退,所选的参照物是
A. 地面 B. 远山 C. 动车 D. 树木
6.(3分)甲、乙两车从同地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其中甲车的图像如图所示。若甲车出发时间早于乙车出发时间秒,当甲车运动秒时两车的距离为米,则乙车的速度
A. 一定为米秒 B. 一定为米秒
C. 可能为米秒 D. 可能为米秒
7.(3分)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做匀速运动,乙做变速运动 B. 甲运动比乙慢
C. 出发后,甲、乙之间距离为 D. 出发后,乙通过的路程是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8.(4分)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内看到地球在转动,这是以 ______ 为参照物。如图所示,他们留下了一张太空合影,拍照时,宇航员们通过照相机的镜头成倒立、 ______ 的实像。
9.(4分)小颖同学对同一物体进行了四次测量,结果分别是、、、,则测量结果应记作 ______ ,他是采取 ______ 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10.(4分)小明骑自行车去上学,他按如下方案到达学校。
方案一:他在通过前路程的过程中的速度是,他通过后路程的过程中的速度是,那么他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
方案二:他在前时间的速度是,后时间内以的速度走完了全部路程,那么他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
若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这两套方案用时相差 ______。
11.(4分)郑州快速公交已在今年月底开通运行.某时刻有一辆快速公交车甲和一辆普通公交车乙,从同一路口同时向东匀速行驶.它们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运行后,甲车相对于乙车向 ______ 方向行驶,两车相距 ______
12.(4分)图中被测物体甲的长度是 ______ ;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______ 。
丹麦物理学家 ______ 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电与磁之间有联系的人,图所示是他做的实验。图甲和图乙对照说明 ______ 。
在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后可知:
①冰熔化过程中,温度 ______ 。
②不考虑热量损失,第冰吸收的热量 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水吸收的热量。
13.(4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 ______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则这颗卫星是 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如图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______。
小雨使用刻度尺测量一本页书的厚度为,则这本书纸张厚度为 ______。
三 、作图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4.(6分)某运动物体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表达式为,请在图甲中画出小车运动的图像,在图乙画出小车匀速运动的图像。
四 、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5.(6分)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所示,“频闪照片”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秒的不同位置。根据底片可以判断,______球运动的时间长,______球运动速度不变。
五 、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16.(12分)查询资料可知,猎豹是陆地上短距离运动最快的动物,它可以在内加速到最大速度且仅需;而作为猎物的羚羊在内加速到最大速度则需要。但是猎豹仅能在最大速度维持时间,如果内没有追上猎物,为了保护自己,它一般会放弃追捕。因此猎豹想要猎捕到羚羊至少需要靠近到多少米内不被发现?
17.(12分)大城市的“”系统如图所示是连接中心城区与外围区域的快速公交系统,它具有专用的车道和站点,有利于中心城区各项功能的向外辐射和向心聚焦.
已知从某起点站到终点站的距离约为,若“”专用车的平均速度,求从起点到终点的运行时间为多少分钟?
目前,由于堵车现象严重,再加上红绿灯较多,该路段开轿车上班的平均速度仅约,该系统运行后,乘坐“”专用车比自己开车上班从起点到终点可以节约时间多少分钟?
18.(12分)国庆期间,璇阳一家乘动车去上海旅游,他了解到他们所要乘的车次如表。
车次 | 出发站 | 出站时间 | 目的站 | 到站时间 |
厦门上海 | 泉州 | : | 上海南 | : |
乘动车从泉州到上海需要多少时间?
若动车在平直的道路上匀速行驶,请问动车的速度是多少?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正常人的脉搏频率为次,接近每秒跳动次,故不符合实际;
、中学生的身高在左右,课桌的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左右,故符合实际;
、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故不符合实际;
、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故不符合实际。
故选:。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此题主要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2.【答案】D;
【解析】解:、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大,因此是变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的时间,若使小车从点释放并开始计时,到达点时停止计时,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到的过程中通过点时的速度不为;小车通过段的时间与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段的时间,故B错误;
C、设全程的位移为,则平均速度为:,故C错误;
D、由于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所以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全程的平均速度居中,即故D正确.
故选D.
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大;
根据后半段路程速度的大小进行分析;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结合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内的时间,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大,由此可以判断出各段平均速度的大小.
该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求出平均速度.
3.【答案】D;
【解析】解:、由图象可看出,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经过,甲车的路程是,乙的车路程是,
则甲车的速度为,
乙车的速度为,
已知乙比甲先运动秒,此时甲、乙之间的距离为:
,
在某时刻测得两车相距米,两车的运动方向不能相反;如果运动方向相反,它们之间的距离大于,故不符合题意;
、甲追赶乙时,没有超过乙,它们之间的距离为,此时所用的时间为,则
,
代入数据:,
解得,
此时甲车运动的时间可能为,甲超过乙,追上乙时所用的时间为,则
,
代入数据:,
解得,
甲超过乙,它们之间的距离是,此时所用时间为,
,
代入数据:,
解得,
此时甲车的运动时间可能为,故错误,正确。
故选:。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各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其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再次是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最后对照各个选项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
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4.【答案】C;
【解析】解: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测量结果应准确到,在之后还应再估读一位;
、,记录结果准确到,故不符合题意;
、,记录结果准确到,故不符合题意;
、,记录结果准确到,故符合题意;
、,记录结果准确到,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测量结果应准确到刻度尺的分度值,在刻度尺分度值之后应再估读一位,记录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值。
此题难度较小,掌握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即可正确解题。
5.【答案】C;
【解析】解:小明坐在行驶的动车上,以动车为参照物,路旁的树木与动车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所以看到路旁的树木在向后。
故选:。
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判断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来比较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就是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物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
6.【答案】B;
【解析】解:由图像可知,甲车通过的路程,
当甲车运动时两车的距离为,因甲、乙两车从同地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大于,
所以可知此时乙车一定运动到甲车的前方,
则乙车通过的路程,
因甲车出发时间早于乙车出发时间,则甲车运动时,乙车运动,
所以乙车的速度一定为。
故选:。
由图像可知甲车运动通过的路程为,当甲车运动时两车的距离为,因两车同地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大于,说明乙车一定运动到甲车的前方,据此求出乙车通过的路程,而乙车用时为,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乙车的速度。
此题主要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分析得出乙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7.【答案】C;
【解析】解:、甲图为图象,由图知,,甲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
乙图为图象,为一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说明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其速度大小为一定值,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象可知,乙物体的速度,故错误;
、由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出发后,甲、乙之间距离,
故正确;
、出发时,乙通过的路程,故错误。
故选:。
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乙图为图象,为一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说明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物理量和单位,由图象可求得乙物体的速度,然后利用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得出发后,甲、乙之间的距离;
由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得出发时,乙通过的路程。
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强。
8.【答案】;
【解析】解:空间站与地球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内看到地球在转动,这是以空间站为参照物。
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通过镜头所成的是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空间站;缩小。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
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关键看参照物的选取;本题还考查了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属于基础题。
9.【答案】17.82;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解析】解:根据次测量数据可知,与其他次测量数据区别较大,该数据是错误数据,所以测量结果应为:;
小颖同学对同一物体测量次,再计算数据的平均值,因此采用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故答案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错误数据通常与正确数据区别较大;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这道题考查错误数据的分辨,以及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属于简单题。
10.【答案】3.6 4 50;
【解析】解:假设整个路程为;已知前路程的过程中的速度是,后路程的过程中的速度是;
由可知前路程的时间为:;
后路程的时间为:;
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为:,
则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假设整个路程所用时间为;他在前时间的速度是,后时间的速度为;
由可知前时间的路程为:;
后时间的路程为:;
则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若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
则方案一所用的时间为:;
方案二所用的时间为:,
这两套方案用时相差的时间为:。
故答案为:;;。
假设整个路程为,利用的变形式求出前路程和后路程的时间,进而可知总时间,再根据求出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假设整个过程所用时间为,利用的变形式求出前时间的路程和后时间的路程,进而可知总路程,再根据求出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已知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和方案一、方案二的平均速度,再利用分别求出方案一和方案二所用的时间,二者求差即可。
此题主要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熟练掌握相关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式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11.【答案】东;600;
【解析】解:由图形可知:表示运动的时间,表示运动的路程,
当为时,甲的路程是,乙的路程是,则
,
,
,从同一路口同时向东匀速行驶,
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方向行驶.
两分钟后,
,
则两车相距,
故答案为:东;.
分析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表示运动的时间,表示运动的路程,利用分别求出甲、乙两车在不同的时间内的行驶速度,利用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即可判断出甲车相对于乙车的方向,然后再利用即可计算出两分钟后两车相距多少米.
通过此类题目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12.【答案】;
【解析】解:如图甲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秒表的分钟指针指在大于的位置,偏向于的位置,该秒表的分度值是;秒针指在,所以秒表的读数为:;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电与磁之间有联系的人,图中所示是他做的实验,图甲和图乙对照说明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
①由图象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
②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间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故第冰吸收的热量等于第水吸收的热量。
故答案为:;;奥斯特;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不变;等于。
刻度尺在读数前要弄清楚它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长度的测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秒表在读数时也要弄清楚它的分度值。
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
①由图象知冰熔化过程的特点;
②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间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此题主要考查了长度和秒表的读数、电流的磁效应、晶体熔化的特点,属于基础题。
13.【答案】地球 运动 1mm 3.80cm 0.06;
【解析】解:
“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的某处”,被研究的物体是卫星,卫星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和卫星之间位置没有变化,选择地球为参照物,卫星和地球之间发生了位置没有变化,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地球不停的绕太阳运动,卫星也不停的绕太阳运动,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和太阳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卫星是运动的;
刻度尺上之间有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物体左侧与刻度线对齐,读作,右侧与刻度线对齐,读作,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书本纸张的张数为:,
一张纸的厚度为:。
故答案为:地球;运动;;;。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根据纸的总厚度、张数、单张纸的厚度之间的关系解题。
此题主要考查了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刻度尺的读数以及用累积法测量微小物体长度的知识,解本题学生要弄清一页纸和一张纸之间的关系是关键,最后的结果要注意单位换算。
14.【答案】解:某运动物体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表达式为s=10t(m),
当t=1s时,s=10m;当t=2s时,s=20m;当t=3s时,s=30m;当t=4s时,s=40m;根据数据描点并连线;
v=10m/s表示小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为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如图所示:
;
【解析】
根据路程与时间的表达式分别计算出第、第、第、第运动的路程,描点连线便可得路程与时间的图像;
速度不变,则不随时间变化,则为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本题是有关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图像的画法,要学会从图像中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15.【答案】甲 甲;
【解析】解:
甲图中,包括了个时间间隔,每个时间间隔是秒,即甲运动的时间为秒;
乙图只有个时间间隔,乙运动的时间为秒,所以甲运动的时间长;
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甲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仍然相等,所以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由乙图所示的两点之间的长度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所以乙的速度越来越大,则乙做变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甲;甲。
根据题意,首先要明确,每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秒,根据间隔的段数可以确定运动时间的长短;
利用相邻两点之间的长度可以确定其通过的路程,由于时间相等,根据速度公式可以确定物体速度的变化。
通过频闪照片可以获得以下两个信息:频闪照片中相邻的两个照片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两个相邻的照片之间的长度是运动物体在一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距离。
16.【答案】解:由题意可知,猎豹加速运动3s再匀速运动4s后刚好追上羚羊,猎豹和羚羊运动的时间相同,所以羚羊加速运动4s后匀速运动的时间为:7s-4s=3s。
猎豹匀速运动的路程为:
==×4s=120m;
羚羊匀速运动的路程为:
==×3s=70m;
猎豹运动的总路程为:
=′+=60m+120m=180m;
羚羊运动的总路程为:
=′+=60m+70m=130m;
猎豹想要猎捕到羚羊至少需要靠近的距离为:
s=-=180m-130m=50m。
答:猎豹想要猎捕到羚羊至少需要靠近到50米内不被发现。;
【解析】
猎豹加速运动再匀速运动后刚好追上羚羊,猎豹和羚羊运动的时间相同,所以羚羊加速运动后匀速运动的时间为:。在的时间内猎豹比羚羊多运动的距离即为答案。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速度的相关计算,属于机械运动的常规考查,难点在于理解二者运动时间相同。
17.【答案】;
【解析】
已知公交车行驶的速度和距离,利用计算行驶的时间;
已知轿车的速度和路程,可以得到轿车行驶的时间,轿车与公交车行驶时间之差就是节省的时间;.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注意单位的换算,基础性题目.
18.【答案】解:(1)乘D3204动车从泉州到上海需要的时间:
t=19:05-11:55=7h10min,
(2)动车的速度:
v===60m/s。
答:(1)乘D3204动车从泉州到上海需要的时间为7小时10分钟。
(2)动车的速度是60m/s。;
【解析】
动车从泉州到上海需要的时间为到站时间与出站时间的差;
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动车的速度。
此题主要考查了时间的计算方法及速度公式,属于常见的考题,难度不大,基础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