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浙江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1页。
古代诗歌阅读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淮上遇洛阳主簿书应物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15. 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诗前四句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样使用大量意象叠加,都以日暮夕阳之色来统摄整体,营构萧瑟之境,滋长情蕴。B. 韦诗首联写出李主簿的居处环境,渡口本是过客往来的喧闹之地,但着一“古”字,气氛萧条落寞,暗示主人也非得志之人。C. 韦诗中的“寒山”点明时节,“独过雁”比况生活境遇,“暮雨”关联尾联日夕逢归,在看似不经心的描写中蕴含深刻的内涵。D. 两首诗的创作因诗人漂泊在外或忆友、或遇友而起,写景中都融入孤独惆怅的心绪,抒情上都有直接抒情的强烈表达。16. “叶”与“树”是古诗的常见意象,有人认为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否则诗意寡淡。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15. A 16. 示例:赞同。比较孟诗颔联写风在树间或叶间吹出的声音的不同效果,撼树的风猛烈,而叶间的风更显凄厉,叶间的凄厉之音更能烘托诗人内心凄楚无比;“叶”的形象零散轻小,更符合孤单、弱小、飘零的诗人感受。比较韦诗颔联中门前“树”或“叶”的不同形象效果,叶已秋给人以枯黄的鲜明色彩,而“树”已秋呈现出枯树的整体状态,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相衬,有互文效果,写出人与树的生命都进入萧瑟的衰老之境;门前树高大直立,孤独更显,与人的孤独境遇融为一体,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故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浙江省A9协作体2024届高三暑假返校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端午①[宋]刘克庄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②,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③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注]①咸淳三年(南宋末期),时值端午,作者看到路上行人精心打扮,一片喜悦氛围,殊不知国家危如累卵,又想到自己年近八十,却“前后四立朝”,仕途坎坷,屡遭挫折,胸中多有感慨,便创作此词。②结束:装束、打扮。③把似:假如。15. 下列对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起三句描写初夏景象,次三句写观渡的游人,“钗符艾虎”言首饰之新奇,“早”字写出了游人观渡的兴致。B. 上片结二句写竞渡的激烈场面,“溪雨急”,比喻满河水点飞溅;“浪花舞”,描写一江波浪翻腾。C. 下片中的“纫兰佩”“怀椒醑”,与《离骚》中的乘骐骥驰骋、惟草木零落都是对屈原美好形象和品格的描绘。D. 下片结二句表达了词人内心对当世的愤慨,反常“一笑”,内藏百哭,名曰“吊千古”,实则伤当今。16. “此一段议论,足为三闾千古知己”,是杨慎在《词品》中对本词下片的评价,请结合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续哀雨诗① (其三)王夫之羊肠虎穴屡经过,老向孤峰对梦婆②。他日凭收柴市③骨,此生已厌漆园歌④。藤花夜落寒塘影,雁字云低野水波。樾馆⑤无人苔砌冷,桂山⑥相较未愁多。【注】①诗人曾作《哀雨》组诗,后佚失,此时妻子亡故,诗人作续诗以悼念。②梦婆:相传苏轼贬官昌化,遇一老妇,谓轼曰:“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乡人因呼此妇为“春梦婆”。后用以感叹荣华富贵变幻无常。③柴市:文天祥就义的地方。④漆园歌:庄周曾作过蒙县漆园吏,其妻死后,庄子鼓盆而歌,以示超脱。⑤樾馆:山中木屋。⑥桂山:南明反清复明义军驻地,在今桂林,后被清兵攻陷。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是诗人对抗清失败后与妻子辗转逃亡的回忆,九死一生,如同梦境。B. 诗人不喜庄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旷达,深切表达对亡妻的思念。C. 颈联描写居住环境,用藤花、寒塘、雁群等意象渲染凄清和孤寂的氛围。D. 在尾联中,诗人着重抒发了因抗清失败而满腔爱国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16. 王夫之认为诗歌“出其情以相示,可以群矣;含其情而不尽于言,可以怨矣”,即诗歌需有真切的情感但要注意情感的节制,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种诗学主张的理解。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 -2024学年第一学期返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酬韩庶子【唐】张籍西街幽僻处,正与懒相宜。寻寺独行远,借书常送迟。家贫无易事,身病足闲时。寂寞谁相问?祗①应君自知。【注】①祗:只。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首写诗人住在西街上一个偏僻的角落,门可罗雀,和自己慵懒的性格相适宜。B.颔联写为了探寻寺院,诗人常常独自远行;为了能博览群书,诗人常常借书来阅读。C.颈联写诗人家境贫困,尝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因孤独寂寞,让自己疾病缠身。D.尾联运用设问的手法,写出只有韩庶子了解自己寂寞的心境,体现二者的友情。16.诗人在穷困潦倒中却寻找到了安慰,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寻找到了哪些安慰?(6 分)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簪菊贾探春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①“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②,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对菊史湘云别固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③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注释】①长安公子: 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写“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②三径露:带露的菊花,“三径”此处指菊。③科头:不戴帽子, 散着头。15.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簪菊”是头上插菊花之意,首联说自己插菊并非为了打扮,“镜中妆”指对镜妆扮。B.《簪菊》中间两联用典,紧扣“簪菊”,呼应诗题,情感上为最后一联直抒胸臆作铺垫。C.《对菊》颈联中的“君”指代世人,表明世上没有人能清高孤傲,以此反衬菊花之高洁。D.两首诗都写到了“秋”字,“九秋”指深秋,与“霜”相对应;“秋光”则泛指时光。16.从以上两首诗可以看出贾探春和史湘云两人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D.两首诗都写到了“秋”字,“九秋”指深秋,与“霜”相对应;“秋光”则泛指时光。古代诗歌阅读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淮上遇洛阳主簿书应物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15. 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诗前四句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样使用大量意象叠加,都以日暮夕阳之色来统摄整体,营构萧瑟之境,滋长情蕴。B. 韦诗首联写出李主簿的居处环境,渡口本是过客往来的喧闹之地,但着一“古”字,气氛萧条落寞,暗示主人也非得志之人。C. 韦诗中的“寒山”点明时节,“独过雁”比况生活境遇,“暮雨”关联尾联日夕逢归,在看似不经心的描写中蕴含深刻的内涵。D. 两首诗的创作因诗人漂泊在外或忆友、或遇友而起,写景中都融入孤独惆怅的心绪,抒情上都有直接抒情的强烈表达。16. “叶”与“树”是古诗的常见意象,有人认为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否则诗意寡淡。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15. A 16. 示例:赞同。比较孟诗颔联写风在树间或叶间吹出的声音的不同效果,撼树的风猛烈,而叶间的风更显凄厉,叶间的凄厉之音更能烘托诗人内心凄楚无比;“叶”的形象零散轻小,更符合孤单、弱小、飘零的诗人感受。比较韦诗颔联中门前“树”或“叶”的不同形象效果,叶已秋给人以枯黄的鲜明色彩,而“树”已秋呈现出枯树的整体状态,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相衬,有互文效果,写出人与树的生命都进入萧瑟的衰老之境;门前树高大直立,孤独更显,与人的孤独境遇融为一体,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故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社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A.“都以日暮夕阳之色来统摄整体”错误。孟诗对日暮之景、夕阳之色的营构并不鲜明突出,且还有月照之境,所以不能作为核心意象统摄整体。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孟诗“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意思是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风不是徐吹轻拂,撼树的风猛烈,而叶间的风更显凄厉,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叶间的凄厉之音更能烘托诗人内心凄楚无比;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叶”的形象零散轻小,更符合孤单、弱小、飘零的诗人感受。韦诗“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意思是窗里的人将渐渐老去,门前的树木正衰落逢秋。叶已秋给人以枯黄的鲜明色彩,而“树”已秋呈现出枯树的整体状态,人与树相互映衬,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相衬,有互文效果。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写出人与树的生命都进入萧瑟的衰老之境;门前树高大直立,孤独更显,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与人的孤独境遇融为一体,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故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 浙江省A9协作体2024届高三暑假返校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端午①[宋]刘克庄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②,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③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注]①咸淳三年(南宋末期),时值端午,作者看到路上行人精心打扮,一片喜悦氛围,殊不知国家危如累卵,又想到自己年近八十,却“前后四立朝”,仕途坎坷,屡遭挫折,胸中多有感慨,便创作此词。②结束:装束、打扮。③把似:假如。15. 下列对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起三句描写初夏景象,次三句写观渡的游人,“钗符艾虎”言首饰之新奇,“早”字写出了游人观渡的兴致。B. 上片结二句写竞渡的激烈场面,“溪雨急”,比喻满河水点飞溅;“浪花舞”,描写一江波浪翻腾。C. 下片中的“纫兰佩”“怀椒醑”,与《离骚》中的乘骐骥驰骋、惟草木零落都是对屈原美好形象和品格的描绘。D. 下片结二句表达了词人内心对当世的愤慨,反常“一笑”,内藏百哭,名曰“吊千古”,实则伤当今。16. “此一段议论,足为三闾千古知己”,是杨慎在《词品》中对本词下片的评价,请结合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 C 16. ①“标致高如许”,是词人对屈原的高度评价和赞扬。②“纫兰佩”“怀椒醑”,引用《离骚》诗句,理解屈原高洁人格的品性。③“谁信”二句,是反诘,否认世人投粽江底是为屈原解馋,理解屈原以死明志的心境。④“聊一笑,吊千古”,是词人理解屈原精忠为国的理想,对当权者表示愤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与《离骚》中的乘骐骥驰骋、惟草木零落都是对屈原美好形象和品格的描绘”错误,惟草木零落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本词下片写对屈原的怀念及歌颂,以及对投粽民俗表示不认同的态度,认为这是对屈原的愚弄。“灵均标致高如许”是对屈原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使作者对屈原的崇敬跃然纸上。“忆平生”二句回想以前自己以屈原为楷模,但却生不逢时。“纫兰佩”“怀椒醑”则是引用《离骚》中的诗句,展现出屈原生前的高风亮节。“谁信”三句,词人认为投粽入江祭屈原的风俗属无稽之谈。“谁信”是反诘,意即不信。词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往水里投几个粽子无济于事,那些神话传说荒诞不经,倒不如学一学屈原精忠为国、高洁不污的品格,比搞这些表面文章强多了。词人理解屈原以死明志的心境,对投粽入江祭奠屈原的传说持否定的态度。“蛟馋龙怒”暗指嫉贤谗能的阴暗小人,此处词人实质上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满。“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这几句忧愤尤深,意谓屈原若在今世,还会忧愤满腔再度投江的。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这既是说屈原,也是说自己。作者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诗人又能做什么呢?只有长歌当哭而已。“聊一笑”,实是苦中作笑,含泪的笑,足见词人对当权者极度的失望乃至绝望之情。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续哀雨诗① (其三)王夫之羊肠虎穴屡经过,老向孤峰对梦婆②。他日凭收柴市③骨,此生已厌漆园歌④。藤花夜落寒塘影,雁字云低野水波。樾馆⑤无人苔砌冷,桂山⑥相较未愁多。【注】①诗人曾作《哀雨》组诗,后佚失,此时妻子亡故,诗人作续诗以悼念。②梦婆:相传苏轼贬官昌化,遇一老妇,谓轼曰:“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乡人因呼此妇为“春梦婆”。后用以感叹荣华富贵变幻无常。③柴市:文天祥就义的地方。④漆园歌:庄周曾作过蒙县漆园吏,其妻死后,庄子鼓盆而歌,以示超脱。⑤樾馆:山中木屋。⑥桂山:南明反清复明义军驻地,在今桂林,后被清兵攻陷。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是诗人对抗清失败后与妻子辗转逃亡的回忆,九死一生,如同梦境。B. 诗人不喜庄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旷达,深切表达对亡妻的思念。C. 颈联描写居住环境,用藤花、寒塘、雁群等意象渲染凄清和孤寂的氛围。D. 在尾联中,诗人着重抒发了因抗清失败而满腔爱国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16. 王夫之认为诗歌“出其情以相示,可以群矣;含其情而不尽于言,可以怨矣”,即诗歌需有真切的情感但要注意情感的节制,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种诗学主张的理解。【答案】15. D 16. ①情感表达真切:“羊肠虎穴”感慨抗清斗争的艰险,“凭收柴市骨”表达报国热情和牺牲精神,“已厌漆园歌”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悼念,颈联选用藤花、寒塘、雁等多个意象渲染孤寂凄凉的心境。②情感表达节制:九死一生的艰难苦恨于“对梦婆”处戛然而止;凄凉孤寂的绵密感在“未愁多”处及时止住,以自勉作结。【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苦闷”错,由尾联中的“未愁多”可知,尽管处境艰难,诗人仍在自我鼓励。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的理解能力。①前四句“羊肠虎穴屡经过,老向孤峰对梦婆。他日凭收柴市骨,此生已厌漆园歌”大意是说一生多次经历抗清斗争,其艰难危险深切感知,而今年岁老迈,面对孤高的山峰不禁感慨九死一生,如同梦境,荣华富贵变幻无常。无论战事多么险恶,诗人不怕牺牲乐于奉献,不喜庄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旷达,对亡妻永远地思念。以上可见情感表达是真挚恳切的。②颈联“藤花夜落寒塘影,雁字云低野水波”意思是说藤蔓上的花在夜晚静静凋落于寒凉的池塘里,只留下默默的影子,大雁以人字形低飞于野外水波上的云层间,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抒发了孤寂凄苦之情,尾联“樾馆无人苔砌冷,桂山相较未愁多”意思是说山中木屋因为无人到来而致台阶上长满苔藓,让人心生寒凉,胜过了南明反清复明时义军驻地后被清兵攻陷的桂林给人带来的愁绪,诗人以此自勉,要永远怀抱爱国之志,不可学那些故作超脱之人。可见诗人不直言对战事的感悟,而是使用“羊肠虎穴”借代,不说报国之志无畏无惧和对妻子的悼念,而是化用“对梦婆”“柴市”“漆园歌”的典故,并把孤寂伤感之情融于凄清的自然景物中,委婉曲折地表达真情实感,可见情感表达有节制。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 -2024学年第一学期返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酬韩庶子【唐】张籍西街幽僻处,正与懒相宜。寻寺独行远,借书常送迟。家贫无易事,身病足闲时。寂寞谁相问?祗①应君自知。【注】①祗:只。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首写诗人住在西街上一个偏僻的角落,门可罗雀,和自己慵懒的性格相适宜。B.颔联写为了探寻寺院,诗人常常独自远行;为了能博览群书,诗人常常借书来阅读。C.颈联写诗人家境贫困,尝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因孤独寂寞,让自己疾病缠身。D.尾联运用设问的手法,写出只有韩庶子了解自己寂寞的心境,体现二者的友情。16.诗人在穷困潦倒中却寻找到了安慰,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寻找到了哪些安慰?(6 分)15.【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C项,"因孤独寂寞,让自己疾病缠身",应该是"多病反而使他有了大把可支配的时间,体会到难得的闲暇"。16.【答案】(1)从落寞中寻得了一份恬静安适;(2)于多病中体会到难得的闲暇;(3)于寂寞中体会到真心朋友之间的情谊。()【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在穷困潦倒中却寻找到哪些安慰,注意通过诗中的重点句子概括,可从"正与懒相宜",写幽僻的环境和自己的慵懒性格相合,让诗人从落寞中寻找到一份恬静;“身病足闲时”写多病反而使他有了大把可支配的时间,体会到难得的闲暇;“谁相问”"君自知"写朋友韩庶子却是一个例外,他不管诗人的穷达,只关心朋友之间的情谊,前来探望诗人,为他带来一份温情。评分参考:共6分,每点2分,表达意思相近即可。考生若能答出"恬淡生活中有书相伴"意思的也可酌情给分。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簪菊贾探春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①“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②,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对菊史湘云别固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③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注释】①长安公子: 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写“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②三径露:带露的菊花,“三径”此处指菊。③科头:不戴帽子, 散着头。15.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簪菊”是头上插菊花之意,首联说自己插菊并非为了打扮,“镜中妆”指对镜妆扮。B.《簪菊》中间两联用典,紧扣“簪菊”,呼应诗题,情感上为最后一联直抒胸臆作铺垫。C.《对菊》颈联中的“君”指代世人,表明世上没有人能清高孤傲,以此反衬菊花之高洁。D.两首诗都写到了“秋”字,“九秋”指深秋,与“霜”相对应;“秋光”则泛指时光。16.从以上两首诗可以看出贾探春和史湘云两人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D.两首诗都写到了“秋”字,“九秋”指深秋,与“霜”相对应;“秋光”则泛指时光。15.C(“君”指代菊花。)16.(6 分)相同点:豪爽豁达、脱俗傲世(2 分);不同点:探春突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独立自主)的品性与高远的追求(飒爽英姿、男子气概等)(2 分);湘云还流露出知音难觅、对知音的追求珍惜之感。(2分)(湘云部分写到“天真浪漫”或“珍惜时光”也可得 1 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吉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9页。
这是一份2024届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2页。
这是一份2024届贵州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