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作业课件
2023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章末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展开这是一份2023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章末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共11页。
第4章 章末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口增长过快,环境势必受到不良影响
B.环境污染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C.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消失
D.人口数量越大生态足迹总量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答案 C
解析 随着人口过快的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人均生存空间减少、土地资源压力、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等,因此环境势必受到不良影响,A正确;环境污染主要原因是工厂的“三废”和生活垃圾引起的,B正确;科学水平的进步,也无法解决所有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人口数量的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不会消失,C错误。
2.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及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B.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C.同等规模城镇人口的生态足迹大于农村人口
D.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生态承载力
答案 B
解析 “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增加能量的损耗,从而增大生态足迹,B错误;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产量,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
3.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没有生态赤字的省份是( )
A.新疆 B.西藏 C.山西 D.河北
答案 B
解析 生态赤字是指人均生态足迹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通过坐标图可判断出西藏为生态盈余,其余三省为生态赤字。
4.下列有关生态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关注与合作
B.臭氧层被破坏会使人患皮肤癌和白化病
C.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
D.植被大量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 B
解析 人类皮肤癌患病率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臭氧层的破坏,而白化病发病率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臭氧层的破坏,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C正确;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使得营养结构简单化,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正确。
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主要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努力。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能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下列说法符合该公约精神的是( )
A.向绿色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转型
B.开垦新土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
C.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为主要措施之一
D.禁止乘坐私家车出行
答案 A
解析 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等,向绿色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转型可以减缓温室效应,A正确;开垦新土地,破坏植被,不符合公约精神,B错误;化石燃料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能源,可减少使用,不能禁止使用,C错误。
6.人类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要禁止对森林的砍伐
B.由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的,所以农田中不浇水施肥,物质也能维持相对稳定
C.易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D.可以建立濒危物种精子库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答案 D
解析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需要对森林进行适度的砍伐,A错误;农田不断输出粮食,需要浇水施肥,才能维持相对稳定,B错误;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C错误。
7.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设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红树林的直接价值
B.规定禁渔区和休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C.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之一
D.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A
解析 设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为了保护红树林的间接价值,A错误。
8.(2020·海口市第四中学高二期末)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B.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C.红树林具有防风护岸、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保护
答案 C
解析 红树林具有防风护岸、调节气候的作用,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9.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的是( )
A.许多不为人知的野生植物可能是人类开发新药的原料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C.生物多样性为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提供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激发了人们在文学艺术上的创作灵感
答案 B
解析 对人类有药用、科学研究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意义的价值,都属于直接价值,A、C、D不符合题意。
10.下列哪项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
A.旅游观赏 B.保持水土
C.防风固沙 D.调节气候
答案 A
解析 旅游观赏属于直接价值,A符合题意;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属于间接价值,B、C、D不符合题意。
1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林麝自然栖息地附近建立圈养场属于易地保护
B.生物入侵使当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C.将各地濒危物种都迁入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 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A错误;生物入侵会威胁到当地物种的生存使当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B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式包括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等,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措施,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不仅仅指新物种形成的过程,D错误。
12.人类活动影响生物多样性。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多样化
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
C.把沼泽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D.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
答案 B
解析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到新地区,可能会因为其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对当地物种构成危害,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也可能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A不符合题意;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避免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物种造成不良影响,让生物自然繁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B符合题意;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都属于人为地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了生物多样性,C、D不符合题意。
1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
B.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高,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也越高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答案 D
解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A错误;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高,其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相对越低,C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正确。
14.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稳定的是( )
A.大面积使用除草剂杀灭田间的各种杂草
B.大面积栽种某小麦品种取代各本土品种
C.在矿山废弃地上大面积栽种本土植物
D.大面积将湿地改造为良田并种植水稻
答案 C
解析 大面积使用除草剂杀灭田间的各种杂草,是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稳定的,A错误;大面积栽种某小麦品种取代各本土品种,以单一物种取代多样物种,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稳定,B错误;在矿山废弃地上大面积栽种本土植物,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稳定,C正确;大面积将湿地改造为良田并种植水稻,以单一物种取代多样物种,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稳定,D错误。
15.黄顶菊原产于南美洲,生长和繁殖能力极强。2001年首次在我国的天津、河北发现黄顶菊,由于没有动物取食,迅速蔓延。试推测黄顶菊的迅速蔓延最可能会使这些地区( )
A.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C.物种多样性增加
D.遗传多样性增加
答案 A
解析 黄顶菊由于没有动物取食而大量繁殖,与原有物种间存在种间竞争,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A正确;由于黄顶菊的入侵,使原有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甚至于灭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会变的简单,生物多样性会降低,B、C、D错误。
16.(2020·宁夏高三开学考试)在帮助农民发展经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实际问题,如“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
A.协调原理 B.整体原理
C.自生原理 D.循环原理
答案 A
解析 生物只有适应一定的环境才能正常生长,所以“柑橘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17.我国西北土地沙化非常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试分析上述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 )
A.整体原理 B.协调原理
C.自生原理 D.循环原理
答案 B
解析 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属于协调原理的应用。
18.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B.湿地中的芦苇、绿藻、黑藻等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生态工程应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
D.实施生态工程的目的是环境保护
答案 D
解析 生态工程建设目的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D错误。
19.为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问题,科研人员研发了“厌氧—跌水充氧接触氧化—人工湿地”的组合工艺。其原理是生活污水先进入厌氧沼气池发酵,发酵后的污水用泵提升进入多级跌水池,通过污水的逐级跌落自然充氧,不断降解有机物;经过跌水池的污水再进入水耕蔬菜型人工湿地(见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种微生物的共同降解协同作用是水中污染物得以去除的主要原因
B.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与水温、跌水高度、水的停留时间均有关系
C.水耕蔬菜的生长,对水中藻类的繁殖和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D.上述工艺应用了循环等生态工程原理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水中污染物去除的过程为污染物先经过多种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再被植物吸收,所以水中污染物得以去除的主要原因是多种微生物的共降解协同作用,A正确;水耕蔬菜的生长,对水中藻类的繁殖和生长起到了抑制作用,C错误。
20.矿区废弃地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不包括( )
A.造成土体、土壤、植被的破坏
B.极端恶劣的土地条件会阻碍植被的生长
C.局部气候恶化
D.可能产生严重的重金属污染
答案 C
解析 矿藏开采后往往会造成土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尤其是规模巨大的采矿业,不仅会对土地景观造成巨大影响,还可能产生严重的重金属污染,A、B、D不符合题意。
21.下列关于农业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稻鱼共生系统中鱼可以捕食农业害虫,这主要是利用了生态工程中的生物防治技术
B.“蔬菜—鸡、猪—沼气”系统中,能有效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多途径利用
C.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可增加粮食产量
D.农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
答案 C
解析 稻鱼共生系统中鱼可以捕食农业害虫,即利用天敌来控制有害生物,这主要是利用了生态工程中的生物防治技术,A正确;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不适合种植农作物,C错误。
22.(2019·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二期末)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B.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理论基础
C.生态农业使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D.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自然生态系统高
答案 D
解析 生态农业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和对物质的循环利用,A正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循环、整体等)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理论基础,B正确;生态农业使废物资源化,使一个系统的污染物成为生产原料,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C正确;农业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较低,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比自然生态系统低,D错误。
23.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如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已成为当前的热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指其可作为重要的物种资源库
B.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活着水生群落与陆生群落,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水
C.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随水的流动而进行
D.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条件,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
答案 D
解析 广阔众多的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能够净化污水,起到为地球“排毒”“解毒”的功能,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A错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其成分中的生产者,所以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B错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C错误;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条件,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D正确。
24.下图表示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方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有蚯蚓和苍蝇等
B.与途径④⑤相比,途径③更能体现生态效益
C.途径⑦中沼气的开发遵循了循环原理
D.有机废物的沼气发酵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答案 C
解析 蚯蚓属于分解者,A错误;与途径③相比,途径④⑤更能体现生态效益,B错误;有机废物的沼气发酵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错误。
25.为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人们采取治理措施的步骤应为( )
①植树种草 ②人工制造表土 ③机械平整压实土地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答案 C
解析 由于矿区废弃土地的状况很差,特别是养分极其贫瘠,导致植被很难恢复。因此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就要首先通过机械方法平整压实土地,人工制造表土,然后在人造表土上,植树种草。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观察下列曲线,分析回答。
(1)上述曲线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全球大气中CO2浓度上升的原因有哪些?(举两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说明降低CO2浓度,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全球温差变化与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
(2)能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的破坏(合理即可)
(3)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大力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倡导低碳生活,降低生态足迹
解析 (1)图中曲线表示的是在1966~2016年50年间每隔5年测得的CO2的浓度及温差的变化趋势,说明在CO2排放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温差逐渐有升高的趋势,所以曲线研究的问题是温差变化与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
27.(13分)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
(1)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
(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保护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________。
(3)近年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沙尘暴”和“泥雨”,其主要原因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的森林等植被已遭破坏,这说明森林在________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4)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部耕地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虫措施中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会污染和破坏环境,还会破坏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种措施属于________,是对生物多样性________的保护。
答案 (1)水' (2)自我调节能力'植被' (3)防风固沙、保持水土'间接'(4)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5)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就地保护 最有效
解析 (1)由于西部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所以要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水资源问题。
(2)退耕还林、还草,增加了植被覆盖率,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植被破坏后,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弱,所以出现了沙尘暴、泥雨等现象。
(4)荒漠化使植被继续减少,物种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5)对农田、耕地,除草、治虫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8.(12分)湿地是水域和陆地的自然过渡形态,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宝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湿地资源遭受到严重破坏,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已成为我国生态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湿地的生态功能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使被破坏的湿地得到恢复常采用________相结合的方法;并且常在湿地周围建立________,以减少人类干扰。
(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自生、整体。
答案 (1)蓄洪防旱 调节区域气候 控制土壤侵蚀 自然净化污水
(2)工程和生物措施 缓冲带
(3)循环 协调
解析 (1)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为迁飞的鸟类和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功能。
(2)湿地生态恢复工程采用了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还应建立缓冲带,使其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29.(13分)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问题:
(1)“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主要是________原理。使用有机肥料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协调原理出发,在我国西北地区植树造林应________________。
(3)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为植被恢复所必需的________的重建。植被恢复的措施是植树和种草,而不是种植农作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循环 土壤微生物将有机肥料分解成无机盐和CO2,被农作物吸收,使其光合作用强度提高
(2)栽种与西北气候环境相适应的植被,并考虑环境容纳量
(3)土壤微生物群落 矿区土壤条件恶劣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矿区还可能有严重的重金属污染
解析 (1)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传统农业特色,它遵循的是循环原理;植物属于自养型生物,不直接从环境中吸收有机物,而施用的有机肥料经过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的N、P、K等无机盐离子,被农作物吸收,释放出的CO2可使其光合作用强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