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大单元整体设计】 统编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品名家经典 谈艺术人生(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大单元整体设计】 统编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品名家经典 谈艺术人生(教学设计),共25页。
品名家经典 谈艺术人生——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文言文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入的五篇文言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大鹏”“千里马“等形象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庄子>二则》和《<礼记>二则》是先秦散文,《马说》属论说文体。这些文章有情趣,有理趣,闪烁着古人的思想智慧之光。
《北冥有鱼》和《大道之行也》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马说》是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反思;《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由庄子和惠子的论辩构成,既机智敏锐,又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启发意义。同为说理的文章,《北冥有鱼》借用鲲鹏的寓言故事说理;《马说》则托物寓意,譬喻说理。从句式上和语言上看,这几篇文章也各有特色:《<庄子>二则》以散句为主,《<礼记>二则》多用整句,造成整齐、铺排的效果;《马说》的作者韩愈则非常善于通过虚词的运用调配语气,表达情感。通过学习五篇文章可以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了解古代先贤的思想感情、志趣追求和智慧哲思,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对理想社会和自身价值的追求。
本单元文言文整体教学设计围绕举办“对话古圣先贤”这一核心学习任务,通过“探究《庄子》散文之奇”“品悟《礼记》儒家之慧”“ 体会《马说》不平之鸣”“ 对话先贤谈艺术人生”四个课程展开学习流程,驱动学生积极参与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思辨与表达等语文活动,积累文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感受先贤的智慧哲思的同时,从中获得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阅读古文的基本语感。
2.梳理、归纳虚词“也”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通过补充阅读,探究《庄子》散文之奇,品悟《礼记》儒家之慧,体会《马说》不平之鸣,选择其一,在500字以内概括你的探究结果。
二、思维目标
1.通过梳理、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提升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2.展开想象,感受“大鹏”形象,再现“濠梁之辩”,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三、价值目标
1.通过对“大鹏”“千里马”等形象的分析,品悟经典文学形象承载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取向。
2.通过探究学习,感受古人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学习先贤的智慧哲思。
【教学实施】
01.第一课段
探究《庄子》散文之奇
核心任务:学习《<庄子>二则》,撰写《庄子》散文特色“小短评”。
一、学习任务
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探究“大鹏”形象的文化内涵;体会庄子与惠子论辩的巧妙及庄子心境。
3.补充阅读,探究《庄子》散文之奇。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学习资源
1.课文资源:《<庄子>二则》
2.补充资源: 《上李邕》《涸辙之鲋》《混沌之死》《庄子▪齐物论》《秋水》(节选)、《<庄子>的艺术特色》(孙利华)、《浅谈<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张绍明)、《庄子与韩非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于亚飞)、《<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之比较》(吴丽娜)
四、完成任务
(一)学习《北冥有鱼》(1课时)
1.辨其言,解其意
(1)一起来找茬: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并找出下文翻译不正确之处,加以改正。
* 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愤怒而飞起的时候,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着六月的气息。野生之马,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改正:
词类活用——怒而飞(怒:形容词作动词,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一词多义——去已六月息(息: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息:名词,气息)
古今异义——野马也(野马:古义指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指野生之马)
(2)做知识卡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梳理出其他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以及通假字,做知识卡片。
(3)配图画装饰:发挥想象,给知识卡片配上鲲、鹏图画或其他装饰,张贴到班级“语文学习栏”。
2.理层次,巧背诵
(1)给下列打乱顺序的句子排序,并说说这样排序的理由。
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④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⑤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⑥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⑦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排序为:②①③⑥⑤④⑦
理由示例一:
《北冥有鱼》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先引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接着写鲲化而为鹏,并介绍了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第二层讲大鹏在海运之时迁徙到南冥,并引用《齐谐》中的话,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勢——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然后用“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紧承《齐谐》的内容。第三层写作者仰观苍天,想象大鹏俯瞰大地,抒发感慨。
理由示例二:
文中有多处运用顶真修辞,内容上承接紧密。比如前三句话“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以顶真的形式连接成一个整体,结构严密,读来语气连绵,音律流畅。此外还有“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逐层背诵,当堂背会全文。
3.品形象,析特色
(1)课前搜集资料,了解“鲲”“鹏”“北冥”“南冥”相关内容,课上分享查到的资料,并谈谈对“鲲鹏”的初步印象。
小贴士:
* 凡鱼之子总名为鲲——(晋)郭璞《尔雅注释》
* 朋,神鸟也。朋,古文凤。鹏,亦古文凤。——《说文》
* 北冥,意思是传说中阳光照射不到的大海,在世界最北端。
* 南冥,指南方的大海。
* 明代德清《庄子内篇注》云:“‘北冥’即北海,以旷远非世人所见之地,以喻玄冥大道。海中之鲲,以喻大道体中养成大圣之胚胎,喻如大鲲,非北海之大不能养成也。”
* 清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里有注解:“所以化鱼为鸟,自北徂南者,鸟是凌虚之物,南是启明之方;鱼乃滞溺之虫,北盖幽冥之地;欲表向明背暗,舍滞求进,故举南北鸟鱼以示为道之径耳。”
初步印象示例:
鲲本在“幽冥”的北海,但它不愿因循守旧,而是 “化”成了腾空九万里的大鹏。大鹏是“凌虚之物”,鲲在变化中获得了新生。大鹏毅然弃幽冥的北海,飞往“启明之方”的南海。鲲鹏有着远大的理想,对自由、光明的境界执着追求。
(2)小组合作,填写学习任务单,分析“鲲、鹏”形象,探究庄子借“大鹏”形象阐释了什么道理及本文的艺术特色。
学习任务单(示例)
文学形象
描写内容
关键语句
形象特点
说明道理
修辞手法
艺术特色
鲲、鹏
外形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硕大无比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活动都要有所依凭
顶真
比喻
夸张
①结构严密,读来语气连绵,音韵流畅;②文笔奇幻,想象雄奇瑰丽,富有浪漫色彩;③运用寓言故事说理;
迁徙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也。
力大无穷
志存高远
善借长风
4.细探究,挖内涵
(1)挖掘丰富内涵:庄子笔下的“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课前搜集跟“鹏”有关的文学形象、诗词名句、成语典故,挖掘“大鹏”形象的丰富内涵,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写出你的探究发现,分享交流 。
补充资料参考:《上李邕》;岳飞字“鹏举”的相关资料;深圳又叫“鹏城”的资料;《西游记》中关于“大鹏金翅雕”的故事情节;成语“鹏程万里”等。
(2)写下凡人妙语:写一写“大鹏”形象带给自己的启示,分享交流 。
示例:鹏是鲲为追求向上、广阔的逍遥的化身,我现在为鲲,再经过几年的学习,就可以化身为鹏,去到更遥远的太空,追求自己的飞天梦。
(二)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1课时)
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补充解释:从容(悠闲自得)
云者(用在句中表停顿助词;用于句末,表提顿,以引起下文)
2.梳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人称代词;找出具体语句,积累常用文言句式。
(1)填一填古今异义
①安 古义:怎么、哪里
今义:平安、安定、安心
转危为安( )
安居乐业( )
尔安敢轻吾射( )
安得广厦千万间( )
②子 古义:儿女;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人的尊称
今义:儿子
庄子( )
子非鱼( )
子孙( )
父慈子孝( )
爱民如子( )
(2)理一理一词多义
固:
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
(3)辨一辨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4)找一找文言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省略句:
3.召开班级讨论会,讨论以下问题:
(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结合具体语句,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示例一: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
示例二: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偷换概念,“安”字既有“怎样”“如何”的意思,也有“哪里”的意思。惠子的本意在于问庄子如何知道“鱼之乐”,却被庄子故意理解为“在哪里知道”,于是庄子答以“我知之濠上也”。)
(2)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谁负?
(3)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结合《庄子▪齐物论》,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4.情境表演:小组内自由组合扮演庄子和惠子展开论辩,然后每组派出一组代表上台表演读。
要求:
(1)先在小组内讨论庄子与惠子论辩时的气氛。
这个小故事虽然有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2)体会庄子和惠子说话时的心理和情感,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展现人物神态,配合相应的动作。
示例: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悠闲自得、愉悦)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有意刁难、咄咄逼人)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针锋相对而又从容不迫)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胜券在握的得意)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缓和、冷静、从容)
(3)表演后,通过对庄子和惠子对话语气的辨析,总结庄子和惠子形象特点的异同。
示例:
相同点:睿智、思路敏捷
不同点:
庄子——善辩、尚美、超然、悠闲、从容
惠子——好辩、求真、拘泥
(三)探究《庄子》的艺术特色(1课时)
1.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庄子生平和思想,在班级分享相关内容。
2.结合《<庄子>二则》中“鱼”的形象,谈谈你对庄子所追求的“逍遥”境界的理解。
示例:
“逍遥”的本义是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北冥有鱼》中鲲在北冥是自由的,逍遥的,作者通过浪漫的想象让鲲突破了水的局限飞到九万里的长空,幻化为“大鹏”,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和自由。然而,“大鹏”要到达南海还得依靠“扶摇”,并没有真正的逍遥。所以“鲲”是渴望逍遥之鱼,虽受局限,但没有放弃追求更高境界的自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笔下的鱼“出游从容”,快乐安适。庄子说游鱼乐,不是外在的观照者,而是与鱼同乐,人与物融为一体,打通了物和我的界限,与天地万物精神往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无碍。
3.鉴赏助读,探究《庄子》的艺术特色。
(1)阅读《<秋水>(节选)》《混沌之死》,结合《北冥有鱼》,初步探究《庄子》的艺术特色。
(2)阅读助读资料《<庄子>的艺术特色》(孙利华)、《浅谈<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张绍明)、《庄子与韩非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于亚飞)、《<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之比较》(吴丽娜),以小组为单位,归纳《庄子》的艺术特色,写“小短评”,在全班交流。
示例:
金圣叹称《庄子》为“天下奇书”。《庄子》散文之奇体现在:庄子讲哲学道理,很少进行抽象的说教,而是借助寓言故事来说理。庄子寓言注目于神话, 想象奇幻、善于虚构,意境开阔,主观感情强烈,多直抒胸臆,善用比喻,语言幽默,讽刺辛辣,形象刻画细腻生动,使文章形成一种雄奇壮丽、变幻莫测、汪洋恣肆的独特风格,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搜集名家对庄子或其散文的评价,加深理解。
小贴士:
*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 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刘向)
*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
* 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郭沫若《庄子与鲁迅》)
五、学习评价
刘辰翁在《南华真经点校》中说:“庄文意奇、文奇、事又奇。”读一读《庄子》里的其他寓言故事,深入理解庄子散文之“奇”,围绕“奇”字撰写一篇500字的分析短评,并积累寓言故事和相关成语。
02.品悟《礼记》儒家之慧
核心任务:设计儒家文化名言手抄报。
一、学习任务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教学相长”“大同社会”的基本语意。
2.找对偶及排比句,体会整散结合的韵律美,类比说理的形象美。
3.品悟“教学相长”“大同社会”,概括儒家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学习资源
1.课本资源:《<礼记>二则》及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2.补充资源:《礼记·檀弓》《礼记·礼运》《尚书·尧典》
四、完成任务
(一)学习《虽有佳肴》(1课时)
1. 解词释义,翻译全文
(1)辨音解词: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的多音字,并解释意思。
示例:
①强:读qiáng,“自强”,自我勉励,奋发图强。
②长:读zhǎng,“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③兑:读yuè,“兑命”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④学学:读xiào xué,前一个“学”同“敩”,教导,后一个学,指学习。
(2)实词释义:两人结对,一人找出原文实词,一人解释实词意思。
示例:
①虽有( ),弗食,不知其( )也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②虽有( ),弗学,不知其( )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
③学然后知( ),教然后知( )
不足:不充足,不够 困:困惑
④知不足,然后能( )也
自反:自我反思
(3)找出虚词并积累。
示例:
①也:用在句末表示语气,文中出现五次
②弗:意思同“不”,文中出现两次“弗”,四次“不”
③然后: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文中出现四次
④故:所以,因此,文中出现了两次
⑤其此之谓乎,这句话共五个字,却有三个虚词“其”“之”“乎”
(4)同学互助,用规范、表意清晰的语言翻译全文。
2.理清思路,绘思路图
(1)找总结性的句子
示例: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
(2)找主旨句,明确中心论点
故曰:教学相长也。
(3)分析句间关系
小贴士:
全文共五句话: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正因为学习是体验“至道”的重要途径,所以有第二句得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指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第四句得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第五句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
(4)绘思路图:
3.品读感悟,限时汇报
(1)品韵味:找出“对偶句”“‘ 也’字句”,体会韵律美,分享交流。
示例:
① 对偶句: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是一组对偶句,同时运用了类比手法,用“嘉肴”比喻“至道”,用“弗食”类比“弗学”,用“不知其旨”类比“不知其善”,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常识,通俗易懂,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诵,韵味无穷。
②“也”字句: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也”字,放在句末,舒缓语气,读来有一种谆谆教诲、余音绕梁的韵味。
(2)悟道理
① 儒家教学思想“教学相长”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生活,分小组谈谈你的看法。
小贴士:
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在同一个主体身上,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而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示例:
“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不明白,可能因为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了。
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育,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
②小组讨论后,派1名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二)学习《大道之行也》(1课时)
1.解词译句,疏通文意
(1)积累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选,推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词,完成下面表格。
词语
古义
今义
古义今用示例
归
女子出嫁
返回,归还,归属等
归省
货
贼
(3)词类活用:辨析词性,找出活用的词语,解释意思。
示例:
①选贤与能:“贤”“能”形容词作名词,指“品德高尚的人,才干出众的人”。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作动词,“以……为亲”。
③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作动词,“以……为子”。
(4)固定用词:先秦散文语言凝练,有些固定词语至今沿用。找出来,说说它的意思。
参考:
①大道之行 ②天下为公 ③选贤与能 ④讲信修睦 ⑤老有所终
⑥壮有所用 ⑦幼有所长 ⑧ 矜寡孤独 ⑨谋闭不兴 ⑩外户不闭
(5)串词成句,疏通文意
2.梳理文脉,理解主旨
(1)理文脉:用序号标出句子,再用“//”划分层次。
小贴士:
全文共六句话:前两句话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三、四句话是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两句话是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总括全文。
(2)探究“大道”与“大同”的关系
①借助注释,了解“大道”的含义,从文中找出施行“大道”的具体表现。
小贴士: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施行“大道”的具体表现为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②了解“大同”的含义,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小贴士:
“大同”指人们憧憬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③探究“大道”与“大同”的关系
小贴士:
儒家“大同”社会是孔子对实施大道的社会理想模式的构想。郑玄注云:“同,犹和也,平也。”既“和”且“平”,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施行大道,才有可能实现大同。
(3)结合文章内容,设计板书
示例:
(三)透过《礼记》二则,品悟儒家文化内涵。(1课时)
1.举办文化思辨讲堂
(1)有人说,“教”是手拿教鞭督导儿童学习;有人说“学”是孩子在室内摆弄算筹自己进行学习;《虽有佳肴》中说“教学相长”,请谈谈我国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是如何进行“教”与“学”的。
(2)《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意思是(帝尧)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请从个人的角度,谈谈实现“大同社会”儒家子弟能做什么。
(3)通过以上对《礼记》二则拓展的思辨,谈谈你发现的儒家文化共性。
示例:
“仁爱”是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既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又体现在政治上。“有教无类”,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强调“德治”,把仁引入礼中,继承和改造传统“礼治”,“泛爱众,而亲仁”。
2. 制作儒家文化名言手抄报
(1)搜集名言警句:整理《礼记》《论语》中有关“教学”与“仁和”的名言警句。
示例:
①《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②《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2)绘制手抄报:图文结合,突出儒家文化,把搜集的名言警句归类整理,制作一张A4纸单面手抄报。
五、学习评价
阅读《礼记•礼运》选段,谈谈你对“仲尼之叹”的看法,在500字以内阐释你的思考。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03.第三课段 体会《马说》不平之鸣
核心任务:学习《马说》,理解“千里马”的形象特点与现实意义,举办一场辩论赛。
一、学习任务
1.反复诵读,理解虚词“也”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拓展阅读,深入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形象特点,并探究其现实价值与意义。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学习资源
1.课本资源:《马说》
2.补充资源:《论马》(岳飞)、《工之侨献琴》、《唤醒心中的巨人》(安东尼·罗宾逊)
四、完成任务
(一)理解文意,探究文章主旨。(1课时)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在班级质疑,同学互助解答。
2.品字析词,明文章主旨。
(1)抓关键词,品语言滋味。
* 抓语气词“也”。
“也”字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人的语气,或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梳理文中带“也”字句子的语气,将“也”字删除或者替换成其他虚词,对比表达效果。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称)
“也”字用在句末,表达作者对千里马受辱、被埋没命运的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字用在句末,表达作者对食马者无知的 。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马虽有千里之能)
“也”字用在句中,表达作者对千里马处境痛苦难堪的 。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求其能千里乎?)
“也”字用在句末,表达作者对食马者的 。
⑤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矣)
“也”字用在句末,表达作者对千里马的 ,以及对食马者的 。
* 抓否定词“不”。
全文共有十一个“不”字,明确陈述主体,进行分类组合,找出彼此逻辑关联。
示例:
* 抓末段动词“鸣”。
①解释“不平则鸣”的含义,找出文中“千里马”“鸣”的原因。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一句,前两个分句的主语是“食马者”,而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千里马”,思考探究是否可以将“鸣之”改为“闻之”?
(2)知人论世,解“伯乐情结”。
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探究文章主旨。
小贴士:
①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送温处士赴河阳序》
②昔人鬻马不售于市者,知伯乐之善相也,从而求之,伯乐一顾,价增三倍。—《为人求荐书》
③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跗(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伫衣以幂(覆盖)之。骥于是使(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战国策·楚策四》
(3)对比阅读,细说人才观。
通过比较阅读,比较《马说》和《工之侨献琴》两篇文章在内容、主旨、写法上的异同,总结两文的人才观,填写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示例)
《马说》
《工之侨献琴》
内容
由于食马者的无知,千里马被埋没、摧残,最终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
工之侨两次献琴,第一次琴虽好却遭到贬抑被退了回来,第二次同一把琴经过伪装,且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高的评价。
人才观:两篇文章都提到了人才不被重视,以及世人不识货的问题。
主旨
对有才之士受到不公正待遇和不幸处境的强烈不平和悲愤;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针砭和控诉。
表现了当时败坏的社会风气,讽刺了鼓励人们弄虚作假的封建统治者。警示人们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外表来下结论。
写法
托物寓意、譬喻说理,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寓意于言,以工之侨二次献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考究内在品质的现象。
(二)舌辩群雄,重审人才问题。(1课时)
岳飞的《论马》和韩愈的《马说》均以马喻人,表面上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1.小组讨论,简要分析两篇文章都阐述了怎样的道理。
2.组织班级辩论赛,辨析“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
正方:在当今社会,伯乐更重要。
反方:在当今社会,千里马更重要。
五、学习评价
自学柳宗元的《罴说》,结合《马说》,联系实际探究以下问题:
1.千里马被埋没和他自己有没有关系?有没有他自己的原因?
2.一个聪明的人是不是只能靠自己才能实现价值?
04.第四课段 对话先贤谈艺术人生
核心任务:写采访提纲,设计人物对话脚本,并扮演孔子、庄子或韩愈,接受采访。
一、学习任务
1.了解孔子、庄子、韩愈所处时代与生平事迹,结合文章内容,讨论采访提纲。
2. 丰富补充采访提纲,设计人物对话脚本。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学习资源
1.课本资源:《<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
2.补充资源:《庄子》;孔子、庄子生平及其思想;韩愈生平及相关事迹。
四、完成任务
1.小组讨论,从孔子、庄子、韩愈中任选一个作为采访对象,说说选择的理由。
2.设计采访地点或情境,组内讨论,写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示例一)
(1)采访人物:庄子
(2)采访地点:庄子隐居之所
(3)人物风度气质:超然、闲适
(4)采访提纲:
①您生活在这么一个“方今之世,仅免刑焉”的诸侯征战杀戮的时代,处境艰难,生活困苦,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
②您的作品常用寓言说理,善用比喻,想象奇幻,能说说这样写的原因吗?
③清代的胡文英这样评价您:“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
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您同意这个评价吗?
……
采访提纲(示例二)
(1)采访人物:韩愈
(2)采访地点:小酒馆
(3)风度气质:直爽坦率
(4)采访提纲:
①引入话题: 2020年一则名为《后浪》的视频中,演员何冰以老一辈的口吻,向新一代年轻人表达了认可和赞叹,鼓励年轻人的自我意识觉醒。除了赞同视频中传递的青年精神,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作为后辈,年轻人凭什么要被“前浪”所代表。2021年的视频《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中,955位初中生表达了他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最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② “后浪”如何成为一匹合格的千里马?
③“前浪”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伯乐?
④“千里马”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3.根据采访提纲,丰富内容,设计采访对话脚本。
4.小组讨论,修改对话脚本,标注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说话时的语气。
5.对话先贤谈艺术人生:每个小组选2位代表,1位扮演被采访人物,1位扮演主持人,展开采访。
五、学习评价
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以四个评价标准为维度,进行等级评价(A-D):
1.采访对话符合人物所处朝代及社会背景。
2.采访对话符合人物形象特点和思想。
3.采访对话设计能巧妙勾连本单元内容。
4.采访对话内容明晰清楚,表达流畅。
【单元整体评价】
一、单元设计反思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核心内容是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和重点文言句式,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品悟先贤的智慧哲思,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对话古圣先贤”。第一课段的主要任务是探究“大鹏”的形象特点及蕴含的文化内涵,并通过组文阅读,探究《庄子》的艺术特色。教师要筛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拓展篇目及课外助读资料,通过寻找共性和不同,帮助学生了解庄子散文之奇。第二课段的主要任务是品悟《礼记》儒家之慧,要在充分理解两则文章的基础之上展开学习探究,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对儒家教学思想和“大同”理想社会的品悟要结合文章内容或课外助读资料,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课段的主要任务是体会《马说》不平之鸣,并结合所学内容及新时期时代发展情况,开展辩论赛,针对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发表观点,探究文章的现实价值与意义。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选择有价值的辩论热题,辩论赛前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社会生活实际谈看法。第四课段的主要任务是以访谈的形式跟名人的扮演者展开人物对话,教师要指导学生搜集人物生平、思想等,在了解人物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思考设计对话脚本,对话脚本的设计要符合人物特点。
二、测试反馈
(一)必做
张立文教授认为:“ 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挑战和冲突,概而言之,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五大冲突,并由此而引发了五大危机,如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它关系着人类的生命存在和利益。”对此,他提出了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五和”原理。基于你对本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写出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二)选做:
本单元有不少经典语句,经历史淘洗,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启迪。请摘选课文中的经典语句并解释意思,通过查找课外材料补充其他语句,制作“经典语录卡”,配上装饰图画。班级评选出优秀作品6个,张贴到班级宣传栏。
品名家经典 谈艺术人生——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文言文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入的五篇文言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大鹏”“千里马“等形象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庄子>二则》和《<礼记>二则》是先秦散文,《马说》属论说文体。这些文章有情趣,有理趣,闪烁着古人的思想智慧之光。
《北冥有鱼》和《大道之行也》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马说》是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反思;《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由庄子和惠子的论辩构成,既机智敏锐,又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启发意义。同为说理的文章,《北冥有鱼》借用鲲鹏的寓言故事说理;《马说》则托物寓意,譬喻说理。从句式上和语言上看,这几篇文章也各有特色:《<庄子>二则》以散句为主,《<礼记>二则》多用整句,造成整齐、铺排的效果;《马说》的作者韩愈则非常善于通过虚词的运用调配语气,表达情感。通过学习五篇文章可以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了解古代先贤的思想感情、志趣追求和智慧哲思,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对理想社会和自身价值的追求。
本单元文言文整体教学设计围绕举办“对话古圣先贤”这一核心学习任务,通过“探究《庄子》散文之奇”“品悟《礼记》儒家之慧”“ 体会《马说》不平之鸣”“ 对话先贤谈艺术人生”四个课程展开学习流程,驱动学生积极参与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思辨与表达等语文活动,积累文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感受先贤的智慧哲思的同时,从中获得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阅读古文的基本语感。
2.梳理、归纳虚词“也”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通过补充阅读,探究《庄子》散文之奇,品悟《礼记》儒家之慧,体会《马说》不平之鸣,选择其一,在500字以内概括你的探究结果。
二、思维目标
1.通过梳理、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提升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2.展开想象,感受“大鹏”形象,再现“濠梁之辩”,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三、价值目标
1.通过对“大鹏”“千里马”等形象的分析,品悟经典文学形象承载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取向。
2.通过探究学习,感受古人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学习先贤的智慧哲思。
【教学实施】
01.第一课段
探究《庄子》散文之奇
核心任务:学习《<庄子>二则》,撰写《庄子》散文特色“小短评”。
一、学习任务
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探究“大鹏”形象的文化内涵;体会庄子与惠子论辩的巧妙及庄子心境。
3.补充阅读,探究《庄子》散文之奇。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学习资源
1.课文资源:《<庄子>二则》
2.补充资源: 《上李邕》《涸辙之鲋》《混沌之死》《庄子▪齐物论》《秋水》(节选)、《<庄子>的艺术特色》(孙利华)、《浅谈<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张绍明)、《庄子与韩非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于亚飞)、《<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之比较》(吴丽娜)
四、完成任务
(一)学习《北冥有鱼》(1课时)
1.辨其言,解其意
(1)一起来找茬: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并找出下文翻译不正确之处,加以改正。
* 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愤怒而飞起的时候,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着六月的气息。野生之马,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改正:
词类活用——怒而飞(怒:形容词作动词,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一词多义——去已六月息(息: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息:名词,气息)
古今异义——野马也(野马:古义指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指野生之马)
(2)做知识卡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梳理出其他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以及通假字,做知识卡片。
(3)配图画装饰:发挥想象,给知识卡片配上鲲、鹏图画或其他装饰,张贴到班级“语文学习栏”。
2.理层次,巧背诵
(1)给下列打乱顺序的句子排序,并说说这样排序的理由。
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④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⑤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⑥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⑦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排序为:②①③⑥⑤④⑦
理由示例一:
《北冥有鱼》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先引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接着写鲲化而为鹏,并介绍了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第二层讲大鹏在海运之时迁徙到南冥,并引用《齐谐》中的话,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勢——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然后用“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紧承《齐谐》的内容。第三层写作者仰观苍天,想象大鹏俯瞰大地,抒发感慨。
理由示例二:
文中有多处运用顶真修辞,内容上承接紧密。比如前三句话“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以顶真的形式连接成一个整体,结构严密,读来语气连绵,音律流畅。此外还有“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逐层背诵,当堂背会全文。
3.品形象,析特色
(1)课前搜集资料,了解“鲲”“鹏”“北冥”“南冥”相关内容,课上分享查到的资料,并谈谈对“鲲鹏”的初步印象。
小贴士:
* 凡鱼之子总名为鲲——(晋)郭璞《尔雅注释》
* 朋,神鸟也。朋,古文凤。鹏,亦古文凤。——《说文》
* 北冥,意思是传说中阳光照射不到的大海,在世界最北端。
* 南冥,指南方的大海。
* 明代德清《庄子内篇注》云:“‘北冥’即北海,以旷远非世人所见之地,以喻玄冥大道。海中之鲲,以喻大道体中养成大圣之胚胎,喻如大鲲,非北海之大不能养成也。”
* 清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里有注解:“所以化鱼为鸟,自北徂南者,鸟是凌虚之物,南是启明之方;鱼乃滞溺之虫,北盖幽冥之地;欲表向明背暗,舍滞求进,故举南北鸟鱼以示为道之径耳。”
初步印象示例:
鲲本在“幽冥”的北海,但它不愿因循守旧,而是 “化”成了腾空九万里的大鹏。大鹏是“凌虚之物”,鲲在变化中获得了新生。大鹏毅然弃幽冥的北海,飞往“启明之方”的南海。鲲鹏有着远大的理想,对自由、光明的境界执着追求。
(2)小组合作,填写学习任务单,分析“鲲、鹏”形象,探究庄子借“大鹏”形象阐释了什么道理及本文的艺术特色。
学习任务单(示例)
文学形象
描写内容
关键语句
形象特点
说明道理
修辞手法
艺术特色
鲲、鹏
外形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硕大无比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活动都要有所依凭
顶真
比喻
夸张
①结构严密,读来语气连绵,音韵流畅;②文笔奇幻,想象雄奇瑰丽,富有浪漫色彩;③运用寓言故事说理;
迁徙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也。
力大无穷
志存高远
善借长风
4.细探究,挖内涵
(1)挖掘丰富内涵:庄子笔下的“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课前搜集跟“鹏”有关的文学形象、诗词名句、成语典故,挖掘“大鹏”形象的丰富内涵,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写出你的探究发现,分享交流 。
补充资料参考:《上李邕》;岳飞字“鹏举”的相关资料;深圳又叫“鹏城”的资料;《西游记》中关于“大鹏金翅雕”的故事情节;成语“鹏程万里”等。
(2)写下凡人妙语:写一写“大鹏”形象带给自己的启示,分享交流 。
示例:鹏是鲲为追求向上、广阔的逍遥的化身,我现在为鲲,再经过几年的学习,就可以化身为鹏,去到更遥远的太空,追求自己的飞天梦。
(二)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1课时)
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补充解释:从容(悠闲自得)
云者(用在句中表停顿助词;用于句末,表提顿,以引起下文)
2.梳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人称代词;找出具体语句,积累常用文言句式。
(1)填一填古今异义
①安 古义:怎么、哪里
今义:平安、安定、安心
转危为安( )
安居乐业( )
尔安敢轻吾射( )
安得广厦千万间( )
②子 古义:儿女;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人的尊称
今义:儿子
庄子( )
子非鱼( )
子孙( )
父慈子孝( )
爱民如子( )
(2)理一理一词多义
固:
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
(3)辨一辨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4)找一找文言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省略句:
3.召开班级讨论会,讨论以下问题:
(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结合具体语句,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示例一: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
示例二: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偷换概念,“安”字既有“怎样”“如何”的意思,也有“哪里”的意思。惠子的本意在于问庄子如何知道“鱼之乐”,却被庄子故意理解为“在哪里知道”,于是庄子答以“我知之濠上也”。)
(2)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谁负?
(3)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结合《庄子▪齐物论》,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4.情境表演:小组内自由组合扮演庄子和惠子展开论辩,然后每组派出一组代表上台表演读。
要求:
(1)先在小组内讨论庄子与惠子论辩时的气氛。
这个小故事虽然有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2)体会庄子和惠子说话时的心理和情感,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展现人物神态,配合相应的动作。
示例: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悠闲自得、愉悦)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有意刁难、咄咄逼人)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针锋相对而又从容不迫)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胜券在握的得意)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缓和、冷静、从容)
(3)表演后,通过对庄子和惠子对话语气的辨析,总结庄子和惠子形象特点的异同。
示例:
相同点:睿智、思路敏捷
不同点:
庄子——善辩、尚美、超然、悠闲、从容
惠子——好辩、求真、拘泥
(三)探究《庄子》的艺术特色(1课时)
1.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庄子生平和思想,在班级分享相关内容。
2.结合《<庄子>二则》中“鱼”的形象,谈谈你对庄子所追求的“逍遥”境界的理解。
示例:
“逍遥”的本义是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北冥有鱼》中鲲在北冥是自由的,逍遥的,作者通过浪漫的想象让鲲突破了水的局限飞到九万里的长空,幻化为“大鹏”,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和自由。然而,“大鹏”要到达南海还得依靠“扶摇”,并没有真正的逍遥。所以“鲲”是渴望逍遥之鱼,虽受局限,但没有放弃追求更高境界的自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笔下的鱼“出游从容”,快乐安适。庄子说游鱼乐,不是外在的观照者,而是与鱼同乐,人与物融为一体,打通了物和我的界限,与天地万物精神往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无碍。
3.鉴赏助读,探究《庄子》的艺术特色。
(1)阅读《<秋水>(节选)》《混沌之死》,结合《北冥有鱼》,初步探究《庄子》的艺术特色。
(2)阅读助读资料《<庄子>的艺术特色》(孙利华)、《浅谈<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张绍明)、《庄子与韩非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于亚飞)、《<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之比较》(吴丽娜),以小组为单位,归纳《庄子》的艺术特色,写“小短评”,在全班交流。
示例:
金圣叹称《庄子》为“天下奇书”。《庄子》散文之奇体现在:庄子讲哲学道理,很少进行抽象的说教,而是借助寓言故事来说理。庄子寓言注目于神话, 想象奇幻、善于虚构,意境开阔,主观感情强烈,多直抒胸臆,善用比喻,语言幽默,讽刺辛辣,形象刻画细腻生动,使文章形成一种雄奇壮丽、变幻莫测、汪洋恣肆的独特风格,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搜集名家对庄子或其散文的评价,加深理解。
小贴士:
*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 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刘向)
*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
* 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郭沫若《庄子与鲁迅》)
五、学习评价
刘辰翁在《南华真经点校》中说:“庄文意奇、文奇、事又奇。”读一读《庄子》里的其他寓言故事,深入理解庄子散文之“奇”,围绕“奇”字撰写一篇500字的分析短评,并积累寓言故事和相关成语。
02.品悟《礼记》儒家之慧
核心任务:设计儒家文化名言手抄报。
一、学习任务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教学相长”“大同社会”的基本语意。
2.找对偶及排比句,体会整散结合的韵律美,类比说理的形象美。
3.品悟“教学相长”“大同社会”,概括儒家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学习资源
1.课本资源:《<礼记>二则》及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2.补充资源:《礼记·檀弓》《礼记·礼运》《尚书·尧典》
四、完成任务
(一)学习《虽有佳肴》(1课时)
1. 解词释义,翻译全文
(1)辨音解词: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的多音字,并解释意思。
示例:
①强:读qiáng,“自强”,自我勉励,奋发图强。
②长:读zhǎng,“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③兑:读yuè,“兑命”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④学学:读xiào xué,前一个“学”同“敩”,教导,后一个学,指学习。
(2)实词释义:两人结对,一人找出原文实词,一人解释实词意思。
示例:
①虽有( ),弗食,不知其( )也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②虽有( ),弗学,不知其( )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
③学然后知( ),教然后知( )
不足:不充足,不够 困:困惑
④知不足,然后能( )也
自反:自我反思
(3)找出虚词并积累。
示例:
①也:用在句末表示语气,文中出现五次
②弗:意思同“不”,文中出现两次“弗”,四次“不”
③然后: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文中出现四次
④故:所以,因此,文中出现了两次
⑤其此之谓乎,这句话共五个字,却有三个虚词“其”“之”“乎”
(4)同学互助,用规范、表意清晰的语言翻译全文。
2.理清思路,绘思路图
(1)找总结性的句子
示例: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
(2)找主旨句,明确中心论点
故曰:教学相长也。
(3)分析句间关系
小贴士:
全文共五句话: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正因为学习是体验“至道”的重要途径,所以有第二句得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指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第四句得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第五句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
(4)绘思路图:
3.品读感悟,限时汇报
(1)品韵味:找出“对偶句”“‘ 也’字句”,体会韵律美,分享交流。
示例:
① 对偶句: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是一组对偶句,同时运用了类比手法,用“嘉肴”比喻“至道”,用“弗食”类比“弗学”,用“不知其旨”类比“不知其善”,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常识,通俗易懂,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诵,韵味无穷。
②“也”字句: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也”字,放在句末,舒缓语气,读来有一种谆谆教诲、余音绕梁的韵味。
(2)悟道理
① 儒家教学思想“教学相长”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生活,分小组谈谈你的看法。
小贴士:
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在同一个主体身上,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而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示例:
“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不明白,可能因为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了。
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育,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
②小组讨论后,派1名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二)学习《大道之行也》(1课时)
1.解词译句,疏通文意
(1)积累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选,推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词,完成下面表格。
词语
古义
今义
古义今用示例
归
女子出嫁
返回,归还,归属等
归省
货
贼
(3)词类活用:辨析词性,找出活用的词语,解释意思。
示例:
①选贤与能:“贤”“能”形容词作名词,指“品德高尚的人,才干出众的人”。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作动词,“以……为亲”。
③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作动词,“以……为子”。
(4)固定用词:先秦散文语言凝练,有些固定词语至今沿用。找出来,说说它的意思。
参考:
①大道之行 ②天下为公 ③选贤与能 ④讲信修睦 ⑤老有所终
⑥壮有所用 ⑦幼有所长 ⑧ 矜寡孤独 ⑨谋闭不兴 ⑩外户不闭
(5)串词成句,疏通文意
2.梳理文脉,理解主旨
(1)理文脉:用序号标出句子,再用“//”划分层次。
小贴士:
全文共六句话:前两句话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三、四句话是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两句话是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总括全文。
(2)探究“大道”与“大同”的关系
①借助注释,了解“大道”的含义,从文中找出施行“大道”的具体表现。
小贴士: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施行“大道”的具体表现为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②了解“大同”的含义,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小贴士:
“大同”指人们憧憬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③探究“大道”与“大同”的关系
小贴士:
儒家“大同”社会是孔子对实施大道的社会理想模式的构想。郑玄注云:“同,犹和也,平也。”既“和”且“平”,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施行大道,才有可能实现大同。
(3)结合文章内容,设计板书
示例:
(三)透过《礼记》二则,品悟儒家文化内涵。(1课时)
1.举办文化思辨讲堂
(1)有人说,“教”是手拿教鞭督导儿童学习;有人说“学”是孩子在室内摆弄算筹自己进行学习;《虽有佳肴》中说“教学相长”,请谈谈我国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是如何进行“教”与“学”的。
(2)《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意思是(帝尧)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请从个人的角度,谈谈实现“大同社会”儒家子弟能做什么。
(3)通过以上对《礼记》二则拓展的思辨,谈谈你发现的儒家文化共性。
示例:
“仁爱”是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既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又体现在政治上。“有教无类”,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强调“德治”,把仁引入礼中,继承和改造传统“礼治”,“泛爱众,而亲仁”。
2. 制作儒家文化名言手抄报
(1)搜集名言警句:整理《礼记》《论语》中有关“教学”与“仁和”的名言警句。
示例:
①《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②《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2)绘制手抄报:图文结合,突出儒家文化,把搜集的名言警句归类整理,制作一张A4纸单面手抄报。
五、学习评价
阅读《礼记•礼运》选段,谈谈你对“仲尼之叹”的看法,在500字以内阐释你的思考。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03.第三课段 体会《马说》不平之鸣
核心任务:学习《马说》,理解“千里马”的形象特点与现实意义,举办一场辩论赛。
一、学习任务
1.反复诵读,理解虚词“也”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拓展阅读,深入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形象特点,并探究其现实价值与意义。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学习资源
1.课本资源:《马说》
2.补充资源:《论马》(岳飞)、《工之侨献琴》、《唤醒心中的巨人》(安东尼·罗宾逊)
四、完成任务
(一)理解文意,探究文章主旨。(1课时)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在班级质疑,同学互助解答。
2.品字析词,明文章主旨。
(1)抓关键词,品语言滋味。
* 抓语气词“也”。
“也”字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人的语气,或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梳理文中带“也”字句子的语气,将“也”字删除或者替换成其他虚词,对比表达效果。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称)
“也”字用在句末,表达作者对千里马受辱、被埋没命运的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字用在句末,表达作者对食马者无知的 。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马虽有千里之能)
“也”字用在句中,表达作者对千里马处境痛苦难堪的 。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求其能千里乎?)
“也”字用在句末,表达作者对食马者的 。
⑤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矣)
“也”字用在句末,表达作者对千里马的 ,以及对食马者的 。
* 抓否定词“不”。
全文共有十一个“不”字,明确陈述主体,进行分类组合,找出彼此逻辑关联。
示例:
* 抓末段动词“鸣”。
①解释“不平则鸣”的含义,找出文中“千里马”“鸣”的原因。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一句,前两个分句的主语是“食马者”,而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千里马”,思考探究是否可以将“鸣之”改为“闻之”?
(2)知人论世,解“伯乐情结”。
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探究文章主旨。
小贴士:
①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送温处士赴河阳序》
②昔人鬻马不售于市者,知伯乐之善相也,从而求之,伯乐一顾,价增三倍。—《为人求荐书》
③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跗(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伫衣以幂(覆盖)之。骥于是使(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战国策·楚策四》
(3)对比阅读,细说人才观。
通过比较阅读,比较《马说》和《工之侨献琴》两篇文章在内容、主旨、写法上的异同,总结两文的人才观,填写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示例)
《马说》
《工之侨献琴》
内容
由于食马者的无知,千里马被埋没、摧残,最终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
工之侨两次献琴,第一次琴虽好却遭到贬抑被退了回来,第二次同一把琴经过伪装,且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高的评价。
人才观:两篇文章都提到了人才不被重视,以及世人不识货的问题。
主旨
对有才之士受到不公正待遇和不幸处境的强烈不平和悲愤;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针砭和控诉。
表现了当时败坏的社会风气,讽刺了鼓励人们弄虚作假的封建统治者。警示人们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外表来下结论。
写法
托物寓意、譬喻说理,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寓意于言,以工之侨二次献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考究内在品质的现象。
(二)舌辩群雄,重审人才问题。(1课时)
岳飞的《论马》和韩愈的《马说》均以马喻人,表面上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1.小组讨论,简要分析两篇文章都阐述了怎样的道理。
2.组织班级辩论赛,辨析“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
正方:在当今社会,伯乐更重要。
反方:在当今社会,千里马更重要。
五、学习评价
自学柳宗元的《罴说》,结合《马说》,联系实际探究以下问题:
1.千里马被埋没和他自己有没有关系?有没有他自己的原因?
2.一个聪明的人是不是只能靠自己才能实现价值?
04.第四课段 对话先贤谈艺术人生
核心任务:写采访提纲,设计人物对话脚本,并扮演孔子、庄子或韩愈,接受采访。
一、学习任务
1.了解孔子、庄子、韩愈所处时代与生平事迹,结合文章内容,讨论采访提纲。
2. 丰富补充采访提纲,设计人物对话脚本。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学习资源
1.课本资源:《<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
2.补充资源:《庄子》;孔子、庄子生平及其思想;韩愈生平及相关事迹。
四、完成任务
1.小组讨论,从孔子、庄子、韩愈中任选一个作为采访对象,说说选择的理由。
2.设计采访地点或情境,组内讨论,写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示例一)
(1)采访人物:庄子
(2)采访地点:庄子隐居之所
(3)人物风度气质:超然、闲适
(4)采访提纲:
①您生活在这么一个“方今之世,仅免刑焉”的诸侯征战杀戮的时代,处境艰难,生活困苦,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
②您的作品常用寓言说理,善用比喻,想象奇幻,能说说这样写的原因吗?
③清代的胡文英这样评价您:“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
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您同意这个评价吗?
……
采访提纲(示例二)
(1)采访人物:韩愈
(2)采访地点:小酒馆
(3)风度气质:直爽坦率
(4)采访提纲:
①引入话题: 2020年一则名为《后浪》的视频中,演员何冰以老一辈的口吻,向新一代年轻人表达了认可和赞叹,鼓励年轻人的自我意识觉醒。除了赞同视频中传递的青年精神,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作为后辈,年轻人凭什么要被“前浪”所代表。2021年的视频《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中,955位初中生表达了他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最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② “后浪”如何成为一匹合格的千里马?
③“前浪”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伯乐?
④“千里马”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3.根据采访提纲,丰富内容,设计采访对话脚本。
4.小组讨论,修改对话脚本,标注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说话时的语气。
5.对话先贤谈艺术人生:每个小组选2位代表,1位扮演被采访人物,1位扮演主持人,展开采访。
五、学习评价
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以四个评价标准为维度,进行等级评价(A-D):
1.采访对话符合人物所处朝代及社会背景。
2.采访对话符合人物形象特点和思想。
3.采访对话设计能巧妙勾连本单元内容。
4.采访对话内容明晰清楚,表达流畅。
【单元整体评价】
一、单元设计反思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核心内容是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和重点文言句式,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品悟先贤的智慧哲思,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对话古圣先贤”。第一课段的主要任务是探究“大鹏”的形象特点及蕴含的文化内涵,并通过组文阅读,探究《庄子》的艺术特色。教师要筛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拓展篇目及课外助读资料,通过寻找共性和不同,帮助学生了解庄子散文之奇。第二课段的主要任务是品悟《礼记》儒家之慧,要在充分理解两则文章的基础之上展开学习探究,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对儒家教学思想和“大同”理想社会的品悟要结合文章内容或课外助读资料,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课段的主要任务是体会《马说》不平之鸣,并结合所学内容及新时期时代发展情况,开展辩论赛,针对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发表观点,探究文章的现实价值与意义。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选择有价值的辩论热题,辩论赛前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社会生活实际谈看法。第四课段的主要任务是以访谈的形式跟名人的扮演者展开人物对话,教师要指导学生搜集人物生平、思想等,在了解人物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思考设计对话脚本,对话脚本的设计要符合人物特点。
二、测试反馈
(一)必做
张立文教授认为:“ 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挑战和冲突,概而言之,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五大冲突,并由此而引发了五大危机,如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它关系着人类的生命存在和利益。”对此,他提出了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五和”原理。基于你对本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写出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二)选做:
本单元有不少经典语句,经历史淘洗,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启迪。请摘选课文中的经典语句并解释意思,通过查找课外材料补充其他语句,制作“经典语录卡”,配上装饰图画。班级评选出优秀作品6个,张贴到班级宣传栏。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