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展开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2.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阅读兴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体会《无题》中烘托、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学习《咸阳城东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诗人
师:咸阳在古时候叫什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学生回答)
师:当诗人和一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城市相遇的时候,会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咸阳城东楼》。想要对一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需要对作家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内容。
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著有《丁卯集》。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他。
资料助读2: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夕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设计意图】解读题目,了解作者,熟悉背景,这是理解诗歌的三个基础要素。通过这三个要素,学生对诗人和诗歌有了一个整体印象,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熟读古诗,明白诗意
1.读通顺,读准字音节奏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学生自主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预设:蒹葭(jiānjiā) 汀洲(tīnɡzhōu)绿芜(wú)秦苑(yuàn)
2.找意象,明确特点,发挥想象,生动描绘句意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课件出示:
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只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这不禁引起了我的万里乡愁。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于枯黄叶间。行人不要问当年的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设计意图】古诗中往往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指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诗眼”和“意象”,这是把握诗意的第一步。教师出示学习方法——“找意象,明确特点,发挥想象,生动描绘句意”,这既是这一板块的目标,也包含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白描绘句意不是生硬的翻译,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品味景物,领会“愁情”
课件出示:
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诗人登上高楼,为何愁绪满怀?这“愁”里包含了哪些情思?
预设:
生1:首联写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登上高楼,看到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思乡的愁绪漫上心头。“愁”字里首先有思乡情。
生2:颔联描写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看似写自然中的风雨,其实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勾画,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是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发愁。
生3:颈联描绘“鸟下绿芜”和“蝉鸣黄叶”,给人一种萧条、冷落、凄凉之感。诗人目睹这残败之景,不禁感慨横生: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让诗人产生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
生4:尾联“莫问”二字,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思索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所以,诗人的“愁”里也有痛惜和无奈之意。
教师小结: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歌以“愁”开篇,其后交代“愁”的缘由,同学们紧扣景物和写作背景来体会诗人“愁”中的思乡之苦,国势动荡之痛,世事沧桑之叹。同学们的思路清晰,分析有情。
【设计意图】本板块采用“一字串珠”的教法,引导学生紧扣“诗眼”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训练阅读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品词析句,探究诗歌内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结束语: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这首诗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板书设计】
咸阳城东楼
学习《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进诗人生活
师: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歌颂了人世间伟大的奉献精神,是谁创作了这联千古名句?诗人又因什么而作这联诗?(学生讨论作答)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商隐的《无题》,去探究这些奥秘。
资料助读3: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很多作品表现了当时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资料助读4: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这首《无题》诗,旧注家多说有政治寓意,有的认为是作者政治失意,向令狐绹求助哀告之作;有的认为是因宰相李德裕被贬崖州(今海南岛),诗人作诗向他表示敬慕与同情。现在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纯粹的爱情诗。野史记载,李商隐曾多次陷入爱情的纠葛,包括与女道士也有暧昧的关系。而这不能为外人知的恋情,诗人虽作诗却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无限深情。
【设计意图】诗歌不仅仅是几行文字的串联,其中更融入了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反映着独特的诗歌主题。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心路历程,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才能体会出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寄托的人生志向。
二、通读,感知诗歌内容
1.读顺字音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学生自主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预设:蜡炬(làjù)云鬓(bìn)吟唱(yín)蓬山(pénɡ)殷勤(yīnqín)
2.读悟诗意
学生讨论,描绘诗意;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首联: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残零,更加使人伤感。
颔联: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颈联:我(女方)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爱人)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月光的寒凉。
尾联:(爱人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望爱人、传递消息。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而义自见。”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节奏,读懂全诗主要内容,初步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品读,感悟诗人情怀
1.抓意象,品手法
师:诗歌运用哪些意象和艺术手法来表达诗人的离别伤感和相思之苦呢?
预设:
生1:首联中有“东风”和“百花”两个意象,“东风无力”“百花残”营造了离别时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生2:颔联以“蚕吐丝”“蜡流泪”的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尽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春蚕自缚,蜡烛自煎,生命耗尽而爱心不变。
生3: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以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探爱人的下落。殷殷相盼,惆怅而又伤感。
2.想画面,析情感
师:同学们采用“抓意象,品手法”的方式来品词析句,悟出诗人的情感与志向。一首诗因为情感人,也因为画面而动人。这首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两句画面感很强,请描绘其画面,分析诗人的情感。
预设:
当她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也许觉得镜中人的秀发已经不同于往常,容颜憔悴了。分别后她独自一人,夜深难眠的时候,月色之下,吟诗怀人,该会感觉天上洒下的月光是多么的凄清和寒冷。此联中“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一个“改”字,可见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可谓一往情深。
教师总结:这首诗是描写爱情相思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其影响巨大深远。颔联以“春蚕”“蜡炬”一对有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这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忠贞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我们在爱情上、在友情上、在工作上都需要它。
【设计意图】同学们,从李商隐的这首诗中,我们看到恋人虽然相会无期,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一辈子都在眷恋。这首诗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却仍要追求,这就是恋情的美丽与魅力!
【板书设计】
无题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词,理解词的大意。
2.体会《行香子》中动静结合、白描和寓情于景手法的运用。
3.体会《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词人浓墨重彩的“愁”。
学习《行香子》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明身份,识词风
北宋有这样一个词人,他的词多写男女爱情和身世感伤,风格轻婉秀丽,受欧阳修、柳永影响,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名字叫秦观。他写过一首表现田园春景的词,语言浅近,流转自然,给人以明快之感,这首词就是今天咱们要赏析的《行香子》。该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当时作者尚未出仕。在此期间作者也曾写过同类题材的《田居四首》等诗。
【设计意图】学生对秦观不甚了解,有必要简介词人,增加学生对词人的好感。泛谈此词的语言和节奏魅力,激发学生赏析的兴趣。
二、词的诵读:读准音,诵出韵
1.读顺字音节奏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学生自主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预设:陂塘(bēi)豪兴(xìnɡ)徜徉(chánɡyánɡ)飏(yánɡ)
乘兴(chénɡxìnɡ)东冈(ɡānɡ)
2.读懂内容感受
师: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读完词,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
生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我感觉到一种走入自然的自由惬意。
生2:这首词描绘了和谐宁静的乡村美景,我非常向往这种闲适、安宁的田园生活。
教师小结:同学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诗意,并且分享了自己真实的感受。这首词用白描手法,浅近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醉人的田园风光,确实令人向往。
【设计意图】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思考,以读悟情感。熟读和概括词意是学习诗词的第一步。
三、词的品析:赏美景,品闲情
1.描绘美丽的画面
师:在前面两首诗歌的学习中,大家学会了抓住意象,发挥想象,生动描绘画面的方法,那么,这首词中,词人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试着描绘画面,同桌互相分享。
预设:
课件出示:
绿树郁郁葱葱,环绕着村庄。池塘中水已涨满,映着天与山与水与人。迎面是和煦温暖的东风,园子虽小,却是百花争艳,你看,桃花红艳,李花洁白,菜花金黄。远望,隐约可见围墙茅堂,酒旗飘扬流水桥旁。春光可爱,心情欢快,我步行来到东边的山冈上。绿林中黄莺啼叫着,婉转悦耳;燕子们成群结队地在空中自由飞翔;蝴蝶在花丛里忙碌着,一派大好春光。
2.感受词人的心境
师:景美情真,景美情美,那么词人此刻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词人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心境的呢?
预设:
课件出示:
(1)动静结合
上片侧重描写静态景物,化静为动,如“绕”“收”等字,游人缓步其中;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这样,就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2)白描手法
例如“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再如“正莺儿啼”三句,描绘了一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图画。
(3)寓情于景
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一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字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兴。
【设计意图】第一步引导学生描绘画面,进入情境,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基础。第二步指导学生分析艺术手法,结合词句,品词人闲情,提高了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结束语:词人运用通俗、生动、朴素、清新的语言写景状物,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词人轻松的脚步得以展现。全词下笔轻灵,意兴盎然,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这对后代词曲在题材和意境的开拓方面有较大影响。
【板书设计】
行香子
学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过程】
一、人物竞猜,巧切课题
师:请大家根据下列信息猜测人物:他是南宋词人,人称“词中之龙”,字幼安,号稼轩。他生于金国占领时期,21岁抗金,不久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他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他的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派的最高成就。他——是谁呢?
生:辛弃疾。
师:今天咱们来赏析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资料助读5: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辛弃疾曾被弹劾去职,闲居江西上饶,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一个秋天。他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二、熟读宋词,感知词意
1.读顺字音节奏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学生自主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预设:强说愁(qiǎnɡ)
2.读懂内容
师:这首词围绕哪一个字来写?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生:略。
师:全词围绕“愁”字来写。词的上片,着重写自己因年少涉世不深,喜欢仿效历代文人骚客,登高觅愁。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处世渐深,对“愁”的内涵有了真切的体会。
【设计意图】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思考,以读悟情感。熟读和概括词意是学习诗词的第一步。
三、深层探究,把握情感
1.联系背景,体会“愁”的内涵之深
师:这首词以“登高说愁”为话题,写出了少年与成年的两种人生感受。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预设:
生1: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为“赋新词”极力渲染愁。
生2:我认为少年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而今的愁是胸怀大志,备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师: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追问:辛弃疾“爱上层楼”,但这种愁是闲愁吗?请联系背景深入理解。
预设:
课件出示:
少年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的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
2.深入思考,体会“愁”的含蓄之美
(1)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预设: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2)是什么原因使词人“欲说还休”?
预设: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付之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朝廷的无限失望。因为这种失望,所以辛弃疾“欲说还休”。
(3)词中的“天凉好个秋”是什么含义?是闲话还是弦外有音?
预设:“天凉好个秋”是句闲话,词人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表明词人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词人无限的愁情。而且这一腔“愁”,词人越是不说,越是令人感到愁的沉重。
教师总结:同学们,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和“而今”、无愁和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作者反复品味着“愁滋味”,在自嘲自讽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设计意图】写愁的诗词多,但这首词写“愁”却很独到。联系背景,教师的提问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体会愁的深沉、复杂、含蓄,同时对词人的人生经历、人生态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结束语:同学们,作家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中说,“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今天,我们了解了词人一生的坎坷,我们才能真正品味这种“愁滋味”,真正理解辛弃疾人生的复杂况味。
【板书设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我的设计亮点】
本课四首诗词首先都重视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大声朗读、入情朗读的习惯;其次是采用“一字串珠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品味诗词的思路清晰,思维得到拓展,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如《无题》围绕 “思”字品意象,描画面。《行香子》围绕“美”字来赏读美景,感受诗人美好的心境。 《咸阳城东楼》《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两首诗词都围绕“愁”字来深层探究。
(设计/周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