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图优秀课时作业
展开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考点梳理卷)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课本P2-12页)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猜测地球形状 | 推测地球形状 | 实践证明 | 直观看到 |
“天圆地方” | 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 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 | 麦哲伦环球航行 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 人造卫星拍照 |
3、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4、地球的大小:
字母 | 表示意义 | 大小 |
A | 地球平均半径 | 6371千米 |
B | 赤道最大周长 | 约4万千米 |
C | 地球表面积 | 约5.1亿平方千米 |
点拨: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是坐在赤道。
1、概念: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外形,制作出的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2、地球仪基本要素: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
要素 | 概念 |
地轴 | 是人们假想的地球自转轴,实际并不存在 |
赤道 | 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到北极点和南极点距离等长 |
北极 | 地球与地球仪表面相交点,表示地球的最北端 |
南极 | 地球与地球仪表面相交点,表示地球的最南端 |
纬线 | 在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 |
经线 |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
1、经、纬线:
项目 | 纬线 | 经线 |
定义 | 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 |
指示方向 | 东西 | 南北 |
长度 | 纬线长度不相等,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个点 | 所有经线都相等。 |
形状 | 圆(南北两极是一个点) | 半圆 |
相互关系 | 纬线互相平行 | 所有经线相交于两极 |
图示 |
注意:
(1)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2)纬线是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因此沿纬线一直向东或者向西走,最终会回到原点。
(3)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会集于南北极点,因此地球仪上最北端在北极点,站在北极点上,四周都是南方;地球仪上最南端在南极点,站在南极点上,四周都是北方。
2、经、纬度:
项目 | 纬度 | 经度 |
代表字母 | 南纬用S 北纬用N | 东经用E ; 西经用W |
划分界限 | 赤道(0°纬线) | 本初子午线(0°经线) |
度数范围 | 0°——90° | 0°——180° |
变化规律 | 从赤道向南北逐渐增加至90° | 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加至180° |
度数的划分图示 |
| |
特殊的经纬线 | 0°纬线:又叫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 回归线:北回归线的纬度为23.5°N, 南回归线的纬度为 23.5°S 极圈:南极圈纬度为66.5°S ,北极圈纬度为66.5°N 极点:南极点为90°S ,北极点为90°N |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西是东半球,以东是西半球。 |
3、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字母 | 表示意义 | 度数 |
A | 低纬度 | 0°~30° |
B | 中纬度 | 30°~60° |
C | 高纬度 | 60°~90° |
4、半球的划分:
半球 | 南北半球 | 东西半球 |
划分界限 | 赤道 | 20°W与160°E两条经线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的界限,从20°W往东到与160°E为东半球,从20°W往西到与160°E为东半球 |
半球划分 |
注意:
1、(1)纬度只有南纬、北纬;经度只有东经、西经。
(2)赤道(0°)既划分南、北纬度也划分南、北半球;本初子午线(0°)仅划分东、西经度。
(3)纬度:往北增大为北纬、往南增大为南纬。经度:往西增大为西经、往东增大为东经。(一句话概括:北大为北纬,南大为南纬,东大为东经,西大为西经)
(4)东西半球的判断口诀:“小东大西”(度数比分界线度数小的为东半球,度数比分界线度数大的为西半球。)
(5)0°无论是经度还是纬度只写成0°;180°不分东、西经,只写成180°。
2、能够构成经线圈的两条相对经线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1)两条线必须是相对的。
(2)两条经线的度数之和是180°。(0°经线与180°经线组合经线圈)
1、经纬度判断方法:
先明确东经还是西经。 | 0°经线以东和180°经线以西,为东经XX度; |
0°经线以西和180°经线以东,为西经XX度。 | |
再明确南纬还是北纬 | 赤道以南,为南纬XX度; |
赤道以北,为北纬XX度。 |
2、半球判断方法:
南北半球 |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 |
东西半球 | 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 |
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 | |
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 判断口诀(小小东大大西) |
3、经纬网:
经纬网定义 |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而形成。 | |
经纬网作用 | 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在航海、航空、交通、军事、气象观测等方面有广泛用途。 | |
判读方法 | ①判大小:按照经纬度数值的变化规律,找出大的数值; | |
②画箭头:按从小到大的方向绘制箭头; | ||
③定方向: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箭头的指向: | ||
④写字母:按照箭头的指向写上相应方向的字母; |
4、读经纬:最后写出所在点的经纬度。
①一般情况下,表示某地点的经纬度,先写纬度再写经度。 |
②纬度和经度的代号:N为North的首字母 ,S为South的首字母, E为East的首字母, W为West的首字母。 |
③经度分东经和西经,纬度分北纬和南纬,写经度数时,必须说明度数是东经或西经。写纬度时必须说明是北纬还是南纬。 |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况:
| 自转 | |
定义 | 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 |
方向 |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 |
周期 | 约24小时 | |
现象 | 昼夜更替 | |
时差 | ||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
2、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况:
| 公转 | |
定义 | 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运动 | |
方向 | 自西向东 | |
周期 | 一年 | |
现象 | 四季的变化 | |
昼夜长短的变化 | ||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 ||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
五带的划分 |
2、地球运动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日期 | 节气 | 阳光直射点 | 北半球昼夜长短 | 极昼极夜现象 |
3月21日前后 | 春分 | 赤道 | 昼夜等长 | 无 |
6月22日前后 | 夏至 | 北回归线 | 昼长夜短 | 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夜 |
9月23日前后 | 秋分 | 赤道 | 昼夜等长 | 无 |
12月22日前后 | 冬至 | 南回归线 | 昼短夜长 | 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昼 |
3、四季划分(南北半球相反):
季节 | 月份 | 节气 |
春季 | 3、4、5月 | |
夏季 | 6、7、8月 | |
秋季 | 9、10、11月 | |
冬季 | 12、1、2月 |
4、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
5、五带的划分:由于不同纬度接受太阳光热的不同,地球表面分为五带。
五带 | 纬度范围 | 有无极昼、极夜 | 有无阳光直射 | 气候特征 |
北寒带 | 66.5°N~90°N | 有 | 无 | 终年寒冷 |
北温带 | 23.5°N~66.5°N | 无 | 无 | 四季分明 |
热带 | 23.5°S~23.5°N | 无 | 有 | 终年炎热 |
南温带 | 23.5°S~66.5°S | 无 | 无 | 四季分明 |
南寒带 | 66.5°S~90°S | 有 | 无 | 终年寒冷 |
第二节 地图(课本P13-20页)
地图定义 | 把地球表面某一地区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用不同的符号和颜色绘制在平面上,并标注上相关的文字和数字,就成了地图。 |
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 |
平面图定义 | 把地球表面小范围区域当做平面绘制而成的地图。 |
方向 | 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 | |
一般地图 |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
有指向标的地图 | 一般来讲,指向标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为北方。 | |
方法一:将图旋转一定角度,使箭头指向正上方,然后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确定方向。 | ||
方法二:指向标平移法。将指向标平移至参照物上,建立十字坐标系,然后再灵活运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方向。 | ||
有经纬网的地图 |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
极地判断方向:离极点远近判断南北,地球自转方向确定东西(北逆南顺,北极房屋,四面朝南,南极房屋,四面朝北) | ||
阅读地图方法 | 要首先判断地图上的方向。方法是:先看经纬线或指向标;如果没有经纬线或指向标,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法则确定地图方向。 | |
如果有经纬线,但没有注明东经或西经、南纬或北纬,要根据变化规律加以判断。如:经度自西向东增大,属于东经,自西向东减小,属于西经;纬度自北向南增大,属于南纬,自北向南减小,属于北纬。 |
1、概况:
定义 | 表示实际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缩小程度,等于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值。 |
计算公式 |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
表示形式 | |
计算距离 | 如果是直线距离,用直尺在图上量出两地之间的距离,然后利用比例尺公式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再把单位厘米换算成米或者千米。 |
2、比例尺大小比较及与范围和内容的关系:
分母 | 比例尺 | 范围 | 内容 | 简记 |
小 | 大 | 小 | 详细 | 尺大围小内容详细 |
大 | 小 | 大 | 简略 | 尺小围大内容简略 |
定义 |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
图例 | 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的规定。 |
注记 | 在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文字,叫做注记。 |
作用 | 图例和注记可以帮助我们区别不同的地理事物,用文字来注记山脉、河流、国家和城市等的名称,用数字来注记陆高海深等,了解它们的特征。 |
影像地图 | 分为航空影像地图和卫星影像地图。可以直接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和环境状况。 |
电子地图 | 利于计算机计算,以数字方式存储和可供查阅的地图。 |
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与决策、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智能交通和导航、公众信息服务等领域。也可用于确认旅游地点,选择交通路线,了解沿途有什么自然、人文景观等。 |
1、根据使用的目的选择地图:
需求 | 地图类型 |
去某地游玩,寻找景点 | 导游图 |
外出旅游,确定行程路线 | 交通图 |
了解国际时事,确定事件发生地点 | 世界政区图 |
开车自驾游 | 电子发声地图 |
山地越野 | 地形图 |
2、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
需求 | 地图类型 |
去北京旅游,想知道北京的位置 | 比例尺较小的中国地图(H) |
到了北京,想了解北京更多的情况 | 例尺较大的北京市城市地图(G) |
想要去北京动物园游览 | 比例尺更大的北京动物园地图(F) |
第三节 地形图的判读(课本P21-27页)
1、地面高度的两种表示方法:海拔和相对高度。
海拔 |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以米为单位。 |
相对高度 |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以米为单位。 |
例题 | |
①上图中甲、乙两地高处海平面的距离分别是1500米和500米,也就是说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1500米和500米。 | |
②上图中甲地高处乙地的垂直距离是500米,也就是说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000米。 | |
③海拔和相对高度的相同点是都是垂直距离,不同点是测量起点不同,海拔的起算点是海平面,相对高度的起算点是相对比的地点。 | |
注意 | ①地面上某点的海拔只有一个,相对高度有无数个。 |
②在地图上,一般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的起伏变化。 | |
③海拔和相对高度一般都以米作为计量单位。 |
1、概念: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叫做地形。
2、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
地形类型 | 主要特征 | |
海拔 | 地面起伏 | |
平原 | 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 起伏小,平坦广阔 |
高原 | 较高(500米以上) | 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峭,面积较大 |
山地 | 较高(500米以上) |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
丘陵 | 较低(500米以下 |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较小,不超过200米 |
盆地 | 四周高,中间低 |
1、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相连的线。
(2)等高线地形图:将多条等高线按一定比例缩小后投影到平面上,就可以绘制出等高线地形图。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称为等高距。
(4)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作气等深线。一般数值用负数表示。
(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依据:同线等高、同图等距。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判断地势高低:等高线上的海拔数值越大,地势越高;数值越小,地势越低。
(2)判断坡度陡缓: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3、判断地形部位:
①山顶:等高线闭合,海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内高外低)。
②山脊:等高线呈明显弯曲,弯曲部分由海拔高处向海拔低处凸出。
③山谷:等高线呈明显弯曲,弯曲部分由海拔低处向海拔高处凸出。经常会发育河流。
④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部分。可以开展攀岩运动。
⑤鞍部:两山顶之间相对平缓、形似马鞍的部位。
名称 | 山峰 | 盆地 | 山脊 |
景观图 | |||
等高线 示意图 | |||
判断 | 闭合曲线,数值中间大四周小 | 闭合曲线,数值中间小四周大 |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
名称 | 山谷 | 鞍部 | 陡崖 |
景观图 | |||
等高线 示意图 | |||
判断 |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 两个山峰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 | 等高线重叠的部分 |
4、山脊、山谷的判读:山脊与山谷山脊与山谷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如下图)
(1)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相据等高线上的数值来判断)
(2)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相据等高线上的数值来判断)
(3)在山谷中才可能有河流。当等高线地形图上出现河流时此处便是山谷。
5、山峰与盆地:山峰与盆地等高线上的数值分布相反(如下图)。
(1)山峰:等高线数值中心大,四周小;表示中间高,四周低。
(2)盆地:等高线数值中心小,四周大;表示中间低,四周高。
6、等高线地形图上海拔的计算:
(1)位于等高线上的点海拔为等高线的数值,即h。(如:h丙=600米,h丁=300米)
(2)山顶海拔:假设数值最大的那条等高线海拔为M,等高距为d,则M<山顶海拔<M+d。(如:700<h甲<700+100)
(3)乙的高度:300<h乙<400
7、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建坝 | 水库坝址选择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 |
建路 | 铁路、公路应建在坡度平缓的地区,尽量避免跨越多条等高线。 |
翻山 | 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
农业 | 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发展林业。 |
露宿 | 不能选择在山谷,规避夜晚河水上涨。 |
迷路 | 沿溪流,到达平原、村庄,水源丰富。 |
漂流 | 等高线密集,坡陡流速快。 |
蹦极 | 选择有陡崖的地方 |
1、定义:在等高线地形图的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这种以一定次序的颜色、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势起伏状况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2、做法:用绿色→黄色→褐色的颜色渐变表示陆地上地势由低到高的变化,绿色表示平原,黄、褐等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表示雪山冰川;用浅蓝到深蓝的变化表示海水由浅到深的变化。
3、优点: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优点是醒目,有立体感。
1、定义: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2、优点: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3、绘制步骤:
(1)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确定剖面线;
(2)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
(3)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依次连接起来。
第四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考点梳理卷)-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本册综合一课一练,文件包含第四章中国的自然资源考点梳理卷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原卷版docx、第四章中国的自然资源考点梳理卷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卷(基础过关卷)-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 这是一份期末卷(基础过关卷)-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文件包含期末卷基础过关卷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原卷版docx、期末卷基础过关卷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卷(真题重组卷)-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 这是一份期中卷(真题重组卷)-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文件包含期中卷真题重组卷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原卷版docx、期中卷真题重组卷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