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语文园地一 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 0 次下载
- 5 搭石 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 0 次下载
- 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 0 次下载
- 8 冀中的地道战 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 0 次下载
- 习作:“漫画”老师 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 0 次下载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板书题目,快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浏览课文,整体把握,弄清脉络,概括段意,学习第一个故事,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要求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词语。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重点)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难点)4.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教学课时 两课时。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词语。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课件。一、激趣导入,板书题目1.同学们,我们是一个集体,应该团结一致。那么,同学之间不团结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讨论)看来,同学们都知道团结的重要性,那古人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文章。(板书:将相和)2.简介背景,揭示题目。(1)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这篇课文就和他们有关。(2)看到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内容呢? (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设计意图:用问题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简介背景”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揭示题目”有助于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内容。二、快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指导阅读方法。(1)明确本课所学习的阅读方法——连词成句地读。教师准备一些卡片,在卡片上写上一些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快速地读,从而体会“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2)教师提前准备好计时工具,记录学生运用“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默读课文的时间。(注意是把握课文内容、读懂课文的时间)(3)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出示课件2) ①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②蔺相如采用什么方法得以“完璧归赵”?③“渑池会面”中廉颇有没有去渑池?④“负荆请罪”之前蔺相如和廉颇有直接冲突吗?指名让学生回答。(4)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并派代表汇报。(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示课件3) ①遇到不懂的词语暂时忽略,不要回读。②连词成句地读,尽可能扩大视域。③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思考,阅读与理解同步进行。2.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出示课件4)召 臣 议 缺 宫 献 诺 典 抄 罪怯 拒 荆 璧 强 划 廉 抵 御辞 辱 擅 卿 削 袍(1)识记生字。形近字比较:璧—壁 廉—谦 袍—抱 组词识记:抵御 推辞 侮辱 擅长注意“诺”不要读成ruò。本课有“强、划、削”三个多音字,“强”有三个读音qiáng、qiǎng、jiàng,课文中组词为“强逼”,意思是“强迫、威逼”,读qiǎng;“划”有两个读音huá、huà,在文中读huà,是“分开”或“打算”的意思,在课文“划归”一词中是“分开”的意思;“削”有两个读音xiāo、xuē,在课文“削弱”一词中读xuē。(2)指导书写。“召”:上下结构,上半部分“刀”的撇要长,下半部分“口”要写得扁一些,撇要盖住“口”。“臣”:注意每一笔的笔顺,整体的笔顺是横、竖、横折、横、竖、竖折。“宫”:上下结构,两个“口”上小下大。“典”:上半部分的笔顺是竖、横折、横、竖、竖、横。“拒”:右半部分“巨”的笔顺是横、横折、横、竖折。“诺、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不要写成上下结构。3.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出示课件5)无价之宝 抵御 怒发冲冠 完璧归赵同心协力 负荆请罪三、浏览课文,整体把握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故事)四、弄清脉络,概括段意1.本文讲了几个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标题概括每个故事的内容。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出示课件6) 本文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第1~9自然段):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第10~14自然段):渑池会面。第三个故事(第15~17自然段):负荆请罪。五、学习第一个故事1.指名让学生朗读,弄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整理。(出示课件7)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学生讨论、交流、整理)(1)语言: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如果……如果……”说明蔺相如经过充分思考谨慎行事)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2)语言: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拿城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机智)(3)语言: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行动: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表现出蔺相如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4)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了和氏璧。蔺相如机智勇敢地和秦王做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赵王封为上大夫。(板书:完璧归赵)设计意图:把“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来体会人物性格”作为教学重点,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人物,理解主题,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课文的相关内容。例如,可以让学生补写秦王赞叹和氏璧时的神态、言行。六、布置作业1.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预习第二、三个故事。(出示课件8) (1)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2.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并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对这节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解战国历史的预习任务。2.出于表达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课文的相关内容,这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2.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课件。一、复习检查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是由哪几个故事组成的?2.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板书:机智勇敢)设计意图:既可以让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引出这节课要教授的内容。二、教师引导,进入新课1.学习第二个故事。(1)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板书:渑池会面)(出示课件10)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经过:蔺相如不畏强暴,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蔺相如再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卿。思考:秦王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讨论、交流、点拨:秦王让赵王鼓瑟实际上是在侮辱赵王,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让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不畏生死、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板书:不畏生死、机智勇敢)(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2.学习第三个故事。(1)默读第三个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板书:负荆请罪)(出示课件11) 起因:廉颇不服气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就得以晋升高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2)廉颇说自己立下许多战功,这是真的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是真的,从渑池会面时,秦王因为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而不敢伤害赵王这件事中可以知道廉颇说的是真的。(3)画出描写廉颇和蔺相如言行的句子。①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板书: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②廉颇的语言、行动,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廉颇的语言表现了他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廉颇的行动表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板书: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知错就改)(4)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爱国)(5)“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解释自己避着廉颇的一番话中有几层含义?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小结)①和秦王作比较,表明自己不害怕廉颇。②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因为有廉颇和自己。③将相不和会削弱赵国的力量。说明蔺相如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心胸宽广的人。设计意图:先把握内容,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3.学生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1)回顾前两个故事中描写蔺相如动作的语句与第三个故事中描写廉颇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蔺相如一“撞”、一“拼”,廉颇的一“脱”、一“背”都表现了他们令人敬佩的精神)(2)比较蔺相如对秦王和对廉颇的不同态度,体会蔺相如的精神。(3)以三个故事为线索,抓住关键情节,说说每个故事里的“将”和“相”分别做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不和,又是怎样由“不和”到“和”的?(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2) 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将 带兵至边境,做好抵御秦兵准备。由居功自傲转变为负荆请罪。相带璧换城;知道秦王无诚意,送璧回赵。立功,官至上大夫。以死相拼,让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国家尊严。又立功,官拜上卿。避免与廉颇见面,回车退避。与手下陈说利害。和以国家利益为重 三、回顾全文,归纳中心1.课文的三个故事叙述了谁和谁之间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2.贯串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3.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哪个是因,哪个是果?4.归纳中心。(出示课件13) 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将、相由“不和”到“和”,表现了他们二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四、总结、拓展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的言行(语言、神态、动作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布置作业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三个故事。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这篇文章的感想。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想抒发出来,能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表达感受。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快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来龙去脉。然后精读各个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联系全文的主要人物,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阅读,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将相和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6 将相和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