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海洋和陆地(考点梳理卷)-八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4823112/0-169452471172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章 世界的海洋和陆地(考点梳理卷)-八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4823112/0-169452471177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章 世界的海洋和陆地(考点梳理卷)-八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4823112/0-169452471180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章 世界的海洋和陆地(考点梳理卷)-八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4823112/1-169452471513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章 世界的海洋和陆地(考点梳理卷)-八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4823112/1-16945247151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章 世界的海洋和陆地(考点梳理卷)-八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4823112/1-169452471518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章 世界的海洋和陆地(考点梳理卷)-八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
展开八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
第一章 世界的海洋和陆地(考点梳理卷)
第一节 海洋和陆地的分布(课本P2-11页)
1、海陆面积的比例:
项目 | 陆地分布 | 海洋分布 |
比例 | 约占29% | 约占71% |
南、北半球 | 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 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
东、西半球 | 主要集中在东半球 | 主要集中在西半球 |
水、陆半球 | 主要集中在陆半球,占48% | 主要集中在水半球,占90%。 |
无论是什么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其中北极中心为北冰洋,南极中心为南极洲。 | ||
记忆口诀:陆地东北多,海洋永远广。 |
2、水半球和陆半球:
半球名称 | 海洋面积 | 陆地面积 | |
水半球 | 90% | 10% | |
陆半球 | 52% | 48% |
3、概念:
名称 | 概念 | |
大陆 | 面积广大的陆地 | |
岛屿 | 面积较小的陆地 | |
半岛 | 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 |
大洲 | 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 | |
洋 | 海洋的主体部 | |
海 | 海洋的边缘部分 | |
海峡 | 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
4、七大洲的特征:
亚洲 | 跨纬度最多,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
非洲 | 中部赤道穿过, 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
北美洲 | 最南部临近赤道,最北部在北极圈之内 |
南美洲 | 北部有赤道横穿,最南部接近南极圈 |
南极洲 | 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是跨经度最多的大洲, 也是唯一无人定居的大洲 |
欧洲 | 北、西、南三面环海,像一个大的半岛, 边缘破碎曲折, 多港湾 |
大洋洲 | 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 |
5、七大洲的面积和轮廓:记忆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6、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半球分布(主要分布)
| 北半球 | 非洲、亚洲、北美洲(全部)欧洲(全部) |
南半球 | 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全部) | |
东半球 | 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 | |
西半球 | 北美洲、南美洲 | |
赤道横穿 | 大洲 | 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
回归线穿过 | 北回归线 | 非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
南回归线 | 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 |
极圈穿过 | 北极圈 | 欧洲、亚洲、北美洲 |
南极圈 | 南极洲(几乎全部在南极圈内唯一无人定居的大洲) |
全部位于北半球大洲 | 北美洲、欧洲 | 全部位于南半球大洲 | 南极洲 |
全部位于东半球大洲 | 非洲 | 全部位于西半球大洲 | 南美洲 |
全部位于东半球大洲 | 非洲 | 全部位于西半球大洲 | 南美洲 |
赤道穿过的大洲 |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 赤道穿过的大陆 | 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
面积最大大洲 | 亚洲 | 面积最小大洲 | 大洋洲 |
亚洲与欧洲大陆合称 | 亚欧大陆 | 北美洲和南美洲合称 | 美洲 |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 | 南极洲(纬度最高),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内,终年严寒,唯一无人定居大洲 |
6、大洲分界线:
大洲 | 界线 |
北美洲与亚洲 | 白令海峡 |
北美洲与南美洲 | 巴拿马运河 |
亚洲与非洲 | 苏伊士运河 |
亚洲与欧洲 |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
欧洲与非洲 | 直布罗陀海峡 |
南美洲与南极洲 | 德雷克海峡 |
7、七大洲的特征:
亚洲 | 跨纬度最多,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
非洲 | 中部赤道穿过, 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
北美洲 | 最南部临近赤道,最北部在北极圈之内 |
南美洲 | 北部有赤道横穿,最南部接近南极圈 |
南极洲 | 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是跨经度最多的大洲, 也是唯一无人定居的大洲 |
欧洲 | 北、西、南三面环海,像一个大的半岛, 边缘破碎曲折, 多港湾 |
大洋洲 | 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 |
1、大洲地形特征:
大洲地形特征 | 有哪些地形类型,以那种地形类型为主。 |
各种地形类型主要分布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 |
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
2、世界七大洲的地形特征:
大洲 | 主要部分所在半球 | 地形特征 |
亚洲 | 东半球 | 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大,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
非洲 | 东半球 | 地形以高原为主,起伏和缓,平均海拔600米;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
北美洲 | 西半球 | 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
南美洲 | 西半球 | 地形西部以山地为主,东部平原与高原交错分布,地势西高东低 |
南极洲 | 跨东西半球 | 平均海拔最高,为2350米,大部分地区为冰雪覆盖 |
欧洲 | 东半球 | 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
大洋洲 | 东半球 | 地形为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
大陆架 | 是大陆边缘在海面以下的延伸部分,坡度平缓。一般水深0-200米,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 |
大陆坡 | 是大陆架以外到海底之间坡度较陡的过渡地带。一般水深200-3000米,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2%。 |
海底 | 是海洋底部的主题部分,一般水深3000-6000米,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0%。 |
大洋盆地 | 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它的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海沟(太平洋型大陆边缘)相邻。约占海洋总面积的45%。 |
大洋中脊 | 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 |
第二节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课本P12-19页)
1、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 | 实例 | 证据 |
海洋→陆地 | 喜马拉雅山 | 岩石中含有大量海洋生物的化石 |
陆地→海洋 | 台湾海峡 | 海底有古森林遗迹 |
2、海陆变迁的原因:
原因 | 实例 | |
地壳的变动 | 自然原因 | 如喜马拉雅山脉在上升,大西洋面积在扩大 |
海平面的升降 | 如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 | |
人类的活动 | 人为原因 | 如荷兰通过围海造陆来土地面积 |
3、海陆变迁的典型例证:
例证一:科学家在北美洲落基山脉上发现了大量的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生活在距今约2.4亿年~5.6亿年前的海洋中,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地面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 |
例证二: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古代海洋生物化石,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在几千万年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才成为了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 |
例证三:图瓦卢是位于太平洋中的岛国,最高海拔仅5米,从1993年至2012年的19年间,图瓦卢的海平面总共上升了9.15厘米。目前,岛上许多低洼地带已遭海水灌入,可居住面积越来越小,一些居民已开始迁往新西兰等国。 |
例证四:日本是一个地窄人稠的岛国,多年来通过填海的方式扩大陆地面积,说明人类活动可以使海洋变为陆地。 |
1、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内容是:大约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2、大陆漂移学说的相关证据:
证据 | 轮廓的相似性 | 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 生物的相似性 |
图片 | |||
解释 | 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 同时代的古老地层竟然恰好能连接到一起 | 说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后来才分开的。 |
3、其他证据:
①根据测量,大西洋在扩张,太平洋在收缩。 |
②红海在扩张,地中海在收缩。 |
③人造地球卫星的精密测量表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靠近。 |
④南极大陆发现了煤炭。 |
1、全球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其分布:
1、大陆漂移的动力: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熔融物质从大洋中部的裂缝中喷发出来,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推移)。 |
2、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20世纪60年代,地质学家在研究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 |
3、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可分为六大板块, 它们是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每个板块在地幔上漂移运动,就像木板在水面上漂浮移动一样。 (2)正是板块的运动使得陆地与海洋的相对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 (3)板块运动特点: ①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多火山、地震。 ②六大板块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有陆地也有海洋。 ③印度洋板块包括澳大利亚大陆、亚洲的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 ④张裂拉伸的作用下形成裂谷或海洋;在碰撞挤压的作用下形成山脉或岛弧。 ⑤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喜马拉雅山脉 |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
安第斯山脉 |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
阿尔卑斯山脉 |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
落基山脉 |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
日本和台湾多地震 |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碰撞挤压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
四川地区多地震 | 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碰撞挤压处。 |
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 由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不断碰撞挤压;红海面积不断扩大主要是由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拉伸。 |
马来群岛 |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处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
红海扩张 |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地带 |
东非大裂谷 |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拉伸而成 |
英国地震少 | 英国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