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七年级【核心考点突破】精选培优卷
- 培优专题07 设元的五种技巧-【核心考点突破】2022-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精选专题培优讲与练(人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 培优专题08 巧用一元一次方程选择方案-【核心考点突破】2022-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精选专题培优讲与练(人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 培优专题09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核心考点突破】2022-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精选专题培优讲与练(人教版) 试卷 1 次下载
- 培优专题10 线段和角的计算-【核心考点突破】2022-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精选专题培优讲与练(人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 培优专题12 角中的动点问题-【核心考点突破】2022-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精选专题培优讲与练(人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培优专题11 线段的动点问题-【核心考点突破】2022-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精选专题培优讲与练(人教版)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本册综合复习练习题,文件包含七年级数学上册培优专题11线段的动点问题-原卷版docx、七年级数学上册培优专题11线段的动点问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培优专题11 线段的动点问题
【专题精讲】
1.总体来讲,解决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分为两步:
(1)用未知数表示动点;
(2)结合数轴,列方程.
2.具体来讲,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表示动点:用未知数表示动点,常常把运动时间设为t,把握动点的出发点,运动方向和运
动速度,这三个条件,例如:
点A从表示1的点M出发,向右运动,速度是3个单位长度每秒,则动点A表示为:1 +3t; .
点B从表示-2的点N出发,向左运动,速度是2个单位长度每秒,则动点B表示为:-2-2t;
(2)求中点:利用中点公式即可;
(3)求距离:数轴上,表示两点的距离常常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例如,上题动点A和B
之间的距离是:(1 +3t)-( -2-2t) =5t+3;
(4)列方程:常见等量关系:一是行程中的相遇追及问题,二是线段间的和差倍分关系;
(5)易错点:注意动点问题的分类讨论.
类型一:线段动点与线段求值问题
1.(2022·山东青岛·期末)如图,动点B在线段AD上,沿以2cm/s的速度往返运动1次,C是线段BD的中点,,设点B的运动时间为t秒.
(1)当时,
①________cm;
②求线段CD的长度.
(2)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运动过程中线段AB的长度.
【答案】(1)①;②
(2)或
【分析】(1)①根据速度乘以时间等于路程,可得答案; ②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BD的长,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答案;
(2)根据速度乘以时间等于路程,及线段的和差,可得AB的长.
(1)
解:①当时,;
故答案为:4
②∵,,
∴.
∵C是线段BD的中点,
∴.
(2)
解:∵B是线段AD上一动点,沿以2m/s的速度往返运动,
∴当点B沿点A→D运动时,
点B沿点D→A运动时,
∴综上所述,()或()
【点睛】本题考查两点间的距离,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及线段的和差得出AB与BD的关系是解题关键.
2.(2022·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如图,P是线段AB上一点,AB=18cm,C,D两动点分别从点P,B同时出发沿射线BA向左运动,到达点A处即停止运动.
(1)若点C,D的速度分别是1cm/s,2cm/s.
①当动点C,D运动了2s,且点D仍在线段PB上时,AC+PD=_________cm;
②若点C到达AP中点时,点D也刚好到达BP的中点,则AP∶PB=_________;
(2)若动点C,D的速度分别是1cm/s,3cm/s,点C,D在运动时,总有PD=3AC,求AP的长度.
【答案】(1)①;②
(2)
【分析】(1)①先计算BD,PC的长度,再计算AC+PD;
②设运动时间为:秒,则,利用中点的性质表达出:,即可得出答案;
(2)依题意得出,,再由和,即可得出AP的长度.
(1)
①依题意得:,
∴,
故答案为:;
②设运动时间为秒,则
∵当点C到达AP中点时,点D也刚好到达BP的中点,
∴
∴
故答案为:;
(2)
设运动时间为秒,则,
∴,
∵,
∴,
∵
∴
∴.
【点睛】此题考查了与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线段的和与差,中点的性质,掌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3.(2022·广东江门·七年级期末)如图,已知长方形ABCD的长米,宽米,x,y满足,一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米的速度沿着运动,另一动点Q从B出发以每秒2米的速度沿运动,P,Q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时,求的面积;
(3)当P,Q都在DC上,且PQ距离为1时,求t的值
【答案】(1)5,4
(2)平方米
(3)
【分析】(1)根据绝对值和乘方的非负性,即可求解;
(2)根据题意得:当t=4.5时,点P在CD上,DP=0.5米,点Q刚好到达点D处,可得米,再由,即可求解;
(3)当P,Q都在DC上,可得,然后分两种情况讨论:当P左Q右时,当Q左P右时,即可求解.
(1)解∶∵,∴,∴x=5,y=4,故答案为:5,4;
(2)解:当t=4.5时,P走过的路程为4.5米,此时点P在CD上,DP=0.5米,Q走过的路程为9米,刚好到达点D处,∴米,∴平方米;
(3)解:点P在DC上,,点Q在DC上,,∴,当P左Q右时,,,∴,∴,解得:当Q左P右时,,,∴,∴,解得,不符题意,舍去.综上,满足题意的.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动点问题,涉及绝对值和平方式的非负性,三角形面积的求解,解题的关键是关键题意用时间t表示出线段长度,列式求出t的值.
4.(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如图1,已知线段,点M是线段上一点,点C在线段上,点D在线段上,C、D两点分别从M、B出发以的速度沿直线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其中a、b满足条件:.
(1)直接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当点C、D运动了,求的值;
(3)如图2,若,点N是直线上一点,且,求与的数量关系.
【答案】(1)1,3
(2)8cm
(3)或
【分析】(1)根据绝对值的非负性得出a-1=0,b-3=0,求解即可;
(2)当C、D运动时,,,结合图形求解即可;
(3)分两种情况:当点N在线段上时;当点N在线段的延长线上时;利用线段间的数量关系求解即可.
(1)
解:∵|a−1|+|b−3|=0
∴a-1=0,b-3=0,
∴a=1,b=3,
故答案为:1;3;
(2)
当C、D运动时,,,
∴.
(3)
当点N在线段上时,
∵,
又∵,
∴,
∴.
当点N在线段的延长线上时,
∵,
又∵,
∴.
综上所述,或.
【点睛】题目主要考查绝对值的非负性及点的运动,线段间的数量关系等,理解题意,根据图象得出线段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关键.
类型二:线段动点与判断说理问题
5.(2022·陕西咸阳·七年级期末)线段AB=16,C,D是线段AB上的两个动点(点C在点D的左侧),且CD=2,E为BC的中点.
(1)如图1,当AC=4时,求DE的长.
(2)如图2,F为AD的中点.点C,D在线段AB上移动的过程中,线段EF的长度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会,请说明理由;若不会,请求出EF的长.
【答案】(1)
(2)
【分析】(1)首先根据题意求出BC的长度,然后由E为BC的中点求出BE的长度,最后即可求出DE的长;
(2)由题意可得,由F为AD的中点和E为BC的中点表示出,代入,即可求出EF长.
(1)
∵AB=16,CD=2,AC=4,
∴,,
∵E为BC的中点,
∴,
∴;
(2)
线段EF的长度不会发生变化,,
∵AB=16,CD=2,
∴,
∵F为AD的中点,E为BC的中点,
∴,
∴.
【点睛】此题考查了线段的和差计算以及有关线段中点的计算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目中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6.(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如图,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已知,点M、N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向点C运动.当其中一动点到达C点时,M、N同时停止运动.已知点M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N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t秒.
(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线段的长度为________;
(2)当t为何值时,M、N两点重合?
(3)若点Р为中点,点Q为中点.问:是否存在时间t,使长度为5?若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2t
(2)20
(3)30或50
【分析】(1)由点M的速度为2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题意可得出,当M、N两点重合时,根据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可列出关于t的等式,解出t即可;
(3)根据题意可得:,,且.由此可求出.再根据或,即可列出关于t的等式,解出t即可.
(1)
∵点M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
∴.
故答案为:;
(2)
根据题意可知.
当M、N两点重合时,有,
解得:.
故t为20时,M、N两点重合;
(3)
根据题意可得:,,且.
∴.
∴或,
即或
解得:或.
故存在时间t,使长度为5,此时t的值为30或50.
【点睛】本题考查与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线段的和与差,与线段中点有关的计算以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根据题意找到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列出等式是解题关键.
7.(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如图1,线段AB长为24个单位长度,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AB运动,M为AP的中点,设P的运动时间为x秒.
(1)P在线段AB上运动,当时,求x的值.
(2)当P在线段AB上运动时,求的值.
(3)如图2,当P在AB延长线上运动时,N为BP的中点,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不变,求出MN的长度.如变化,请说明理由.
【答案】(1);
(2)为定值24;
(3).
【分析】(1)根据PB=2AM建立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即可;
(2)将BM=24-x,PB=24-2x代入2BM-BP后,化简即可得出结论;
(3)利用,,,,再根据MN=PM-PN即可求解.
(1)
解:∵M是线段AP的中点,∴,
,
∵,
∴,
解得.
(2)
解:∵,,,
∴,
即为定值24.
(3)
解:当P在AB延长线上运动时,点P在B点的右侧.
∵,,,,
∴,
所以MN的长度无变化是定值.
【点睛】本题是动点问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答的关键是用含时间x的式子表示出各线段的长度.
8.(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如图,线段AB=5cm,AC:CB=3:2,点P以0.5cm/s的速度从点A沿线段AC向点C运动;同时点Q以1cm/s从点C出发,在线段CB上做来回往返运动(即沿C→B→C→B→…运动),当点P运动到点C时,点P、Q都停止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
(1)当t=1时,PQ= cm;
(2)当t为何值时,点C为线段PQ的中点?
(3)若点M是线段CQ的中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时间段,使PM的长度保持不变?如果存在,求出PM的长度;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2.5
(2)t为2或时,点C为线段PQ的中点
(3)存在,PM的长度为3cm或1cm,理由见解析
【分析】(1)根据题意可求出AC的长,AP和CQ的长,再由即可求出PQ的长;
(2)由题意可得出t的取值范围,再根据点C在线段CB上做来回往返运动,可分类讨论①当Q由C往B第一次运动时,即时,分别用t表示出CP和CQ的长度,再根据中点的性质,列出等式,求出t的值即可;②当Q由B往C点第一次返回时,即时,同理求出t的值即可;③当Q由C往B第二次运动时,即时,同理求出t的值即可.最后舍去不合题意的t的值即可.
(3)同理(2)可分类讨论①当Q由C往B第一次运动时,即时,分别用t表示出CP和CM的长度,再根据,求出即可;②当Q由B往C点第一次返回时,即时,同理求出即可;③当Q由C往B第二次运动时,即时,同理求出即可.最后根据判断所求PM的代数式中是否含t即可判断.
(1)
解:当时,
∵
∴,
∴.
故答案为:2.5.
(2)
∵点P运动到点C时,点P、Q都停止运动,
∴.
∵
∴.
①当Q由C往B第一次运动时,即时,
此时,,
∴,
∵点C为线段PQ的中点,
∴,即,
解得:;
②当Q由B往C点第一次返回时,即时,
此时,,
∴,
解得:,不符合题意舍;
③当Q由C往B第二次运动时,即时,
此时,,
∴,
解得:;
综上可知,t为2或时,点C为线段PQ的中点;
(3)
根据(2)可知.
∵点M是线段CQ的中点,
∴.
①当Q由C往B第一次运动时,即时,
此时,.
∵,
∴,
∴此时PM为定值,长度为3cm,符合题意.
②当Q由B往C点第一次返回时,即时,
此时,,
∴,
∴此时PM的长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符合题意;
③当Q由C往B第二次运动时,即时,
此时,,
∴,
∴此时PM为定值,长度为1cm,符合题意.
综上可知PM的长度为3cm或1cm.
【点睛】本题考查线段的和与差,线段的中点的性质,与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类型三:线段动点与存在性问题
9.(2021·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七年级期末)已知有理数a,b,c在数轴上对应的点从左到右顺次为A,B,C,其中b是最小的正整数,a在最大的负整数左侧1个单位长度,BC=2AB.
(1)填空:a= ,b= ,c=
(2)点D从点A开始,点E从点B开始, 点F从点C开始,分别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1个单位长度、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向左运动,点F追上点D时停止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试问:
①当三点开始运动以后,t为何值时,这三个点中恰好有一点为另外两点的中点?
②F在追上E点前,是否存在常数k,使得的值与它们的运动时间无关,为定值.若存在,请求出k和这个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2,1,7;(2)①t=1或t=;②k=-1
【分析】(1)根据有理数的性质,A、B、C三点位置,数轴上两点的距公式及点的平移规律回答即可;
(2)①分E是DF的中点和点F是DE的中点两种情况计论;
②先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由3+3k=0求出k问题即可求解
【详解】解:(1)∵最小正数为1.最大的负整数为小-1,a在最大的负整数左侧1个单位长度
∴点A表示的数a为-1-1=-2,点B表示的数b为1,
∴AB=1-(-2)=3
∵,
∴点C表示的数为c=1+6=7,
故答案为:-2,1,7;
(2)①依题意,点F的运动距离为4t,点D、E运动的距离为t,
∴点D、E、F分别表示的数为-2-t,1-t, 7-4t,
当点F追上点D时,必将超过点B,
∴存在两种情况,即DE=EF和DF=EF,
如图,当DE=EF,即E为DF的中点时,
,
解得,t=1,
如图,当EF=DF,即F为DE中点时,
,
解得t=,
综上所述,当t=1秒和t=时,满足题意.
②存在,理由:
点D、E、F分别表示的数为-2-t,1-t,7-4t,
如图,F在追上E点前, ,,
,
当与t无关时,需满足3+3k=0,
即k=-1时,满足条件.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有理数的性质,数轴上点与数的对应关系及两点的距离,点的平移及线段的中点及分类讨论思想,正确理解点的运动与点的平移的关系是解本题的关键.
10.(2021·河北唐山·七年级期中)如图,已知线段AB,按下列要求完成画图和计算:
(1)延长线段AB到点C,使BC=3AB(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2)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D为线段BC的中点,且AB=2,求线段AD的长度;
(3)在以上的条件下,若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C移动,到点C时停止.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是否存在某时刻t,使得PB=PA﹣PC?若存在,求出时间t: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详见解析;(2)5;(3)时间t为2.
【分析】(1)延长线段AB到点C,使BC=3AB即可;
(2)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D为线段BC的中点,且AB=2,即可求线段AD的长度;
(3)在以上的条件下,若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C移动,到点C时停止.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是否存在某时刻t,使得PB=PA﹣PC?即可求出时间t.
【详解】解:(1)如图所示:延长线段AB到点C,使BC=3AB;
(2)∵AB=2,
∴BC=3AB=6,
∴AC=AB+BC=8,
∵点D为线段BC的中点,
∴BD=BC=3,
∴AD=AB+BD=5.
答:线段AD的长度为5;
(3)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C移动,到点C时停止.
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
则PB=|t﹣2|,PA=t,PC=8﹣t,
PB=PA﹣PC
即|t﹣2|=t﹣(8﹣t)
解得t=2或(舍去).
答:时间t为2.
【点睛】本题考查作图-基本作图、两点间的距离,掌握尺规作图的方法和各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1.(2019·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如图,点O为原点,A、B为数轴上两点,AB=15,且OA:OB=2:1,点P从点B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
(1)A、B对应的数分别为 、 ;
(2)当点P运动时,分别取BP的中点E,AO的中点F,请画图,并求出的值;
(3)若当点P开始运动时,点A、B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和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同时向右运动,是否存在常数m,使得3AP+2OP﹣mBP为定值?若存在,请求出m的值以及这个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10、5;(2)画图见解析;=2;(3)当m=14时,为定值55.
【分析】(1)根据AB=15,且OA:OB=2:1可直接求出OA,OB的长度,从而求出A、B对应的数;
(2)根据题意画图即可,然后将分别用表示出来即可求出比值.
(3)分别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出AP,OP,BP,即可判断是否存在m值使3AP+2OP﹣mBP为定值
【详解】(1)∵AB=15,OA:OB=2:1
∴AO=10,BO=5
∴A点对应数为﹣10,B点对应数为5,
故答案为:﹣10、5.
(2)画图如下:
∵点E、F分别为BP、AO的中点
∴OF=AO,BE=BP
∴EF=OF+OB+BE=AO+OB+BP
(3)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点P对应的数:5+4t;点A对应的数:﹣10+2t;点B对应的数:5+5t;
∴AP=5+4t﹣(﹣10+2t)=2t+15;OP=5+4t;BP=t.
∴3AP+2OP﹣mBP=3(2t+15)+2(5+4t)﹣mt=(14﹣m)t+55.
∴当m=14时,3AP+2OP﹣mBP为定值55.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线段的和与差,以及数轴上的点与线段长度之间的转化,能够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出AP,OP,BP是解题的关键.
12.(2019·福建·莆田哲理中学七年级期末)如图,线段AB=24,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AB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t>0),点M为AP的中点.
(1)当点P在线段AB上运动时.当t为多少时,AM=6.
(2)当点P在AB延长线上运动时,点N为BP的中点,求出线段MN的长度.
(3)在P点的运动过程中,点N为BP的中点,是否存在这样的t的值,使M、N、B三点中的一个点是以其余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若有,请求出t的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答案】(1)t=6;(2)12;(3)当t=18时,M是线段AP的中点;当t=36时,M为BN的中点,理由见解析.
【分析】(1)根据AM=AP即可求解;
(2)由M是线段AP的中点,可求PM=AP=t,由N是线段BP的中点,可求PN=BP=t-12,把二者相加即可求出MN的值;
(3)分N为BP的中点,B为MN的中点,M为BN的中点三种情况讨论求解.
【详解】解:(1)∵M是线段AP的中点,
∴AM=AP=t,
∵AM=6,
∴t=6;
(2)点P在AB延长线上运动时,
∵M是线段AP的中点,
∴PM=AP=t,
∵N是线段BP的中点,
∴PN=BP=(2t-24)=t-12.
∴MN=t-(t-12)=12.
(3) 当0<t≤12,
∵N为BP的中点,
∴此时不符合题意;
当12<t≤48,B为MN的中点时,
∵N为BP的中点时,
∴BN=PN=PB=t-12,
∵M是线段AP的中点,
∴AM=PM=AP=t,
∴BM=24-t,
∴24-t=t-12,
∴t=18;
当t>48,M为BN的中点时,
由题意得:
BN=NP=t-12,AM=PM=t,
∴BM=t-24,MN=t-(t-12)=12,
∴t-24=12,
∴t=36.
∴当t=18时,M是线段AP的中点;当t=36时,M为BN的中点.
【点睛】本题是动点问题,解题时首先要画出图形,用t表示出相应线段的长,再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解题时要按照点的不同位置进行分类讨论,避免漏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4.3 角4.3.1 角同步训练题,文件包含七年级数学上册培优专题12角中的动点问题-原卷版docx、七年级数学上册培优专题12角中的动点问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1 角课后测评,文件包含七年级数学上册培优专题10线段和角的计算-原卷版docx、七年级数学上册培优专题10线段和角的计算-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2 数轴同步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七年级数学上册培优专题09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原卷版docx、七年级数学上册培优专题09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