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课堂互动探究案1种群及其动态课件
展开知识点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1)研究方法:建构 模型。(2)一般步骤:
2.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
知识点三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的种类:主要包括 等。(2)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 也是重要原因。
2.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1)种内关系:随种群数量增长, 加剧,会影响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2)种间关系① 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②作为宿主的动物被寄生虫寄生,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也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3.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1)密度制约因素: 和 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2)非密度制约因素: 等气候因素以及 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
4.种群研究的应用(1)K值与K/2值的分析
(2)K值与K/2值的应用
基能过关——问题化一、判一判(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1.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选择性必修2 P2正文)(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选择性必修2 P3正文)( )3.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 )4.可用每平方米草坪上杂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密度。(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 )
5.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 )6.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 )7.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样方的大小以1 m2的正方形为宜。(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 )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1.种群的“J”形增长曲线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λ为时间。(选择性必修2 P9正文)( )2.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2值。(选择性必修2 P9正文)( )3.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提高环境容纳量。(选择性必修2 P9正文)( )4.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选择性必修2 P14正文)( )5.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选择性必修2 P16正文)( )
(三)探究·实践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酵母菌需要用半固体培养基培养。(选择性必修2 P11探究·实践)( )2.对酵母菌计数用逐个计数法。(选择性必修2 P11探究·实践)( )3.吸取酵母菌菌液时,吸取上层液体即可。(选择性必修2 P11探究·实践)( )4.培养液渗入计数室后,需稍待片刻,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才能进行计数。(选择性必修2 P11探究·实践)( )
二、连一连各年龄结构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三、议一议【教材易漏拾遗】1.[选择性必修2 P4“与社会的联系”发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持续升高,严重偏离人口性别比例的正常值。请思考:性别比例是如何影响种群密度的?
提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2.[选择性必修2 P3“标记重捕法”发掘]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 hm2,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鼠15只。(1)这个种群中的鼠的种群密度大约是 只/hm2。(2)若捕捉后该鼠不易再被捕捉,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会 (填“偏高”或“偏低”),理由是什么?
3.[选择性必修2 P8、P9正文拓展]下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据图分析:(1)图中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2)曲线a、b哪个更符合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3)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1)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始终存在环境阻力。(2)b曲线更符合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3)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4.[选择性必修2 P10“思考·讨论”发掘](1)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2)对于鼠、蚊虫等有害生物的控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提示:(1)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存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地面硬化,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
5.[选择性必修2 P17“思维训练”发掘]据循环因果关系分析下列生物学过程的因果循环性。(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2)猎物和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
考点一 种群的概念、特征及关系 任务1 完善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1)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__,从而_____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________,从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任务2 比较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
1.种群数量变化特殊实例及分析(1)城市人口的剧增——主要由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2)人口的增长——由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是仅由出生率高造成的。(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人口增长率下降。(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2.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1)年龄结构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结构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
3.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
(3)柱形图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考向一 种群密度及数量调查1.[经典高考]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解析:估算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2023·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考向三 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3.[2023·福州调研]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并非总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正确;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C错误;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种群密度不一定会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D正确。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任务1 “J”形曲线分析(1)条件:________。(2)公式:Nt=N0λt(3)曲线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_____连续增长。
任务2 “S”形曲线分析(1)条件:__________。(2)定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3)曲线特点(4)K值:又称________,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________。
任务3 完成“J”形增长和“S”形增长的比较(曲线图见图文智连)
任务4 讨论模型构建的应用(1)K值的应用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_____K值。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存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____K值。(2)对K/2值的应用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__________的原则。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其达______值处(若达_____值,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任务5 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及影响因素(1)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包括_____、波动、稳定和_____等。(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①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如种内竞争)和_____关系(如种间竞争、捕食、寄生等)。②自然因素:气候、_____、火灾、地震等。③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________等。
1.K值的易误点解读(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值。
2.(1)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个体数。
(2)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考向一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析1.[2023·河北唐山路北区高三入学检测]下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高B.a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c点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c点时种群数量未达到K值,其增长速率与a点相同D.若该种群为某海洋鱼类,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
2.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由图看出,该地东亚飞蝗种群初始阶段种群增长曲线为“S”形。在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了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A正确;a~b段种群增长率越来越小,但种群密度不断增加,二者不呈正相关,B错误;性引诱剂可以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用于防治害虫,C正确;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使其灭绝,也不使其成灾,有利于维持食物网的稳定,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考向二 环境容纳量相关知识考查3.[经典高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A错误;环境条件若发生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而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正确;种群在理想条件下为“J”形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错误;自然条件下,冬季植食性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D错误。
考向三 种群变化规律的应用4.[2023·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下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是a时期引入的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防治鼠害,在a时间点引入某种生物不是最合适的时期B.生物防治既能控制鼠害虫害,又能保护生物多样性C.图中DE段鼠群的数量即是鼠群最小的K值D.引入的生物与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解析:防治鼠害最好是在K/2前采取合适措施,显然,在a时间点引入某种生物不是最合适的时期,A正确;由图可知,a时刻引入某种动物后,能使田鼠数量控制到一定程度且不会使其灭绝,B正确;由题图可知,田鼠种群有两个K值,图中DE段鼠群的数量是鼠群最大的K值,C错误;由图可知,a时刻引入某种动物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引入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又下降,引入动物种群数量下降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又增加,可见引入动物与鼠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捕食关系,D正确。
5.为了研究大气污染对葫芦藓的影响,从某化工厂到居民区每隔80米距离依次设置4个监测点,另在空气清洁的采集地设置了第5号监测点。实验共统计五次,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结果可通过标记重捕法获得B.除5号外,其他各监测点的葫芦藓均呈“J”形增长C.该实验设置的自变量是污染物作用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D.该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死亡数量的增加,各监测点的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
解析:葫芦藓属于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A错误;“J”形增长曲线是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数量变化规律,而监测点的环境显然不属于理想条件,B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即污染物作用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C正确;题中未给出出生率数据,自然增长率无法判断,D错误。
等级考必考教材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任务1 完善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的影响。(2)在____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形增长;在____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形增长。
成分、空间、pH、温度等
任务3 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1)血细胞计数板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如图B所示);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如图C所示)。但无论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个大方格都有16×25=400个小方格。
规避与该探究实验有关的5个失分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考向一 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分析1.[2023·长沙调研]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C.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解析: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实验误差;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也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考向二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处理2.[2023·泉州联考]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B.实验中被甲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C.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D.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解析: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A错误;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实验中被甲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B正确;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 mm,C错误;酵母菌的繁殖需要氧气,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D错误。
考向三 酵母菌计数实验的综合考查3.[海南卷]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________最丰富。(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__________。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点即可)。(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解析:(1)由于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 ℃左右。(2)据图分析可知,a曲线的酵母菌培养液更换的时间间隔最短,营养物质最丰富,所以其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3)曲线d为对照组,应该不换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限制因素有: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4)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长句应答必备]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以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3.“J”形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4.“S”形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等级选考研考向]1.[2023·浙江1月]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些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外激素诱杀
解析:对比两次调查结果可知,与第1次调查结果相比,第2次调查结果显示,数量明显减少的是雄性生殖期的昆虫,推测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是被性外激素诱杀,D符合题意。
2.[2022·海南卷]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解析:由图可知,岛屿距离大陆越近,物种迁入率越高,岛屿面积越小,物种灭亡率越高。面积相同时,S1
解析:根据题图分析,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增长型种群,A错误;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周限增长率为1.247(t+1年与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J”形,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很难被去除,B正确;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降低,食物链变少,C错误;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进入新疆后,从周增长率来看,其种群增长能力强,在与当地的鼠类竞争中占优势,种群增长率高于当地鼠类,D错误。
4.[2022·山东卷]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 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A. 2×104条 B. 4×104条C. 6×104条 D. 8×104条
解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 000/x=950/(x-1 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
5.[2022·浙江1月]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解析:据题干可知,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推测它停止扩散的原因是受环境中水资源的影响,A错误;沙蝗种群的数量呈非周期波动,B正确;据题中信息不能得出C项所述内容,C错误;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
6.[2022·浙江1月]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
解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虽然图中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与常规不同,但仍能构成种群,A不合理;由图可知,该种群中的个体存活时间不超过10周龄,且雌、雄个体的存活时间和生殖期长短均不相同,推测该种群可能是存活时间较短且雌、雄个体差异相对较大的昆虫种群,而非果树种群,B合理、C不合理;由图可知,同周龄的生殖期的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数量相当,且雄性个体生殖后期出现较早,说明这可能是该生物本身就有的差异,并不是性引诱剂诱杀的结果,D不合理。
7.[2022·山东卷] 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解析: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B正确;由图可知,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小于亲体数量,种群数量将下降,C错误;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国考真题研规律]8.[2022·全国甲卷]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A.甲、丙、乙 B.乙、甲、丙C.丙、甲、乙 D.丙、乙、甲
解析: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由于鱼苗在此期间没有进行繁殖,且鱼苗之间存在种内斗争、鱼苗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同时鱼苗需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因此该鱼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丙曲线符合;投放初始时鱼苗的个体重量小,随着鱼苗的生长,个体重量逐渐增加,达到该种鱼的最大重量后可保持相对稳定,乙曲线符合;投放初始时鱼苗的个体重量小,种群总重量也小,随着鱼苗的生长,种群总重量逐渐增加,但由于空间、资源等有限,后期会不断有鱼死亡,因此种群总重量逐渐减小,甲曲线符合,D正确。
9.[2022·全国乙卷]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3)与标志(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点即可)。
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且一致;样方数量适宜
对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生物技术与工程课堂互动探究案5胚胎工程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生物技术与工程课堂互动探究案5胚胎工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自主预习案,素能目标★考向导航,早期胚胎发育,胚胎早期发育,有丝分裂,各种组织,胎膜和胎盘,超数排卵,桑葚胚或囊胚,课堂互动探究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课堂互动探究案2群落及其演替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课堂互动探究案2群落及其演替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自主预习案,素能目标★考向导航,群落的种间关系,课堂互动探究案,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彻底消灭,土壤条件,人类活动,弃耕农田,地形和环境情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课堂互动探究案1酶与ATP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课堂互动探究案1酶与ATP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自主预习案,课堂互动探究案,素能目标★考向导航,促进过氧化氢,过氧化氢酶,燃烧猛烈,2变量分析,产生气泡数目多少,新鲜程度,蛋白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