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1章机体的内环境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课后习题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2章机体稳态的神经调节第二节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课后习题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1章机体的内环境第一节内环境的稳态课后习题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2章机体稳态的神经调节第三节神经冲动的传递课后习题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2章机体稳态的神经调节第五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课后习题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2章机体稳态的神经调节测评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第2章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足球比赛中,球员踢球瞬间,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 )。
A.静息电位
B.局部电流
C.突触传导
D.反射弧
答案:B
2.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据图2-1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2-1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答案:C
解析: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项正确。由题图可知,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项正确。从a到d缺少效应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项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说明在a和d之间有神经冲动的传递,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项正确。
3.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后,使该突触后膜上的Cl-通道开启,Cl-进入细胞内,如图2-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2-2
A.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B.突触后膜两侧电位差保持不变
C.突触后膜不会引起动作电位
D.突触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C
解析: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属于胞吐,A项错误。Cl-进入细胞内会使膜两侧电位差增大,B项错误。突触后膜电位仍表现为外正内负,D项错误。
4.图2-3是突触的局部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2-3
A.②和①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B.兴奋只能由③传递到④,而不能反过来传递
C.⑤内的液体是组织液
D.⑥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答案:B
解析:兴奋只能由④(突触前膜)传递到③(突触后膜),而不能反过来传递。
5.图2-4为人体神经系统某部位两个相邻神经元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2-4
A.为了研究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浓度对神经冲动传递速度的影响,将轴突中原有的突触小泡除去可以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
B.在b点和c点各放置一个电极,并将这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流计上,分别刺激a点和d点,电流计指针均发生偏转
C.图中①为细胞体,②为线粒体,③为突触前膜,④为突触后膜
D.突触前膜将神经递质释放到外部环境中,然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答案:A
解析:c、d两点之间存在突触,神经冲动只能由c侧传递到d侧,所以刺激d点,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B项错误。题图中①为细胞核,C项错误。突触前膜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D项错误。
6.图2-5为质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6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2-5
图2-6
A.图2-5中Ⅰ侧为质膜外侧,Ⅱ侧为质膜内侧
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质膜与图2-5中的A密切相关
C.图2-6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E释放C物质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D.图2-6中C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一定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A
解析:糖蛋白分布在质膜的外侧,故Ⅰ侧为质膜外侧,Ⅱ侧为质膜内侧,A项正确。脂质分子优先通过质膜与质膜中的磷脂分子有关,B项错误。题图2-6中,E为突触前膜,F为突触后膜,C物质为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为胞吐,C项错误。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故突触后膜电位不一定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D项错误。
7.将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图2-7为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2-7
注 图中黑色区域为兴奋部位,灰色阴影区域为损伤部位。
A.兴奋传到b点时电流计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B.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为负电位
C.兴奋的产生与质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A
解析:在a点左侧给予刺激时,a点先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电位由正变为负,当传至b点时,a点又恢复为正电位,而此时c点仍为负电位,故兴奋传到b点时电流计的指针将向右侧偏转;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外(a、c两点)为正电位,指针应不偏转,但从图中可以看出,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指针向右侧偏转,由此推测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为负电位;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质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大量内流;根据刺激前后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可推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8.光线进入小鼠眼球刺激视网膜后,产生的信号通过图2-8所示过程传至高级中枢,产生视觉。下列关于信号产生及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图2-8
A.光刺激感受器,感受器会产生电信号
B.信号传递过程中有电信号与化学信号之间的转换
C.产生视觉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D.图中视觉的产生过程属于反射
答案:D
解析:感受器接受光刺激并将刺激信息转变成电信号,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A项正确。在突触部位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项正确。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产生视觉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C项正确。题图中视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所以不属于反射,D项错误。
9.图2-9表示突触,图2-10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2-9
图2-10
A.图2-9中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图2-9中a处释放的神经递质都能使b处产生如图2-10所示的电位变化
C.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液体环境中,图2-10所示膜电位最高值会低于+40 mV
D.若神经纤维处于图2-10中②对应状态时,N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
答案:C
解析:题图2-9中a处为突触前膜,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项错误。b处为突触后膜,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项错误。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液体环境中,会导致动作电位峰值(+40mV)下降,或动作电位不能产生,C项正确。若神经纤维处于题图2-10中②对应状态时,Na+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细胞,D项错误。
10.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的屈肌反射活动。图2-11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图2-11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实验目的是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故设计实验时应分别在神经细胞间即突触处(C处)及神经纤维上(A处)放置药物,然后刺激B,在药物放置点之后检测有无效应(肌肉是否收缩)。
11.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此过程需要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的共同参与
B.该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
C.食物引起味觉和脚步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相同的反射
D.此过程中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C
解析:食物引起味觉不属于反射。
12.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可以不通过脊髓来调控人的躯体感觉和运动功能
B.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与其他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
C.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D.若某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组成,则这两个神经元为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答案:C
解析:大脑可以不通过脊髓来调控人的躯体感觉功能,但是必须通过脊髓来调控人的运动功能,A项错误。感觉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与其他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而运动神经元一般与肌肉或者腺体之间形成突触,B项错误。若某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组成,则这两个神经元为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D项错误。
13.下列关于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
B.小脑能协调大脑皮层发起的随意运动
C.小脑和脑干中不存在控制躯体运动的高级神经中枢
D.脊髓中的低级神经中枢直接或间接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答案:C
解析: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中均存在调节躯体运动的神经中枢,而且脊髓中的低级神经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14.下列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协同调节有关的现象是( )。
A.膝跳反射
B.针刺皮肤产生痛觉
C.被护士针刺取血时不缩手
D.受寒冷刺激不由自主地打寒战
答案:C
解析:被护士针刺取血时不缩手的原因是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低级神经中枢进行了抑制。
15.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或处理后,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如图2-12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图2-12
A.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上的Cl-通道开放,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Ⅰ
B.降低突触间隙中的Na+浓度,在P点时给予适宜刺激,曲线Ⅱ会变为曲线Ⅳ
C.曲线Ⅱ的下降段是Na+以被动运输方式外流所致
D.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同时给予适宜刺激,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Ⅲ
答案:D
解析:如果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上的Cl-通道开放,则细胞外Cl-内流,使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膜电位变化为曲线Ⅳ,A项错误。若降低突触间隙中的Na+浓度,则适宜刺激下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的峰值减小,但不会如曲线Ⅳ所示,B项错误。曲线Ⅱ的下降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是K+以被动运输方式外流所致,C项错误。若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同时给予适宜刺激,则Na+无法内流,膜电位不会发生变化,即如曲线Ⅲ所示,D项正确。
16.某人感冒发烧后心率加快、皮肤血管收缩。下列伴随的生理现象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活动被抑制
B.胃、肠运动增强
C.呼吸频率减慢
D.动脉血压升高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此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动脉血压升高,甲状腺活动被促进,呼吸频率升高,胃、肠运动减弱。
17.据图2-13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2-13
A.脑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分工明确,独立地调控机体的生命活动
B.自主神经不受意识的控制,因此它对机体活动的调节与大脑皮层无关
C.脊髓是通过自主神经控制膀胱扩大和缩小的
D.如果没有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将无法进行
答案:C
解析:脑和脊髓协同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A项错误。自主神经虽然不受意识的控制,但很容易受精神因素的影响,B项错误。由题图可知,脊髓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控制膀胱大小,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C项正确。由题图可知,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如果没有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也可以进行,但会出现尿失禁现象,D项错误。
18.在下列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存在着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中枢的是( )。
①脊髓 ②脑干 ③下丘脑 ④大脑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19.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所表现的部分症状分别为( )。
A.不能运动;没有感觉
B.不会讲话;看不懂文字
C.听不懂别人的谈话;看不懂文字
D.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听不懂别人说话的内容
答案:D
20.某人因交通事故导致脊髓胸部折断、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会出现的现象是( )。
A.听觉丧失
B.不能发生膝跳反射
C.刺激下肢有感觉但不能运动
D.大小便失禁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9分)图2-14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某人进行了相关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2-14
(1)突触由突触前膜、 和 三部分组成。由图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 或 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中共有突触 个。
(2)神经冲动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 (填“单向的”或“双向的”),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 (填“单向的”或“双向的”),原因是 。
(3)若刺激d点,图中有哪些点可以发生兴奋? (用字母表示)。
答案:(9分,每空1分)(1)突触后膜 突触间隙 树突 细胞体 3
(2)双向的 单向的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3)c、e
22.(9分)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脑神经元兴奋性下降。近年来,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有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抗抑郁药物。图2-15是正在传递神经冲动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2-15
(1)图中①是突触 膜,其以 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至 。
(2)神经递质多为小分子化合物,但仍以图2-15所示方式释放,其意义是 (多选)。
A.短时间内可大量释放
B.避免被神经递质降解酶降解
C.有利于神经冲动快速传递
D.减少能量的消耗
(3)若图中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后,导致细胞Y兴奋,请比较神经递质作用前后细胞Y膜内Na+浓度的变化和电位的变化: 。
(4)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的传递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据图推测阻碍神经冲动传递的因素有 (多选)。
A.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
B.某药物与蛋白M结合
C.某毒素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
D.某药物抑制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
(5)结合图2-15分析,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改善抑郁症状的原因是 。
答案:(9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1)前 胞吐 突触间隙
(2)AC
(3)膜内Na+浓度由低变高,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正电位(2分)
(4)ABC
(5)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阻止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增加脑内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起到抗抑郁作用(2分)
解析:(1)根据题干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突触前膜,其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2)神经递质多为小分子化合物,但仍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其意义是胞吐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神经递质,有利于神经冲动快速传递。(3)根据题意分析,图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细胞Y产生兴奋,因此神经递质作用后细胞Y的膜内Na+浓度增加,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4)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某药物与蛋白M结合,会导致神经递质不能与蛋白M结合,因此神经冲动不能传递到突触后膜;某毒素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也不能传递到突触后膜;某药物抑制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神经递质不能被降解,会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5)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阻止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增加脑内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起到抗抑郁作用。
23.(5分)图2-16为人体反射弧局部组成示意图,图2-17为图2-16中X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在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有效刺激,肌肉收缩;在B处给予相同刺激,肌肉不收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2-16
图2-17
(1)图2-16中结构X为 ,图2-17中③为 。
(2)若在B处给予刺激,当神经冲动抵达X时,④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 。若结构X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为甘氨酸,甘氨酸与分布在 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受到 。
答案:(5分,每空1分)(1)突触 突触小泡
(2)电信号→化学信号 突触后膜 抑制
24.(6分)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图2-18表示人体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的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2-18
(1)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当冲动到达a点时,a点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 ,电位变化的原因是受到刺激后,质膜对 (填“K+”或“Na+”)的通透性增加。
(2)人产生尿意后,在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依次为 (用箭头和图中字母表示)→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
(3)甲、乙患者神经系统均受损,但都能产生尿意。甲出现尿失禁,推测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图中的 (填字母)部位;乙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大量尿液滞留在膀胱内,推测其受损部位可能是图中的 (填字母)部位。
(4)正常人排尿过程中,当逼尿肌开始收缩时,又刺激了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这种调节方式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馈调节。
答案:(6分,每空1分)(1)外负内正 Na+
(2)f→d→c→a
(3)d c(或a,或c、a)
(4)属于
25.(11分)生理学家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起来反复作用于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射,图2-19是相关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2-19
(1)单独给狗喂食使其分泌唾液,该反射属于 (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
(2)单独给狗铃声,其耳部传入神经末梢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乙处产生听觉,此时还不会引起唾液分泌。这一过程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理由是 。
(3)经过先给铃声再给食物的训练,狗的大脑皮层中甲、乙两处会建立暂时性联系。理论上,狗听到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所需要的时间比食物刺激引起唾液分泌所需要的时间 (填“长”“短”或“相等”),原因是 。
答案:(11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1)非条件
(2)不属于 该过程中兴奋只是传递至神经中枢形成听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3分)
(3)长 前者反射弧中突触的数量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