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六两句,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答题方法,如何鉴赏?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代诗歌阅读
北京市2024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赠韦左丞丈济①
杜甫
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相门韦氏在,经术汉臣须。
时议归前烈,天伦②恨莫俱。鸰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
有客虽安命,衰容岂壮夫。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
不谓矜馀力,还来谒大巫。岁寒仍顾遇,日暮且踟蹰。
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
注释:①杜甫在长安应试落第后,居于长安所作。韦济:时任尚书左丞。②天伦:此处指韦济的兄长。
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辖”二句写左丞相的职位屡屡空着,今年才得到了您这位学者。
B.“时议”二句写当时舆论称许您的父辈,遗憾的是您的兄长过世了。
C.“有客”二句写韦济虽安于命运安排,却也深感自己不再年轻力壮。
D.“不谓”二句写作者不吝惜自己的余力,前来拜谒您这位大才之人。
13.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臣”是借“汉”代“唐”的写法,与“汉家烟尘在东北”同理。
B.“鸰原”二句对仗,由承上文劝慰韦济节哀,转而赞颂其仕途通达。
C.“岁寒”二句用夸张手法,写诗人冬日傍晚蒙韦济厚遇而徘徊无措。
D.“榛芜”是草野的意思,这里用了借代手法,写出自己的现实处境。
14.请结合全诗,分析“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这两句的妙处。(6分)
北京101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测试语文试题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 25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14题。(共9分)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1】,逢人个个说曾颜【2】。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3】。
注释:【1】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2】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3】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4.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北京交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3.(12分)阅读下面的律诗,完成下列题。
咏 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1],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2],千古高风说到今。
(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注释:【1】无赖:纠缠不舍。诗魔:指诗人不可抑制的创作冲动。【2】平章:品评,赞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作者从早到晚一直沉浸在创作冲动里,着魔一般或绕着篱笆或倚着石头独自沉吟。
B.颔联两句,写作者笔端蕴藏着灵秀,描写着菊花傲立风霜的姿态;嘴含着芳香面对明月反复吟唱。
C.颈联两句,写作者满纸书写的都是平素的满腹哀怨,谁又能通过片言只语来向自己倾诉衷肠呢?
D.尾联两句,写自从得到了陶渊明的品评赞赏以后,菊花的高风亮节就一直被人们从古传颂到今。
(2)一般咏物诗皆以物为主,而本诗不落俗套,以人为主,以菊花为宾。下列描写菊花的诗句,与本诗的写法差别最大的一项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C.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 (韦庄《庭前菊》)
D.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3)本诗与下面这首诗都写到了“陶令”,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
菊 花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1].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2]。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3].
注释:【1】融融:光润的样子。冶冶:艳丽的样子。【2】罗含:东晋人,有德行,年老辞官还家时,阶庭忽然兰菊丛生。【3】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以菊花浸酒。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5题。(共12 分)
早蝉①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
①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琵琶行》的次年,此时白居易任江州司马。
②“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
1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四句写秋季未至而蝉已鸣叫,透露出诗人听到连绵的蝉鸣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再四句写诗人的感慨,六月之初,秋风未起,竟然听到蝉鸣,思乡之情自然涌上心头。
C.尾四句借助今昔听蝉的不同感受的对比,表达了谪居湓城后理想破灭的无限失意之情。
D.此诗用最简单的语言阐述人间至情,正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平易但绝不平庸的特点。
14.下列同为咏蝉诗,与本诗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 3 分)
A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B.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
C.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
D.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年。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雍裕之《早蝉》)
15.“今朝无限思”表明作者内心有着复杂的情感。请结合整首诗,简要分析这“无限思”
中包含了哪些具体情感?(6分)
北京市丰台区新北赋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测试语文试题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柏【1】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
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
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鸱鸮: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1.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B. “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 “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 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 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 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 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13 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古代诗歌阅读
北京市2024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赠韦左丞丈济①
杜甫
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相门韦氏在,经术汉臣须。
时议归前烈,天伦②恨莫俱。鸰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
有客虽安命,衰容岂壮夫。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
不谓矜馀力,还来谒大巫。岁寒仍顾遇,日暮且踟蹰。
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
注释:①杜甫在长安应试落第后,居于长安所作。韦济:时任尚书左丞。②天伦:此处指韦济的兄长。
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辖”二句写左丞相的职位屡屡空着,今年才得到了您这位学者。
B.“时议”二句写当时舆论称许您的父辈,遗憾的是您的兄长过世了。
C.“有客”二句写韦济虽安于命运安排,却也深感自己不再年轻力壮。
D.“不谓”二句写作者不吝惜自己的余力,前来拜谒您这位大才之人。
13.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臣”是借“汉”代“唐”的写法,与“汉家烟尘在东北”同理。
B.“鸰原”二句对仗,由承上文劝慰韦济节哀,转而赞颂其仕途通达。
C.“岁寒”二句用夸张手法,写诗人冬日傍晚蒙韦济厚遇而徘徊无措。
D.“榛芜”是草野的意思,这里用了借代手法,写出自己的现实处境。
14.请结合全诗,分析“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这两句的妙处。(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分析使用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先要理解诗意,再分析使用了怎样的技巧,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答】(1)C.“二句写韦济”有误,这两句并非“写韦济”,而是写诗人自己,虽安于命运安排,却也深感自己不再年轻力壮。
故选:C。
(2)C.“用夸张手法”有误,并非“用夸张手法”,冬日傍晚蒙韦济厚遇是客观叙述,没有夸张;“蒙韦济厚遇而徘徊无措”也不对,诗人蒙韦济厚遇受宠若惊,但这不是他徘徊无措的原因。诗人落第,常年不遇才是他仍徘徊无措的原因。
故选:C。
(3)“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表面意思是“千里马虽然老了,但仍然想着驰骋千里。饥饿的猎鹰仍然期待着赏识自己的人呼唤”。看似是在写老马与猎鹰,实则是以两者自比,采用比喻的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这些年的遭遇。年华已逝,前途无望。诗人通过此时应试落第,更加感伤,所以这算是一首干谒诗,希望时任尚书左丞,德高望重的韦济能够提携自己,能够让自己一展抱负,实现为国出力的远大志向。
答案:
(1)C
(2)C
(3)①这两句是说千里马虽老但仍有千里之志,饥饿的猎鹰期待了解自己的人呼唤自己。②诗人以老骥、饥鹰自比,形象且含蓄地写出了自己年纪渐长、前途无着、仕途无望的处境。③通过这两个比喻,诗人渴望出身名门、学问精深、位居高位的韦济能够提携自己,使自己得以发挥自身才华,实现为国出力的远大志向。
北京101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测试语文试题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 25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14题。(共9分)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1】,逢人个个说曾颜【2】。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3】。
注释:【1】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2】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3】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4.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3.A
A.“ 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错误,“ 学转难” 表明用“ 逐字笺” 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 逢人个个说曾颜” 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14.① 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 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北京交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3.(12分)阅读下面的律诗,完成下列题。
咏 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1],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2],千古高风说到今。
(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注释:【1】无赖:纠缠不舍。诗魔:指诗人不可抑制的创作冲动。【2】平章:品评,赞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作者从早到晚一直沉浸在创作冲动里,着魔一般或绕着篱笆或倚着石头独自沉吟。
B.颔联两句,写作者笔端蕴藏着灵秀,描写着菊花傲立风霜的姿态;嘴含着芳香面对明月反复吟唱。
C.颈联两句,写作者满纸书写的都是平素的满腹哀怨,谁又能通过片言只语来向自己倾诉衷肠呢?
D.尾联两句,写自从得到了陶渊明的品评赞赏以后,菊花的高风亮节就一直被人们从古传颂到今。
(2)一般咏物诗皆以物为主,而本诗不落俗套,以人为主,以菊花为宾。下列描写菊花的诗句,与本诗的写法差别最大的一项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C.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 (韦庄《庭前菊》)
D.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3)本诗与下面这首诗都写到了“陶令”,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
菊 花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1].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2]。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3].
注释:【1】融融:光润的样子。冶冶:艳丽的样子。【2】罗含:东晋人,有德行,年老辞官还家时,阶庭忽然兰菊丛生。【3】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以菊花浸酒。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3.【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与表现手法的掌握能力。要在充分理解诗句内涵的基础上做出判断。
(3)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比较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说具体,结合相关诗句详细分析。
【解答】(1)C.“写作者满纸书写的都是平素的满腹哀怨”分析有误,“素”不宜简单地解作“平素”,颈联表达的是无人理解之意。
(2)A.更多的是托物言志,是以人为主,没有直接描写菊花,主要是展现诗人隐逸的闲适之情;
B.主要写的是人,以菊花为辅,展现与友人真挚的友情;
C.主要写的是人,是为了回忆长安的生活,所以把菊花移栽到庭中;
D.此项有对菊花的具体描写,是以菊花为主,与本诗写法差别最大。
(3)两首诗都写到了陶渊明的典故。但是所抒发的感情有所差别。林黛玉用“陶令”典故,用在尾联,《咏菊》中,林黛玉在“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句之后,紧接着提到了陶渊明:“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陶渊明当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劳动之余,特爱菊花。陶渊明一生写过很多咏菊的诗,菊花也因为他的品题而声名鹊起。林黛玉在此称颂菊花因陶渊明的“评章”而“千古高风说到今”,既是在赞菊,也表达了她对陶渊明的仰慕,隐约中也有自比菊花的内心流露,抒发自己孤高自傲的高洁情趣。李商隐是在第二联中用到这个典故的。他说菊花曾在隐士陶渊明东篱的边上展现丽色,在罗含的庭院里吐露芬芳。“菊花”曾被这些人赏识。最后又写到“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说自己愿意被朝廷所用。所以引用典故,不是要学陶渊明归隐田园,而是希望像陶渊明笔下的菊花一样被人赏识,展现的是入朝升官的急切渴望。
答案:
(1)C
(2)D
(3)两首诗虽然都用了“陶令”的典故,但表意有异。黛玉用在尾联,也就是在总结全诗并点明主旨的时候用到的,借陶令礼赞菊花的高风亮节,以抒发自己不畏风霜、不慕功名、孤标自傲的高洁志趣。而李商隐则是在颔联中用到的,点到为止,表意平淡。再联系尾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来看,虽然诗中提及甘于田园的陶令,但落脚点不是田园,而是借菊花寄托自己入朝升官的热望。
《咏菊》白话译文:
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只好围绕着篱笆散步或倚在石头上独自低吟。
笔端蕴涵着智慧对着秋菊临摹,口齿中含着对秋菊的芳香对着月亮吟咏。
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愫呢?
自从陶潜写了咏菊以后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称道。
《咏菊》赏析:
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交代了诗作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潇湘妃子咏菊的时候跟一般人不同:“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象神魔附体似的,使得她从早到晚激动不已。,欲罢不能。创作灵感来了,她甚至不能静坐于闺房,只好绕过篱笆,来到假山旁边,斜靠在山石上,面对着菊花,专心致志地去构思、低吟。诗词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真实情感。这一句道尽了所有诗人的创作经验。不仅如此,还把诗人的兴奋、专心致志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了。潇湘妃子仅此一联就可足以技压群芳了。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胸有成竹,于是提起笔来,一泻千里,把赞美菊花的秀丽篇章写了出来。这还不够,还要对着天上的明月反复诵。可见,作者完全沉浸在完成诗作后的巨大幸福之中。接着,笔锋一转,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又回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绪之中:借颂扬菊花来抒发我愁怨的诗篇,又有谁能够理解我像素秋一样高洁的情怀呢?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这在诗词创作中叫“合”,于是又回到了咏菊的主题。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以后,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所传颂,直到今天。
在这首诗中,直接写到菊花的字句并不多。但意在诗外,功夫在诗外。这才是诗词创作中的佳品。在这里,不能不回顾曹雪芹自题《红楼梦》的一首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绝句与林妹妹的这首诗,无论从语气上还是内容上,是何等的相似!这是巧合,还是曹雪芹故意为之,谁能读得懂?林黛玉的《咏菊》及其它诗词又有谁能读得懂它的真正含义?洋洋百余万言的《红楼梦》,两百余年来,多少人孜孜不倦地探讨和研究,又有谁能真正地理解?但是,无论如何,人们都会承认,在《红楼梦》林林总总的人物中,只有林妹妹的品质与菊花最为相符。在评选过程中,包括社长李纨在内的众姐妹们交口称赞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本也不错。因为这一联体现了林黛玉的才气与潇洒。但是,细细品来,窃以为末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更具魅力,更意味深长!
《菊花》白话译文:
暗暗淡淡的紫色,温润娇艳的黄色。
菊花曾在隐士陶渊明东篱的边上展现丽色,在罗含的庭院里吐露芬芳。
菊花能够承受寒凉的秋露,可是却害怕夕阳的来临。
我愿浸在金鹦鹉杯中,为身居白玉堂中的明君所用。
《菊花》赏析:
这首诗托物言志,以菊花自况。首联描摹菊花色调淡雅,丰韵翩翩。颔联用陶令、罗含典烘托菊花品格。颈联用“禁重露””怯残阳”写菊花深忧迟暮,暗含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之意。尾联言志,暗含自己希望被朝廷赏识之意。这诗虽是咏菊,亦句句自况,物我交融,写得清绮秀逸,意思醒豁。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根本点则不是甘于田园。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这里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他们既有陶公篱旁的雅色,又有罗含院里的淡香。它不畏霜露,却担心夕阳。它可以傲然凌霜盛开,却面对时光流逝无奈。即使它枯萎了,也可以制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鹦鹉杯中,来到高贵的宴席之上。这里诗人热情讴歌了菊花的雅色和清香,高度赞扬了菊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可贵的奉献精神。
诗人咏菊,以自己的观感为主,描述很是抽象。菊中有我,我中有菊。纵然凋谢,留下的也是白玉高堂里的精华。李商隐晚年落泊,但毕竟是帝室远亲,他自己也以此为荣。诗人用“金鹦鹉”“白玉堂”婉转地表白了自己的身世。可是,他的身份并没有有给他带来实质上的好处,纵然才俊,亦不见用。通观全诗,诗人状物新奇引典自然,锐意中有伤时,哀婉里有进取,大有孤芳自赏之意,绝无叹老嗟卑之嫌。
诗一开头,先描绘菊花那可爱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词人对紫菊的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次句描写黄菊:“商融”即和暖之意。这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井说。这是“通感”或曰“感觉挪移”在日常生活的经验里视觉、听觉、角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与交融,眼、耳、鼻、舌、身各个官截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因此颜色如乎会有温度,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看到那金黄色的菊花便有了一种温暖的感受。由此可南诗人体物实在太精微了。“冶冶”圳其明艳柔美之态。那黄菊金色的花蕊,经过露洗霜染,清新鲜美,月“冶冶”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诗人着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个与便极尽黄菊之态,不愧为大手笔。
第三句诗则把菊花颜色的描写引申了一步,称之为“陶令篱边色”,把眼前菊花的地位抬高了。“陶令”指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今江西省彭泽县)县的县令,所以后人常常这样称呼他。陶渊明于百花之中最爱菊花,正是他首先把菊花的地位抬高了,他在《饮酒》一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而李商隐在此处称他所见之菊有“陶令篱边色”,意即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美,足见他对菊花的爱赏程度。后句描写菊花之香,也以典故出之,称之为“罗含宅里香”。罗含,字君章,晋代来阳(今湖南省东南)人,擅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长沙相。桓温极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可他致仕还家,在荆州城西小洲上立茅屋而居。《晋书•罗含传》记载他“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诗人此处说他所见之菊有罗含宅中菊花一样的芳香,这便更加抬高了它的地位。李商隐此处引出陶令菊和罗含宅里菊主旨不在菊花本身,有以这两个人自况的一面: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遂辞官归隐,闲雅悠然地“采菊东篱下”,罗含致仕却还归本乡,甘居茅屋,托身有所。而李商隐此时辞去了弘农县尉,居于家中,流连山水,形式上与那两个是有些相似。不过李商隐此时这点“隐”气来得很勉强,他骨子里渴望的不是充满菊香的篱下或宅里,而是朝廷,梦寐以求的是入朝为官,这从后面四句诗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五、六两句:“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明里继续写菊,暗里则有所寄托。“禁”此处是避忌之意。“重露”即浓重的霜露。前句写出私菊傲霜的品格:秋菊开在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菊花》),不过正是这风霜高洁之时,才显示出它的独特品格。
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此处别有寄托。李商隐虽屡遭挫折,仕途失意,但这并不能侠诗人彻底失望。但是他实在担心时不我与,光阴迅速。多少有些迟暮之感。同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几句诗所表达音的惜时思想十分近似,同样是担心自芒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了年华。
最后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出来了:“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泛,指以菊花浸酒。“金鹦鹉”指以黄金仿鹦鹉螺形铸造的酒杯。《岭表录异》一书中写道:“鹦鹉螺,旋尖处屈而味如鹦鹉嘴,故以此名。放上青绿班,大者可受二升,放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白玉堂”一语出自《古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两句中的后一句。此处暗指朝廷。这两句诗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句句是写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杰作。写物而不离人。物与己交融在一起。物又不粘在物上,处处关己。写己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如三、匹两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翻官之事。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震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七、小句写菊花的愿望关涉自己期望入彰之情。其次,本诗在用典上也有独莹之处:自然而然,毫无切削之迹,囊无晦涩之感。如三、四两句用陶渊明与罗含的典故,如同己出,与自己的诗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实在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点评】古诗鉴赏一直是我们在平常作业练习和考试中遇到的难题,比分也比较重。
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
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
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
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
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表面是闲,实际是烦。抒发的是屋内寂寞、无聊的情感。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列清单: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
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
技巧:接物抒情。
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键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秋词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那个“寻常”的细节?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开”字,动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又打开信封,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的无限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又要补写,是应为有说不尽的思念的话。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做简要赏析。
找出名词,分类:金河、玉关、黑山,地名,边塞的地名。物名:马策、刀环、青冢,黑山。动词:贵、绕、诗题:怨、
地名、物名都有边塞特征。怨是表达征人心情的动词。
(1)写了征人戍边生活,所以说是一首边塞诗。
(2)第一句“怨”、年年调动频繁,第二句怨天天练兵辛苦,第三句怨天气寒冷,第四句怨景色单调。通篇虽无怨字,却句句有怨情。
看标题,把握情感。
四、如何鉴赏?鉴赏: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言、技巧
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5题。(共12 分)
早蝉①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
①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琵琶行》的次年,此时白居易任江州司马。
②“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
1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四句写秋季未至而蝉已鸣叫,透露出诗人听到连绵的蝉鸣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再四句写诗人的感慨,六月之初,秋风未起,竟然听到蝉鸣,思乡之情自然涌上心头。
C.尾四句借助今昔听蝉的不同感受的对比,表达了谪居湓城后理想破灭的无限失意之情。
D.此诗用最简单的语言阐述人间至情,正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平易但绝不平庸的特点。
14.下列同为咏蝉诗,与本诗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 3 分)
A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B.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
C.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
D.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年。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雍裕之《早蝉》)
15.“今朝无限思”表明作者内心有着复杂的情感。请结合整首诗,简要分析这“无限思”
中包含了哪些具体情感?(6分)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古诗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将内容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
(2)本诗考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准确理解诗句含义,结合意象特点准确分析。
(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以及情感的表现方式的能力,分析词人的情感首先要知人论世,其次要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解答】(1)A.“连绵的蝉鸣”错,只是“薄暮两三声”。
(2)A.虞世南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他借蝉来表达对人格美、志行洁的热情赞美。B.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C.终生不得志的李商隐,闻蝉之声而兴,以蝉之高洁自警,感叹身世之沦落飘零。D.感叹时光飞逝,有梦未圆、壮志未酬。与本诗相同。
(3)此题注意联系注释,结合诗人的处境作答。“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诗人傍晚时分听到树叶深处传来的早蝉的震动与惊悸,时值夏季,作者却意外地在江边听到了蝉鸣之声,其声凄哀,让人顿起秋思,颇为伤感,引发了年事已高的伤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衰鬓”一词流露出年事渐高、年华逝去、岁月催人老的感伤,“故园情”,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想起往昔在宫城槐下听蝉,而今时却在被贬之地听蝉,同为听蝉但情境不同,今昔对比,表达了被贬官离开京城的愁闷之情,。
答案:(1)A。
(2)D。
(3)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
北京市丰台区新北赋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测试语文试题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柏【1】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
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
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鸱鸮: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1.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B. “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 “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 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 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 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 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13 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答案】11. C 12. B
13. 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
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错误,“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两句是说,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外乡人从此经过,久立于树前长吁讶然。他是感慨盛衰无常,不是思乡。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有相同的寄托”错误,此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情感深沉。而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乐观的襟怀。寄托不同。
C.“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错误,“蟠据亦高大”是形容衰时之柏,“得地”“盘据”承“千年根”,此柏不是所出非地,也不是生长浅薄,却变得枝枯叶燥,了无生机,隐喻家国衰落。
D.“也有对未来的希望”错误,全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没有对未来的希望。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和意蕴的能力。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
“病柏”:“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写柏的盛时,它“势尊严”,“状耸翠”,“干奇古”,“气阴森”,诗人用四句即生动地刻画出柏树的不凡。柏树的形象象征着强盛时的唐王朝。“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来了个“突转”,谁又能料到这植根深厚而悠远的“古柏,却半道变了“颜色”呢?于“王朝”而言就是衰落了。“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形容衰时之柏枝枯叶燥,了无生机。柏从繁盛到干枯象征唐朝从强盛到衰落。
“丹凤”:“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因为大树将枯,“将九雏”的凤凰无枝可憩,只能上下盘旋,哀哀其鸣。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
“鸱鸮”:“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而对于恶鸟鸱鸮而言,则正中下怀,它们志得意满地率领众子孙穿穴打洞,立身其中。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
这首咏物诗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有着强烈的象征色彩:它把国家比作一棵原本枝繁叶茂、现已病入膏肓的柏树,把能臣志士比作“哀翔其外”的凤凰,又把宵小之辈比作穿穴而居的恶鸟鸱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陕西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9页。
这是一份辽宁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