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课后习题(20份)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1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测评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
展开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1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测评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共9页。
第1章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1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图1-1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种间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D.M、N两物种的数量将无限增长
答案:C
解析: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种间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种间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种间竞争,A项错误。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B项错误。当d<b且d越小时,两条曲线靠得越近,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M与N之间的种间竞争越激烈,C项正确。M、N两物种的数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将保持相对稳定,D项错误。
2.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离不开环境,但不影响环境
B.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C.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孤立,互不影响
D.环境不能制约生物的存在
答案:B
3.下列关于水对生物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中的水越多,植物生长得越好
B.降水量的多少影响生物的分布
C.干旱缺水使某些草原动物进入夏眠
D.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答案:A
4.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只选择有植物的地点进行测量
B.可以用温度计代替湿度计进行测量
C.在测量灌木丛的湿度时,把湿度计放在地上进行测量
D.选择同一地点,分三处测湿度,将计算出的平均值作为这次测量的数值
答案:D
解析:只选择有植物的地点进行测量,缺少对照组,不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温度计只能测量温度,不能测量湿度,因此不能代替湿度计。在测量灌木丛的湿度时,应把湿度计放在树杈上,放在地上不能体现灌木丛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选择同一地点,分三处测湿度,将计算出的平均值作为这次测量的数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5.生活在强风地区的鸟类的特点是( )。
A.羽毛短,紧贴身上 B.羽毛短,蓬松
C.羽毛长,紧贴身上 D.羽毛长,蓬松
答案:A
6.骆驼吃饱喝足一次可以半月不吃不喝。下列关于这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骆驼的胃大,能储存足够的食物和水分
B.这是环境对骆驼改造的结果
C.这是骆驼对环境的适应
D.这种现象是一种特殊现象,与环境无关
答案:C
7.野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非洲有一种花鸟,停息在树枝上,头酷似花蕊,翅像美丽的花瓣。上述现象体现了(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依赖环境
C.环境改变生物 D.生物改变环境
答案:A
8.在干燥多风的沙漠地区进行绿化,选择的最理想植物是( )。
A.根系发达、矮小丛生的灌木,如沙棘
B.根系发达、树冠高大的乔木,如杨树
C.根系浅小、地上部分较大的植物
D.根系浅小、生长快速的大叶植物,如白菜
答案:A
9.长期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下列与其形态特征不符的是( )。
A.具有发达的根系 B.具有肥厚的肉质茎
C.具有厚厚的角质层 D.具有较大的叶片
答案:D
10.研究发现,很多植物在低温、干旱和盐碱等环境条件下,细胞内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等含量明显提高。下列有关推断不合理的是( )。
A.能提高细胞渗透吸水能力,是对逆境的一种适应
B.这是细胞内氧化酶活性减弱的结果,是基因的程序性表达,与环境无关
C.这是合成淀粉和蛋白质的酶活性减弱的结果,属于应激反应
D.能降低细胞吸胀吸水能力,是对逆境的一种适应
答案:B
解析:细胞内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等含量明显提高,能提高细胞渗透吸水能力,是对逆境的一种适应,A项合理。细胞内氧化酶活性减弱,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等含量明显提高,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受环境影响,B项不合理。合成淀粉和蛋白质的酶活性减弱,对外界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变化,属于应激反应,C项合理。细胞内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等含量明显提高,大分子有机物含量降低,从而降低细胞吸胀吸水能力,是对逆境的一种适应,D项合理。
11.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光照、湿度等因素影响着生物的分布
B.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影响着生物
C.随着时间的演替,种间关系不会发生改变
D.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物种之间可能既有种间竞争又有捕食关系
答案:C
解析:光照、湿度等因素会影响群落中生物的分布,A项正确。环境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它们共同影响着生物,B项正确。随着时间的演替,生物间的种间关系可能发生改变,如随着条件的改变,原来具有互利共生关系的生物有可能不再共生,C项错误。同一地区不同物种之间可形成种间竞争与捕食关系,D项正确。
12.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杂草和水稻为该生态农业模式提供有机物
B.鸭与害虫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C.杂草和水稻之间的关系为种间竞争
D.该生态农业模式中有水稻、鸭、害虫和杂草四种生物就能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该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杂草、水稻)属于自养生物,能把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A项正确。鸭能捕食害虫,所以鸭和害虫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项正确。杂草和水稻会竞争生存空间、光和营养等,二者属于种间竞争关系,C项正确。该生态农业模式要保持相对稳定,还需要微生物(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D项错误。
13.图1-2为生活在一个群落中的两个物种A和B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关于曲线的解释,正确的是( )。
图1-2
A.A与B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B.A与B为捕食关系,且A捕食B
C.A与B为捕食关系,且B捕食A
D.A与B为种间竞争关系且表现为相互抑制
答案:B
解析:题图中A、B两物种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其中B先达到波峰,表示被捕食者,A为捕食者。
14.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当天敌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有关上述生物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天敌与鳄鱼之间可能属于捕食关系
B.鳄鱼与小虫之间可能属于寄生关系
C.鳄鱼与小鸟之间可能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D.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小鸟吃鳄鱼口腔内的小虫,则小鸟与小虫属于捕食关系。
15.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棉蚜吸取棉花叶片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自然情况下,两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一般是不可逆转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具有种间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
答案:B
解析:棉蚜吸取棉花叶片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A项错误。自然情况下,两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经长期进化和自然选择形成的,一般不可逆转,B项正确。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但二者仍可能为种间竞争关系,如竞争生存空间、氧气等,C项错误。互利共生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D项错误。
16.生态茶园建设的关键是实施生物防治调控茶园群落,降低病虫危害等。下表中的措施与原理或目的不匹配的是( )。
选项 | 措施 | 原理或目的 |
A | 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 | 提高茶树的竞争力 |
B | 对害虫进行监测和预报,实时防治 | 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害虫对茶园的危害 |
C | 种植能散发气味驱除害虫的苦楝,防止害虫进入茶园 | 不同害虫对环境的适应不同 |
D | 保护茶树害虫的天敌 | 利用捕食或寄生关系防治害虫 |
答案:A
解析: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增加了茶园的物种多样性,但不会提高茶树的竞争力。对害虫进行监测和预报,实时防治,以控制害虫的数量,减少其对茶园的危害。苦楝散发气味驱除害虫,说明害虫对苦楝不适应,利用害虫对环境的不适应可以防治害虫。保护茶树害虫的天敌的原理是利用捕食或寄生关系,维持其数量的相对稳定。
17.某乔木(甲)被病原体(乙)感染后,其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侧枝。研究发现,影响该植物成“材”的原因是该病原体能分泌一种激素类似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分泌的激素类似物能影响甲植株的生长
B.甲植株的侧芽生长旺盛而顶芽生长较慢,有利于与其他乔木的竞争
C.甲植株被病原体感染后的不正常生长说明植物的生长也受生物因素的制约
D.乙和甲的种间关系是寄生,该种种间关系往往对寄主不利
答案:B
18.图1-3表示某一区域甲、乙两个物种个体数量的比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甲、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为( )。
图1-3
A.捕食 B.种间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由题图可知,随时间的推移,甲、乙个体数量的比值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t时刻降为0,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被淘汰,因此甲、乙两种生物为种间竞争关系。
19.下图1-4、图1-5中的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图1-4
图1-5
A.捕食和种间竞争 B.种间竞争和捕食
C.互利共生和种间竞争 D.互利共生和寄生
答案:A
解析:由题图可知,图1-4中甲、乙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图1-5中甲、乙都以丙为食,则甲、乙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
20.某海域整个夏季的水温一般不高于18 ℃,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全球变暖和红藻入侵对该水域中蔓草生长的影响。将3份蔓草置于3个桶中,C桶中没有红藻,L桶中有少量红藻,H桶中有大量红藻,在3个不同温度条件下,3个桶中蔓草相对生长速率如图1-6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图1-6
A.通常情况下温度会影响蔓草生长
B.红藻和温度对蔓草生长有复合影响
C.在适当条件下,该水域中少量红藻入侵会促进蔓草生长
D.若不考虑温度影响,红藻会抑制蔓草生长
答案:D
解析:C桶中没有红藻,只有蔓草,通过C桶中蔓草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速率可知,温度会影响蔓草生长,A项正确。根据题意和题图3个桶中蔓草的生长情况可知,红藻和温度对蔓草生长有复合影响,B项正确。该水域中的水温一般不高于18℃,题图中18℃条件下,L桶(有少量红藻)中的蔓草生长速率最快,说明该水域中少量红藻入侵会促进蔓草生长,C项正确,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8分)沉水植物对湖泊的净化起着关键作用,不同的沉水植物分布在不同水层深度,如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等。在富营养化的湖泊中,沉水植物表面会出现大量附着藻和螺类。为探究沉水植物、附着藻和螺类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湖泊中不同水层深度分布着不同的沉水植物,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这种分布显著提高了生物 的能力。
(2)在富营养化的湖泊中,沉水植物表面会出现大量附着藻和螺类,导致附着藻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3)研究发现,附着藻大量生长的湖泊中,沉水植物长势不佳。螺类动物对二者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1-7所示。
图1-7
推测出现上述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1)光 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2)富营养化导致湖水中N、P等无机元素过多,引起附着藻大量繁殖
(3)螺类采食附着藻,导致附着藻与沉水植物的竞争减弱
22.(12分)夏蜡梅是一种落叶灌木,夏天开花,主要分布于我国浙江省狭小的区域内。为研究气候变暖对夏蜡梅生长的影响,某实验室通过模拟三种增温模式(仅夜间增温、仅白天增温、全天增温),观测夏蜡梅代谢活动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1-8所示,其中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启程度越大。回答下列问题。
图1-8
(1)夏蜡梅主要分布于我国浙江省狭小的区域内,限制夏蜡梅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2)图1-8中,三种增温模式处理后与处理前相比,光合速率均增加。据上图实验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完成下表。
实验结果 | 相关分析 |
a.适度增温,捕获光能效率提高 | 适度增温可能促进 合成,从而加快了光合作用中的 过程 |
b.适度增温, | 适度增温引起叶片吸收的CO2含量增加,首先加快的是光合作用中的 过程 |
c.此外,适度增温还能 ,提高光合速率 |
(3)根据上图的实验结果预测,未来温室效应出现在 的增温模式时,夏蜡梅最难以生存,原因是 。
(4)研究发现,夏蜡梅分布区中乔木类的树种类型及其组成对夏蜡梅影响显著,而灌木类对其影响相对较小。请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
答案:(1)温度
(2)叶绿体色素 光反应 气孔导度增加 CO2的固定 升高酶活性
(3)仅夜间增温 夜间增温提高了呼吸酶活性,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有机物含量减少
(4)夏蜡梅属于灌木,在与乔木竞争阳光时处于劣势
解析:(1)夏蜡梅夏天开花,冬蜡梅冬天开花,影响夏蜡梅分布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2)适度增温,捕获光能效率提高,光能捕获依靠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色素将光能捕获,所以适度增温可以促进叶绿体色素的合成,从而加快光反应过程。适度增温,叶片气孔导度增加,使进入的CO2增多,首先加快的生理过程是碳反应中CO2的固定。升高温度可以提高酶的活性,从而提高光合速率。(3)夜间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如果仅仅是夜间增温,导致CO2的量增加,未来可能会出现温室效应,此时夏蜡梅最难以生存,原因是夜间增温提高了呼吸酶活性,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有机物含量减少。(4)群落中的夏蜡梅属于灌木,在与乔木竞争阳光时处于劣势,因此群落中乔木的树种类型及其组成对夏蜡梅影响显著,而灌木对其影响相对较小。
23.(10分)为探究某些环境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某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生态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
②向B、C、D瓶中放入等量的生长状况相近的水藻;
③向四个生态瓶中放入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
④把A、B、C瓶置于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实验装置如图1-9所示。
图1-9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生态瓶编号 | A | B | C | D |
瓶中小鱼生存时间/d | 3 | 11 | 25 | 2 |
(1)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 。
(2)B、C两组的实验结果间接地说明了水藻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 。
(3)C、D两组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 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4)若将以上四个生态瓶全部置于光下,存活时间最短的应是 瓶中的小鱼,原因是 。
答案:(1)光、空气、温度、水、空间等
(2)无机盐
(3)光
(4)A 装置A中无水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氧气
解析:(1)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空气、温度、水和土壤等,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由题图可知,A、B、C瓶具有的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光、空气、温度、水、空间等。(2)河泥中含有无机盐,B瓶中无河泥,C瓶中有河泥,B、C两组的实验结果间接地说明了水藻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河泥中的无机盐。(3)C、D装置中不同的变量是光照,有光的装置C中小鱼存活的时间长,为25d,表明水藻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没有光照的装置D中小鱼存活的时间短,为2d,表明水藻在无光的条件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因此通过C、D两个生态瓶实验结果的比较,可以说明水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4)比较四个实验装置,A中没有水藻(生产者)和河泥(分解者),B中没有河泥(分解者),C、D中水藻(生产者)和河泥(分解者)都有。因此,若将四个生态瓶全部置于光下,则存活时间最短的应是A瓶中的小鱼。
24.(10分)某兴趣小组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频率影响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分组 | 实验材料及处理 | 水温/℃ | 呼吸频率(次·min-1)平均值 |
1号 | 3条金鱼,小鱼缸,温度计,1 000 mL温水 | 25 | 97 |
2号 | 3条金鱼,小鱼缸,温度计,在1 000 mL温水中加热水 | 35 | 97.5 |
3号 | 3条金鱼,小鱼缸,温度计,在1 000 mL温水中加冰块 | 15 | 35 |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金鱼的呼吸频率可以通过观察每分钟金鱼 张合的次数来测定。
(2)为了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在同一条件下 测定金鱼的呼吸频率。
(3)在2号组的基础上另设4号组,将原来加热水升温改为用水浴锅隔水加热升温。4号组与2号组对比,哪个组的设计更合理? ;理由是 。
(4)实验结论: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金鱼的呼吸频率 (填“增加”或“减少”)。
答案:(1)鳃盖(或口)
(2)重复(多次)
(3)4号组 2号组因为加入热水增加了变量,导致变量不唯一
(4)增加
解析:(1)鱼的呼吸器官是鳃,是由许多的鳃丝组成的,里面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水由口进入然后经鳃盖后缘流出,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则由鳃丝排放到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因此实验中根据金鱼的鳃盖交替张开与闭合的次数或金鱼张口吞水与吐水的次数来测定金鱼的呼吸频率。(2)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少获取实验数据的误差,常常设重复组,科学实验的数据应当取各重复组的平均值。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考虑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增加重复次数。(3)在2号组的基础上另设4号组,将原来加热水升温改为用水浴锅隔水加热升温,则4号组与2号组对比,2号组烧杯中因为加入热水增加了变量,导致变量不唯一,因此4号组更严谨。(4)由题表中的数据可知,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频率会增加;水温降低,金鱼的呼吸频率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