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背景图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背景图课件ppt,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学导读,疑难解析,总结实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标要求】 1.明确认识的含义和分类,理解实践的科学内涵,明确实践的特点,能够区分现实生活中实践的不同类型。 2.阐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明确人们只有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才能检验认识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学习目标】:1.准确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系,准确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2.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3.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
1.什么是认识?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及其关系?2.什么实践?(含义、基本形式、特点)3.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标准、目的)认识如何反作用于实践?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5.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注意:“意识”与“认识”的区别和联系: ①体系不同: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②含义不同: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含主动形成和被动接受);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动形成) ③联 系: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有对错之分。
探究问题:上图中哪些认识是感性认识?哪些是理性认识?
苹果砸到我的脑袋,痛!
(1)感性认识①含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个方面的认识。②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二)认识的形式和阶段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在知觉基础上,保存在记忆中的事物形象
(2)理性认识①含义: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②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是对事物的本质、共性的概括和反映
在概念基础上对事物的区分和识别
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的推出未知的思维活动。
理性认识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
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判断:哪种是苹果,哪种不是苹果。推理: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服务实践
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注意:(1)二者相互转化的说法是错误的。 (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也是错误的
唐朝画家戴蒿画了一幅《斗牛图》,恰巧被一个牧童看到了,牧童不禁大笑。 戴蒿问牧童为何大笑,牧童说:“牛在斗角的时候,尾巴总是朝下,绝不会竖起”。 戴蒿听后惭愧说道:“我对牛的认识还不如一个小牧童”。
思考:小牧童怎么知道牛在斗角的时候尾巴总是朝下的呢? 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思考:如何理解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2.人训练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3.学生学习新发展理念,提高思想认识。4.老师讲课5.建造港珠澳大桥6.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7.国务院机构改革8.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
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归纳属于什么形式?
变革社会的 实践
停留在人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不是实践
实践的主体是人,大猩猩不是实践的主体
三种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在社会各方面的改革
(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耕地种田等)
(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
自然科学实验,如太空育种实验等
社会科学实验,如高考改革试点等
在阶级社会 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提示:基本形式不等于实践的形式,实践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其他的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
问题1: 建设港珠澳大桥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问题2: 建设港珠澳大桥与蜜蜂筑巢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3:(1)港珠澳大桥是一人之功还是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2)如果把时间往前追溯50年,港珠澳大桥能建设成功吗?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
②从实践的过程来看: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从实践的构成要素来看: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
实践既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也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可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4)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准确区分实践的基本特征
4.强调“合作”(相互联系)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
2.如果材料强调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能动性;
3.强调历史(时间)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
1.如果材料强调“主体”“对象”“手段”“结果”等,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 )A. 蜘蛛结网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C. 医生治病 D. 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2.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我国通过制定“十四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 ) A. 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B.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C. 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 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3.“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五号”拍摄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 )A.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 实践具有能动性 D. 实践具有预见性
从西红柿的食用之谜被揭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 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可食用蘑菇与有毒蘑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
从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被揭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要通过实践获得正确的认识。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无到有”)
思考:你是如何获取认识的?
通过学习知识或从别人那里获得
(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可以获取间接经验)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可以获取直接经验)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②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研究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由浅入深”)
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前者强调通过实践产生认识(来源),前提是还没有这种认识,不强调认识本身的变化、提高。反对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后者指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是实践。前提是已经有了认识,强调原有认识基础上出现新的变化、发展。反对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客观的比较和对照)
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本身无法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实践(主观见之于客观)(桥梁)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归宿)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②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③图式:实践——认识——实践
(强调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注意:1、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实践2、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拓展:把握认识的几个知识点
认识的来源:实践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的内容:客观事物认识的对象:客观事物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透过现象看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3.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4.学然后知不足 5.学以致用 6.真金不怕火炼 7.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判断:以下句子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哪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①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②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小结必修4 《哲学与文化》4.1结构图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图文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认识与实践,小结一认识,实践的特点,总结实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示范课课件ppt,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认识与实践,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纯思维的活动不是实践,教育实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堂教学课件ppt,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认识与实践,知识延伸,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