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1.8 制作我的小乐器 (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展开
《制作我的小乐器》说课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上第一单元第八课时《制作我的小乐器》,下面我将从我将分五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对本课教学进行分析与交流。第一板块:教材分析理论及指导思想课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用大概念构建课程内容框架,帮助学生围绕学科核心概念来构建知识,完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3-4年级的学生,在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内,要知道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针对具体任务,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来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指定的任务。二、教学内容《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最后一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声音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学会用高、低、强、弱对不同声音进行描述和记录,知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并通过比较观察长短、大小、松紧不同的物体振动情况,掌握振动与音量、音高的关系。另外,本单元第7课,学生通过弦乐器,发现了更多影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因素,对这些影响音高因素的了解,将会为学生在本课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小乐器带来很多启发。本节课教材分两部分内容:设计自己的小乐器;制作并修改自己的小乐器。这个活动可以全面检验学生对声音的认识,丰富学生对声音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接触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及他们的认知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科学概念目标: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科学探究目标:1.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过程。2.通过口述、图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能从交流中提取信息改进自己的小乐器。科学态度目标: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利用科学与技术进行设计,制造出简易的有音高区别的乐器,进行简单的演奏。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小乐器。难点:按照比例,改变物体的属性,调试出乐器合适的音高。第二板块:学情分析已学:物体的发声原理,音量和物体振幅有关,音高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等有关声音的知识。弦乐器是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改变弦的粗细、长短、松紧。未学:依据技术与工程的程序和方法,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乐器。特点:四上的学生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意愿,教师需要帮助他们打开思维,明确设计思路和完成具体任务的思路。第三板块:教法分析本节课适合运用工程设计思维进行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学生通过完成“信息搜索”“模型绘制”“制作改进”“评价交流”等步骤,在活动中提升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第四板块:教学过程 总体设计思路: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学生的思维模式,将教学环节分为“信息搜索”“模型绘制”“制作改进”“交流总结”几个板块,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建模,制作,探讨等过程获取知识,获得使用简单材料制作产品的经历和体验,感受到动手做的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通过提问,引发学生连续性的思考,让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发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逐步的解决。第一部分:搜索信息课前布置学生搜索常见乐器的类型及发声原理,激发学生对本次活动的兴趣。 学生通常可以搜索到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等常见乐器及他们的发声原理。(ppt展示图片解释)在课前进行信息的共享,激活学生关于声音的科学概念。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想法:我可以做什么类型的小乐器、选择什么材料。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还比较少经历STEAM的任务,完成这样的活动。所以在面对一堆材料的时候,他们的知识并没有迁移到“动手做”这件事情上来。通过课前信息的检索,和有关知识的铺垫,可以激起他们的联想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在已经学过的和搜索到的知识中找到与本次活动有关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知识。第二部分: 模型绘制出示准备的材料:纸盒(铁盒)、皮筋、琴码、烧杯、水、勺子试管、剪刀、棉线、胶带、吸管、调音器 附几张简单乐谱板块1:教师明确本节课任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2、制造出一个能够发出至少五种音高的乐器。(在基本准确的音阶上)提供调音器。3、尝试用自己制造的小乐器演奏乐曲。设计要求: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画出小乐器设计草图。能向同学们简要说明你的设计原理。(活动单附后)【设计意图】让孩子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有了做实验应该先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材料的选择和任务要求没有直接框死,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活动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讨论思考过程和体验过程。板块2:小组讨论确定要制作的小乐器类型,选择材料,并完成设计图。板块3:请几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设计。【设计意图】展示中重视学生的描述的语言组织和思维逻辑,适当予以有效指导,引导孩子们把想到的到的讲出来,从现象的描述到表述自己的想法,从直观表述到自己理解的表达。问题:你更喜欢哪个小组的设计?你认为他们的设计有哪些优点?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设计意图】在小组的交流、合作、探讨和老师的适机点拨中化解部分难题,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第三部分:制作改进,将数据标注在设计图中,完成活动记录2.1.学生制作我的小乐器,教师从旁指导。(1)各组根据设计图,小组内几个同学分工制作,初步制作小乐器。同时小组内进行交流,边制作边调试。(2)调整和校对小乐器的音准,让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乐器。(3)制作成的小乐器,试着演奏乐曲,看看它能否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设计意图】如何调整材料的量,使小乐器发出标准的音高,本来就是一个技术难点。直接在设计图中标注数据,既可以直观看出数据的变化,找到规律。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图区别于“图画”的作用性。第四部分:评价与交流根据评价标准,完成小组自评。请得分较高的小组带着评分表展示他们的成果交流分享:在制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如何解决的?完善我们的小乐器。板书设计:随着教学过程,在黑板上一步步呈现学生的思考过程,明确思路,也体现了完成一个完整的活动需要经历的步骤。黑板上设置展示区,用于学生展示介绍本组的设计和作品。第五板块:总结反思课程的设计中,一直考虑对于材料的选择和小乐器制作类型的选择,是否要进行规定。规定太少,怕学生思维太发散,规定太多,又怕失去了创造性。两者之间很难平衡。本节课作为40分钟的课来上,时间较为紧张。想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设计、动手做,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本节课能够完成制作出声音高低不同的乐器即可,能够用小乐器演奏乐曲可以作为下节课的课前展演节目。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