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上)高二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下文学批评令人不满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常常把文学作品作为阐释文学史的材料来运用,缺少文学批评的统一标准,导致文学批评主体性的缺失。文学批评如何阐释作品,如何科学地建立起批评家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呢?中国古代文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具体方法都体现立足作品,关注作家、作品以及读者的特点。

    知人论世的观点把文学作品视为作家个人生活、生命的体现。为此,孟子又在其基础上提出以意逆志来作为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方式。无论是知人论世还是意逆志,都体现孟子把文学作品视为灌注作者生命情感与思想的载体。文学作品是探究作者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的基本出发点,因而文学批评需要批评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作品的缝隙甚至空白之处,挖掘其中隐含的意义。于是,古人提倡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这两种解读作品的方法。

    春秋笔法注重通过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去发现文字里隐藏的价值取向。微言大义则是希望批评家通过精微的语言发掘作品隐含的深刻思想。文学批评对于文学作品的阐发,虽不能脱离作家和文学作品本身,但可以充分发挥批评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就是着眼于从批评家和作品之间的双向关系来解读作品。

    其实,文学批评的最高境界是批评家和作家、读者成为知音。知音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里所着眼的,也就是刘勰所强调的知音论的核心。那么这种如何建立起批评家和作家、批评家和读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呢?刘勰在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中有所论述,他认为文学批评要从体裁、语言、创新、风格、引用、音律等看似形式上的问题入手,构建批评家和作家、读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当文学批评成为冷冰冰的观念阐释载体,当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勾肩搭背,丧失和作家、读者之间的情感传递,文学批评还叫文学批评吗?反观刘勰的知音论,倒是批评家应该追求的境界。

    (摘编自周新民《在对话中重新感知文学批评的温度》)

    材料二:

    韦勒克指出,文学批评主要是对具体文学艺术作品的研究。毋庸赘言,文学批评不限于对作家作品研究,它还关注所有具体的文学现象。因此,韦勒克认为不应把文学批评文学史分离。关于文学批评的目的,韦勒克写道: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二者均致力于说明一部作品、一个对象、一个时期或一国文学的个性。

    韦勒克的这一说法,并非他作为新批评代表人物对该派基本观点的一种表述,而是历代批评家形成的共识。别林斯基就曾指出:着手研究一个诗人,首先应当在他的作品的无穷多样性中捕捉其个性的秘密,也就是他的灵魂的独特性……捕捉并确定了这种独特性的实质,就意味着找到了发现诗人的个性与诗的秘密的锁钥。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论及莎士比亚时也指出,发现作家的独特性是文学研究的目的。

    文学批评的方法也是批评界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事实上,其方法可分为方法论和具体方法两个层面:前者是指批评所依据的基本原则,后者则是指批评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手段。别林斯基曾主张:用不着把批评分门别类,最好是只承认一种批评,把表现在艺术中的那个现实所赖以形成的一切因素和一切方面都交给它去处理。不涉及美学的历史批评和不涉及历史的美学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批评应该只有一个,它的多方面的看法应该源于同一个源泉、同一个体系、同一个艺术观照。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也强调自己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评价不同作品的,这正和别林斯基的观点遥相呼应。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审美把握方式,显示出作者的艺术个性,因此,文学批评不能离开美学的视角:文学创作又总是在一定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的,作家、作品和读者都关联着特定的历史条件,这决定了文学批评不能抛开历史的观点。美学的批评历史的批评的结合,正是外国文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在具体研究方法层面上,虽然文学批评经典的手法灵活多样,形式不拘一格,但我们还应该掌握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批评话语资源。历代优秀的文学批评家在他们的批评论著中经常使用的基本概念、专门术语、习惯提法和表述方式,已逐渐构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话语体系,并显示出长久的学术生命力。这些文学批评的经典语言,大多是一种准确、流畅而优美的文学语言,这就使得它们本身往往就可以作为文学文本来阅读。这些堪称典范的文学批评语言,不仅是批评家在批评实践中自觉锤炼语言的结果,更是其艺术感受力、认识能力、鉴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阐释能力的外在表现。经常阅读这类文学批评的经典语言,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我们的语感;而要拥有这种话语的艺术感受力和评价能力,除研读文学批评的经典,还应熟读作为文学批评基础的经典作品,更需基于这些阅读进行思考与练笔。

    (摘编自汪介之《外国文学批评经典的当代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批评不应只把文学作品作为阐释文学史的材料来运用,而应重视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解读。

    B. 文学批评不仅要探究作者生命情感与思想,而且要将其与文学史以及历史、美学等相关观点紧密结合起来。

    C. 不应把文学批评文学史分离而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是韦勒克和别林斯基等文学批评家长期以来形成的共识。

    D. 文学批评论著中的经典语言常常是批评家自觉锤炼出的准确、流畅而优美的文学语言,能显示出长久的学术生命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都是孟子提出的文论概念,知人论世是基础,以意逆志是目的,两者相互作用,方获文本真意。

    B. 春秋笔法是用简短精炼的文字委婉表达意思,微言大义是指语言精微而包含的道理深刻,两者表现手法缺少共性。

    C. 作品的艺术个性是一个作家灵魂独特性的体现,因此文学研究要能通过捕捉作品个性的秘密,发现作家的独特性。

    D. 不管别林斯基还是恩格斯,他们都强调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评价不同作品,说明文学批评的有些观点具有共通性。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琨既体良才,又罹厄运,故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钟嵘《诗品》)

    B.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

    C. 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范宁《谷梁传集解序》)

    D. 学者于古今乐府,不可不澄心静虑,玩索穷研,以求必得。(薛雪《一瓢诗话》)

    4. 请结合材料内容,对《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一文学理论加以分析。

    5. 有学者认为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危机,与文学批评主体性的缺失直接相关,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建构中国文学批评的主体性。

    【答案】1. C    2. B    3. D   

    4. ①“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强调读者的情感是阅读、欣赏、批评作品的基础,只有情感的触动才能用语言表达;这句话要求文学批评家要加强与作家、作品的情感传递,提升文学批评的艺术感染力和评价能力。   

    5. 借鉴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融合各种文学批评的观点,充分发挥中国文学批评家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文学批评的境界;研究文学批评的经典作品,勤加思考并练笔,建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体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不应把文学批评文学史分离而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是……共识错误。由原文关于文学批评的目的,韦勒克写道: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二者均致力于说明一部作品、一个对象、一个时期或一国文学的个性。韦勒克的这一说法,并非他作为新批评代表人物对该派基本观点的一种表述,而是历代批评家形成的共识可知,是历代批评家共识的应当是这一说法,即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二者均致力于说明一部作品、一个对象、一个时期或一国文学的个性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春秋笔法是用简短精炼的文字委婉表达意思,微言大义是指语言精微而包含的道理深刻,两者表现手法缺少共性错误。由原文“‘春秋笔法注重通过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去发现文字里隐藏的价值取向。微言大义则是希望批评家通过精微的语言发掘作品隐含的深刻思可知,二者在表现手法上应该是有共性的,都是把深刻的道理、思想隐藏在字里行间。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文学批评家应通过知人论世,透过春秋笔法等读懂作品,和作家、读者成为知音。

    A.体现要论世,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B.体现要知人,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C.体现透过春秋笔法读懂作品,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D.意思是求学的人对于古今的诗文,不可不排除一切杂念,静心思考,反复玩味探索,以寻求对文章的理解。这里对于治学的看法,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意思是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强调的是读者情感在阅读、欣赏、批评作品时的重要性。由原文文学批评的最高境界是批评家和作家、读者成为知音……也就是刘勰所强调的知音论的核心可知,这里面强调了读者情感的重要性,读者的情感是阅读、欣赏、批评作品的基础,只有情感的触动才能用语言表达。

    由原文文学批评的最高境界是批评家和作家、读者成为知音”“文学批评成为冷冰冰的观念阐释载体,当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勾肩搭背,丧失和作家、读者之间的情感传递,文学批评还叫文学批评吗可知,这句话要求文学批评家要加强与作家、作品的情感传递。由原文这些堪称典范的文学批评语言,不仅是批评家在批评实践中自觉锤炼语言的结果,更是其艺术感受力、认识能力、鉴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阐释能力的外在表现可知,要求文学批评家提升文学批评的艺术感染力和评价能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当下文学批评令人不满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常常把文学作品作为阐释文学史的材料来运用,缺少文学批评的统一标准,导致文学批评主体性的缺失可知,要借鉴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

    本文列举了很多文学批评的观点,如:中国古代文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具体方法;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提出的知音论;韦勒克认为不应把文学批评文学史分离的观点;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也强调自己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评价不同作品的等观点,这就要求融合各种文学批评的观点,充分发挥中国文学批评家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文学批评的境界。

    由原文经常阅读这类文学批评的经典语言,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我们的语感;而要拥有这种话语的艺术感受力和评价能力,除研读文学批评的经典,还应熟读作为文学批评基础的经典作品,更需基于这些阅读进行思考与练笔可知,研究文学批评的经典作品,勤加思考并练笔,建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体系。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起死

    鲁迅

    (一大片荒地。处处有些土冈,最高的不过六七尺。没有树木。遍地都是杂乱的蓬草;草间有一条人马踏成的路径。离路不远,有一个水溜。远处望见房屋。)

    庄子——(黑瘦面皮,花白的络腮胡子,道冠,布袍,拿着马鞭,上。)(走着,向四处看,)阿呀!一个骷髅。这是怎的?(用马鞭在蓬草间拨了一拨,敲着,说:)还是请司命大神复他的形,生他的肉,和他谈谈闲天。(放下马鞭,朝着东方,拱两手向天,提高了喉咙,大叫起来:)至心朝礼,司命大天尊!……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秦褚卫,姜沈韩杨。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敇!敇!敇!

    司命——庄周,你找我,又要闹什么玩意儿了?你就是找闲事做。认真不像认真,玩耍又不像玩耍。……那么,也好,给你试试罢。

    (司命用马鞭向蓬中一指。所指的地方,发出一道火光,跳起一个汉子来。)

    汉子——(大约三十岁,体格高大,紫色脸,像是乡下人,全身赤条条的一丝不挂。用拳头揉了一通眼睛之后,定一定神,看见了庄子,)哙?

    庄子——哙?(微笑着走近去,看定他,)你是怎么的?

    汉子——唉唉,睡着了。你是怎么的?(向两边看,叫了起来,)阿呀,我的包裹和伞子呢?(向自己的身上看,)阿呀呀,我的衣服呢?(蹲了下去。)

    庄子——你静一静,不要着慌罢。你是刚刚活过来的。你的东西,我看是早已烂掉,或者给人拾去了。

    汉子——你说什么?

    庄子——我且问你:你姓甚名谁,哪里人?

    汉子——我是杨家庄的杨大呀。学名叫必恭。

    庄子——那么,你到这里是来干什么的呢?

    汉子——探亲去的呀,不提防在这里睡着了。(着急起来,)我的衣服呢?我的包裹和伞子呢?

    庄子——你静一静,不要着慌罢——我且问你:你是什么时候的人?

    汉子——(诧异,)什么?……什么叫作什么时候的人……我的衣服呢?……

    庄子——呸呸,你这人真是糊涂得要死的角儿——专管自己的衣服,真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你这尚且没有弄明白,哪里谈得到你的衣服呢?所以我首先要问你:你是什么时候的人?唉唉,你不懂。……那么,(想了一想,)我且问你:你先前活着的时候,村子里出了什么故事?

    汉子——(想着,)哦,有!有!那还是三四个月前头,因为孩子们的魂灵,要摄去垫鹿台脚了,真吓得大家鸡飞狗走,赶忙做起符袋来,给孩子们带上

    庄子——(出惊,)鹿台?什么时候的鹿台?

    汉子——就是三四个月前头动工的鹿台。

    庄子——那么,你是纣王的时候死的?这真了不得,你已经死了五百多年了。

    汉子——(有点发怒,)先生,我和你还是初会,不要开玩笑罢。我不过在这儿睡了一会儿,什么死了五百多年。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快还我的衣服、包裹和伞子。我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

    庄子——慢慢的,慢慢的,且让我来研究一下。你是怎么睡着的呀?

    汉子——怎么睡着的吗?(想着,)我早上走到这地方,好像头顶上轰的一声,眼前一黑,就睡着了。

    庄子——疼吗?

    汉子——好像没有疼。

    庄子——……(想了一想,)哦……我明白了。一定是你在商朝纣王的时候,独个儿走到这地方,却遇着了断路强盗,从背后给你一闷棍,把你打死,什么都抢走了。现在我们是周朝,已经隔了五百多年,还哪里去寻衣服。你懂了没有?

    汉子——(瞪了眼睛,看着庄子,)我一点也不懂。先生,你还是不要胡闹,还我衣服、包裹和伞子罢。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

    庄子——你这人真是不明道理……

    汉子——谁不明道理?我不见了东西,当场捉住了你,不问你要,问谁要?(站起来。)

    庄子——(着急,)你再听我讲:你原是一个骷髅,是我看得可怜,请司命大神给你活转来的。你想想看:你死了这许多年,哪里还有衣服呢!我现在并不要你的谢礼,你且坐下,和我讲讲纣王那时候……

    汉子——胡说!这话,就是三岁小孩子也不会相信的。我可是三十三岁了!(走开来,)你……

    庄子——我可真有这本领。你该知道漆园的庄周的罢。

    汉子——我不知道。就是你真有这本领,又值什么?你把我弄得精赤条条的,活转来又有什么用?叫我怎么去探亲?包裹也没有了……(有些要哭,跑开来拉住了庄子的袖子,)我不相信你的胡说。这里只有你,我当然问你要!我扭你见保甲去!

    庄子——慢慢的,慢慢的,我的衣服旧了,很脆,拉不得,况且我还要去见楚王呢!你且听我几句话:你先不要专想衣服罢,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对,也许是没有衣服对。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此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

    汉子——(发怒,)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一手捏了拳头,举起来,一手去揪庄子。)

    庄子——(窘急,招架着,)你敢动粗!放手!要不然,我就请司命大神来还你一个死!

    汉子——(冷笑着退开,)好,你还我一个死罢。要不然,我就要你还我的衣服、包裹和伞子,里面是五十二个圆钱,半斤白糖,二斤南枣……

    庄子——(严正地,)你不反悔?

    汉子——小舅子才反悔!

    庄子——(决绝地,)那就是了。既然这么糊涂,还是送你还原罢。(转脸朝着东方,拱两手向天,提高了喉呢,大叫起来:)至心朝礼,司命大天尊!……(毫无影响,好一会。庄子向周围四顾,慢慢地垂下手来。)

    汉子——死了没有呀?

    庄子——(颓唐地,)不知怎的,这回可不灵……

    汉子——(扑上前,)那么,不要再胡说了。赔我的衣服!

    庄子——(退后,)你敢动手?这不懂哲理的野蛮!

    汉子——(揪住他,)你这贱骨头!你这强盗军师!我先剥你的道袍,拿你的马,赔我……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鹿台:商纣的仓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在那里是对的,在这里就是错的了。出自《庄子·齐物论》,体现了庄子的无是非观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将故事发生地设置在寻常的荒野,模糊化处理时空,使故事呈现出寓言化的效果。

    B. 作者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生动描写了庄子和汉子的外貌、语言,体现故事的写实性。

    C. 作者在体裁上大胆创新;以戏剧体的形式重构小说,叙事充满张力,内容丰富而深沉。

    D. 真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等现代语言的运用,增添小说幽默讽刺的艺术表现力。

    7.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认真不像认真,玩耍又不像玩耍,司命认为庄子起死的想法是一种游戏心态。

    B. 天地玄黄”“赵钱孙李等分别取自开蒙读本《千字文》《百家姓》,有启蒙意味。

    C. 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表明庄子有着辩证的是非观。

    D. 杨大最后揪住庄子,骂他强盗军师,并要剥下他的道袍,表现杨大朦胧的觉醒和反抗意识。

    8. 复活杨大后,庄子心理随着与杨大的争论逐步产生变化,请简要分析其心理变化过程。

    9. 《起死》虽取材于《庄子·至乐》这一道家经典著作,但建构了一个颇为新奇荒诞的世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建构这一荒诞世界的。

    【答案】6. B    7. C   

    8. 从对杨大生平遭遇的猎奇,到对杨大不停讨要衣服的厌烦,再到对杨大动粗的恼怒(对起死杨大的后悔),最后再到见杨大未死的失落。   

    9. 在人物塑造上,以戏谑、漫画的方式,重塑了一个滑稽、虚伪、可笑的庄子形象;
    在情节设置上,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与现实的闹剧;
    在语言描写上,设置了庄子与杨大逻辑混乱的对话。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体现故事的写实性错,《起死》是作者从《庄子》《至乐》篇的寓言故事里演义出来的,不是写实。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表明庄子有着辩证的是非观错,结合注释可知,体现了庄子的无是非观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结合你是怎么”“你姓甚名谁,哪里人?”“你到这里是来干什么的呢?”“你是什么时候的人?可知,庄子对起死的汉子一系列发问,体现他对杨大生平遭遇的猎奇心理;

    结合你这人真是糊涂得要死的角儿——专管自己的衣服,真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你这人真是不明道理……”看到杨大不停讨要衣服,庄子开始厌烦;

    结合你敢动粗!放手!要不然,我就请司命大神来还你一个死!”“)那就是了。既然这么糊涂,还是送你还原罢看到杨大要动手打他,庄子恼怒了,扬言要还给他死;

    结合不知怎的,这回可不灵……”“你敢动手?这不懂哲理的野蛮!请司命未到,见到杨大未死,庄子很是失落。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人物塑造上,比如主人公庄子的艺术形象,作品赋与他古代学者的形貌络腮胡子,道冠、布袍。言谈举止看似庄重严肃,实则世故圆滑。他开始出现,俨然正人君子,学究之态憨然可掬。及至汉子要衣服穿,他装腔作势用彻底的利己主义者的说教去批评;汉子要扭他去见保甲,他又用唯无是非论相对主义哲学去软化他;汉子不理他这一套,对他动武,他又用还你一个死恐吓。庄子的形象写得丰满而有层次,他的自私虚伪,他的相对主义说教的荒谬与不堪一击,都被生动活脱地描写了出来。

    情节结构上,作品写庄子去楚国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请司命天尊还原了他的生命,原来他是死于五百年前的汉子。他赤身露体向衣冠整齐的庄子要衣服遮盖时,遭到庄子拒绝,并对他大讲相对主义哲学:衣服是可有可无的……”汉子扭住他不放……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与现实的闹剧。

    语言上,探亲去的呀,不提防在这里睡着了。(着急起来,)我的衣服呢?我的包裹和伞子呢”“什么?……什么叫作什么时候的人……我的衣服呢”“先生,我和你还是初会,不要开玩笑罢。我不过在这儿睡了一会,什么死了五百多年。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快还我的衣服、包裹和伞子。我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你再听我讲:你原是一个髑髅,是我看得可怜,请司命大神给你活转来的。你想想看:你死了这许多年,哪里还有衣服呢!我现在并不要你的谢礼,你且坐下,和我讲讲纣王那时候……”“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汉子——(发怒,)放你妈的屁!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小说主要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庄子和汉子之间发生的事件的细节,设置了庄子与杨大逻辑混乱的对话,体现了小说的荒诞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恭之,字道穆,自云辽东人也。父崇,为政清断,吏人畏其成风。道穆幼孤,事兄如父。每谓人曰:人生厉心立行,贵于见知。若时不我知,便须退迹江海,自求其志。御史中尉元匡高选御史,道穆奏记求用于匡,匡遂引为御史。正光中,出使相州。前刺史李世哲,即尚书令李崇之子,多有非法,逼买人宅,广兴屋宇。道穆绳纠,悉毁去之,并表发其赃货。后属兄谦之被害,情不自安,遂托身于孝庄。孝庄时为侍中,深相保护。及即位,赐爵龙城侯,除太尉长史。及元颢逼武牢,或劝帝赴关西者,帝以问道穆,道穆言关中残荒,请车驾北度,循河东下。帝然之。其夜到河内郡北,帝命道穆烛下作诏书,布告远近,于是四方知乘舆所在。寻除御史中尉。

    道穆外执直绳,内参机密,凡是益国利人之事,必以奏闻,谏争尽言,无所顾惮。选用御史,皆当世名辈,李希宗、李绘、阳休之等三十人。仆射尔朱世隆当朝权盛,因内见,衣冠失仪,道穆便即弹纠。帝姊寿阳公主行犯清路,道穆令卒棒破其车。公主深恨,泣以诉帝。帝曰:高中尉清直人,彼所行者公事,岂可私恨责之也?道穆又上疏曰:高祖太和之初,置廷尉司直,论刑辟是非,虽事非古始,交济时要。窃见御史出使悉受风闻虽时获罪人亦不无枉滥如臣鄙见请依太和故事还置司直选历官有称心平性正者为之。御史若出纠劾,移付司直。若御史、司直纠劾失实,悉依所断狱罪之。诏从之,复置司直。

    及尔朱世隆等战于大夏门北,道穆受诏督战。又赞成太府卿李苗断桥之计,世隆等于是北遁。时虽外托征蛮,而帝恐北军不利,欲为南巡之计。未发,会尔朱兆入洛,道穆虑祸,托病去官。世隆以其忠于前朝,遂害之。太昌中,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高恭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窃见御史出使/悉受风闻/虽时获罪人/亦不无枉滥/如臣鄙见/请依太和故/还置司直/选历官有称心平性正者为之

    B. 窃见御史出使/悉受风闻/虽时获罪/人亦不无枉滥/如臣鄙见/请依太和故/事还置司直/选历官有称心平性正者为之

    C. 窃见御史出/使悉受风闻/虽时获罪人/亦不无枉滥/如臣鄙见/请依太和故/事还置司直/选历官有称心平性正者为之

    D. 窃见御史出/使悉受风闻/虽时获罪/人亦不无枉滥/如臣鄙见/请依太和故事/还置司直/选历官有称心平性正者为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又称刺使,古代官名。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御史之意。

    B. 远近,远处和近处,指范围很广,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远近义同。

    C. 乘舆,指天子和诸侯乘坐的车子,也指皇帝用的器物。文中运用借代手法,代指皇帝。

    D. 南巡,天子巡行南方文中指皇帝因北方形势不利想逃到南方,不直说南逃,讳称南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恭之怀有远大志向,践行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曾向御史中尉元匡自荐担任御史。

    B. 高恭之不畏权势,严惩违法的尚书令儿子李世哲,弹劾不守礼节的仆射尔朱世隆,让士卒击破犯清路的寿阳公主车。

    C. 高恭之很有识人眼光,任人唯贤,在担任御史中尉时,他选拔任用的御史后来都成为当时的知名人士。

    D. 高恭之深受皇帝信任,他在元颢逼武牢时请求皇帝北行,后又请求恢复设置廷尉司的官职,都得到皇帝的同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生厉心立行,贵于见知。若时不我知,便须退迹江海,自求其志。

    2)未发,会尔朱兆入洛,道穆虑祸,托病去官。

    14. 高恭之向皇帝建议复置司直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人生应该专心树立德行,最宝贵的是被人了解。如果当世不能了解我,就应该退出社会,寻求自己的志向。

    2)还未出发,恰逢尔朱兆入侵洛地,高道穆担心遭遇灾祸,假借有病辞去官职。   

    14. 对解决现实中重要事情有益;能纠正错误,公正判处案件。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认为御史们出去巡查,都根据所闻奏事,虽然不断纠举出犯罪人,也不免会出现冤枉和滥刑。按我的看法,请按太和年间的旧例,仍设置司直,选拔卓有政绩,心气公正平和者充任。

    出使是一个词,外出巡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故事是一个词,旧例、先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远近义同错误。

    布告远近的意思是:以布告天下。远近,远处和近处,天下,指范围很广。

    忘路之远近的意思是:忘记了路程的距离。远近,指路程的距离。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选拔任用的御史后来都成为当时的知名人士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选用御史,皆当世名辈,李希宗、李绘、阳休之等三十人,可见,应是他选拔的都是御史都是当时的知名人士,而不是他选拔任用的御史后来都成为当时的知名人士。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厉心立行,专心树立德行;,被;若时不我知,宾语前置句。

    2,出发;,恰逢;托病去官,假借有病辞去官职。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高祖太和之初,置廷尉司直,论刑辟是非,虽事非古始,交济时要可概括为:设置司直对解决现实中重要事情有益。

    依据窃见御史出使,悉受风闻,虽时获罪人,亦不无枉滥。如臣鄙见,请依太和故事,还置司直,选历官有称心平性正者为之。御史若出纠劾,移付司直。若御史、司直纠劾失实,悉依所断狱罪之可概括为:设置司直能纠正错误,公正判处案件。

    参考译文:

    高恭之,字道穆,自称是辽东人。他的父亲是高崇,为政清廉,颇有决断,官吏百姓都害怕他的威严。 道穆从小失去父亲,对待长兄就像对父亲一样尊重。他常对人说:人一生专心致志,奋力做事,贵在被世人了解。如果当世不能了解我,就应该退出社会,寻求自己的志向。御史中尉元匡奉命选拔御史,他上奏章向元匡自荐,元匡推荐他为御史。正光时,出使相州。前刺史李世哲,是尚书李崇的儿子,干了很多违背法律的事情。他强行买下别人的家宅,扩建自家的房舍。高道穆弹劾他,将这些非份使用的装饰全部去掉。又上表抄没他的赃物。后来,他的哥哥高谦之被灵太后处死,他心里很不安稳,便倾身于孝庄帝。孝庄帝命他为侍中,对他深加保护。孝庄帝即位,赐给他龙城侯的爵位,授予他太尉长史的职位。等到元颢逼近武牢关,有人劝孝庄帝避向关西,孝庄帝征询高道穆的意见,他说关中残破荒芜,圣驾应该北渡黄河,再沿黄河东下,孝庄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当夜到达河内郡的北部,孝庄帝命他在烛光下起草诏书,以布告天下。于是,四方的官吏百姓都知道皇帝在哪里。不久,他被任命为御史中尉。

    高道穆对外用法律绳量百官,对内参与朝廷机密大事的商议,凡是利国利民的事情,他必定奏报朝廷。进谏时畅所欲言,无所畏惧。选用的御史,都是当代的知名人物,如李希宗、李绘、阳休之、阳斐、封君义、邢子明等三十人。仆射尔朱世隆独揽朝廷大权,到内廷拜见天子,他的衣着打扮失去君臣的礼仪,道穆便立即弹劾他。孝庄帝的姐姐寿阳公主出行,违犯了清道的规矩,高道穆命军卒用木棒将她坐的车子打坏。公主十分恼恨,哭着告诉了孝庄帝,孝庄帝说:高中尉是一个清廉正直的人,他所履行的是公事,我怎么可以因私恨去责怪他呢?他又上疏说:高祖孝文帝太和初年,让廷尉设置司直,讨论死罪判得是否恰当。事情虽然不是古代就有,但对重要事情有益。我认为御史们出去巡查,都根据所闻奏事,虽然不断纠举出犯罪的人,也不免会出现冤枉和滥刑。按我的看法,请按太和年间的旧例,仍设置司直,选拔卓有政绩,心气公正平和者充任。御史如出京举劾,立即告知廷尉,廷尉派司直与御史一起出发。如果御史和司直纠劾失实,就按他们断案错误的大小予以处罚。朝廷下诏采纳他的建议,重新设置了司直。  

    等到尔朱世隆在大夏门北面与魏军作战时,高道穆奉命督战。他又支持李苗提出的切断桥梁的建议,于是,尔朱世隆向北逃窜。当时,朝廷虽然对外说是要南征蛮族,而孝庄帝真正忧虑的是北部的战事不利,想以南巡作借口乘机躲避。还没有出发,尔朱兆已经攻入洛阳。高道穆为了远祸保身,借口有病辞去官职。尔朱世隆因为他忠于孝庄帝,也将他杀害。 太昌中,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对解决现实中重要事情有益;能纠正错误,公正判处案件。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三边:泛指边疆。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燕台一去一句运用倒装,体现平仄声律的要求,突出了望蓟门的登临地点。

    B. 颈联将战争烽火与胡地月光相连,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反而显得意境壮阔。

    C. 尾联借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杀敌的典故反衬自己因年老而难以报效朝廷的伤感。

    D. 本诗从军事上落笔,运用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

    16. 有人认为贯穿全诗的是,有人认为是,你认为是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答案】15. C    16. 示例一:我认为贯穿全诗的是是震惊、震撼之意,严整的军容、荒寂的环境、紧张的战事和险要的地势都震撼着诗人的心,使他产生了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的爱国之志。

    示例二:我认为贯穿全诗的是是远看之意,前两联写中所见之景,第三联由而产生联想,尾联抒发后所感,表达报国之志。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反衬自己因年老而难以报效朝廷的伤感错。由虽非……还欲可知,诗人虽则和班超身份以及人生经历不同,但是跟班超一样不甘平庸,想有所作为;愿意像终军一样为国效力,建立功勋。诗人借这两个典故表达了抗击敌人为国尽忠的豪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此类题两个答案均可,但要说明理由。

    认为是诗眼:

    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见到壮丽景色,却着一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前三联通过写雄壮奇丽的景象,抒发了内心的,即震惊、震撼,壮怀激荡,从而激发了尾联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故是诗眼。

    认为是诗眼:

    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首联起句燕台,是的出发点,第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唐朝将士的座座军营;颔联写万里雪原,寒光闪闪,曙光初照,旌旗猎猎;颈联写望见杀场的烽火,再写蓟城重镇,山海拱卫,稳如磐石;尾联写后之感,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更有豪气顿生之感。全诗紧扣诗题中的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故为诗眼。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不仅批评了自以为是的人,而且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批评了那些自我夸耀的人。

    2)李白在《将进酒》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表达了对荣华富贵的蔑视和对怀才不遇的感伤。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时间为顺序,始于__________的月升,终于__________的月落,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显得空灵美妙。

    【答案】    ①. 自伐者无功    ②. 自矜者不长    ③. 钟鼓馔玉不足贵    ④. 古来圣贤皆寂寞    ⑤. 海上明月共潮生    ⑥. 落月摇情满江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国学热”__________。有人或许会疑惑:用过去的东西来提高现代人的智识水平是否可行?事实上,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之,包念了经历时间考验后粹炼而来的精华,是用来培养学生智识的绝佳养料。比如,孔孟老庄的思想为何经历千年却依然值得研究?这其中超越时空的价值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国学经典,无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典中蕴藏的价值,就不能仅仅停留于诵读和讲解,不妨采用主题讨论的思维训练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领悟。当然,讨论的主题应与当下的生活__________,聚焦正义、幸福、奋斗等价值理念,使讨论成为学生与智者进行对话的连接点。

    国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的文学和世界的文学二者__________。如果能在生态、人文、精神、道德等关乎人类永续发展的共同主题下,将中西学术经典比较研读,不但有助于豁达包容的文化胸襟、自觉自信的人文情怀,而且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方兴未艾  息息相关  融汇贯通 B. 方兴未艾  休戚与共  触类旁通

    C. 炙手可热  休戚与共  融汇贯通 D. 炙手可热  息息相关  触类旁通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将中西学术经典比较研读,不但有助于养成自觉自信的人文情怀、豁达包容的文化胸襟,而且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B. 将中西学术经典比较研读,不但有助于养成豁达包容的文化胸襟、拓宽自觉自信的人文情怀,而且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C. 将中西学术经典比较研读,不但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助于拓宽豁达包容的文化胸襟、养成自觉自信的人文情怀。

    D. 将中西学术经典比较研读,不但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助于养成自觉自信的人文情怀、豁达包容的文化胸襟。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A    19. C   

    20. 将国学经典比作根、养料,阐述了国学经典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其培养学生智识的重要作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方兴未艾: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使人不敢靠近,含贬义。此处是说国学热持续升温,可以用方兴未艾

    第二空,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此处是说讨论的主题应与当下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用息息相关

    第三空,融会贯通: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此处是说对中国的文学和世界的文学全面透彻的理解,可以用融会贯通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

    一、成分残缺,要在豁达包容的文化胸襟之前添加拓宽,在自觉自信的人文情怀之前添加养成

    二、语序不当,要把不但而且之后的内容互换位置。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之’……是用来培养学生智识的绝佳养料可知,划线句子把国学经典比作了中国文化之’”培养学生智识的绝佳养料国学经典比作了中国文化之’”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国学经典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智识的绝佳养料突出了国学经典在培养学生智识方面的重要作用。比喻的修辞化抽象为具体,既使表达通俗易懂,又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完成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称为高温,连续数天(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称为高温热浪。①______,是因为高温天气像波浪一样一波一波地袭来。严重的高温热浪持续时间会超过一个月。我国东南部和西北部是年高温日数分布较多的两个区,江南部分地区及福建西北部地区全年高温日数可达35天,而西北部年高温日数一般有1530天,新疆吐鲁番则达99天,为全国高温日数之最。

    人们常认为火山爆发、地震等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其实,②______。它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使植株干枯、果实脱落、农作物减产……持续的高温天气还会给供水供电带来较大压力,甚至造成供水供电紧张,③______超长待机的高温甚至危害人的生命,如20227月,西班牙高温天气就造成2124人死亡。

    21.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用法和文中画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建成以来,互联网+”医保服务不断取得新突破。

    B. 奥密克戎毒株以它独特的优势最终击败德尔塔,成为全球主流毒株。

    C. 作为火箭神经中枢的控制系统肩负着确保火箭准确入轨的重要任务。

    D.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必须要有适当的惩戒制度。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 C    22. 之所以称为高温也会带来灾害;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浪线处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反语;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引用。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处,前面说称为高温热浪,后面解释这种称法的原因,可填:之所以称为

    处,其实意味着下面要说其它自然灾害,结合语境在说高温,可填:高温也会带来灾害。

    处,前文给供水供电带来较大压力,甚至造成供水供电紧张是说高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填: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位记者去偏远山区采访,走进一户人家,房屋破陋不堪,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物件。一位母亲正在给几岁的孩子煮方便面,记者关心地说:方便面不能多吃。母亲说:不会多吃的!今天他过生日才给他吃一次,平时哪里舍得?看着孩子开心地吃着,母亲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虽然他们生活很贫穷,但精神却很富有。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一则记者采访新闻,这则可以引发人们多重思考,如扶贫、母爱、温暖的问题,甚至有何不食肉糜争论,具有发散性,但材料最后一句评论虽然他们生活很贫穷,但精神却很富有对这则新闻进行了收束,所以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才是本次作文写作的中心,如果偏离这个中心,写成扶贫、母爱、温暖则为审题不当,应视为偏题。在写物质与精神时,还需进行二级审题,即即使在物质贫穷时我们也要葆有精神乐观的态度,要能创造、享有精神的富足。但反多来说我们要有精神的富有就必须坚守物质贫穷,则为错误的观点。故物质贫穷只是前提,而不是目的,精神的富有才是目的,因而两者相比,重点应落实在精神的富有上,而不是物质的贫穷上。

    提示语提醒考生要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什么是自己的自己的就是强调感悟和思考的独特性,要我手写我心

    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述材料,以材料为由头,引出物质与精神的话题;接着对二者的内涵和关系进行阐述,然后分别从物质”“精神之于人的意义角度进行阐释;最后联系当下,指出当代青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葆有精神的富足。

    立意:

    1.物质贫穷不能阻挡精神富足。

    2.物质给予生活,精神给予幸福。

    3.莳精神于物质沃土,长信仰指引生活。

     

     


     

    相关试卷

    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