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江苏省兴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赫尔岑都著文赞扬《猎人笔记》,他们把《猎人笔记》的问世看作文学界的重大事件。
《猎人笔记》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它的思想价值,但也离不了它独特的形式。俄罗斯农民真实美好的形象之所以被描写得这样动人,与“笔记”这种轻便灵活的形式和精练活泼的语言不无密切关系。别林斯基当年就对屠格涅夫说:“这是您的形式。”不过,关于《猎人笔记)》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裁,俄罗斯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论的。有人说它是随笔,有人称它为短篇小说,有人干脆把它叫“随笔故事”。
如果仅就题材而论,20世纪40年代俄罗斯文坛,上,以狩猎为题材的随笔并不少见。可以说,《猎人笔记》并不是屠格涅夫的发明。不过,屠格涅夫突破了当时流行的“随笔”单纯知识性、娱乐性的格局,非常自然甚至看似漫不经心地把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即农民问题引进了这一题材,从而使得他的《猎人笔记》既保留了一般“随笔”那种浓郁的地方风情,又包含有严肃的社会问题。这种对旧形式的借用和改造,既取决于作家的进步立场,也取决于他的艺术情趣和才华。
从叙事的角度看,《猎人笔记》中的绝大部分作品都围绕一个主要的故事展开。在有关人物和情节的叙述中,作家有时还采用了相当多的描写,甚至是细致的描写。屠格涅夫发挥了他“猎人”的感受力和观察力的作用。就叙述的细致性和描写的精确性而言,《猎人笔记》远远超过了作家以前的诗歌创作,也不亚于他后来的长篇小说。可是,在《猎人笔记》中,对有关情节和人物的叙述与描写,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对生活本身的再现,人物性格的塑造并不明显,或者说性格塑造还只是处于一种“自然形态”。所以,与其说它是“短篇小说”,的确不如说它是“随笔”或“随笔故事”——就塑造人物性格这一点看,《猎人笔记》不但远不如作家以后的小说创作,甚至还不如他以前的诗体短篇小说。俄罗斯学术界关于《猎人笔记》的体裁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性格塑造”这一点展开的。准确地说,《猎人笔记》是用优美的散文写成的故事,它还不能称作“短篇小说”,虽然其中也有某些典型化手法,但典型化还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虽然,在俄文中“短篇小说”和“故事”都是一个词,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这二者之间是有明显界限的。
屠格涅夫在民主精神、人道感情和真诚善良的天性的驱使下,以其诗人的天才和“猎人”的阅历,真实地描绘出一幅幅俄罗斯农村生活的画卷,显示了生活的发展趋势,否定了违反人道、违反自然的社会制度。作为反映这一生活内容的载体,“猎人笔记”也成为一种屠格涅夫式的“随笔”,它以“数学般精确”的描写和浓郁的抒情色彩拓展了一般随笔的范围、功能和意义,甚至随笔这一体裁,也因《猎人笔记》的问世而提高了它在各类文学体裁中的地位。
《猎人笔记》以反映农村生活的新角度和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给文学界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从某种意义上说,《猎人笔记》的成功与其说是屠格涅夫文学天才的结果,还不如说是艺术方法和时代要求使然。
(摘编自朱宪生《“笔记”——一种独特的形式》)
材料二:
在《猎人笔记》中,我们既可看到屠格涅夫长于写景,也可看到他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非凡功力。
首先,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细节。例如《总管》中的侍仆菲多尔因一点小过失(忘了给主人热酒),主人佩诺奇金便低声下令要惩罚他,这一细节就暴露了这位地主对待下人的冷酷无情。其次,善于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作品开篇便以两个聪明可爱的农民霍里和卡利内奇与平庸可笑的地主波卢特金作了强烈对比,一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善于运用动物形象去比喻人物的性格。例如把那个胆小窝囊、一见到上司便浑身发抖的涅多皮尤斯金比喻成“像一只被抓住的小鸟”,把希格雷县的哈姆莱特那位有心灵创伤的妻子比喻为“被猫抓伤了的可怜的黄雀”等。这些手法让作家在刻画人物性格时节省了大量笔墨,同时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屠格涅夫又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总是那么简洁、明快、清新、优美。
屠格涅夫不止一次地表明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把“准确而有力地再现真实”视为自己的“莫大幸福”。托尔斯泰也称赞屠格涅夫创作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它的“真实性”。
但是屠格涅夫并不满足于描写生活的真实。在他看来,“把生活提高到理想”状态才是艺术家的崇高使命。当然,所谓提高并不是人为的随便拔高,也不是把现实生活加以任意的美化,而是要求作家从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事物方面去提炼自己的材料。换言之,就是要从生活的散文中看到生活的诗意。法国作家德·沃盖说:屠格涅夫的才华“正好表现于保持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惊人的匀称,每个细节都停留在现实主义的领域……而整个说来却飘浮在理想的领域”。法国作家莫洛亚则干脆地称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为“诗意的现实主义”。用这个词来评价《猎人笔记》的创作风格也是恰如其分的。
(摘编自张耳《<猎人笔记>试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聚焦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又以独特的形式、精练活泼的语言去描绘人物形象,这是《猎人笔记》成功的关键。
B. 《猎人笔记》借助“猎人”的感受力和观察力,细致、精确地对有关人物和情节加以叙述和描写,再现生活。
C. 屠格涅夫首创以狩猎为题材的“笔记”体裁,创作了《猎人笔记》,这在当时俄罗斯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D. 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中既展示了自己在写景方面的才华,又显露了他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非凡功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文学批评这个角度来看,散文化的《猎人笔记》称作“短篇小说”或“故事”都是可以的。
B. 《猎人笔记》描写了生活的真实,又把生活提高到理想的状态,呈现出“诗意的现实主义”风格。
C. 善于运用某些手法去刻画人物形象,如对比、比喻等,作家就不必用大量笔墨去刻画人物性格。
D. 作家能够像《猎人笔记》一样顺应时代需求,采用合适的艺术手法,就可以创作出成功的作品。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猎人笔记》是“随笔故事”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B. 侧重于描述事件发展的过程,强调情节的生动性。
C. 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借一斑以窥全豹”。
D. 选择现实问题作为题材,人物性格塑造较少虚构。
4. 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 别林斯基为什么对屠格涅夫说“这是您的形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C 2. B 3. D
4. ①引用论证,引用法国作家德沃盖的话来证明屠格涅夫的作品既真实又不乏诗意;②举例论证,列举《猎人笔记》中的具体作品和人物,证明《猎人笔记》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细节。
5. ①采用“笔记”形式,打破了“随笔”单纯知识性、娱乐性的格局;②拓展了写作题材,融入了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③与注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品不同,他极力再现生活原貌;④叙述细致,描写精确,既真实又充满了诗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C.“屠格涅夫首创以狩猎为题材的‘笔记’体裁”错,原文说“《猎人笔记》并不是屠格涅夫的发明”,可知“笔记”体裁并不是屠格涅夫“首创”。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散文化的《猎人笔记》称作‘短篇小说’或‘故事’都是可以的”错误,原文说“在俄文中‘短篇小说’或‘故事’都是一个词,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这二者之间是有明显界限的”,原文只是说俄文的“短篇小说”和“故事”是一个词,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混同起来。
C.“作家就不必用大量笔墨去刻画人物性格”错误,原文说“这些手法让作家在刻画人物性格时节省了大量笔墨”,“节省了天量笔墨”只是说明运用某些手法的好处,不能表明“作家就不必用大量笔墨去刻画人物性格”。
D.“就可以创作出成功的作品”错误,原文说“《猎人笔记》的成功与其说是屠格涅夫文学天才的结果,还不如说是艺术方法和时代要求使然”,作品只是分析在《猎入笔记》成功的原因,但不能因此推断他人是否可以成功。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能力。
根据材料,作者认为《猎人笔记》是“随笔故事”而不是小说,关键在于:《猎人笔记》人物“性格塑造还只是处于一种‘自然形态’”“虽然其中也有某些典型化手法,但典型化还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即人物形象塑造较少运用小说中人物性格塑造技巧一一虚构。
A.是小说的特点;
B.讲的是故事;
C.是关于小说作品中人物刻画;
D.讲的是“随笔故事”题材方面的特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例如《总管》中的侍仆菲多尔因一点小过失(忘了给主人热酒),主人佩诺奇金便低声下令要惩罚他,这一细节就暴露了这位地主对待下人的冷酷无情”是举例论证,论证了“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细节”;“例如把那个胆小窝囊、一见到上司便浑身发抖的涅多皮尤斯金比喻成‘像一只被抓住的小鸟’,把希格雷县的哈姆莱特那位有心灵创伤的妻子比喻为‘被猫抓伤了的可怜的黄雀’”是举例论证,论证了“善于运用动物形象去比喻人物的性格”。
“正好表现于保持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惊人的匀称,每个细节都停留在现实主义的领域……而整个说来却飘浮在理想的领域”是引用论证,论证了“屠格涅夫并不满足于描写生活的真实”“要从生活的散文中看到生活的诗意”,证明《猎人笔记》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细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
题干“这是您的形式”说明《猎人笔记》是与众不同的一部作品,它是屠格涅夫的创造:其实材料一的题目已经明确了此题题干指向,考生需要从原文去寻找相关信息,再加以综合即可。当然,最后也结合一下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作为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可以从其形式、内容、语言、手法等方面去思考。
由“不过,屠格涅夫突破了当时流行的‘随笔’单纯知识性、娱乐性的格局”可以概括出,采用“笔记”形式,打破了“随笔”单纯知识性、娱乐性的格局。
由“非常自然甚至看似漫不经心地把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即农民问题引进了这一题材,从而使得他的《猎人笔记》既保留了一般‘随笔’那种浓郁的地方风情,又包含有严肃的社会问题”概括出,拓展了写作题材,融入了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
由“在有关人物和情节的叙述中,作家有时还采用了相当多的描写,甚至是细致的描写”“就叙述的细致性和描写的精确性而言,《猎人笔记》远远超过了作家以前的诗歌创作”“换言之,就是要从生活的散文中看到生活的诗意”概括出,叙述细致,描写精确,既真实又充满了诗意。
由“屠格涅夫在民主精神、人道感情和真诚善良天性的驱使下,以其诗人的天才和‘猎人’的阅历,真实地描绘出一幅幅俄罗斯农村生活的画卷,显示了生活的发展趋势”“但是屠格涅夫并不满足于描写生活的真实”概括出,与注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品不同,他极力再现生活原貌。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离休
石钟山
父亲在当满了四十七个年头的军人后,终于离休了。
从十五岁参军那天起,父亲一直预感到,迟早有一天,自己会战死在沙场上。父亲打过无数次仗,先是和日本人打,又和国民党打,后来在朝鲜战场又和美国人打,一路拼杀过来的父亲,不仅没有战死于沙场,反而在战争中壮大了起来,后来竟当上了军区的副司令,这也是父亲从没想过的。没有献身于战争的父亲,终于老了嘞,无可奈何地住进了干休所。
有好一段日子,父亲坐卧不宁,如同困兽似的背着手,从这屋走到那屋,然后又从那屋到另外一个房间,脚步显得凌乱而又拖沓。父亲的血压高,母亲不放心,不管他来到哪屋,母亲都跟在后面。父亲一见母亲这样便气不打一处来,朝母亲吼:跟着我干啥,我又不是小偷。
母亲辩白:老石呀,我没跟着你,我是怕你的病。
父亲:我的病咋的了,我这不是好好的么,别说活十年,二十年也没问题,老在家待着还不得把人憋死。
母亲就忧郁地望着父亲,她真怕父亲憋出什么毛病来。
父亲长叹一声,几步来到客厅,又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抬眼望着窗外。此时的窗外阳光普照,一派风和日丽。树上落着两只鸟,不知深浅地鸣唱着。父亲想起了他曾经的办公室窗外,也有一片茂盛的树疯长着,树上也经常落着鸟,经常高高低低地唱,那时父亲的心情是愉悦的,累了的父亲。时常伸个懒腰。踱到窗前。逗树上的鸟。那时,父亲的日子是多么充实呀。此时,父亲已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宁静和平和,他奋力地挥舞双臂冲树上的鸟吼:滚。再叫老子毙了你们。
这是父亲的一句口头禅,已经说了好多年了。当连长时他说:冲上去,把小日本拼掉,拼不掉小日本,老子就毙了你们。当团长时说:一营长,限你半小时之内,把高地给我拿下来,拿不下高地老子毙了你。师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军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
他的三个孩子还小的时候,经常在家里闹得鸡犬不宁。父亲回来时,孩子们管不住自己的天性,仍疯仍闹,父亲就吼:都住嘴,再吵再哭,老子就毙了你们。孩子们起初不怕,待父亲真的掏出手枪,把乌黑幽深的枪口对准他们时,他们都害怕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父亲在家,他们个个都噤若寒蝉,从不敢大声说话。三个孩子一直到长大成人,心里仍惧怕着父亲,离父亲远。父亲不在乎这些,那时他哪有工夫和一群孩子们说长论短。
此时,父亲却第一次想起了他的三个孩子。他转过头冲母亲说:三个孩子好久不来了吧。
母亲不解地望着父亲,样子显得惶惑而又谨慎。父亲说:让他们来吧,热闹热闹。
这是父亲第一次说这样极具人情味的话,为了这句话,母亲差点感动得流下泪来,哽咽地说:老石呀,那你就打个电话吧。
你打,你打,还是你打。父亲此时的神情显得有些羞涩,他不是不想打,是还没学会给孩子打电话,不知在电话里该冲孩子们说点什么,更主要的是,他不知道孩子们家里的电话号码。父亲红头涨脸地把电话推给母亲,于是母亲就用一双激动得发颤的手拨打电话。
孩子们答应了,母亲兴高采烈地到菜市场去了一趟。父亲也显得有几分激动和不安,背着手在几个房间里踱来踱去,也不时地来到厨房门口和正在择莱的母亲说上两句,父亲说:咱那几个孙子、孙女都长大些了吧。在这之前,这些话题都是父亲不屑挂齿的,母亲在历数孙子外孙女的时候,话题是喋喋不休的,眉宇间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他不住地点头,似在听下级汇报什么大事,他听得很认真,其间不住地点头。
临近傍晚,父亲显得很不安,他不停地照镜子,同时不停地梳理头发。孩子们上楼的脚步声响起时,父亲正稳稳地坐在沙发上,他在办公室或家里接见下级或别的什么人时,总是稳稳地坐在沙发上看手头上的文件,连眼皮也不抬一下。起初父亲一直那么坐着,他以为自己也会那么一直坐下去,当母亲乐颠颠去开门时,父亲再也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向门口走了两步,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门口,摆出一副恭迎的样子。
小儿子一身戎装地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突然觉得他顺眼而亲切,竟伸出手在儿子的肩膀上拍了一下,孩子受宠若惊地冲父亲咧了咧嘴。
饭是女儿做的,晚餐时,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把饭吃得那么快,而是和儿女一道饶有兴趣地把饭吃下去。在这期间,大儿子的手机响了两次,父亲就指示说:在家里你把那玩意儿关了。大儿子就关了手机。
总之,这次家庭聚会很成功。
父亲最后指示:星期日,都过来聚一聚,把孩子们都带来呀。
三个孩子喏喏点头。客厅里又空荡冷清下来,父亲心里却踏实多了,他第一次坐在沙发里和母亲饶有兴致地看了一部电视剧。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概述父亲的从军经历,那些战争的硝烟和历史的记忆成为故事展开的一种特色背景。
B. “无可奈何”“坐卧不宁”等词语形象地写出父亲离休时以及离休后处于心理调适期的特殊状态。
C. 父亲渴望见到孩子们,却不知如何去做,母亲给孩子们打电话,为后面的家庭欢聚拉开了序幕。
D. 父亲觉得小儿子“顺眼而亲切”并“拍了一下”他,是因为小儿子一身戎装勾起了父亲的回忆。
7. 下列对文本语言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线句子以“那时” “此时”对举,承上启下,体现了父亲此时的失落和烦躁。
B. 口头禅“老子毙了你(们)”在文中反复出现,表现出父亲性格上的简单粗暴。
C. 文中两处“破天荒”写出父亲态度的变化,由此看出父亲对天伦之乐的渴盼与珍惜。
D. 文末客厅的“空荡冷清”与父亲的“踏实”形成反差,凸显出父亲内心的喜悦。
8. 在得知孩子答应回家后,父亲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9. 父亲是一名军官,作者在创作时却没有着力描写其作为军人果敢刚毅的一面,而是选择了其离休后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来写,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B
8. ①激动:“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听得很认真”,反映出父亲想要了解孩子一切的迫切心情,对孩子的归来显得相当期待与兴奋;②不安:不停地“照镜子”“梳理头发”“坐不住”,父亲的“不知所措”,反映出父亲对与子女沟通交流的陌生,以及不知子女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忐忑不安;③高兴、满意:对小儿子感到“顺眼而亲切”,对女儿做的菜饶有兴趣,指示大儿子“关了手机”,这些都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给他带来的亲情表示满意与珍惜,“最后的指示”更是表现出普通父亲在年老后对亲情和天伦之乐的渴盼。
9. ①“父亲”是军人,作者却选择了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来组织材料,这样的选材不落俗套,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文本通过父亲叱咤风云无视孩子和家庭聚会拘谨亲和的对比,展现父亲身份转变后期盼融入家庭生活所做出的努力,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富。③“普通人”的角度使“我们该如何做好父亲角色”的主题思考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传统文化内涵。④“父亲”本来就是“普通人”,这样的角色定位更具有普适性,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更能引发共鸣。⑤文章笔墨着力于展现“父亲”这一身份特点,选材更集中,故事情节的表达更加舒缓、自然。(任选其中三点回答即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是因为小儿子一身戎装勾起了父亲的回忆”说法错误,父亲对孩子的亲热,既有“军旅情绪”这个原因,同时也是父亲拉近与孩子距离的表现。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表现出父亲性格上的简单粗暴”说法错误,当兵时的口头禅体现出的更多是父亲作为军人的刚毅果决,不能简单理解为性格上的简单粗暴。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
激动:
“孩子们答应了,母亲兴高采烈地到菜市场去了一趟。父亲也显得有几分激动和不安,背着手在几个房间里踱来踱去,也不时地来到厨房门口和正在择莱的母亲说上两句,父亲说:咱那几个孙子、孙女都长大些了吧”“这些话题都是父亲不屑挂齿的,母亲在历数孙子外孙女的时候,话题是喋喋不休的,眉宇间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他不住地点头,似在听下级汇报什么大事,他听得很认真,其间不住地点头”,“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听得很认真”,反映出父亲想要了解孩子一切的迫切心情,对孩子的归来显得相当期待与兴奋。
不安:
“临近傍晚,父亲显得很不安,他不停地照镜子,同时不停地梳理头发”“当母亲乐颠颠去开门时,父亲再也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向门口走了两步,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门口,摆出一副恭迎的样子”,不停地“照镜子”“梳理头发”“坐不住”,父亲的“不知所措”,反映出父亲对与子女沟通交流的陌生,以及不知子女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忐忑不安。
高兴、满意:
“小儿子一身戎装地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突然觉得他顺眼而亲切,竟伸出手在儿子的肩膀上拍了一下”“饭是女儿做的,晚餐时,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把饭吃得那么快,而是和儿女一道饶有兴趣地把饭吃下去”“在这期间,大儿子的手机响了两次,父亲就指示说:在家里你把那玩意儿关了。大儿子就关了手机”,对小儿子感到“顺眼而亲切”,对女儿做的菜饶有兴趣,指示大儿子“关了手机”,这些都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给他带来的亲情表示满意与珍惜;“父亲最后指示:星期日,都过来聚一聚,把孩子们都带来呀”,“最后的指示”更是表现出普通父亲在年老后对亲情和天伦之乐的渴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选材等写作技巧的能力。
父亲是一名军官,作者在创作时却没有着力描写其作为军人果敢刚毅的一面,而是选择了其离休后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来写,这样的选材不落俗套,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写了父亲退休前的叱咤风云、无视孩子,如“父亲打过无数次仗,先是和日本人打,又和国民党打,后来在朝鲜战场又和美国人打,一路拼杀过来的父亲,不仅没有战死于沙场,反而在战争中壮大了起来”“当连长时他说:冲上去,把小日本拼掉,拼不掉小日本,老子就毙了你们。当团长时说:一营长,限你半小时之内,把高地给我拿下来,拿不下高地老子毙了你。师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军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这些表现父亲的军人本色;“孩子们管不住自己的天性,仍疯仍闹,父亲就吼:都住嘴,再吵再哭,老子就毙了你们”“三个孩子一直到长大成人,心里仍惧怕着父亲,离父亲远。父亲不在乎这些,那时他哪有工夫和一群孩子们说长论短”,写他无视孩子们。但如今退休在家,父亲渴望和孩子们聚会,当听说孩子们答应来家里时,“父亲也显得有几分激动和不安,背着手在几个房间里踱来踱去,也不时地来到厨房门口和正在择莱的母亲说上两句,父亲说:咱那几个孙子、孙女都长大些了吧”“临近傍晚,父亲显得很不安,他不停地照镜子,同时不停地梳理头发”“当母亲乐颠颠去开门时,父亲再也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向门口走了两步,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门口,摆出一副恭迎的样子”,父亲的拘谨与他当年的叱咤风云形成对比,父亲当年对孩子的漠视与如今渴望和孩子们相聚也形成对比,展现父亲身份转变后期盼融入家庭生活所做出的努力,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富。
选择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写,能体现主题——我们该如何做好父亲的角色?从这个角度写更具现实意义和传统文化内涵。
“父亲”虽然是个叱咤风云的军人,但也是一个“普通人”,应当有“普通人”的角色和情感,文章从他“父亲”的角色出发来写他退休后的转变,这样的角色定位更具有普适性,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更能引发共鸣。
文章并非展现军人风采,而是着眼于“父亲”这一身份特点,写他退休后如何慢慢适应并回归家庭,这样使选材更集中,故事情节的表达更加舒缓、自然。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符,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日克已复礼 一日:一旦。
B. 《诗》可以兴 可以:可以用来。
C. 譬如平地 平地:平坦的地面。
D. 小子何莫学夫《诗》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B.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C.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D.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事,文中是行事、办事之意,现在多指将某类事情当作职业一般去做。
B. 南阳,地名,居于韩、魏之间,因其在太行山以北、黄河以南,故名南阳。
C. 名实,文中指名声与利益,与“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之“名实”异。
D. “与国”的“与”指亲附,和《论语》中“吾与点也”的“与”不相同。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惠王为确定攻击目标,听取臣子建议。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
B. 张仪认为蜀地太过偏远,民属野蛮落后之民,即便是出征成功,对于成就威名、增强国力并无实效。
C. 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并派遣他出兵伐蜀,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诸侯不敢再轻视秦国。
D. 在尽心辅佐惠王成就大业上,司马错和张仪的目标一致,但对进攻蜀国的利弊分析这两人大相径庭。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C
14. (1)孔子说:“看见贤能的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要改正。”
(2)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平地”,填平洼地。句意:比如填平洼地。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周王知道无法挽救(危局),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九鼎。我们据有九鼎,并掌握地图和户籍等,(就可以)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没有人敢不听从,这才是霸王之业啊。
“知”的宾语为“不救”,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此”是“王业”的主语,所以应在“此”前面断开,排除C。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太行山以北、黄河以南”错误,应为“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即山南水北为阳。
C.正确。
D.正确。“与”:亲附、亲近。“与国”:亲近的国家。/“与”:赞同。句意:我赞同曾点的看法。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并派遣他出兵伐蜀”错误,由原文“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可知,文中并未说明派谁人出战;“诸侯不敢再轻视秦国”错误,原文“轻诸侯”意为“秦国更加轻视天下诸侯”。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齐”,形容词做动词,向……看齐;“自省”,宾语前置,“省自”,反省自己。
(2)“道”,宗旨;第一个“明”,彰明,弘扬;“明德”,美德;“亲”,亲近;“止于”,达到。
参考译文:
司马错跟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想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张仪回答说:“我们跟楚、魏两国结盟,出兵到三川,堵住轘辕、缑氏两个出口山的关口,挡住屯留的要道,让魏国断绝(韩国出兵)南阳的交通,让楚军逼近(韩国的都城)南郑,秦兵攻打新城、宜阳,这样兵临东、西二周的城外,惩罚二周国君的罪过,(进而)入侵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知道无法挽救(危局),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九鼎。我们据有九鼎,并掌握地图和户籍等,(就可以)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没有人敢不听从,这才是霸王之业啊。现在的蜀国,是西方边远之国,是野蛮人的领袖,(我们)使士兵疲敝百姓辛劳(前往攻打),也不足凭借此举建立称王称霸的名声,得到它的国土也不能够用它来获得利益。臣听人说:‘争名的人要去朝廷,争利的人要去市场。’现在三川、周室,乃是天下的市场和朝廷,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夺它,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
司马错说:“(事情)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一定扩张领土;要使军队强大,必须使人民富足;要想称王,一定要广施仁德。这三个条件都具备,那么王业自然成就了。’如今大王地盘小而百姓穷,所以臣想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蜀国是西方一个偏僻小国,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领,并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乱政。用秦国的兵力去攻打蜀国,就好比派豺狼去驱逐羊群。(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可以用来扩大版图;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用来使百姓富足;这一仗不会伤亡多少人,蜀国就已经屈服了。所以秦灭亡了蜀国,天下的人不会认为秦暴虐;抢完蜀国的财宝,诸侯也不会认为秦贪婪。这样我们做伐蜀一件事,就可以名利双收,还得到除暴止乱的美名。现在(如果我们)攻打韩国,劫持天子,劫持天子,这是恶名,而且不一定能获得利益,反而落得不仁义的坏名声。攻打天下人不愿(攻打的国家),危险啊!请让我禀告这其中的原因: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齐国是与韩国和周国亲近的国家。周自己知道要失掉九鼎,韩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那么两国必然协同力量合作谋划,来依靠齐、赵,去解楚、魏之困。(周、韩)会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大王不能够制止(这些)。这是臣所说的“危险”,(攻打周、韩国是失策)比不上伐蜀之策周全。”秦惠王说:“好的!寡人听您的。”
最终秦国出兵攻打蜀国,用了十个月就占领了它,控制了蜀国的局势。蜀国君主更改名号为侯,并且(秦王)派秦臣陈庄去做蜀侯的国相。蜀地既已归属秦国(或:划归秦国版图),秦国越发强盛富足国力雄厚,轻视天下诸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绝句·之三
宋·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早梅
宋·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诗和李诗均写梅花,两首诗都赞美了梅花在寒冬腊月凛然绽放的形象。
B. 陆诗写梅花的“花中气节”,将梅花与其他花形成对比,以突出梅花。
C. 李诗“东风”“西风”包含了气温变化,以“才”“又”表现变化之快
D. 李诗以山中群木的叶落衬托梅花“吹不尽”,表现了梅花的美好姿态。
16. 这两首诗中,作者借梅花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相同点:两诗中都抒发了坚守高洁、顽强坚韧之情。陆诗以“雪虐风号”体现挫折的处境,以“愈凛然”“最高坚”抒发顽强坚韧、高风劲节的情感;李诗以“群木”的“叶叶空”来体现凄寒的环境,以梅花“吹不尽”“新白抱新红”来抒发坚守自我、高洁坚韧的情怀。
不同点:陆诗还包含着怀才不遇的孤苦寂寞和不向他人乞怜的情怀,以“飘零去”体现内心的悲苦,以“耻向东君更乞怜”体现不向他人乞怜的情怀;而李诗则无这种情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赞美了梅花在寒冬腊月凛然绽放的形象”错误,陆诗写梅花在寒冬腊月绽放,由“雪虐风号”“耻向东君”可以看出;李诗写梅花在秋末冬初绽放,由“早梅”“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等可以看出。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陆诗“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表现梅花坚守高洁的品格,李诗“依然新白抱新红”抒发梅花坚守自我、高洁坚韧的情怀。两首诗歌都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都为梅花,所言之志即为像梅花一样的高洁、坚强不屈的性格特征。
相同之处:陆诗“愈凛然”“最高坚”,描述梅花迎风雪、冒严寒而盛开不怠的不怕艰难,迎难而上的品格。李诗“才……又”“叶叶空”“梅花吹不尽”即便是其他的树木和花草早已被大风吹落,只有梅花不凋谢。借景抒情,诗人都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也拥有梅花一样的品质特征,高洁孤傲、坚韧不拔。
不同之处:陆诗“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两句凸显了诗人的人生际遇,飘零感和不愿摇尾乞怜的心态都暗示了作者官场或者进阶的不顺利,不被赏识任用的苦闷孤寂,重点是不向他人乞怜的情怀;李诗只是描摹了梅花盛开的景致,以及诗人抒发的对梅花的赞美之情,没有透露出诗人自身的际遇。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格物致知”这一成语出自《礼记》,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原文说:“致知在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以高台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己所不欲 ②. 勿施于人 ③. 物格而后知至 ④. 知至而后意诚 ⑤. 九层之台 ⑥. 起于累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己”“勿”“施”“至”“诚”“累”。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喜欢牡丹,说她 ① 。我却喜欢梅花,喜欢她“凌寒独自开”的自信。客居海南,常听朋友说海南也有梅花,觉得有些诧异。朋友说,东山岭脚下的溪边村,是海南著名的三角梅风景旅游区,我便专程去看。
三角梅有鲜红色、橙黄色、紫红色、乳白色等不同颜色,三朵小花聚生于三片红苞中。徜徉在三角梅基地,我发现竟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集于一株,艳丽异常,这是专门嫁接出来的三角梅。小鸟叽叽喳喳在三角梅上欢快地跳来飞去,人就沉浸在一片 ②之中。在花团锦簇的三角梅花海中,还有一座书香四溢的书屋,经常有一些书法家、画家聚集于此,③ ,尽展才情。离基地不远处有一座溪边客厅。这是一座颇具古风的凉亭式建筑,走进亭内,可见桌椅摆件都是古物。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充溢了乡韵,素旧拙朴,勾起游人的乡愁。
一座花香四溢的美丽乡村,一处凉风习习的古亭式客厅,一派静谧朴拙的宜人氛围,让人清心、净心。三角梅的美,可谓秀美艳丽甚至婀娜动人,她只属于自己,也在我心中真真地美丽起来。
18. 依次选择出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词语。
①A.秀色可餐 B.国色天香 C.富丽堂皇
②A.燕语莺声 B.鸟语花香 C.其乐融融
③A.笔走龙蛇 B.龙飞凤舞 C.挥毫泼墨
①__ ②____ ③__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充溢着乡韵,素旧拙朴,勾起游人的乡愁。
B. 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素旧拙朴,充溢的乡韵,令游人勾起的乡愁。
C. 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素旧拙朴,充溢着乡韵,勾起游人的乡愁。
D. 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充溢的乡韵,素旧拙朴,勾起游人的乡愁。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请从“增文势”“广文义”两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 B.国色天香 ②. B.鸟语花香 ③. C.挥毫泼墨 19. C
20. ①增文势:“一座”“一处”“一派”等排比结构词语,有短句的简洁,连续三句有长句的细致,长短结合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②广文义:从“乡村”到“客厅”再到“氛围”,层层深入,由身到心,内容更加充实,具有突出强调作用。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秀色可餐:原形容妇女美貌,后也形容景物秀丽。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的宏伟壮丽,场面的盛大豪华,也形容诗文辞藻华丽。此处句子是形容牡丹花,应选用“国色天香”。
故选B。
第二空,燕语莺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鸟语花香: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其乐融融:形容快乐和谐的景象。前文句子描写鸟儿在三角梅丛中飞舞欢叫,有花有鸟,突出两者的和谐,应选用“鸟语花香”。
故选B。
第三空,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矫健多姿。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挥毫泼墨:指作画或书写毛笔书法作品。语境中有“书法家、画家”的表述,是这两类艺术家在此创作,故选用“挥毫泼墨”更加合适。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语序不当,“素旧拙朴”是“农家工具”的直观特点,要放在“农家工具”之后;
二、不合逻辑,“充溢了乡韵”要改为“充溢着乡韵”。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所谓“增文势”指增强语势,排比的句式整齐,如文中“一座花香四溢的美丽乡村,一处凉风习习的古亭式客厅,一派静谧朴拙的宜人氛围”,读起来富有音韵节奏美,朗朗上口,增强了语势。
而“广文义”多指能从多个角度详细介绍事物,句中从“乡村”,到“古亭式客厅”,再到“宜人氛围”,先写面“乡村”,再写点“客厅”;先具体事物“乡村”“客厅”,再描摹心灵感受“宜人氛围”,逐渐深入、文义渐广,从而既全面,又富有层次感地表现出乡村令人陶醉的美景。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老龄化、少子化等结构性问题突出。化解人口难题,首先要面对该面对的。面对该面对的,就是承认老龄化、少子化是发展惯例,( ),因而只能面对。
事实上,有效劳动力供给才是老龄化、少子化背后的真命题,要理性认识到劳动人口下降不可改变,但只要利用好现有人口资源,人口红利就会有所延续。
① ?首先,我国超2.18亿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高学历人口无疑是劳动力金矿,关键是是否能将这个金矿的潜能逼出来。其次,我国有2.8亿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正处于回不了乡、进不了城的尴尬境地,要妥善解决他们的落户问题。最后,② 。只要不把老年人当累赘,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豁然开朗。其实,老年人也渴望发挥余热,不想当年轻人的累赘。
从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群到不服老的老人,以人才培养培训、合理分配来提升素质,以市场机制来激发个体潜能,那么,③ 。而素质红利的乘数效应,会有效延续中国的人口红利期。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寿命必然延长、生育率总会下降
B. 寿命延长、生育率下降是社会到一定程度发展的必然
C. 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生育率总会下降、寿命必然延长
D. 生育率下降、寿命延长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A 22. ①如何利用好现有的人口资源 ②还有老龄人口资源 ③就会产生素质红利的乘数效应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括号前面有“面对”二字,括号内应填需要面对的、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排除B、D;
A项“寿命必然延长、生育率总会下降”照应了括号前的“老龄化、少子化”,排除C。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上一段有“只要利用好现有人口资源,人口红利就会有所延续”,此处是句首问句,下文是利用现有人口资源具体做法,此处应填“如何利用好现有的人口资源”;
②“最后”承上文谈利用现有人口资源的具体做法,下文谈如何看待和利用老龄人口资源,此处应填“还有老龄人口资源”;
③此处是前面内容的结果,结合“而素质红利的乘数效应,会有效延续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可知其结果是“就会产生素质红利的乘数效应”。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长得漂亮又做事干练,本应有一个令人美慕的人生,可事实正相反,她的结局很悲惨:“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曾雪芹在《聪明累》里将王熙凤的悲惨结局归结于“聪明”,说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聪明不好吗?聪明好,但若不能上升为智慧,则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是一种能力,智慧是一种格局。聪明人看眼前,智者看长远;聪明人看局部,智者看整体……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第一段共两句话。第一句简述王熙凤的为人和结局带来的反差,第二句是归因,说明凤姐悲惨结局是被其“聪明”所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第二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反问,承上启下。第二句推出观点,此处有两重意思:一是“聪明好,但不及智慧”,二是聪明若不能上升为智慧,则容易带来祸患。此处体现了思辨性。三四句既是对“聪明好,但若不能上升为智慧,则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原因分析,又是明确“聪明”和“智慧”这一组核心概念的区别,其主要区别体现在“能力与格局”“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这三个方面。
由此可见,材料的核心词是一组,即“聪明和智慧”。写作的范围是对“聪明和智慧”这一组概念进行思辨。写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如何从“能力与格局”“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这些角度切人,对核心概念“聪明和智慧”进行思辨,要搭建起前者与后者的逻辑关联,注意的是行文时这三个角度不一定要写全。
写作时,考生既可以结合命题材料里的例子,也可以抛开命题材料不谈王熙凤。不过,最好的写法应该是从命题材料里引出立意,然后进行广泛的联系,做到心中有命题材料却又不囿于命题材料。但不管是哪一种,都不能抛开“聪明与智慧”这一组核心概念进行写作,否则视为偏题。立意必定要抓住如何做一个智慧的人这个核心,论证结构上,由于聪明和智慧的区别,可以有正反对比论证的结构安排。论证内容上“什么是真正的智慧”是难点,要有挖掘的层次和深度。此外,考生写作时必须联系实际,避免行文空洞,说理抽象。
立意:
1.大智慧真格局,小聪明反被累。
2.清醒自知乃人生大智慧。
3.聪明人自以为是,智慧者目光长远。
4.智慧者不露相,聪明人爱张扬。
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 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