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1章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案
展开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
③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被排放到环境中。
(3)不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类型 | 产生原因 |
自然资源枯竭 | 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 |
生态破坏 | |
环境污染 |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 | 具体表现 |
自然资源枯竭 |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
生态破坏 |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环境污染 |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资源枯竭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自然资源枯竭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枯竭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区域性环境问题
①聚落
②国家
(2)全球性环境问题
①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②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环境问题有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
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但并不是说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只有生态破坏,没有环境污染。
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概念
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
(3)基本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2)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行动
①消除贫困
a.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b.从公平性原则看,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②发展绿色经济
a.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
b.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③提倡可持续消费
从日常生活出发,转变消费习惯,崇尚绿色消费。
考点一 环境问题及成因
(2021·浙江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据此完成下题。
以马尔代夫为代表的低地岛国最忧虑的全球性问题主要有( )
①臭氧层破坏
②渔业资源枯竭
③森林面积减少
④两极冰川消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思维培养】
关键能力 | 获取和解 读信息 | ①地理区域:马尔代夫、印度洋; ②以马尔代夫为代表的低地岛国 |
调动和运 用知识 | 全球环境问题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 |
学科素养 |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 臭氧层破坏对低地岛国的影响不大;渔业资源枯竭会对岛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全球性的问题;森林面积减少会导致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有所上升,全球温室效应更加严重,使得两极冰川消融增加,导致海平面上升,低地岛国被淹没 |
进行区域定位分析:马尔代夫位于印度洋海域,为低地岛国 |
【我的解答】 D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影响因素 | 具体表现 | |
自 然 原 因 | 地形 条件 |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
逆温 天气 |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 |
水域 条件 | 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 |
人为 原因 | 人口压力 |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
资源的 不合理 利用 |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 |
片面追 求经济 增长 |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
2.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表现及防治措施
环境问题 | 原因 | 表现 | 防治措施 | |
自 然 资 源 枯 竭 | 水资源 短缺 |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 |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
土地资 源短缺 | 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 |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 | ||
能源 短缺 | 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 |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 ||
生态 破坏 |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 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 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
生物 多样 性减少 |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 | 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 ||
环境 污染 |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 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 | 泰晤士河的悲剧 |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
固体废弃物污染 |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 | ||
噪声污染 | 交通、工厂噪声等 | 城市噪声 | ||
海洋污染 |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 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
环境问题的分析解答思路
考查角度 | 解答的基本思路 |
类型、表 现与分布 | 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如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
成因分析 |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如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
后果与 危害 |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如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壤被破坏,土质下降,诱发多种自然灾害 |
解决措施 |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回答:一是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二是提倡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②小流域综合治理;③矿渣回填,矿区复垦 |
考向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索尔顿湖是美国加利福尼亚沙漠中的咸水湖,也是全世界十大沙尘暴源地之一。湖泊水主要来自东南部因皮里尔谷地的农田灌溉系统。索尔顿湖南端在1930年被划定为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20世纪中叶起,湖泊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湖东岸旅游度假小城离湖面越来越远,湖岸周围散发出刺鼻的咸腥气味。下图为索尔顿湖及周边地区的卫星影像图,该图显示了农田分布及植物生长状况。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图示方框区域内农业景观界线明显的原因是( )
A.地形单元差异 B.行政管辖不同
C.热量带变化 D.降水量变化
2.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索尔顿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表现的是( )
A.干涸裸露的湖床成为沙尘暴源地
B.湖面萎缩,湖水水量减少,盐度增加
C.湖水持续下渗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D.湖床长满湖藻且到处是鱼、鸟的尸体
1.B 2.C 解析:第1题,由图文材料可知,图示方框区域地形单元为谷地,A错误。由于行政管辖的不同,在不同的行政区域内受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农业景观,B正确。图示方框内为小区域单元,热量及降水无明显差异,C、D错误。第2题,湖泊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湖东岸旅游度假小城离湖面越来越远,说明湖泊水量越来越少,湖泊水位下降,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但其不是环境恶化的表现,C项符合题意。“干涸裸露的湖床成为沙尘暴源地”“湖面萎缩,湖水水量减少,盐度增加”“湖床长满湖藻且到处是鱼、鸟的尸体”是环境恶化的表现。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
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柴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
【思维培养】
关键能力 | 获取和解 读信息 | ①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 ②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柴缺乏等问题突出 |
调动和运 用知识 | ①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生态破坏,以及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 ②循环经济的含义 | |
学科素养 | 区域认知 | 通过对文字材料的分析,确定陕北高原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进而分析其地理环境特征 |
综合思维 | 分析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 |
【我的解答】
答案:(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2)方案一(文字表达方式):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作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入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能源,解决燃料短缺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
方案二(示意图表达方式):
(方案设计可用文字、示意图等方式表达,只要能针对现实问题、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具有可行性均可)
可持续发展三原则的判别
判别三原则时,要注意体会和提取所给图文材料包含的信息。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的核心内容是共享资源和环境,侧重的是权利,强调享有的平等,即同代人之间、代与代之间、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共同性的核心内容是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侧重的是义务,强调全球为一个整体,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指的是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
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途径的答题要点
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结合具体考题可有所侧重或删减。
(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2)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
(3)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和消费观。
(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含义
2.循环经济的措施和意义
(1)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措施 | 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开发利用沼气等新能源;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 |
影响 | 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废弃物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
(2)清洁生产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措施 | 优化产业结构;使用清洁能源;综合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 |
影响 | 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延长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拉动基础设施建设 |
考向 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
(2021·沈阳模拟)“静脉产业”是垃圾回收和资源化再利用的产业,静脉产业园是以静脉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沈阳静脉产业园是在国内率先提出“静脉产业孵化器”发展理念的,它通过提供场地、通信、网络、物流、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吸引环保企业入驻发展。据此完成1~2题。
1.沈阳市建设静脉产业园的有利条件有( )
①交通运输便利 ②技术水平高 ③政策大力支持 ④能源资源丰富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 “静脉产业孵化器”发展模式利于环保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形成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
B.促进企业间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C.便于企业间共用基础设施
D.企业间可将再生产品循环利用
1.A 2.C 解析:第1题,首先,“静脉产业”以回收垃圾和资源的再利用为主,所以需要便利的交通,以便运输可回收垃圾。其次,从题干中了解到沈阳为“静脉产业孵化器”提供政策、物流方面的支持,因为是环保产业,符合我国新发展理念,所以政府会大力扶持。①③正确。技术水平高并不是主要有利条件,相比沈阳,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城市科技实力更强;能源资源丰富与本题无关,②④错误。故选A。第2题,该静脉产业园建成后,会吸引环保企业入驻发展,所以企业之间可以共用基础设施,降低成本,利于自身发展,C正确;产业链是指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一系列的环节,而这里提到的是单个的环保企业,A、B、D错误。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a href="/dl/tb_c4003767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导学案</a>,共6页。
高中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晓学习目标,掌握学习内容,设计导学活动,固化学习成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速递,问题驿站,习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