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6章第1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学案
展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一、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1.类型
类型 | 内容 |
供给服务 | 主要是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 |
调节服务 | 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 |
文化服务 |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 |
支撑服务 | 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 |
2.相互关系
(1)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
(2)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
二、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1.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极限。
(1)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和速度超过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会使自然环境的供给难以为继。
(2)排放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有毒、有害物质就不能完全得到净化。
(3)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受到损害,有可能打破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甚至使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影响供给和调节服务功能。
2.综合权衡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
三、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概念 | 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 |
类型 | 分为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 |
必备 条件 | 能满足某一时期人类社会的需求;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开发利用能力 | |
属性 | 自然 |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
社会 | 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及社会发展水平不同 |
四、自然资源的特征
1.数量特征:数量有限性。
(1)原因
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资源有一定数量限制。
②受技术条件限制,获取的自然资源数量更为有限。
(2)利用要求
①不能突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
②数量有限性⇨稀缺性⇨良性响应会优化资源配置。
2.质量特征
(1)衡量指标: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需求的优劣程度,或从中获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少。
(2)质量可用一定的指标来刻画。
(3)对开发利用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只有达到某一质量标准,才能被人类利用。
②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是有差别的。
③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用途。
3.空间分布特征
(1)特征
(2)影响
①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②不同地区间形成资源调配与贸易的需求,导致资源空间上的流动,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
考点一 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及可持续利用
“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基本原理是将鱼类养殖网箱、贝藻养殖筏架固定在风力发电机的地基之上,通过海上风电底座的“鱼礁化”,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下图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所起到的自然环境服务叙述正确的是( )
A.供给服务功能:为鱼类提供食物
B.支撑服务功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C.调节服务功能:调节沿岸气候
D.文化服务功能:适合发展海上旅游业
(2)“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模式对国家资源安全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扩展生存空间,增加国土面积
B.扩大专属经济区范围,增加经济收入
C.提高渔业产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D.优化能源结构,利于保障能源安全
【思维培养】
关键能力 | 获取和解 读信息 | “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渔业生产模式 |
调动和运 用知识 | 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及含义;海洋空间利用及能源安全 | |
学科素养 | 区域认知 | 供给服务功能是提供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支撑服务功能是作为生物的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肥力等。调节服务功能是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水质、涵养水源等。文化服务功能是提供美丽的风景、也供人休息、获得精神享受 |
综合思维 | 风能发电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 |
【我的解答】(1)B (2)D
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主要类型 | 内容 | 实例 |
供给 服务 | 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 | 开采煤炭、油气资源,修建港口 |
调节 服务 | 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化解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 植被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水土保持作用 |
文化 服务 | 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观,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 桂林山水甲天下、大漠风光 |
支撑 服务 | 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其主要作用是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 | 森林、湿地生态系统,肥沃的土壤环境 |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辩证关系 | 表现 | 内容 | 实质 |
人类与 环境的 对立性 | 人类与 环境相 互排斥 | 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 | 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对立 |
人类与 环境的 统一性 | 人类与 环境相 互依存 | 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也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保护 | 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 |
考向1 自然环境服务功能
(2022·潍坊模拟)下图为符合生物多样性世界遗产标准的中国世界遗产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符合生物多样性世界遗产标准的中国世界遗产( )
A.主要分布在地势第三级阶梯
B.非季风区多于季风区
C.长江流域多于黄河流域
D.所在省区人口密度小
2.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 )
A.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B.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C.经济发展慢,自然环境供给服务功能较弱
D.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业蓬勃发展
1.C 2.B 解析: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符合生物多样性世界遗产标准的中国世界遗产在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均有分布,第二级阶梯居多,A错误;季风区多于非季风区,B错误;长江流域多于黄河流域,C正确;东部省区的人口密度大,D错误。第2题,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处于消亡边界,A错误;地处横断山区,纬度较低,海拔高,相对高度大,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B正确;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自然环境优越,自然环境供给服务功能较强,C错误;该地区为自然保护区,应禁止大规模开发,以保护当地环境,D错误。
考向2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读图,完成3~5题。
3.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4.右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的主要作用是( )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
5.该地可能位于( )
A.山西 B.黑龙江
C.新疆 D.福建
3.A 4.B 5.A 解析:第3题,“地下四合院”是人们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建筑冬暖夏凉。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这不是“地下四合院”修建的基本条件,这种建筑并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第4题,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降水强度大,多暴雨,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里,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第5题,结合前面的特征分析,可以推知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区。
考点二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下图是某区域风能资源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分析图中甲地建设风力发电基地的不利因素。
(2)分析图中乙地风能资源贫乏的原因,说明该地正在开发的可再生常规能源。
【思维培养】
关键能力 | 获取和解 读信息 | ①图中风能资源分布特征:丰富程度自北向南降低,沿海地区为较丰富区; ②甲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属于丰富区;乙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属于贫乏区 |
调动和运 用知识 | 甲、乙两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 |
学科素养 | 区域认知 | 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纬度相对较高;位于非季风区,夏季风风力小; 远离大城市与人口密集区。乙地位于四川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交界处 |
综合思维 | 甲地冬季冰冻、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多发;距离用电市场较远。乙地盆地地形,风力较小;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
【我的解答】
答案:(1)夏季风力相对较小;易受冰冻、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影响;远离消费市场,输电距离远。
(2)原因:离冬季风源地远;受盆地周围山地及高原影响,风力减弱。可再生常规能源:水能。
自然资源的类型
自然资源的属性
不同的自然资源具有的属性不同,其开发利用的要求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属性 | 含义 | 开发利用要求 |
有限性 | 绝对数量将随人类的开发利用不断减少 | 珍惜、节约、合理利用 |
资源的再生、更新、循环总有一定周期 | ||
整体性 |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突出 | 统筹兼顾,综合利用 |
地域性 | 数量或质量上的地域差异 | 因地制宜 |
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 ||
非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域规律 | ||
多用性 | 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 综合利用 |
社会性 |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有价值的物质财富 | 充分利用 |
不同历史时期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历史阶段 | 农业社会阶段 | 工业社会阶段 | 后工业化阶段 |
对自然资 源依赖度 | 大 | 较大 | 减弱 |
起主要 作用的资源 | 气候、水、 土壤、生物 | 矿产资源 | 后天性资源 |
自然资 源对产 业布局 的影响 | 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弱化 |
考向1 自然资源的类型及属性
下图中阴影部分为某种自然资源的全球分布情况。读图,完成1~3题。
1.该自然资源是指( )
A.湿地 B.油田
C.冰川 D.煤田
2.该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 )
A.盆地和湖泊周围
B.沿海与大陆架上
C.大陆边缘与岛屿
D.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区
3.近几十年来,该自然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气温升高
B.大气的臭氧层变薄
C.人类的需求量加大
D.地壳不稳定,多地震
1.C 2.D 3.A 解析:第1、2题,由图示可知,该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极洲等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据此推断该自然资源为冰川。第3题,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是冰川加速融化的主要原因。
考向2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及其利用
浙江某海岛县丘陵面积占68%,平原占32%,沟谷浅窄,河流短小湍急,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 450 毫米,人均水资源量为489立方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 400立方米/人)。据此完成4~5题。
4.导致该县用水紧张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稀少 B.人口密度大
C.大中型水库多 D.植被覆盖率低
5.为缓解该县水资源供需矛盾,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大规模向外移民
②增建海水淡化设施
③从邻近县市引水
④提高植被覆盖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B 5.B 解析:第4题,据材料可知,该县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 450 毫米,降水量大;大中型水库多,不会导致用水紧张;该地多为丘陵,水热条件好,植被覆盖率高,且植被覆盖率高低与用水紧张关系不大;导致用水紧张说明人均水量少,需水量大,极有可能为人口密度大。第5题,大规模向外移民,导致其他地区环境压力增大;而提高植被覆盖率会减少农田面积,不会缓解供需矛盾;可以考虑海水淡化及从其他县市跨区域调水。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导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双基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反馈达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9章第2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9章第2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学案,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服务业区位因素,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6章第1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6章第1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❶,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❹,自然资源的特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