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教学课件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3章热点微专题教学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3章热点微专题教学课件,共39页。
热点·微专题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背景材料]近百年来,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气候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已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021年全球平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海平面高度等四项气候变化核心指标均创下新纪录,全球气候风险日益加剧。气候系统变暖趋势仍在持续,高温热浪、极端降水、强风暴、区域性气象干旱等高影响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危及人类福祉和地球健康,适应行动亟须加强。热点1 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之一。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区域升温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1年,我国平均气温为1901年以来的最高值,高温、暴雨洪涝、强对流、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重发;华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台风“烟花”陆上滞留时间破纪录。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人体健康、水资源、生态环境、能源、重大工程、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领域构成严峻挑战,气候风险水平趋高。[试题演练](2021年浙江宁波月考)我国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的最高点),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图示意1960—2021年全球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据此完成第1~2题。1.图示期间,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直接后果是 ( )A.大量吸收太阳辐射B.大量吸收地面辐射C.适量反射太阳辐射D.适量反射地面辐射2.我国依次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有效措施有 ( )①用火电替代煤炭 ②发展城市廊道 ③提高能源利用率 ④采用集中供暖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图示期间,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可以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导致气温升高,B项正确。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波段有少量吸收,但太阳电磁光谱中,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所以并不会导致太阳辐射被大量吸收。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反射影响不大。第2题,火电本身就是以煤炭为原料,发电过程中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①错误。城市廊道类型较多,发展城市绿道可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大碳吸收,而构建河流廊道等对实现“碳中和”影响不大,②错误。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可有效降低碳排放,③正确。集中供暖可有效整合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可降低碳排放,④正确。气温距平是某时段气温与平均气温的差值。下图为1990—2016年中国地表气温距平统计图。据此完成第3~5题。3.近百年我国地表气温变化特征为 ( )A.持续降低 B.持续升高C.波动升高 D.波动降低4.该气温变化情况可能导致我国 ( )A.水稻种植界线北移B.北方地区冬季消失C.各种农作物产量下降D.固态淡水资源增多5.为减缓这种气温变化趋势,下列应对措施合理的有 ( )①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②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③私家车出行④增加绿地面积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④【答案】3.C 4.A 5.D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近百年我国地表气温变化特征为波动升高,故C项正确。第4题,水稻喜高温多雨,种植区绝大部分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此气温波动升高会导致我国水稻种植界限北移,A项正确。我国北方四季的产生是地球公转的结果,图中百年气温波动上升幅度较小,不会导致北方地区冬季消失。温度升高可延长全年生长期,对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而对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来说又是不利的,因为温度高会使作物的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单产下降。温度升高会加速冰川融化,导致固态淡水资源减少。第5题,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森林等植被破坏导致绿色植物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量减少。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增加绿地面积可减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速度,②④正确。禁止使用化石燃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私家车出行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①③错误。[知识分析]1.背景:三江源指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它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中担负着重要责任。2.特点:中国面积最大的保护区,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有“中华水塔”之称;生物多样性集中,生态系统敏感。微专题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3.问题:生态系统恶化严重;干旱气候加剧,过度放牧,滥挖药材,破坏植被,土地沙化剧烈发展;境内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锐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三江源地区和中下游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意义:对保护世界屋脊区湖泊湿地、原始森林、高寒灌丛、草甸草原、珍稀动植物以及“世界第三极”景观都有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各种生态系统,促进三江源头和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试题演练]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西南与西藏自治区相接,东部与四川省相邻,北部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相接。右图为三江源分布图。(1)分析我国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意义。(2)简述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答案】(1)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2)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减轻草场压力,恢复草地植被;改变生活用能方式,减少植被破坏;加强管理,严禁滥采滥伐;合理放牧;加强鼠害防治;工程建设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2.(2022年海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我国划分了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中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是青藏高原地区最重要的一个。(1)近年来三江源河流流量有所减少,有些支流出现干涸现象,试分析其主要原因。(2)说出我国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及保护措施。【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高山冰川后退,河流补给量减少;人类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不合理活动导致草原草甸涵养水源能力下降。(2)主体功能:提供生态产品(或涵养水源)。保护措施:封育草原,恢复湿地植被;减少载畜量,防治草场退化;加强对生态功能区的管理,保护并修复湿地;实施生态移民。【背景材料】2021年10月12日,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正式宣布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这5个国家公园面积达23万平方千米,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设立国家公园,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热点2 第一批国家公园的设立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考点一: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富集与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水分和热量——高温多雨,水热条件优越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2)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复杂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水域环境复杂、水生生物丰富;地形复杂、起伏大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3)环境变迁与突发事件——如地质时期的冰期导致多样性减少;陨石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变化导致食物缺乏,生物多样性减少。(4)天敌与外来物种的干扰——如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5)人类活动的破坏与干扰——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的滥捕滥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及污染排放破坏生态环境(如食物链的破坏、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动物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等),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考点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有哪些?(1)加大财政投入,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2)设立国家公园,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将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3)完善社会参与机制、违法活动举报机制,强化信息公开机制等。(4)不断健全政策法规,提升保护能力和水平。(5)严格监管生物资源,不断加强生物安全管理能力。(6)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应对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7)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与评价,严格规范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安全管理。【试题演练】(2022年河南驻马店月考)2021年10月12日,中国宣布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北京长城、云南香格里拉、浙江钱江源、湖南南山等试点单位并未入选。国家公园把发展控制在最低限度,多以保护、教育、观察为主,让其中的自然与人文保持原貌。国家公园建设的同时,也面临着公园与社区居民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自然保护理念的不一致,野生动物袭击人类和牲畜,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社区居民与国家公园管委会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引发的冲突等问题。高度重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国家公园建设行稳致远。据此完成第1~3题。1.国家公园的首要功能是 ( )A.生态保护 B.发展旅游C.游憩休闲 D.文化传播2.北京长城、云南香格里拉等试点单位最终无缘国家公园正式名单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自然景观单一 B.文化内涵浅薄C.人类活动频繁 D.服务功能丧失3.针对国家公园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下列应对措施合理的是 ( )①坚持生态优先,杜绝开发,把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建设成为世代传承的无价遗产 ②生态保护与民生共赢,以提升社区居民获得感和改善民生为要务 ③建立健全国家公园安全预警机制,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④完善乡村治理体系,鼓励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国家公园管理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A 2.C 3.D[解析]第1题,国家公园的首要功能是生态保护,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为国民福利的游憩机会,提供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A项正确。第2题,国家公园以保护原生态环境为主,把发展控制在最低限度,多以保护、教育、观察为主,让其中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持原貌。香格里拉、长城等地区开发度高,人类活动频繁,最终无缘名单,C项正确。北京长城、云南香格里拉等试点单位自然景观较多、文化内涵丰富、服务功能没有丧失, A、B、D项错误。第3题,国家公园把发展控制在最低限度,但不是杜绝开发,①错误;建设国家公园,既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原住民生产和生活水平稳步提升,让生态保护者不吃亏、有获得感,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统一,②正确;基于生命至上原则,国家公园应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使用摄像机、卫星影像等设备对重点区域进行监测,通过安全预警系统传播信息给居民,降低动物可能造成的生命财产伤害,③正确;从建立健全党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入手,让社区居民得到组织引领,广泛参与到国家公园的管理中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④ 正确。4.(2021年云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国家公园是指区域内生态系统尚未由于人类活动而遭到根本性改变,区域内的动植物物种、景观和生态环境具有特殊的科学、教育和娱乐的意义,或区域内含有广阔而优美的自然景观。2021年10月12日,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国家公园的设立,充分体现了“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理念。分析我国设立国家公园的意义。【答案】面积较大,能更好地保护较大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国家代表性,可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修复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体系,保护物种栖息地的连通性;展示中国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风貌;为公民提供优质的休憩、科普场所,发展可持续的生态旅游。【背景材料】2021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在能耗双控背景下,一些地方上演限电举措,云南、江苏、青海、宁夏、广西、广东、四川、河南、重庆、内蒙古、河南等多地结合能耗双控目标开展限电控能耗举措。热点3 能耗双控能耗双控是对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进行控制。《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提出,到2025年,能耗双控制度更加健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到2030年,能耗双控制度进一步完善,能耗强度继续大幅下降,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能源结构更加优化;到2035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有力支撑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目标实现。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一项重要措施,既能节约能源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也能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降低能耗强度,控制能耗总量,有利于扭转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对能源消耗大幅度增加的势头,缓解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增长的依赖程度,对减轻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区应强化能耗总量和强度控制,鼓励节能,提高能效,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试题演练】(2022年江苏泰兴开学考试)2021年9月下旬以来,受电力供给紧张、能耗强度和总量控制与国际煤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全国多地相继推出拉闸限电措施。下图为我国2015年与2020年能源消费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1.与2015年相比,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 ( )A.煤炭使用量在减少B.新能源比重均在增长C.可再生能源量增加D.风力发电增速最快2.下列省份中,可能最先拉闸限电的是 ( )A.内蒙古 B.江苏C.贵州 D.湖北3.我国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是 ( )A.发展水力发电B.推行错峰用电C.关停高耗能产业D.加快产业升级【答案】1.C 2.B 3.D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虽然煤炭的占比下降,但总消费量不一定下降,A项错误;风电和光伏新能源总体占比增加,但核电和水电比例减少,B项错误;由图可知,常规能源占比下降,可再生能源总体占比上升,从而可知可再生能源量增加,C项正确;增速最快的是光伏,D项错误。第2题,经济发达地区用电量大,用电紧张,四个省份中,江苏经济最发达,且当地的能源缺乏,B项正确。第3题,发展水力发电是“开源”措施,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错峰用电不能起到节能作用,只是保障电力供应正常的途径,B项错误;关停高耗能产业不符合实际,C项错误;加快产业升级,可降低能耗,减少排放,D项正确。(2021年贵州贵阳一模)2009年,联合国发布了《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报告》,提出了“蓝碳”这一概念,即沿海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捕获的碳。全球大气中,一半以上的碳由沿海生态系统捕获,储存时间可达数千年。据此完成第4~6题。4.固定“蓝碳”的生态系统主要是 ( )A.岳桦林 B.冷杉林C.胡杨林 D.红树林5.“蓝碳”的形成有利于 ( )A.减轻沙尘暴B.缓解温室效应 C.增加粮食产量D.减轻酸雨污染6.“蓝碳”的主要优势有 ( )①储存时间长 ②存储空间广 ③储存容量大 ④储存效率高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4.D 5.B 6.D [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固定“蓝碳”的生态系统主要为沿海生态系统,红树林属于沿海生态系统。第5题,“蓝碳”为沿海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捕获的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固定下来,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第6题,由材料“全球大气中,一半以上的碳由沿海生态系统捕获,储存时间可达数千年”可知,“蓝碳”储存时间长、储存容量大、储存效率高,①③④正确;沿海生态系统面积小,故“蓝碳”存储空间小,②错误。
热点·微专题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背景材料]近百年来,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气候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已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021年全球平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海平面高度等四项气候变化核心指标均创下新纪录,全球气候风险日益加剧。气候系统变暖趋势仍在持续,高温热浪、极端降水、强风暴、区域性气象干旱等高影响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危及人类福祉和地球健康,适应行动亟须加强。热点1 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之一。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区域升温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1年,我国平均气温为1901年以来的最高值,高温、暴雨洪涝、强对流、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重发;华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台风“烟花”陆上滞留时间破纪录。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人体健康、水资源、生态环境、能源、重大工程、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领域构成严峻挑战,气候风险水平趋高。[试题演练](2021年浙江宁波月考)我国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的最高点),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图示意1960—2021年全球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据此完成第1~2题。1.图示期间,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直接后果是 ( )A.大量吸收太阳辐射B.大量吸收地面辐射C.适量反射太阳辐射D.适量反射地面辐射2.我国依次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有效措施有 ( )①用火电替代煤炭 ②发展城市廊道 ③提高能源利用率 ④采用集中供暖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图示期间,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可以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导致气温升高,B项正确。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波段有少量吸收,但太阳电磁光谱中,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所以并不会导致太阳辐射被大量吸收。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反射影响不大。第2题,火电本身就是以煤炭为原料,发电过程中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①错误。城市廊道类型较多,发展城市绿道可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大碳吸收,而构建河流廊道等对实现“碳中和”影响不大,②错误。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可有效降低碳排放,③正确。集中供暖可有效整合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可降低碳排放,④正确。气温距平是某时段气温与平均气温的差值。下图为1990—2016年中国地表气温距平统计图。据此完成第3~5题。3.近百年我国地表气温变化特征为 ( )A.持续降低 B.持续升高C.波动升高 D.波动降低4.该气温变化情况可能导致我国 ( )A.水稻种植界线北移B.北方地区冬季消失C.各种农作物产量下降D.固态淡水资源增多5.为减缓这种气温变化趋势,下列应对措施合理的有 ( )①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②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③私家车出行④增加绿地面积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④【答案】3.C 4.A 5.D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近百年我国地表气温变化特征为波动升高,故C项正确。第4题,水稻喜高温多雨,种植区绝大部分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此气温波动升高会导致我国水稻种植界限北移,A项正确。我国北方四季的产生是地球公转的结果,图中百年气温波动上升幅度较小,不会导致北方地区冬季消失。温度升高可延长全年生长期,对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而对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来说又是不利的,因为温度高会使作物的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单产下降。温度升高会加速冰川融化,导致固态淡水资源减少。第5题,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森林等植被破坏导致绿色植物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量减少。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增加绿地面积可减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速度,②④正确。禁止使用化石燃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私家车出行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①③错误。[知识分析]1.背景:三江源指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它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中担负着重要责任。2.特点:中国面积最大的保护区,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有“中华水塔”之称;生物多样性集中,生态系统敏感。微专题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3.问题:生态系统恶化严重;干旱气候加剧,过度放牧,滥挖药材,破坏植被,土地沙化剧烈发展;境内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锐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三江源地区和中下游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意义:对保护世界屋脊区湖泊湿地、原始森林、高寒灌丛、草甸草原、珍稀动植物以及“世界第三极”景观都有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各种生态系统,促进三江源头和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试题演练]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西南与西藏自治区相接,东部与四川省相邻,北部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相接。右图为三江源分布图。(1)分析我国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意义。(2)简述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答案】(1)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2)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减轻草场压力,恢复草地植被;改变生活用能方式,减少植被破坏;加强管理,严禁滥采滥伐;合理放牧;加强鼠害防治;工程建设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2.(2022年海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我国划分了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中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是青藏高原地区最重要的一个。(1)近年来三江源河流流量有所减少,有些支流出现干涸现象,试分析其主要原因。(2)说出我国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及保护措施。【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高山冰川后退,河流补给量减少;人类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不合理活动导致草原草甸涵养水源能力下降。(2)主体功能:提供生态产品(或涵养水源)。保护措施:封育草原,恢复湿地植被;减少载畜量,防治草场退化;加强对生态功能区的管理,保护并修复湿地;实施生态移民。【背景材料】2021年10月12日,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正式宣布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这5个国家公园面积达23万平方千米,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设立国家公园,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热点2 第一批国家公园的设立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考点一: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富集与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水分和热量——高温多雨,水热条件优越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2)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复杂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水域环境复杂、水生生物丰富;地形复杂、起伏大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3)环境变迁与突发事件——如地质时期的冰期导致多样性减少;陨石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变化导致食物缺乏,生物多样性减少。(4)天敌与外来物种的干扰——如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5)人类活动的破坏与干扰——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的滥捕滥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及污染排放破坏生态环境(如食物链的破坏、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动物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等),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考点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有哪些?(1)加大财政投入,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2)设立国家公园,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将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3)完善社会参与机制、违法活动举报机制,强化信息公开机制等。(4)不断健全政策法规,提升保护能力和水平。(5)严格监管生物资源,不断加强生物安全管理能力。(6)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应对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7)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与评价,严格规范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安全管理。【试题演练】(2022年河南驻马店月考)2021年10月12日,中国宣布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北京长城、云南香格里拉、浙江钱江源、湖南南山等试点单位并未入选。国家公园把发展控制在最低限度,多以保护、教育、观察为主,让其中的自然与人文保持原貌。国家公园建设的同时,也面临着公园与社区居民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自然保护理念的不一致,野生动物袭击人类和牲畜,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社区居民与国家公园管委会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引发的冲突等问题。高度重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国家公园建设行稳致远。据此完成第1~3题。1.国家公园的首要功能是 ( )A.生态保护 B.发展旅游C.游憩休闲 D.文化传播2.北京长城、云南香格里拉等试点单位最终无缘国家公园正式名单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自然景观单一 B.文化内涵浅薄C.人类活动频繁 D.服务功能丧失3.针对国家公园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下列应对措施合理的是 ( )①坚持生态优先,杜绝开发,把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建设成为世代传承的无价遗产 ②生态保护与民生共赢,以提升社区居民获得感和改善民生为要务 ③建立健全国家公园安全预警机制,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④完善乡村治理体系,鼓励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国家公园管理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A 2.C 3.D[解析]第1题,国家公园的首要功能是生态保护,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为国民福利的游憩机会,提供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A项正确。第2题,国家公园以保护原生态环境为主,把发展控制在最低限度,多以保护、教育、观察为主,让其中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持原貌。香格里拉、长城等地区开发度高,人类活动频繁,最终无缘名单,C项正确。北京长城、云南香格里拉等试点单位自然景观较多、文化内涵丰富、服务功能没有丧失, A、B、D项错误。第3题,国家公园把发展控制在最低限度,但不是杜绝开发,①错误;建设国家公园,既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原住民生产和生活水平稳步提升,让生态保护者不吃亏、有获得感,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统一,②正确;基于生命至上原则,国家公园应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使用摄像机、卫星影像等设备对重点区域进行监测,通过安全预警系统传播信息给居民,降低动物可能造成的生命财产伤害,③正确;从建立健全党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入手,让社区居民得到组织引领,广泛参与到国家公园的管理中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④ 正确。4.(2021年云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国家公园是指区域内生态系统尚未由于人类活动而遭到根本性改变,区域内的动植物物种、景观和生态环境具有特殊的科学、教育和娱乐的意义,或区域内含有广阔而优美的自然景观。2021年10月12日,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国家公园的设立,充分体现了“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理念。分析我国设立国家公园的意义。【答案】面积较大,能更好地保护较大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国家代表性,可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修复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体系,保护物种栖息地的连通性;展示中国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风貌;为公民提供优质的休憩、科普场所,发展可持续的生态旅游。【背景材料】2021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在能耗双控背景下,一些地方上演限电举措,云南、江苏、青海、宁夏、广西、广东、四川、河南、重庆、内蒙古、河南等多地结合能耗双控目标开展限电控能耗举措。热点3 能耗双控能耗双控是对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进行控制。《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提出,到2025年,能耗双控制度更加健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到2030年,能耗双控制度进一步完善,能耗强度继续大幅下降,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能源结构更加优化;到2035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有力支撑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目标实现。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一项重要措施,既能节约能源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也能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降低能耗强度,控制能耗总量,有利于扭转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对能源消耗大幅度增加的势头,缓解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增长的依赖程度,对减轻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区应强化能耗总量和强度控制,鼓励节能,提高能效,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试题演练】(2022年江苏泰兴开学考试)2021年9月下旬以来,受电力供给紧张、能耗强度和总量控制与国际煤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全国多地相继推出拉闸限电措施。下图为我国2015年与2020年能源消费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1.与2015年相比,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 ( )A.煤炭使用量在减少B.新能源比重均在增长C.可再生能源量增加D.风力发电增速最快2.下列省份中,可能最先拉闸限电的是 ( )A.内蒙古 B.江苏C.贵州 D.湖北3.我国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是 ( )A.发展水力发电B.推行错峰用电C.关停高耗能产业D.加快产业升级【答案】1.C 2.B 3.D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虽然煤炭的占比下降,但总消费量不一定下降,A项错误;风电和光伏新能源总体占比增加,但核电和水电比例减少,B项错误;由图可知,常规能源占比下降,可再生能源总体占比上升,从而可知可再生能源量增加,C项正确;增速最快的是光伏,D项错误。第2题,经济发达地区用电量大,用电紧张,四个省份中,江苏经济最发达,且当地的能源缺乏,B项正确。第3题,发展水力发电是“开源”措施,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错峰用电不能起到节能作用,只是保障电力供应正常的途径,B项错误;关停高耗能产业不符合实际,C项错误;加快产业升级,可降低能耗,减少排放,D项正确。(2021年贵州贵阳一模)2009年,联合国发布了《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报告》,提出了“蓝碳”这一概念,即沿海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捕获的碳。全球大气中,一半以上的碳由沿海生态系统捕获,储存时间可达数千年。据此完成第4~6题。4.固定“蓝碳”的生态系统主要是 ( )A.岳桦林 B.冷杉林C.胡杨林 D.红树林5.“蓝碳”的形成有利于 ( )A.减轻沙尘暴B.缓解温室效应 C.增加粮食产量D.减轻酸雨污染6.“蓝碳”的主要优势有 ( )①储存时间长 ②存储空间广 ③储存容量大 ④储存效率高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4.D 5.B 6.D [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固定“蓝碳”的生态系统主要为沿海生态系统,红树林属于沿海生态系统。第5题,“蓝碳”为沿海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捕获的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固定下来,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第6题,由材料“全球大气中,一半以上的碳由沿海生态系统捕获,储存时间可达数千年”可知,“蓝碳”储存时间长、储存容量大、储存效率高,①③④正确;沿海生态系统面积小,故“蓝碳”存储空间小,②错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