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课件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课件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课件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课件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课件 0 次下载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配套课件ppt
展开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1. 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______、______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__________的现象。
2. 特点:有害物质沿________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______________。
3. 范围:________。
知识点三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 [P62正文]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什么作用?
提示: 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时,水圈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随之增加;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局部短缺,水圈中的二氧化碳也能及时进入大气。
2. [P64正文]哪些物质容易发生生物富集现象?这些物质有什么特点?
3. [P67练习与应用]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地添加氮肥呢?
提示: 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1) 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
(3) 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
(4) 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
(5) 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能量流动,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热能,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
(6) 由于人工碳排放过度,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
(7) 铅可沿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的浓度可能超过环境浓度。( )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的方向。
2. 过程①②主要是指什么生理过程?
3. 过程③④指的是什么过程?碳元素在此过程中主要以什么形式传递?
4. 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缓解温室效应?
2. “三看法”确认碳循环各成分
视角1 碳循环示意图成分判定
1. [多选][2022江苏扬州中学高二校考阶段练习]某同学画出三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视角2 氮循环及其应用
2. [2023江苏徐州期末]氮在自然界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它们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之间不断迁移变化。氮元素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一切生命结构的重要原料,氮循环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都具有重要意义。下图是氮循环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氮循环是指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B.所有生物都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大气中的氮进行生物合成C.硝化细菌可以利用硝化作用进行能量转换合成含碳有机物D.氨化作用主要靠分解者完成,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3. [2022江苏南通月考]在煤燃烧、有色金属冶炼的过程中,铅会以微小颗粒的形式被排放进入大气,然后沉降在土壤和植物表面,而铅进入植物和动物体内后将不易被排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铅能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铅含量越高B.铅随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生态系统中铅循环具有全球性C.铅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燃烧等返回非生物环境D.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清洁能源是减少铅的生物富集现象的有效措施
[解析] 铅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被排出,能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铅含量越高,A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铅会以微小颗粒的形式被排放进入大气”可推知,铅随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生态系统中铅循环具有全球性,B项正确;铅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不能最终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返回非生物环境,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煤燃烧、有色金属冶炼的过程中,铅会以微小颗粒的形式被排放进入大气”可知,大气中铅的来源之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清洁能源,可减少大气中铅的来源,D项正确。
视角4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参与能量流动的总能量大小与生产者数量有关,与食物链长短无关B.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不会再提供给其他生物C.农民拔草或杀灭害虫,虽然影响了食物链,但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D.食物链既是物质传递链又是能量传递链,物质与能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解析]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因此参与能量流动的总能量大小与生产者数量有关,与食物链长短无关,A项正确;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不会再被捕食,但是其同化的能量会流向分解者,B项错误;农民拔草或杀灭害虫,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C项正确;食物链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通道,D项正确。
主题二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 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________。
(2) 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________分解为________,其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______、水分等生态因子相关。
土壤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1)验证实验中二者如何确定:根据题意首先弄清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什么,然后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自变量处理的为实验组,没进行自变量处理,仅为排除无关变量干扰而设置的实验为对照组。
(2)探究实验中二者如何确定: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实验结果是未知的为实验组;未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实验结果是已知的为对照组。
1. 为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下列各项构成了一个实验设计,其中不符合实验目的和步骤的是( )
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出落叶和土壤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把土壤也平均分成两份C.将土壤分为两组,对照组土壤进行接种微生物处理,实验组土壤不做处理D.将落叶分别埋入两组土壤中,观察腐烂情况
[解析] 分解落叶的微生物往往在含有落叶的土壤中分布较多,所以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出落叶和土壤,A项正确;由实验目的可知,实验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所以要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把土壤也平均分成两份,B项正确;应将灭菌的土壤设为实验组,不做处理的土壤设为对照组,C项错误;将落叶分别埋入两组土壤中,观察腐烂情况,D项正确。
2. 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其中对照组( )
A.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土壤进行处理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解析]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有机物的分解情况。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就是接近自然状态的一组,即不施加变量处理的一组,实验组是经过灭菌处理的土壤。
视角2 实验拓展及分析
3. 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的比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可分别表示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B.植物枯枝落叶的量越多,则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一定越多C.图乙土壤中有机物的比例小,说明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吸收有机物的能力弱D.适度增加耕作次数会使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中有机物的比例增大
[解析] 甲积累在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高,甲中的分解者少,分解能力弱,相反,乙的分解能力强,甲、乙可分别表示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A项正确;植物枯枝落叶的量越多,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不一定越多,分解者的生命活动旺盛、分解能力强时,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会减少,B项错误;图乙土壤中有机物的比例小,说明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强,植物属于生产者,不吸收有机物,C项错误;适度增加耕作次数会使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中有机物的比例减小,D项错误。
高中人教版 (2019)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文配套课件ppt,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全球性,生物圈,生物地球化学,反复利用,CO2,含碳有机物,食物链网,化能合成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背景图课件ppt,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旁栏边角想一想,结论语句辨一辨,情境探究,方法突破,视角应用,视角2实例分析,实验探究,视角1实验考查,视角2实验结果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背景图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旁栏边角想一想,结论语句辨一辨,情境探究,方法突破,视角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