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0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02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03
    还剩4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3 测量综合与测试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三年级上册3 测量综合与测试教案,共4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目标,重点难点,课时支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预备,情景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三班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单元目标】
    1.使同学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生疏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生疏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同学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洁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同学能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重点难点】
    1.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观念。
    2.理解“千米”的实际长度和“吨”的轻重。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同学的生活实际有着亲密的联系,教学中老师要从同学的生活阅历动身,机敏选用教材供应的资源,接受组织同学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的形式,创设生动好玩的情境,为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同学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供应条件。同学凭借自己的经受和体验,生疏并理解测量的有关学问,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力量会逐步提高。当然,老师要引导同学对所供应的情境进行整体观看,留意供应的情境应当主题明确,当同学的争辩远离主题时,应当进行恰当的引导。
    2.挂念同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挂念同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当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挂念同学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供应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同学生疏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同学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同学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同学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同学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3.重视培育同学的估测力量。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也是用“测量”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为此教材作了一些支配,如,让同学先估量课本的长、宽和厚以及常用物品的长(宽),再测量验证。再比如,让同学说一说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练习中设计三个不同路程的出游情境,提出“他们该怎样去?或许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的问题。老师要培育同学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在教学中,可以接受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同学的估测力量。
    【课时支配】
    建议共分6课时:
    第1课时 毫米的生疏……………………………………………1课时
    第2课时 分米的生疏及毫米和分米的简洁换算………………1课时
    第3课时 千米的生疏……………………………………………1课时
    第4课时 千米和米的简洁换算及估测…………………………1课时
    第5课时 吨的生疏及简洁换算…………………………………1课时
    第6课时 解决问题………………………………………………1课时










    第1课时 毫米的生疏

    【教学内容】
    教材21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受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看,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洁的换算。
    3.使同学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
    使同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预备】
    硬币一枚、磁卡一张、同学尺。

    【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量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同学认真观看。老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量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量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量”一栏中。
    (3)对估量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量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宠爱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沟通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生疏”。
    【进行新课】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能发觉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了吗?”
    (2)同学观看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同学多说说发觉这个关系的过程。
    2.挂念同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看1毫米的长度,相互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老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诞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沟通。
    (3)要求同学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终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课堂作业】
    1.让同学独立完成教材22页“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让同学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课堂小结】
    1.通过今日的学习,你学到什么新学问?
    2.师总结。
    【课后作业】
    1.练习五第1~2题。
    2.教材24页做一做第5题。要求同学完成在作业本上。先让同学估量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同学对估量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第1课时毫米的生疏
    1厘米=10毫米

    毫米的生疏是三班级上册数学中的一节新授课,这一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念,把握毫米与厘米间的进率,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单位的互化。在学习这一学问前同学已经对厘米以及米有了肯定的生疏,对于长度有了肯定的概念,同学在有学习过同类型的学问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对于同学的把握状况应当有较好的促进。同时,在这一课时中还应让同学回顾测量的方法。在课堂中,全部的设计思路在课堂的实践时基本全都。与老师原有的设想也差不多。同学从开头测量到尺子的观看都格外的协作,由于有了动手的机会,课堂上同学比较活跃,能乐观跟随老师学习毫米,生疏该长度单位。

    米姓的起源
    姓氏:【米】
    拼音:Mi
    郡望:京兆郡
    名人:米芾,米友仁,米万钟
    胜迹:缺
    文献:城南米氏重修宗谱
    历史:据北宋画家米芾自己考证,米姓最早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但是,史书上已经没有类似的记载又据唐书所载,「米」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个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其中米国在今日的乌兹别克撒马尔罕西南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米」氏。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以“米”为姓。米姓后来在陇西郡进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第2课时 分米的生疏及毫米和分米的简洁换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同学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生疏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洁的换算。
    3.培育同学估测意识和力量,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培育同学细心学习的习惯,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生疏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预备】
    同学直尺。

    【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生疏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谁来说一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依据同学回答板书:米,厘米,毫米)
    请大家比划比划,这些长度单位或许有多长呀?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同学们学得真棒,出示情境图。我们学校马上要校庆了,学校很多东西都焕然一新,工人师傅打算把我们的课桌也换一换。
    【进行新课】
    1.出示情境图。
    提问:做好一张桌子工人需要知道桌子的什么?
    生1:桌子的长,
    生2:桌子的宽,
    ……
    师:你们能帮帮他吗?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来先测量出桌子的长。
    同学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组织同学沟通汇报。
    同学们真聪慧,虽然自己手里的尺子不够长,却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来测量课桌的长。你们可真会动脑筋。
    2.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学习例2。
    刚才有的同学以10厘米为一段来测量课桌的长,10厘米的这一段就是“1分米”。课件出示1分米的长。再让同学观看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3.玩耍:感受1分米的长度。
    a、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并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
    b、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量,比一比谁比划的比较准。(汇报要求:比1分米多几厘米或者少几厘米。)
    c、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找一找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师总结: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只要同学们认真观看!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接近1分米的物体。
    4.生疏几分米
    (1)在尺子上找几分米。
    你能在你的尺子上找到2分米,3分米吗?出示实物米尺。
    (2)在尺子上找2分米,3分米,并课件呈现让同学生疏几分米。
    (3)估量并测量桌子的宽。
    思考:1米等于多少分米?
    5.厘米与毫米的换算,教学例3。
    (1)量一下一枚硬币有多宽?假如用毫米计算该是多少毫米?
    解:量得硬币宽2厘米,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呢?
    想:1厘米=10毫米,那么2厘米是2个10毫米。
    10+10=20毫米
    (2)量一下我们的课桌高多少厘米呢?用毫米计算是多少呢?
    量得课桌高80厘米,换成毫米是多少呢?
    80×10=800毫米
    【课堂作业】
    下面我们来做几个闯关练习。
    1.小试身手。(填上合适的单位)
    (1)杯子的高约为1( )
    (2)跳绳的长约2( )
    (3)尺子的厚度约1( )
    (4)小明的身高为134( )
    (5)旗杆高15( )
    (6)粉笔盒的高约1( )
    2.过关斩将。
    a.推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一条裤子长大约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爸爸走一步大约30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b.填空:
    6米=( )厘米4米=( )分米
    10米=( )分米30厘米=( )分米
    70分米=( )米
    【课堂小结】
    到今日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说说你有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小结:今日我们学习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以及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课后作业】
    1.挑战极限。
    1米-2分米=( )分米
    1分米-3厘米=( )厘米
    37分米-17分米=( )分米=( )米
    14厘米+26厘米=( )分米
    2.实际应用。
    用一根长2米的木料,锯成同样长的四根,用来做凳腿,这个凳子的高大约是多
    3.练习五第3、4、6~10题。

    第2课时分米的生疏及毫米和分米的简洁换算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重视合作学习,相互促进。老师组织了多次的同桌合作学习。同学通过不断地估量、验证,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达到同学之间取长补短的目的,使自己的想法更完善,也使同学体会到了成功的欢快,同时培育了同学的合作意识和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2.重视估量力量的培育。同学是学习的仆人,新课标明确指出,同学是数学学习的仆人,而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通过同学的活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填一填、算一算、说一说等,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与乐观评价,提高同学学习的主动性、乐观性,通过手、眼、脑协调合作,轻松而扎实地把握了所学的学问,体验了学问的形成过程。
    第3课时 千米的生疏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生疏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同学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洁换算。
    3.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实践力量,进展同学的空间想象力量,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1.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把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2.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学预备】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情景导入】
    1.前几天,老师和小伴侣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挨次说一说。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师:假如要测量天水到兰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天水到兰州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日我们就来生疏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伴侣: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生疏)。
    学习千米的生疏,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学问?
    【进行新课】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日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小结:1千米=1000米
    1千米=1000米
    指导读:留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4.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下面请同学们自学28页第2、6题,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26页做一做,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千米的应用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1)大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同学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通过观看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同学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生疏数学的价值。]
    【课堂作业】
    推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全课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千米的生疏,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量一下,从校门口动身到什么地方大约是4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明?
    【课后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7个官兵方阵和25个车辆方阵共长2 (千米)
    1万多名官兵过检阅区时每步都走75 (厘米),踢腿高度都是
    30。(厘米)
    你知道阅兵式上的官兵为什么走得这么整齐吗?在阅兵村,他们平均每天要走3亿 (千米),整个训练过程,他们平均每人走了10000多 (千米)
    师:辛勤的汗水、刻苦的训练换来了祖国的荣誉。
    2.练习六第1、3、8、9题。

    第3课时千米的生疏
    米 千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生疏是在同学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但是“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它不像之前学习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较困难,往往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让同学知道1000米=1千米,然后就是一大串的练习。其实,正由于这部分学问对三班级同学来说缺乏感性生疏,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就是老师要创设让同学体验的过程,引导体验生成。
    第4课时 千米和米的简洁换算及估测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的例5、例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娴熟把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通过教学培育同学的推理力量和计算力量。
    3.培育同学估测的意识,提高同学估测的力量。
    4.通过小组学习,培育同学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语言表达力量。
    【重点难点】
    1.把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娴熟地进行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转换。
    【教学预备】
    课件。

    【情景导入】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1千米=( )米 3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 6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1000米=( )千米
    并让同学说说7分米=70厘米,60毫米=6厘米是怎么想的。
    【进行新课】
    1.学习例1。
    (1)出示:3千米=( )米
    6千米=( )米(任选1题试做)
    (2)自主探究,汇报沟通。
    提问: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同学先独立探究,再小组争辩、汇报。
    说明:如3千米=( )米,由于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1000×3=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6千米=( )米,方法同上。
    (3)归纳总结、概括算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争辩,你发觉了什么?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由于1千米是1000米,那么有几千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3千米=3000米
    6千米=6000米
    方法:
    高×进率低
    (4)初步练习。
    仿按例题,同学相互出题考一考。并说明思考过程.
    2.学习例2。
    (1)出示:5000米=( )千米
    4000米=( )米(任选1题试做)
    师问: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同学先独立探究,再小组争辩、沟通。
    (2)同学汇报。
    说明:5000米=( )千米,由于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5000÷1000=5(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4000米=( )米,与此同理。
    (3)总结算法。
    问:通过例2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明确:由于1000米是1千米,那么有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 5000米=5千米
    4000米=4千米
    3.学习例3。
    (1)师问: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每100米要走多少步?(让同学闭眼想象)
    (2)师问:从你家到学校是多少千米?(小组争辩)
    想:每100米大约要走200步,你一共走了多少步呢?
    先算出有多少米?然后再转换成千米,就知道了。
    (3)你估算出来你家离学校多远了吗?
    【课堂作业】
    1.填空
    4千米=( )米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6000米=( )千米
    2.估量一下从学校到车站有多远?
    【课堂小结】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日我把握了千米、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六第4、10、11、13、14、15题。

    第4课时千米和米的单位换算及估测
    1千米=1000米 3千米=3000米
    2000米=2千米 5000米=5千米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老师在师生活动中是“公平的首席”。教学中老师力求在师生、生生多渠道的沟通合作探究过程中,让同学参与学问形成的全过程,体现同学活动的主体性、自主性,有效性,把同学推到“活动主体”的位置,同时,适时、适宜的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2.活动分层,强化体验。
    活动设计形式多样,逐层推动,如设计三个小活动挂念同学建立1千米的观念:活动一请同学谈谈你家离学校有多远,同学均言累使他们初步意识到千米比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都大;活动二放课件请同学观看自己放学回家的路上的1千米,使他们感受1千米有点远。活动三带着我们已经生疏的1千米去实际走走,有意识的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长。
    第5课时 吨的生疏及简洁换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32页,练习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生疏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培育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力量。
    3.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学会应用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预备】
    课件、道具。

    【情景导入】
    1.故事激趣:
    熊老弟、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参与森林运动会,走到一座小桥前发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是什么意思?它们能过桥吗?该怎样过?
    2.解释:“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3.关于吨的学问你知道些什么?
    4.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吨作单位?举出几个例子。
    【进行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老师让同学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老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日我们就要来生疏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生疏)。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老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老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老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同学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同学举例、老师图片呈现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二、初步生疏吨
    1.小组活动:第一小组提水,其次小组提米,第三小组背一背。
    师:课前同学们都测量了自己的体重,相互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
    第一小组的提水,其次小组的提米,第三小组的背一背。同桌相互做背一背的玩耍,了解一袋米,一桶水,一个同学有多重。
    2.汇报
    3.师:假如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多少千克?40个同学有多少千克?
    4.加深生疏吨。
    老师借助多媒体演示:一袋大米100千克,同学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让同学感受: 10个100千克就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
    三、吨与千克的换算
    老师出示:
    例7: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同学自主学习,汇报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这部分内容对同学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同学独立填写,再让同学组内沟通,班内集体争辩说方法。
    【设计意图:进率学习对于同学来说比较简洁,实行了让同学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同学学习的乐观性和主动性。】
    【课堂作业】
    1.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重约10( )
    (2)1头猪重约120( )
    (3)1袋水泥重约50( ),1拖拉机水泥约重2( )。
    2.课本72页“做一做”。
    【课堂总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学问?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日学习了用吨来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知道了1吨=1000千克。
    【课后作业】
    1.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假如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 一下,可以接受哪些节水方法?
    2.练习七第1~3题。

    第5课时吨的生疏及简洁换算
    1吨=1000千克
    3吨=3000千克
    6000千克=6吨

    能把数学学问融入生活中然后呈现给同学,调动了同学参与学习的乐观性,活跃同学的思维,也培育了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力量。
    只是小组争辩时没有组织同学进行合理分工,留意纪律,使得小组争辩时表面上看起来热吵闹闹,可实际上,有的同学乐观参与,有的同学好像事不关己,在一边玩,没有做到使每一个同学都参与,每一个同学都得到进展、提高,使得小组争辩流于形式。在以后的教学中肯定要留意组织同学有目的、纪律的争辩,培育同学乐观参与的热忱和与伙伴协同合作的力量。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33页例9。
    【教学目标】
    1.利用所学学问,会用迁移和对比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洁问题。
    2.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感受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体验成功的欢快。
    【重点难点】
    利用所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预备】
    课件、练习题等。

    【情景引入】
    1.今日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重量单位,首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有哪些?(克和千克、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依据同学回答板书: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个苹果重200( )
    一个鸡蛋重50( )
    小明的体重28( )
    (2)8吨=( )千克
    1700千克-700千克=( )吨
    9000千克+1000千克=( )吨
    3吨+10吨=( )吨
    10吨-500千克=( )千克
    4吨+5000千克=( )吨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唤起同学对已有重量单位的有关学问的记忆和对阅历的总结。]
    2.师提问:同学们谁知道我们经常在大路上看到的大卡车是用来装什么东西的?
    3.同学争辩,给出答案。
    4.同学们真的太聪慧了。是的,我们用大卡车运送沙子,煤等东西。
    【进行新课】
    1.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吨的生疏及简洁换算,那么今日我们学习新的学问。我们用卡车运煤。
    2.出示情景图:怎样派车能恰好把8吨煤运完?
    3.师提问:小伴侣们,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4.同学回答。
    同学甲:一辆载质量2吨的煤
    同学乙:一辆载质量3吨的煤
    同学丙:一大堆的煤
    5.老师总结。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聪慧了。图中显示了一堆煤和2辆载质量不同的卡车,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怎样派车能恰好把8吨煤运完吗?老师出示表格。
    6.同学分组争辩。
    7.同学汇报。
    8.集体订正,老师讲解。
    9.老师给出答案。
    【课堂作业】
    课本33页“做一做”
    (同学先独立完成,指名同学进行板演,说说解题思路)
    【课堂小结】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1.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2.练习七第4、6、7、8题。

    第6课时解决问题
    重量单位:克(g) 千克(kg) 吨(t)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数学学问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当从同学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动身,使学问贴近同学生活,变得好玩、生动,简洁感受。用实际量和规定量进行比较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仅要考虑人或物的总质量,还要考虑到人随身携带物品的质量或承载物体的运输工具的质量,再与规定量进行比较,让同学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
    人教版三班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单元目标】
    1.使同学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生疏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生疏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同学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洁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同学能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重点难点】
    1.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观念。
    2.理解“千米”的实际长度和“吨”的轻重。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同学的生活实际有着亲密的联系,教学中老师要从同学的生活阅历动身,机敏选用教材供应的资源,接受组织同学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的形式,创设生动好玩的情境,为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同学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供应条件。同学凭借自己的经受和体验,生疏并理解测量的有关学问,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力量会逐步提高。当然,老师要引导同学对所供应的情境进行整体观看,留意供应的情境应当主题明确,当同学的争辩远离主题时,应当进行恰当的引导。
    2.挂念同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挂念同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当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挂念同学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供应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同学生疏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同学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同学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同学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同学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3.重视培育同学的估测力量。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也是用“测量”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为此教材作了一些支配,如,让同学先估量课本的长、宽和厚以及常用物品的长(宽),再测量验证。再比如,让同学说一说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练习中设计三个不同路程的出游情境,提出“他们该怎样去?或许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的问题。老师要培育同学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在教学中,可以接受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同学的估测力量。
    【课时支配】
    建议共分6课时:
    第1课时 毫米的生疏……………………………………………1课时
    第2课时 分米的生疏及毫米和分米的简洁换算………………1课时
    第3课时 千米的生疏……………………………………………1课时
    第4课时 千米和米的简洁换算及估测…………………………1课时
    第5课时 吨的生疏及简洁换算…………………………………1课时
    第6课时 解决问题………………………………………………1课时













    第1课时 毫米的生疏

    【教学内容】
    教材21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受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看,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洁的换算。
    3.使同学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
    使同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预备】
    硬币一枚、磁卡一张、同学尺。

    【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量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同学认真观看。老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量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量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量”一栏中。
    (3)对估量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量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宠爱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沟通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生疏”。
    【进行新课】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能发觉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了吗?”
    (2)同学观看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同学多说说发觉这个关系的过程。
    2.挂念同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看1毫米的长度,相互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老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诞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沟通。
    (3)要求同学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终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课堂作业】
    1.让同学独立完成教材22页“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让同学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课堂小结】
    1.通过今日的学习,你学到什么新学问?
    2.师总结。
    【课后作业】
    1.练习五第1~2题。
    2.教材24页做一做第5题。要求同学完成在作业本上。先让同学估量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同学对估量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第1课时毫米的生疏
    1厘米=10毫米

    毫米的生疏是三班级上册数学中的一节新授课,这一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念,把握毫米与厘米间的进率,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单位的互化。在学习这一学问前同学已经对厘米以及米有了肯定的生疏,对于长度有了肯定的概念,同学在有学习过同类型的学问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对于同学的把握状况应当有较好的促进。同时,在这一课时中还应让同学回顾测量的方法。在课堂中,全部的设计思路在课堂的实践时基本全都。与老师原有的设想也差不多。同学从开头测量到尺子的观看都格外的协作,由于有了动手的机会,课堂上同学比较活跃,能乐观跟随老师学习毫米,生疏该长度单位。

    米姓的起源
    姓氏:【米】
    拼音:Mi
    郡望:京兆郡
    名人:米芾,米友仁,米万钟
    胜迹:缺
    文献:城南米氏重修宗谱
    历史:据北宋画家米芾自己考证,米姓最早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但是,史书上已经没有类似的记载又据唐书所载,「米」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个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其中米国在今日的乌兹别克撒马尔罕西南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米」氏。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以“米”为姓。米姓后来在陇西郡进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第2课时 分米的生疏及毫米和分米的简洁换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同学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生疏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洁的换算。
    3.培育同学估测意识和力量,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培育同学细心学习的习惯,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生疏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预备】
    同学直尺。

    【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生疏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谁来说一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依据同学回答板书:米,厘米,毫米)
    请大家比划比划,这些长度单位或许有多长呀?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同学们学得真棒,出示情境图。我们学校马上要校庆了,学校很多东西都焕然一新,工人师傅打算把我们的课桌也换一换。
    【进行新课】
    1.出示情境图。
    提问:做好一张桌子工人需要知道桌子的什么?
    生1:桌子的长,
    生2:桌子的宽,
    ……
    师:你们能帮帮他吗?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来先测量出桌子的长。
    同学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组织同学沟通汇报。
    同学们真聪慧,虽然自己手里的尺子不够长,却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来测量课桌的长。你们可真会动脑筋。
    2.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学习例2。
    刚才有的同学以10厘米为一段来测量课桌的长,10厘米的这一段就是“1分米”。课件出示1分米的长。再让同学观看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3.玩耍:感受1分米的长度。
    a、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并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
    b、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量,比一比谁比划的比较准。(汇报要求:比1分米多几厘米或者少几厘米。)
    c、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找一找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师总结: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只要同学们认真观看!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接近1分米的物体。
    4.生疏几分米
    (1)在尺子上找几分米。
    你能在你的尺子上找到2分米,3分米吗?出示实物米尺。
    (2)在尺子上找2分米,3分米,并课件呈现让同学生疏几分米。
    (3)估量并测量桌子的宽。
    思考:1米等于多少分米?
    5.厘米与毫米的换算,教学例3。
    (1)量一下一枚硬币有多宽?假如用毫米计算该是多少毫米?
    解:量得硬币宽2厘米,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呢?
    想:1厘米=10毫米,那么2厘米是2个10毫米。
    10+10=20毫米
    (2)量一下我们的课桌高多少厘米呢?用毫米计算是多少呢?
    量得课桌高80厘米,换成毫米是多少呢?
    80×10=800毫米
    【课堂作业】
    下面我们来做几个闯关练习。
    1.小试身手。(填上合适的单位)
    (1)杯子的高约为1( )
    (2)跳绳的长约2( )
    (3)尺子的厚度约1( )
    (4)小明的身高为134( )
    (5)旗杆高15( )
    (6)粉笔盒的高约1( )
    2.过关斩将。
    a.推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一条裤子长大约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爸爸走一步大约30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b.填空:
    6米=( )厘米4米=( )分米
    10米=( )分米30厘米=( )分米
    70分米=( )米
    【课堂小结】
    到今日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说说你有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小结:今日我们学习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以及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课后作业】
    1.挑战极限。
    1米-2分米=( )分米
    1分米-3厘米=( )厘米
    37分米-17分米=( )分米=( )米
    14厘米+26厘米=( )分米
    2.实际应用。
    用一根长2米的木料,锯成同样长的四根,用来做凳腿,这个凳子的高大约是多
    3.练习五第3、4、6~10题。

    第2课时分米的生疏及毫米和分米的简洁换算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重视合作学习,相互促进。老师组织了多次的同桌合作学习。同学通过不断地估量、验证,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达到同学之间取长补短的目的,使自己的想法更完善,也使同学体会到了成功的欢快,同时培育了同学的合作意识和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2.重视估量力量的培育。同学是学习的仆人,新课标明确指出,同学是数学学习的仆人,而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通过同学的活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填一填、算一算、说一说等,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与乐观评价,提高同学学习的主动性、乐观性,通过手、眼、脑协调合作,轻松而扎实地把握了所学的学问,体验了学问的形成过程。
    第3课时 千米的生疏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生疏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同学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洁换算。
    3.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实践力量,进展同学的空间想象力量,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1.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把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2.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学预备】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情景导入】
    1.前几天,老师和小伴侣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挨次说一说。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师:假如要测量天水到兰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天水到兰州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日我们就来生疏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伴侣: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生疏)。
    学习千米的生疏,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学问?
    【进行新课】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日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小结:1千米=1000米
    1千米=1000米
    指导读:留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4.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下面请同学们自学28页第2、6题,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26页做一做,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千米的应用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1)大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同学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通过观看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同学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生疏数学的价值。]
    【课堂作业】
    推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全课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千米的生疏,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量一下,从校门口动身到什么地方大约是4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明?
    【课后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7个官兵方阵和25个车辆方阵共长2 (千米)
    1万多名官兵过检阅区时每步都走75 (厘米),踢腿高度都是
    30。(厘米)
    你知道阅兵式上的官兵为什么走得这么整齐吗?在阅兵村,他们平均每天要走3亿 (千米),整个训练过程,他们平均每人走了10000多 (千米)
    师:辛勤的汗水、刻苦的训练换来了祖国的荣誉。
    2.练习六第1、3、8、9题。

    第3课时千米的生疏
    米 千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生疏是在同学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但是“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它不像之前学习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较困难,往往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让同学知道1000米=1千米,然后就是一大串的练习。其实,正由于这部分学问对三班级同学来说缺乏感性生疏,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就是老师要创设让同学体验的过程,引导体验生成。
    第4课时 千米和米的简洁换算及估测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的例5、例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娴熟把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通过教学培育同学的推理力量和计算力量。
    3.培育同学估测的意识,提高同学估测的力量。
    4.通过小组学习,培育同学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语言表达力量。
    【重点难点】
    1.把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娴熟地进行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转换。
    【教学预备】
    课件。

    【情景导入】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1千米=( )米 3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 6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1000米=( )千米
    并让同学说说7分米=70厘米,60毫米=6厘米是怎么想的。
    【进行新课】
    1.学习例1。
    (1)出示:3千米=( )米
    6千米=( )米(任选1题试做)
    (2)自主探究,汇报沟通。
    提问: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同学先独立探究,再小组争辩、汇报。
    说明:如3千米=( )米,由于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1000×3=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6千米=( )米,方法同上。
    (3)归纳总结、概括算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争辩,你发觉了什么?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由于1千米是1000米,那么有几千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3千米=3000米
    6千米=6000米
    方法:
    高×进率低
    (4)初步练习。
    仿按例题,同学相互出题考一考。并说明思考过程.
    2.学习例2。
    (1)出示:5000米=( )千米
    4000米=( )米(任选1题试做)
    师问: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同学先独立探究,再小组争辩、沟通。
    (2)同学汇报。
    说明:5000米=( )千米,由于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5000÷1000=5(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4000米=( )米,与此同理。
    (3)总结算法。
    问:通过例2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明确:由于1000米是1千米,那么有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 5000米=5千米
    4000米=4千米
    3.学习例3。
    (1)师问: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每100米要走多少步?(让同学闭眼想象)
    (2)师问:从你家到学校是多少千米?(小组争辩)
    想:每100米大约要走200步,你一共走了多少步呢?
    先算出有多少米?然后再转换成千米,就知道了。
    (3)你估算出来你家离学校多远了吗?
    【课堂作业】
    1.填空
    4千米=( )米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6000米=( )千米
    2.估量一下从学校到车站有多远?
    【课堂小结】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日我把握了千米、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六第4、10、11、13、14、15题。

    第4课时千米和米的单位换算及估测
    1千米=1000米 3千米=3000米
    2000米=2千米 5000米=5千米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老师在师生活动中是“公平的首席”。教学中老师力求在师生、生生多渠道的沟通合作探究过程中,让同学参与学问形成的全过程,体现同学活动的主体性、自主性,有效性,把同学推到“活动主体”的位置,同时,适时、适宜的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2.活动分层,强化体验。
    活动设计形式多样,逐层推动,如设计三个小活动挂念同学建立1千米的观念:活动一请同学谈谈你家离学校有多远,同学均言累使他们初步意识到千米比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都大;活动二放课件请同学观看自己放学回家的路上的1千米,使他们感受1千米有点远。活动三带着我们已经生疏的1千米去实际走走,有意识的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长。
    第5课时 吨的生疏及简洁换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32页,练习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生疏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培育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力量。
    3.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学会应用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预备】
    课件、道具。

    【情景导入】
    1.故事激趣:
    熊老弟、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参与森林运动会,走到一座小桥前发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是什么意思?它们能过桥吗?该怎样过?
    2.解释:“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3.关于吨的学问你知道些什么?
    4.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吨作单位?举出几个例子。
    【进行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老师让同学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老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日我们就要来生疏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生疏)。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老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老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老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同学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同学举例、老师图片呈现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二、初步生疏吨
    1.小组活动:第一小组提水,其次小组提米,第三小组背一背。
    师:课前同学们都测量了自己的体重,相互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
    第一小组的提水,其次小组的提米,第三小组的背一背。同桌相互做背一背的玩耍,了解一袋米,一桶水,一个同学有多重。
    2.汇报
    3.师:假如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多少千克?40个同学有多少千克?
    4.加深生疏吨。
    老师借助多媒体演示:一袋大米100千克,同学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让同学感受: 10个100千克就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
    三、吨与千克的换算
    老师出示:
    例7: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同学自主学习,汇报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这部分内容对同学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同学独立填写,再让同学组内沟通,班内集体争辩说方法。
    【设计意图:进率学习对于同学来说比较简洁,实行了让同学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同学学习的乐观性和主动性。】
    【课堂作业】
    1.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重约10( )
    (2)1头猪重约120( )
    (3)1袋水泥重约50( ),1拖拉机水泥约重2( )。
    2.课本72页“做一做”。
    【课堂总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学问?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日学习了用吨来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知道了1吨=1000千克。
    【课后作业】
    1.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假如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 一下,可以接受哪些节水方法?
    2.练习七第1~3题。

    第5课时吨的生疏及简洁换算
    1吨=1000千克
    3吨=3000千克
    6000千克=6吨

    能把数学学问融入生活中然后呈现给同学,调动了同学参与学习的乐观性,活跃同学的思维,也培育了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力量。
    只是小组争辩时没有组织同学进行合理分工,留意纪律,使得小组争辩时表面上看起来热吵闹闹,可实际上,有的同学乐观参与,有的同学好像事不关己,在一边玩,没有做到使每一个同学都参与,每一个同学都得到进展、提高,使得小组争辩流于形式。在以后的教学中肯定要留意组织同学有目的、纪律的争辩,培育同学乐观参与的热忱和与伙伴协同合作的力量。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33页例9。
    【教学目标】
    1.利用所学学问,会用迁移和对比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洁问题。
    2.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感受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体验成功的欢快。
    【重点难点】
    利用所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预备】
    课件、练习题等。

    【情景引入】
    1.今日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重量单位,首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有哪些?(克和千克、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依据同学回答板书: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个苹果重200( )
    一个鸡蛋重50( )
    小明的体重28( )
    (2)8吨=( )千克
    1700千克-700千克=( )吨
    9000千克+1000千克=( )吨
    3吨+10吨=( )吨
    10吨-500千克=( )千克
    4吨+5000千克=( )吨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唤起同学对已有重量单位的有关学问的记忆和对阅历的总结。]
    2.师提问:同学们谁知道我们经常在大路上看到的大卡车是用来装什么东西的?
    3.同学争辩,给出答案。
    4.同学们真的太聪慧了。是的,我们用大卡车运送沙子,煤等东西。
    【进行新课】
    1.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吨的生疏及简洁换算,那么今日我们学习新的学问。我们用卡车运煤。
    2.出示情景图:怎样派车能恰好把8吨煤运完?
    3.师提问:小伴侣们,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4.同学回答。
    同学甲:一辆载质量2吨的煤
    同学乙:一辆载质量3吨的煤
    同学丙:一大堆的煤
    5.老师总结。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聪慧了。图中显示了一堆煤和2辆载质量不同的卡车,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怎样派车能恰好把8吨煤运完吗?老师出示表格。
    6.同学分组争辩。
    7.同学汇报。
    8.集体订正,老师讲解。
    9.老师给出答案。
    【课堂作业】
    课本33页“做一做”
    (同学先独立完成,指名同学进行板演,说说解题思路)
    【课堂小结】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1.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2.练习七第4、6、7、8题。

    第6课时解决问题
    重量单位:克(g) 千克(kg) 吨(t)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数学学问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当从同学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动身,使学问贴近同学生活,变得好玩、生动,简洁感受。用实际量和规定量进行比较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仅要考虑人或物的总质量,还要考虑到人随身携带物品的质量或承载物体的运输工具的质量,再与规定量进行比较,让同学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

    相关教案

    小学人教版3 测量综合与测试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版3 测量综合与测试教案,共3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迁移导入,自主探索,互动授新,课堂回顾,交流收获,作业设计,巩固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千米的认识表格教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千米的认识表格教案,共2页。

    三年级上册3 测量综合与测试教案: 这是一份三年级上册3 测量综合与测试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授1.复习,练习,检测,课内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