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泸县四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叙州区二中高2021级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理科综合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 32 Cl 35.5 K 39 Ti 48 Fe 56 I 127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K+和蛋白质来维持
B. 从化学组成上看,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更多
C. 只要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人就不会生病
D.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答案】D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集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血浆渗透压主要由Na+、Cl-,A错误;
B、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B错误;
C、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时,人体也会患病,如白化病,C错误;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称为稳态,D正确。
故选D。
2. 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 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不能受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D. 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跳蝻的种群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
(2)许多动物活的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志重捕法。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密度。
【详解】A、草地中跳蝻的的活动能力及范围有限,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A错误;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
C、为了减少误差,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重新捕获的概率相等,是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的前提,C正确;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C。
3. 图是抗利尿激素的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量会随着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而增多
B. 下丘脑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垂体,产生抗利尿激素
C. 抗利尿激素一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内的受体接受后即被灭活
D.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并释放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刺激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由垂体后叶释放后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促进水分的重吸收,使血量增加,血浆渗透压降低。
【详解】A、随着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强,血浆渗透压降低,血量增加,A正确;
B、下丘脑受刺激分泌(产生)抗利尿激素,暂时储存于垂体后叶,由垂体后叶释放进入血液,B错误;
C、下丘脑的部分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一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的受体接受并发挥作用后立即被灭活,C错误;
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D错误。
故选A。
4.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常用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下列关于这三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蒸馏法适用于提取玫瑰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
B. 压榨法是机械加压的过程,要控制好原料才能将油分挤压出来
C. 萃取的效果与萃取温度和时间、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密切相关
D. 水蒸气蒸馏法的原理是利用水将芳香油溶解,再把水除去,就能得到芳香油
【答案】D
【解析】
【分析】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主要有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
2、蒸馏法适用于提取易挥发的芳香油,压榨法适用于提取在蒸馏时易焦糊和分解的芳香油,萃取法适用于化学性质稳定,易溶于有机溶剂,并适用蒸馏装置浓缩分离的有效成分的提取。
【详解】A、蒸馏法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可以分层,将芳香油分离出来的方法,适用于提取玫瑰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的提取,A正确;
B、压榨法是通过机械加压,将原料中的芳香油挤压出来,压榨法适用于柑橘、柠檬等易焦糊原料的提取,B正确;
C、萃取法是将粉碎、干燥的植物原料用有机溶剂浸泡,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之后再通过蒸馏装置蒸发出有机溶剂,剩下的就是要提取的物质,因此萃取的效果与萃取温度和时间、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密切相关,C正确;
D、水蒸气蒸馏法的原理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可以分层,将芳香油分离出来的方法,D错误。
故选D。
5.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有关酶产品设计如下的商业广告或使用说明,合理的是( )
A. 果胶酶:能彻底分解果肉细胞壁,让您果汁更清亮
B. 溶菌酶含片:补充您特异性免疫反应才能产生的溶菌酶,您值得拥有
C. 多酶片:为了您下一次的使用效果,请置于冰箱冷藏
D. 生物酶牙膏:增强口腔细胞跨膜运输的能力,让您的细胞充满活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酶的特性、酶工程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A、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因此用果胶酶不能彻底分解果肉细胞壁,A错误;
B、溶菌酶是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B错误;
C、多酶片含有多种酶,而酶适合在低温的条件下保存,C正确;
D、含酶牙膏中的酶可以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分解细菌,使牙齿亮洁,不能增强口腔细胞跨膜运输的能力,D错误。
故选C。
6.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胚芽鞘的向光性、根的向地性、植物的顶端优势都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B.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的核糖体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人工合成
C. 在做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前无须做预实验
D. 植物生长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根的向地性、植物的顶端优势都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但是胚芽鞘的向光性并未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详解】A、胚芽鞘向光侧生长素少,促进生长作用弱,背光侧生长素比向光侧多,但还没有超过抑制其生长的浓度,促进生长作用比向光侧强,没有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A错误;
B、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不是由核糖体合成的,B错误;
C、正式实验之前都要做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检测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C错误;
D、植物激素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7. 中长期的太空飞行可导致宇航员肌肉萎缩,出现平衡障碍、无法站立等情况。研究发现,在模拟失重条件下,肌梭自发放电减少,传向中枢的神经冲动减少,肌紧张减弱,肌肉活动减少,肌细胞内Ca2+浓度明显升高。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神经一肌肉接头(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___________的,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轴突末端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骨骼肌细胞膜。
(2)实验中发现肌细胞内Ca2+浓度明显升高,但肌细胞内外电势差未发生明显改变,分析可能与C1-的被动运输有关。据此分析,细胞内Cl-的浓度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细胞外Cl-的浓度。
(3)宇航员返回地球后,上述症状会逐渐消失。而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神经性疾病,患者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而逐渐萎缩。ALS的发病机理可能是突触间隙神经递质过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渗透压___________,最终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1)单向 (2)小于
(3) ①. 升高 ②. 抑制
【解析】
【分析】1、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需要借助突触结构,且该过程是单向进行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该过程不可逆。
2、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细胞内K+浓度大于细胞外,K+外流;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
【小问1详解】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需要借助突触结构,因为神经肌肉接点与突触类似,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受体,所以该过程是单向进行的。
【小问2详解】
肌细胞内Ca2+浓度明显升高,但肌细胞内外的电势差未发生明显改变,说明带负电的Cl-流入肌细胞平衡了因为Ca2+的流入带进去的正电荷,而且该过程Cl-是被动运输顺浓度流入细胞的,所以细胞内Cl-的浓度小于细胞外Cl-的浓度。
【小问3详解】
突触间隙神经递质过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Na+过度内流,使得神经细胞质内离子浓度增大,导致渗透压升高;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抑制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膜Na+内流。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过程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和传递原理及细胞渗透压变化机理等重点知识,其中理解兴奋通过突触结构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具体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8. CFTR蛋白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种功能蛋白,其作用机理如图。
(1)囊性纤维病的形成体现了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通过控制_______来控制性状。
(2)目前已发现CFTR基因右1600多种突变,这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是_______。
(3)由图可知,氯离子通过______方式转运至细胞外,随着氯离子在细胞外浓度逐渐升高,导致水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度________(填“加快”或“减慢”),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
(4)春、冬季节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使呼吸道黏膜受损,导致人体的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人体的免疫细胞与被感染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密切接触,使细胞裂解死亡,这属于_______(填“细胞凋亡”或“细胞坏死”)。
【答案】(1)蛋白质的结构
(2)不定向性 (3) ①. 主动运输 ②. 加快
(4) ①. 非特异性 ②. 细胞凋亡
【解析】
【分析】囊性纤维化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原因是患者的CFTR蛋白异常,无法将氯离子主动运输至细胞外,导致水分子向膜外扩散速度减慢,支气管细胞表面的黏液不能被及时稀释,黏稠的分泌物不断积累。
【小问1详解】
囊性纤维病的形成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小问2详解】
目前已发现CFTR基因有1600多种突变,都能导致严重的囊性纤维化,这一事实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 ,氯离子排出细胞外需要ATP水解供能,同时需要CFTR蛋白的参与,属于主动运输。 随着氯离子在细胞外浓度逐渐升高,导致水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度加快,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
【小问4详解】
呼吸道黏膜参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细胞将靶细胞裂解死亡,这属于细胞凋亡,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9. 科研人员对某种绿色植物光暗转换的适应机制开展研究,测定该植物在24h内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和蒸腾作用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
(1)该植物光反应发生的时间段是_____时之间。从能量输入叶肉细胞到能被生命活动所直接利用,其能量转换的具体途径是:光能→_____。
(2)据图推测,该植物最有可能生活在干旱地区,依据是_____。
(3)在照光条件下气孔关闭,CO2吸收过几乎为0,叶肉细胞仍能大量合成糖类等有机物,请推测照光条件下光合作用所需CO2来源的途径有_____。
【答案】(1) ①. 6-18 ②. 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2)照光条件下CO2吸收量几乎为0(气孔关闭),H2O蒸发量几乎为0(很低)
(3)黑暗时吸收的CO2以某种形式储存在细胞内,光照时再分解出CO2;自身细胞呼吸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水的光解产生NADPH和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CO2被C5固定形成C3,C3 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
【小问1详解】
光反应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如果没有光照,则不能进行,因此该植物光反应发生的时间段是6-18时,从能量输入叶肉细胞到能被生命活动所直接利用,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再被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所以能量变化是光能→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光反应)→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暗反应)→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呼吸作用)。
【小问2详解】
从图中看出,在白天有照光条件下CO2吸收量几乎为0,说明其气孔关闭了,H2O蒸发量几乎为0,主要目的是减少水分的蒸发,因此说明其生活的环境缺水,属于干旱环境。
【小问3详解】
在黑暗条件下,植物在吸收CO2,因此可以推测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的来源有黑暗时吸收的CO2以某种形式储存在细胞内,光照时再分解出CO2和自身细胞呼吸。
10. 水稻是二倍体两性花植株,已知普通水稻是高镉不耐盐的品种。现研发了两个水稻新品种:一种是低镉水稻,基因型为R-R-;另一种是耐盐的水稻,基因型是B+B+或B+B-(B+对B-为显性)。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已知R+R-为中镉稻,则高镉不耐盐的普通水稻基因型为___________,若一株中镉耐盐水稻自交,后代会出现___________种表现型。
(2)若水稻的耐盐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水稻至少有一条正常的2号染色体才能存活。研究人员发现一株染色体片段缺失的水稻(基因型为B+B-,体细胞中2号染色体如图所示,B+/B-基因不位于缺失片段上)。请设计最简单的实验,以确定该植株的B+基因位于正常的2号染色体还是异常的2号染色体上。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R+R-B-B- ②. 3或6
(2)实验思路:让该植株自交,统计子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若子代均为耐盐植株,则B+基因在2号正常染色体上;
若子代中耐盐植株:不耐盐植株=2:1,则B+基因在2号异常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低镉水稻的基因型为R-R-;耐盐水稻基因型是B+B+或B+B-,不耐盐水稻基因型为B-B-。
【小问1详解】
若已知R+R-为中镉稻,则高镉水稻基因型为R+R+,结合分析可知不耐盐水稻基因型为B-B-,因此高镉不耐盐的普通水稻基因型为R+R+B-B-。中镉耐盐水稻基因型为R+R-B+B+或R+R-B+B-,若一株中镉耐盐水稻自交,则可能为R+R-B+B+自交,后代基因型有R+R+B+B+、R+R-B+B+、R-R-B+B+共3种,表现型也有3种;也可能为R+R-B+B-自交,其中R+R-自交后代有3种基因型,3种表现型,B+B-自交后代有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因此R+R-B+B-自交产生6种表现型。
【小问2详解】
若水稻的耐盐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水稻至少有一条正常的2号染色体才能存活。为了确定该植株的B+基因是位于正常还是异常的2号染色体上,实际是检测该水稻的基因型,由于水稻是自花传粉植物,因此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据此实验设计思路为:让该植株自交,统计子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若B+基因在2号正常染色体上,B+B-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B-B-没有正常2号染色体,个体不能存活,因此子代均为耐盐植株;若B+基因在2号异常染色体上,自交后代中B+B+没有正常2号染色体,个体不能存活,因此子代中耐盐植株:不耐盐植株=2:1。
【点睛】熟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的实质与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题中的信息并能合理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基因型的判定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二)选考题:共45分。请考生从2道物理题、2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 一些细菌可以产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繁殖的物质,某同学欲从土壤中分离并筛选出能高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株。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四类营养物质。配制培养基时除了满足基本的营养条件外,还需满足微生物生长对特殊营养物质、_____、_____的要求。
(2)制备该无菌培养基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灭菌→倒平板。通常,制备培养基时要根据所培养细菌的不同来调节培养基的pH,调节pH应该在_____(填步骤名称)之前。
(3)在分离筛选上述目的菌株的过程中,应将土壤浸出液稀释后接种于涂满_____的培养基上,从而对菌株进行筛选。
(4)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过程需要严格的无菌环境,接种环和涂布器的灭菌方法是_____。
(5)下图表示某培养基中部分菌落,其中白色部分为抑菌圈,黑点代表大小不同的菌落。
①图中培养基中的接种方式为_____。
②已知四个培养基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6、44、18和40,每升土壤浸出液中的该细菌活菌数约为4×109个,涂布时每个培养基滴加的样液体积为0.1mL,则土壤浸出液的稀释倍数为_____倍。
③图中的甲、乙、丙三个菌落中的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好的是_____。
【答案】(1) ① pH ②. O2##氧气
(2)灭菌 (3)金黄色葡萄球菌
(4)灼烧灭菌 (5) ①. 稀释涂布平板法 ②. 10000##104 ③. 乙
【解析】
【分析】1、微生物培养基的基本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特殊生长因子。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分为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按用途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2、微生物的接种:微生物接种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来统计样品活菌数目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小问1详解】
配制培养基时除了满足基本的营养条件外,还需满足微生物生长对特殊营养物质、pH、O2的要求。
【小问2详解】
制备该无菌培养基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灭菌→倒平板。若需要调节PH,需在灭菌之前。
【小问3详解】
分离筛选能高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株,应将土壤浸出液稀释后接种于涂满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上,从而对菌株进行筛选。
【小问4详解】
接种环为金属用具、涂布器蘸取酒精燃烧,故二者的灭菌方法是灼烧灭菌。
【小问5详解】
由题图可知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菌落数选取30-300之间的,故平均菌落数为(36+44+40)/3=40,由公式每升土壤浸出液中的该细菌活菌数=C×M/V(C为平均菌落数、M为稀释倍数、V为接种体积)可知,4×109个=40×M/0.0001,M=104,图中的甲、乙、丙三个菌落中的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好的是乙,因为乙中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最大。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 被毒蛇咬伤后应立即注射相应血清进行治疗。目前,血清多从马中获取,为提高免疫效果,有人设想制备相应的鼠源单克隆抗体。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制备特定单克隆抗体时,必须先获取已免疫的 B 细胞,其方法是______。
(2)与植物细胞融合相比,B 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时,特有的诱导促融的因素是______。对融合的细胞至少要进行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出______细胞;第二次筛选出能分泌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其分泌的抗体与相应蛇毒进行______时,呈阳性反应。
(3)对最终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培养过程中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接触性抑制现象。
(4)将已免疫的 B 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骨髓瘤细胞中,构建重组细胞并检测到相应抗体。该重组细胞______(填“能”或“不能“)生产大量单克隆抗体,理由是______。
【答案】(1)给鼠多次注射蛇毒
(2) ①. 灭活的病毒 ②. 杂交瘤 ③. 抗体﹣抗原杂交
(3)不会 (4) ①. 不能 ②. 因为无限增殖的基因在骨髓瘤细胞的细胞核中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小问1详解】
在制备特定单克隆抗体时,给鼠多次注射蛇毒获取已免疫的B细胞。
【小问2详解】
植物细胞融合有物理法和化学法,B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时,特有的诱导促融的因素是灭活的病毒。对融合的细胞至少要进行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出能分泌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其分泌的抗体与相应蛇毒进行抗体-抗原杂交时,呈阳性反应。
【小问3详解】
对最终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能无限繁殖,不会发生接触性抑制现象。
【小问4详解】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四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四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宜宾市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宜宾市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理综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理综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泸县五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泸县五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