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卷01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卷02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卷03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卷,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白和杜甫历来被视为中国古代诗坛上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李杜”并称也成为惯常用语。然而这一并称的生成与定型过程却颇为复杂,并为聚讼千年的李杜优劣论埋下了隐患。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曰:“唐人一时齐名者,如苏李、燕许皆兼以文笔为称,其专以诗称有大历十才子、咸通十哲等目。至李杜、王孟诸合称,非当日所定。”前者即所谓的“时称”“时议如此”,多数得到当事人认可。如苏题与张说皆以文章显,故时称“燕许大手笔”。这种并称的双方或多方大都具备某种相似的特性,虽然也偶或引起个别作家的不满,后人的争论也较少。后者的出现很可能是因为一方身后的影响力较生前有了某种变化,具备了与另一方齐名的条件。基于这种原因形成的并称往往先天不足、争议不断,争议就更大,往往成为后人比较其优劣的根源所在。李杜并称就是如此。
    李白早年即“大名寰宇满”,既与陈子昂并称“陈李”,亦位列“饮中八仙”。杜甫本人虽“自谓颇挺出”,他生前也并未取得堪与李白相当的影响力。李杜并称的最终确认与杜诗渐为他人接受,跟元稹、韩愈等人对杜甫的推尊有很大关系。贞元十年,苏张笔力匀”一句开启了李杜并称的先河,稍后为杜甫撰墓志铭时再度使用了这一称谓。元稹密友白居易也接受并使用了这一说法,李杜并称开始频频出现在韩愈笔下,如元和元年《感春四首》云:“近怜李杜无检束,万类困陵暴。”后来在《调张籍》中也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古人非常重视排序,在极为讲究品第的唐朝更是如此,“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即曾公开表示对“王杨卢骆”这一排序的不满。李杜并称的生成过程中就始终存在着排序之争。杜甫生前诗名远不如李白,自然免不了受到他人的攻讦。韩愈、元稹和白居易虽然使用了“李杜”这一称谓,但并不意味着他们都将李、杜二人的诗歌成就等量齐观,韩愈的李杜并称,有特意抬高杜甫地位之意,隐含着扬杜抑李;白居易的李杜并称,但经过与韩愈论战后,修正了自己的看法,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中也对李、杜二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情形给予了较为公允的评述。贞元、元和之际,杜甫的地位仍处于上升态势(见顾陶《唐诗类选后序》)。此后杜甫的地位还在一路上升,北宋后期更是登峰造极。随着崇杜思潮的愈演愈烈
    罗时进先生曾指出“唐代文学研究充满着争论,而争论的出发点往往即源于并称”(罗时进《唐代作家并称的语言符号秩序与文学评论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2期)。而并称中的排序问题也是争论的关键。实际上王安石早就发表过“唐人并称无关优劣”的议论:“名姓先后之呼,因亦语‘李杜’,取其称呼便耳。”(郭子章《豫章诗话》),再从源头上探讨李杜并称的先天缺陷,方可走出因并称和排序而引发的优劣论怪圈。
    (孟国栋《李杜并称与李杜优劣论的根源》,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胡震亨对作家并称情况的归纳,“大历十才子”形成于当事人生前,“李杜”形成于当事人身后。
    B.考察中国诗歌史可知,形成于当事人生前的并称不会引起争议,形成于当事人身后的并称则争议不断。
    C.杜甫生前诗名远逊李白,元稹“扬杜抑李”,首将李杜并称
    D.作家并称意味着他们在创作上产生的影响力相当,李杜并称的稳固性随着杜甫地位的提高而得以增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陈述了读者熟知的李杜并称这一事实,再提出本文讨论的核心话题与主要观点。
    B.第三段在论述元、白、韩诸人的推崇对李杜并称定型的作用时,特别强调了韩愈的贡献。
    C.杨炯不满“王杨卢骆”的排序,可见唐人讲究品第、重视排序,也证明并称中的排序暗示优劣。
    D.大量引用古今学者观点并指明文献来源,突出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写作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到当事人认可的并称总体较稳定,而出自后人的并称常被某一方影响力和评价的变化左右。
    B.从元和年间起韩愈多次将李杜并称,这标志着李杜并称的完全形成并被文人集体认可与接受。
    C.李杜并称形成过程漫长而复杂,反映了杜诗价值与艺术是逐渐被人们发现与认可的这一事实。
    D.根据王安石关于“唐人并称无关优劣”的观点,尊杜者改“李杜”为“杜李”实在没有必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晴朗无云的夜晚,你仰头望天,可以看到数万亿英里外的星星发出的光芒,而低下头,你看到的只有柏油路和自己的脚指头。仅仅下到距地面十码,这里,最初在古海洋大陆架上形成的石灰岩层闪闪发光
    地下世界牢牢保守着它的秘密。直到最近二十年,生态学家才追踪到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这些真菌将单独的树木连成了彼此联通的森林,在中国重庆发现了一个拥有独立天气系统的洞穴网络:大团的水汽在巨大的中央洞穴中聚集,冰冷的尘雾如云层般在远离阳光的洞室中飘荡。在意大利北部一千英尺的地下,满地都是黑色的沙堆,地下河从中横贯而过,就像穿行在漆黑星上的无风沙漠中。
    为什么要往地下去?这样做完全是反本能的,既违背理性的意愿,恐怕也少有人会心生向往,大都出于某种隐蔽的目的。而从地下取回一件东西,无一例外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但是现在,乔治•佩雷克在《空间物种》中写道:“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放平吧。”而我想反驳:“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投得更深吧。”对于人类栖居的这个具有深度的世界,“水平视野”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目前处于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本应一直被埋藏的东西自行露出了地面,那种强烈的侵入感令人愕然。在东西伯利亚的森林里,一个巨型坑洞在不断软化的土地上张开了血盆大口,袒露出已有二十万年历史的地层,当地的雅库特人称它为“地下世界入口”。在英国,就像大地上的麦田怪圈,从空中俯瞰即可辨认。格陵兰岛西北部,如今它即将重见天日,里面储存着数十万加仑的化学污染物。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写道:“问题不在于地层中埋藏着那些东西,比我们的寿命更久,而且有朝一日会裹挟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从‘深时’的睡眠中被唤醒。”
    “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深时就是地球那令人眩晕的漫长历史——时间从当下向前向后无尽延展。深时的计量方式让人类显得微不足道,它的计量单位是“世”和“宙”,它的载体是岩石、冰川、钟乳石、海床沉积物和漂移的地壳板块,深时通向过去也通往未来,随着太阳能量的耗尽,地球也会落入黑暗
    我们要警惕这种逆来顺受的思维,实际上恰恰相反,深时应当是一种更加激进的视角,而不是变得无动于衷。理解深时可以敦促我们思考:自己眼下的所作所为,会给我们身后的生命乃至后世留下什么?用深时的视角来看,万物的欢乐跃入我们的眼睛和头脑,世界再一次变得丰富离奇,冰川有了呼吸,岩层有了潮汐,石头有了跳动的脉搏。我们栖居的地球,生生不息。
    (摘编自罗伯特•麦克法伦《深时之旅》,王如菲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伯特•麦克法伦不认同乔治•佩雷克应该用水平视野去观察世界的观点,他认为人们比任何时候都要理解地下世界。
    B.面对东西伯利亚森林中巨型坑洞“张开了血盆大口”“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这种环境异变,人们会感到惊愕与恐惧。
    C.当诸如冰盖下冷战时期的导弹基地等事物带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时,会给人类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
    D.通向过去与未来“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是地球的漫长历史,“深时之旅”就是探索和认知地下世界隐匿的黑暗。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对脚下世界知之甚少,可能跟探究地下世界违反人类本能、人们对“往地下去”这种事情缺乏热情有一定关系。
    B.为了说明发现地下世界秘密并非易事,文章列举了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重庆的洞穴网络以及意大利地下石室三个例子。
    C.说起地下世界,人们总是将其与恐怖、黑暗等词语相联系,充满恐惧和厌恶
    D.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的言论,说明我们在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这一事实。
    (3)以“深时”的视角思考,人们会产生哪两种不同的行为?请根据本文概括说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引力
    李广田
    这是一条相当冷静的街道。年久失修的青石道路,是非常崎岖而又污秽的。将要落下去的大太阳从街的一端斜照过来,照得这里稀稀落落的人影子更显得凌乱了。她本来是十分疲倦的,更有压力。她之所以肯来到这敌伪统治的学校中教书,也许是为了那些青年,她才能找到一种工作的意义。
    她只顾埋着头走着,而且越走越急,疲乏已渐渐消逝,西天是一片红霞,灿烂辉煌,这一片刚在萌发的春草,为晚霞所照耀,是一片喜悦,也是一片忧愁。
    她想起他上次来信说过的:“我们每天步行百十里,我们走在荒凉的山谷中,道路是窄狭的,走起来真如同攀登一座刀山。我的鞋子完全磨破了,有时又须穿过荒草地,……我们的道路是艰苦的,然而我们的行程是快乐的,你不能听到我们响彻在山间的歌声,真是遗憾,我就不能不想起你……”
    他半年来一再地来信叫她走开,叫她去找他,但她如何能走得开呢?一个女人,冒着种种危险,万一被敌人检查出来怎么办呢?她有种种理由不能走
    第二天一早她刚要出门,却又碰到弟弟,弟弟从口袋里取出一封已经拆开过而又由敌伪检查机关重封起来的信:“孟坚的信不能再由公司里转了,还可以通融,但长久下去也容易出大乱子。”她的手有点打颤,默默地读着孟坚的来信:
    “你一再地劝我回去,我回去干什么?我不但不能回去,而且我也许就要走开,我们的脚永是踏在危险的边缘上的,我们要到四川去,再不然就去……我要你出来,我就在这里等你……”
    她读着信,不说话。望着弟弟走向内院去的背影,她又稍稍沉吟了一回,稍远处波光闪闪,仿佛使她有点晕眩的感觉。河里漂着冬夏常青的藻草,在水波下摆来摆去就像无数条绿丝带,那种漂动的姿态使她爱,她在微微吹着煦风的河上走着,脚底下轻轻的仿佛自己已没有任何意志似的
    她一直拣那些幽僻的小路走,仿佛是偶然来到似的,她来到了洪太太的门口。她刚要叩门,那女人穿着蓝布短衣,身上负一个白色的东西,从那圆而大的脸孔,她看出有点像洪太太,那人越来越近,而且那人自己哈哈地笑起来了,一点不错,正是洪太太。“今天买面来,弄成这个鬼样子!”
    虽然是初春天气,因她负了一袋子面粉,又跑了远路,汗流如注了。洪太太把客人领到自己的房间里,还不曾把面袋放下,真不容易,为了吃一袋面简直把命拼上。你看我挤得这样子,就故意换了这么一套破衣服。这年头真叫人活不成了,起初鬼子只统制大米,两个面粉公司都被他们霸占过去,将来恐怕连杂粮也不能随便买卖了,若有人等得不耐烦了,也许想转转身,叫鬼子看见了劈脸就是一鞭子,面还不曾买到,你有什么理可讲!这就叫作亡国奴的滋味,我虽然没有挨打
    ……
    好容易奔到了学期的终了,她感到就像一个不善泅水的人从惊涛险浪中居然游到了海岸一样。现在她已经有了一个不可动摇的决定,她想,但他一定在那一片自由的天地中,她只要朝向那个大的方向,她只要从这里走开,就可以找得到他。
    (摘编自李广田1942﹣194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引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融入人物复杂情感,或反映历史真实细节,本文环境描写丰富且内蕴深刻
    B.从梦华弟弟说公司不能再转孟坚的信、洪太太抱怨买面不易,都可见沦陷区百姓处境的艰难。
    C.从孟坚给梦华的信中“行程是快乐的”“充满了希望”等语来看,孟坚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
    D.作为抗战文学,本文以小见大,通过描写百姓生活、刻画人物心态折射了抗战形势的变化。
    (2)小说标题“引力”的含义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李广田善用心理刻画以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梦华的心路历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尤笃友爱。执母丧,倚庐三年,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事生尽孝,居丧尽哀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提点刑狱A杨纭B入境C微伺刺史D善否E有被刑F而耘苗者G纭就向其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勉之以礼,即“以礼勉之”,与“尤致思于天文”(《张衡传》)
    B.慢,有“怠慢,不尊重”的意思(《陈情表》)中的“慢”意义相近。
    C.“是可以无去取乎”与“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是”都表示判断。
    D.三传,指“春秋三传”,即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左氏传》《公羊传》与《谷梁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尧卿在学术上颇有建树,成年之后逐渐凭借学问而知名,后来更是因为精通《诗经》《春秋》之学而得到了欧阳修的高度赞美。
    B.周尧卿不认同亲自背土安葬母亲是自讨苦吃、只有穷人家无力安葬逝者才这样的观点,反而认为这是当下向母亲表达孝心的方式。
    C.周尧卿仗义疏财,虽俸禄不多,但喜周济宗族朋友;周尧卿才干杰出,每到一地做官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当世名臣范仲淹就认为他经术、德行可以作为学问上与道德上的榜样而举荐他,可惜尚未得到任用就去世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
    ②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破阵子
    宋•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注】①蜡屐:②苔纸:以水苔作原料制成的纸张。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尘世”如“空花”,“浮名”似“昨梦”,词人的这一认识透露出他对功名事业的释怀。
    B.“筇杖”句与苏轼《定风波》词“莫听”两句情感有相似处,都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之情。
    C.“菱唱”句当解作“闻遥烟外菱唱声”,意思是“听见远处(云雾中)传来采菱人的歌声”。
    D.本词尾句的“君”可能指词人的某个朋友,词人非常思念他,所以写了这首词预备赠给他。
    (2)词上片结句“身闲心太平”可以作为陆游对自己当下生活和心境的描述与评价。词中哪些内容可以看出词人“身闲心太平”?请结合全词简要回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记载,齐王接受邹忌的意见,广开言路。一开始有很多人进谏   ”;过了几个月后,则“   ”。
    (2)鲍照曾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达内心愤懑,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   ,   ”,描写相近动作,抒写近似心情。
    (3)花和雪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古代诗人常常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方人译中国古典诗,常常碰到的一个头疼问题,①_______。翻译吧,(a);不翻译吧,(b)就好比倒掉药汤去嚼那熬成了木屑似的药渣。这种情况下,两种语言互译中的典故如同密码,文化的隔阂使得翻译家如同找不到密码的情报官,却(  )。
    “用故实组织成诗”,是明人屠隆对宋诗的批评。不过,据他说用故实组织就只能做散文而不能做诗,(c)好比说用肉办的是宴席而用鱼办的就不叫宴席。普通的词汇与特殊的典故都是意象,都是符号,这个意象、符号为什么可以组织成诗而那个意象、符号却反而不能组织成诗呢?“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是用典,②_______(d)其实肉也罢,鱼也罢,经高明的厨师之手,经愚笨主妇之手,则无论如何上不了台盘。
    ③_______,古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甲_______”,就是说要把典故“藏”在诗里,这是一种;“丙_______”,太生僻的要到前台去亮出底牌,而熟人熟客只需在大幕后面喊一嗓子;“丁_______”,就是说用典要高雅正派,这又是一种。这些说法大概都不得要领,因为关键并不在这里。如果典故字面有美感、故事有情感且包含了古往今来人类共同关心与忧虑的“原型”
    (摘编自 葛兆光《汉字的魔方》)
    (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①③每处不超过10个字,②处不超过20字(标点除外)。
    (2)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文中(a)(b)(c)(d)四个比方所表达的意思。
    (3)将下列引文依次填入原文甲乙丙丁四处,填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僻事熟用,熟事虚用
    ②《事文类聚》事不可用,又不可用俚语偏方之言
    ③水中著盐
    ④不可著迹,只使影子可也
    A.③④①②
    B.④③①②
    C.③④②①
    D.④③②①
    (4)文中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成语?请至少写出三个。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四、作文(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陆九渊《象山集•卷三十五》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朱光潜《咬文嚼字》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白和杜甫历来被视为中国古代诗坛上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李杜”并称也成为惯常用语。然而这一并称的生成与定型过程却颇为复杂,并为聚讼千年的李杜优劣论埋下了隐患。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曰:“唐人一时齐名者,如苏李、燕许皆兼以文笔为称,其专以诗称有大历十才子、咸通十哲等目。至李杜、王孟诸合称,非当日所定。”前者即所谓的“时称”“时议如此”,多数得到当事人认可。如苏题与张说皆以文章显,故时称“燕许大手笔”。这种并称的双方或多方大都具备某种相似的特性,虽然也偶或引起个别作家的不满,后人的争论也较少。后者的出现很可能是因为一方身后的影响力较生前有了某种变化,具备了与另一方齐名的条件。基于这种原因形成的并称往往先天不足、争议不断,争议就更大,往往成为后人比较其优劣的根源所在。李杜并称就是如此。
    李白早年即“大名寰宇满”,既与陈子昂并称“陈李”,亦位列“饮中八仙”。杜甫本人虽“自谓颇挺出”,他生前也并未取得堪与李白相当的影响力。李杜并称的最终确认与杜诗渐为他人接受,跟元稹、韩愈等人对杜甫的推尊有很大关系。贞元十年,苏张笔力匀”一句开启了李杜并称的先河,稍后为杜甫撰墓志铭时再度使用了这一称谓。元稹密友白居易也接受并使用了这一说法,李杜并称开始频频出现在韩愈笔下,如元和元年《感春四首》云:“近怜李杜无检束,万类困陵暴。”后来在《调张籍》中也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古人非常重视排序,在极为讲究品第的唐朝更是如此,“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即曾公开表示对“王杨卢骆”这一排序的不满。李杜并称的生成过程中就始终存在着排序之争。杜甫生前诗名远不如李白,自然免不了受到他人的攻讦。韩愈、元稹和白居易虽然使用了“李杜”这一称谓,但并不意味着他们都将李、杜二人的诗歌成就等量齐观,韩愈的李杜并称,有特意抬高杜甫地位之意,隐含着扬杜抑李;白居易的李杜并称,但经过与韩愈论战后,修正了自己的看法,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中也对李、杜二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情形给予了较为公允的评述。贞元、元和之际,杜甫的地位仍处于上升态势(见顾陶《唐诗类选后序》)。此后杜甫的地位还在一路上升,北宋后期更是登峰造极。随着崇杜思潮的愈演愈烈
    罗时进先生曾指出“唐代文学研究充满着争论,而争论的出发点往往即源于并称”(罗时进《唐代作家并称的语言符号秩序与文学评论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2期)。而并称中的排序问题也是争论的关键。实际上王安石早就发表过“唐人并称无关优劣”的议论:“名姓先后之呼,因亦语‘李杜’,取其称呼便耳。”(郭子章《豫章诗话》),再从源头上探讨李杜并称的先天缺陷,方可走出因并称和排序而引发的优劣论怪圈。
    (孟国栋《李杜并称与李杜优劣论的根源》,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按照胡震亨对作家并称情况的归纳,“大历十才子”形成于当事人生前,“李杜”形成于当事人身后。
    B.考察中国诗歌史可知,形成于当事人生前的并称不会引起争议,形成于当事人身后的并称则争议不断。
    C.杜甫生前诗名远逊李白,元稹“扬杜抑李”,首将李杜并称
    D.作家并称意味着他们在创作上产生的影响力相当,李杜并称的稳固性随着杜甫地位的提高而得以增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先陈述了读者熟知的李杜并称这一事实,再提出本文讨论的核心话题与主要观点。
    B.第三段在论述元、白、韩诸人的推崇对李杜并称定型的作用时,特别强调了韩愈的贡献。
    C.杨炯不满“王杨卢骆”的排序,可见唐人讲究品第、重视排序,也证明并称中的排序暗示优劣。
    D.大量引用古今学者观点并指明文献来源,突出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写作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得到当事人认可的并称总体较稳定,而出自后人的并称常被某一方影响力和评价的变化左右。
    B.从元和年间起韩愈多次将李杜并称,这标志着李杜并称的完全形成并被文人集体认可与接受。
    C.李杜并称形成过程漫长而复杂,反映了杜诗价值与艺术是逐渐被人们发现与认可的这一事实。
    D.根据王安石关于“唐人并称无关优劣”的观点,尊杜者改“李杜”为“杜李”实在没有必要。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论证角度的能力。首先审读选项,再回归原文,把握论点,明确论证方法,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解答】(1)B.“形成于当事人生前的并称不会引起争议,形成于当事人身后的并称则争议不断”错,多数得到当事人认可……后人的争论也较少”“后者的出现……并称往往先天不足。
    故选:B。
    (2)C.“证明并称中的排序暗示优劣”错。由原文“韩愈,但并不意味着他们都将李,并称的背后也隐藏着作者们各自的偏好”。
    故选:C。
    (3)B.“这标志着李杜并称的完全形成并被文人集体认可与接受”错。由原文“元稹密友白居易也接受并使用了这一说法,元稹,并不能代表李杜并称的完全形成并被文人集体认可与接受。
    故选:B。

    答案:
    (1)B
    (2)C
    (3)B
    【点评】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晴朗无云的夜晚,你仰头望天,可以看到数万亿英里外的星星发出的光芒,而低下头,你看到的只有柏油路和自己的脚指头。仅仅下到距地面十码,这里,最初在古海洋大陆架上形成的石灰岩层闪闪发光
    地下世界牢牢保守着它的秘密。直到最近二十年,生态学家才追踪到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这些真菌将单独的树木连成了彼此联通的森林,在中国重庆发现了一个拥有独立天气系统的洞穴网络:大团的水汽在巨大的中央洞穴中聚集,冰冷的尘雾如云层般在远离阳光的洞室中飘荡。在意大利北部一千英尺的地下,满地都是黑色的沙堆,地下河从中横贯而过,就像穿行在漆黑星上的无风沙漠中。
    为什么要往地下去?这样做完全是反本能的,既违背理性的意愿,恐怕也少有人会心生向往,大都出于某种隐蔽的目的。而从地下取回一件东西,无一例外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但是现在,乔治•佩雷克在《空间物种》中写道:“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放平吧。”而我想反驳:“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投得更深吧。”对于人类栖居的这个具有深度的世界,“水平视野”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目前处于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本应一直被埋藏的东西自行露出了地面,那种强烈的侵入感令人愕然。在东西伯利亚的森林里,一个巨型坑洞在不断软化的土地上张开了血盆大口,袒露出已有二十万年历史的地层,当地的雅库特人称它为“地下世界入口”。在英国,就像大地上的麦田怪圈,从空中俯瞰即可辨认。格陵兰岛西北部,如今它即将重见天日,里面储存着数十万加仑的化学污染物。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写道:“问题不在于地层中埋藏着那些东西,比我们的寿命更久,而且有朝一日会裹挟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从‘深时’的睡眠中被唤醒。”
    “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深时就是地球那令人眩晕的漫长历史——时间从当下向前向后无尽延展。深时的计量方式让人类显得微不足道,它的计量单位是“世”和“宙”,它的载体是岩石、冰川、钟乳石、海床沉积物和漂移的地壳板块,深时通向过去也通往未来,随着太阳能量的耗尽,地球也会落入黑暗
    我们要警惕这种逆来顺受的思维,实际上恰恰相反,深时应当是一种更加激进的视角,而不是变得无动于衷。理解深时可以敦促我们思考:自己眼下的所作所为,会给我们身后的生命乃至后世留下什么?用深时的视角来看,万物的欢乐跃入我们的眼睛和头脑,世界再一次变得丰富离奇,冰川有了呼吸,岩层有了潮汐,石头有了跳动的脉搏。我们栖居的地球,生生不息。
    (摘编自罗伯特•麦克法伦《深时之旅》,王如菲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罗伯特•麦克法伦不认同乔治•佩雷克应该用水平视野去观察世界的观点,他认为人们比任何时候都要理解地下世界。
    B.面对东西伯利亚森林中巨型坑洞“张开了血盆大口”“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这种环境异变,人们会感到惊愕与恐惧。
    C.当诸如冰盖下冷战时期的导弹基地等事物带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时,会给人类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
    D.通向过去与未来“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是地球的漫长历史,“深时之旅”就是探索和认知地下世界隐匿的黑暗。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A.我们对脚下世界知之甚少,可能跟探究地下世界违反人类本能、人们对“往地下去”这种事情缺乏热情有一定关系。
    B.为了说明发现地下世界秘密并非易事,文章列举了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重庆的洞穴网络以及意大利地下石室三个例子。
    C.说起地下世界,人们总是将其与恐怖、黑暗等词语相联系,充满恐惧和厌恶
    D.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的言论,说明我们在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这一事实。
    (3)以“深时”的视角思考,人们会产生哪两种不同的行为?请根据本文概括说明。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答】(1)D.“‘深时之旅’就是探索和认知地下世界隐匿的黑暗”错。由原文“用深时的视角来看,万物的欢乐跃入我们的眼睛和头脑,充满生机,岩层有了潮汐,石头有了跳动的脉搏,生生不息”可知,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D。
    (2)A.正确。
    B.“为了说明发现地下世界秘密并非易事”错。由原文“地下世界牢牢保守着它的秘密”可知。
    C.“因此我们更有必要把目光投得更‘深’”强加因果。由原文“我们要警惕这种逆来顺受的思维,深时应当是一种更加激进的视角,而不是变得无动于衷”可知,人们总是将其与恐怖,充满恐惧和厌恶的情况,应积极采取行动。
    D.“说明我们在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错,未然变已然,冷战时期的一个导弹基地在五十年前被封在冰盖下,里面储存着数十万加仑的化学污染物”可知。
    故选A。
    (3)①结合“为什么要往地下去?这样做完全是反本能的,恐怕也少有人会心生向往”“本应一直被埋藏的东西自行露出了地面,一种行为是无动于衷,无视地下世界的发展变化。
    ②结合“实际上恰恰相反,深时应当是一种更加激进的视角,而不是变得无动于衷,会给我们身后的生命乃至后世留下什么,我们原本认为恒久不变的东西便有了生命,世界再一次变得丰富离奇,冰川有了呼吸,山脉经历着蜷缩与伸展。我们栖居的地球,另一种行为是深时促使人类思考和积极采取行动,反思我们和地球,思考我们能为后代留下些什么。

    答案:
    (1)D
    (2)A
    (3)①一种行为是无动于衷、逆来顺受,任凭宇宙和地球自然衰亡而什么也不做,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万物的关系。
    【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引力
    李广田
    这是一条相当冷静的街道。年久失修的青石道路,是非常崎岖而又污秽的。将要落下去的大太阳从街的一端斜照过来,照得这里稀稀落落的人影子更显得凌乱了。她本来是十分疲倦的,更有压力。她之所以肯来到这敌伪统治的学校中教书,也许是为了那些青年,她才能找到一种工作的意义。
    她只顾埋着头走着,而且越走越急,疲乏已渐渐消逝,西天是一片红霞,灿烂辉煌,这一片刚在萌发的春草,为晚霞所照耀,是一片喜悦,也是一片忧愁。
    她想起他上次来信说过的:“我们每天步行百十里,我们走在荒凉的山谷中,道路是窄狭的,走起来真如同攀登一座刀山。我的鞋子完全磨破了,有时又须穿过荒草地,……我们的道路是艰苦的,然而我们的行程是快乐的,你不能听到我们响彻在山间的歌声,真是遗憾,我就不能不想起你……”
    他半年来一再地来信叫她走开,叫她去找他,但她如何能走得开呢?一个女人,冒着种种危险,万一被敌人检查出来怎么办呢?她有种种理由不能走
    第二天一早她刚要出门,却又碰到弟弟,弟弟从口袋里取出一封已经拆开过而又由敌伪检查机关重封起来的信:“孟坚的信不能再由公司里转了,还可以通融,但长久下去也容易出大乱子。”她的手有点打颤,默默地读着孟坚的来信:
    “你一再地劝我回去,我回去干什么?我不但不能回去,而且我也许就要走开,我们的脚永是踏在危险的边缘上的,我们要到四川去,再不然就去……我要你出来,我就在这里等你……”
    她读着信,不说话。望着弟弟走向内院去的背影,她又稍稍沉吟了一回,稍远处波光闪闪,仿佛使她有点晕眩的感觉。河里漂着冬夏常青的藻草,在水波下摆来摆去就像无数条绿丝带,那种漂动的姿态使她爱,她在微微吹着煦风的河上走着,脚底下轻轻的仿佛自己已没有任何意志似的
    她一直拣那些幽僻的小路走,仿佛是偶然来到似的,她来到了洪太太的门口。她刚要叩门,那女人穿着蓝布短衣,身上负一个白色的东西,从那圆而大的脸孔,她看出有点像洪太太,那人越来越近,而且那人自己哈哈地笑起来了,一点不错,正是洪太太。“今天买面来,弄成这个鬼样子!”
    虽然是初春天气,因她负了一袋子面粉,又跑了远路,汗流如注了。洪太太把客人领到自己的房间里,还不曾把面袋放下,真不容易,为了吃一袋面简直把命拼上。你看我挤得这样子,就故意换了这么一套破衣服。这年头真叫人活不成了,起初鬼子只统制大米,两个面粉公司都被他们霸占过去,将来恐怕连杂粮也不能随便买卖了,若有人等得不耐烦了,也许想转转身,叫鬼子看见了劈脸就是一鞭子,面还不曾买到,你有什么理可讲!这就叫作亡国奴的滋味,我虽然没有挨打
    ……
    好容易奔到了学期的终了,她感到就像一个不善泅水的人从惊涛险浪中居然游到了海岸一样。现在她已经有了一个不可动摇的决定,她想,但他一定在那一片自由的天地中,她只要朝向那个大的方向,她只要从这里走开,就可以找得到他。
    (摘编自李广田1942﹣194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引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或融入人物复杂情感,或反映历史真实细节,本文环境描写丰富且内蕴深刻
    B.从梦华弟弟说公司不能再转孟坚的信、洪太太抱怨买面不易,都可见沦陷区百姓处境的艰难。
    C.从孟坚给梦华的信中“行程是快乐的”“充满了希望”等语来看,孟坚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
    D.作为抗战文学,本文以小见大,通过描写百姓生活、刻画人物心态折射了抗战形势的变化。
    (2)小说标题“引力”的含义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李广田善用心理刻画以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梦华的心路历程。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由表及里地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从对小说主旨的凸显与人物形象的展现等角度分析其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要重点把握人物的言行,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解答】 (1)D.“折射了抗战形势的变化”错,本为写梦华的心路历程和心态变化。
    故选:D。
    (2)①结合“半年来一再地来信叫她走开,叫她去找他”“我们要到四川去,再不然就去……我要你出来,孟坚对梦华的“引力”;
    ②结合“我们的道路是艰苦的,然而我们的行程是快乐的,非沦陷区对梦华的“引力”;
    ③结合“她虽然还不知道孟坚将落脚在甚么地方,但他一定在那一片自由的天地中,她就不会迷路”可知,作者通过小说表达对自由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④结合“这就叫作亡国奴的滋味,我虽然没有挨打,自由独立对民族的“引力”,写出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到踌躇犹豫,美好生活对作者的“引力”。
    (3)①内心疲倦但不愿离开。“她本来是十分疲倦的,更有压力,也许是为了那些青年,她才能找到一种工作的意义”虽身处敌伪统治区的生活并不安宁。
    ②踌躇犹豫而失魂落魄。“他半年来一再地来信叫她走开,但她如何能走得开呢,拖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万一被敌人检查出来怎么办呢,不说话,她又稍稍沉吟了一回,梦华渴望与孟坚团聚。
    ③坚定离开沦陷区的信念。“这就叫作亡国奴的滋味,可是我也尝到这滋味了”“梦华听了心里非常紊乱”“好容易奔到了学期的终了。现在她已经有了一个不可动摇的决定”听了洪太太的话,激起她对胜利和自由的渴望。

    答案:
    (1)D
    (2)①孟坚对梦华的“引力”,半年来孟坚一再地来信叫梦华离开;②非沦陷区对梦华的“引力”,让她最终决定离开沦陷区的学校;③自由独立对被侵略民族的“引力”,人民向往胜利;④美好生活对作者的“引力”,作者通过这篇小说表达了对自由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3)①内心疲倦但不愿离开。虽身处敌伪统治区的生活并不安宁。②踌躇犹豫而失魂落魄,梦华渴望与孟坚团聚。③坚定立刻沦陷区的信念,梦华感受到身为亡国奴的屈辱,并驱使她坚定地离开沦陷区。
    【点评】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尤笃友爱。执母丧,倚庐三年,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事生尽孝,居丧尽哀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提点刑狱A杨纭B入境C微伺刺史D善否E有被刑F而耘苗者G纭就向其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勉之以礼,即“以礼勉之”,与“尤致思于天文”(《张衡传》)
    B.慢,有“怠慢,不尊重”的意思(《陈情表》)中的“慢”意义相近。
    C.“是可以无去取乎”与“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是”都表示判断。
    D.三传,指“春秋三传”,即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左氏传》《公羊传》与《谷梁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周尧卿在学术上颇有建树,成年之后逐渐凭借学问而知名,后来更是因为精通《诗经》《春秋》之学而得到了欧阳修的高度赞美。
    B.周尧卿不认同亲自背土安葬母亲是自讨苦吃、只有穷人家无力安葬逝者才这样的观点,反而认为这是当下向母亲表达孝心的方式。
    C.周尧卿仗义疏财,虽俸禄不多,但喜周济宗族朋友;周尧卿才干杰出,每到一地做官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当世名臣范仲淹就认为他经术、德行可以作为学问上与道德上的榜样而举荐他,可惜尚未得到任用就去世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
    ②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境”是“入”的地方,作宾语;“微伺刺史善否”省略主语“杨纭”,其后断句,故在“纭”的前面断开。句子翻译为:提点刑狱杨纭到达县里。有穿着囚衣给苗锄草的人。
    (2)C.“都表示判断”错。这难道可以(不加区分)没有舍弃就选取吗,这/只是他们没有跑到百步罢了!代词,这。
    故选:C。
    (3)A.“因为精通《诗经》《春秋》之学而得到了欧阳修的高度赞美”错。由原文“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居丧尽哀。君学长于毛,欧阳修高度赞美的不只是周尧卿精通《诗经》《春秋》之学这一点。
    故选:A。
    (4)①止:停止;意或:也许、忍受,也许是因为老而多病的人忍受不了丧亲之痛罢了。
    ②惑:迷恋、拘泥;期:目的,不拘泥于经传注释、辨析和思索。

    答案:
    (1)CEG
    (2)C
    (3)A
    (4)①《礼记》上说‘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许是因为老而多病的人忍受不了丧亲之痛罢了。
    ②尧卿的学问,不拘泥于经传注释、辨析和思索。

    参考译文:
    周尧卿。他的先祖是汝阴人,七岁时擅长作诗。天圣二年考中进士、饶州通判,(是)五十三岁,《诗经》《春秋》的论说文章各三十卷,忧伤哀戚(的表现)如同成年人,不忍心伤害母亲的心,对族人说:“这个儿子爱我如此深厚。”最终能够以孝奉养。他对待兄弟。为母亲守丧,睡在柴草上,即使生病了也不喝酒吃肉,说:“《礼记》言‘老了病了不停止喝酒吃肉’。(你现在)生病却还未老?”下葬之初。有人告诉他说:“古代的贫民没有(钱财)来为父母安葬的或许也是这个样?”(周尧卿)泪珠止不住地流下来说:“(母亲已经)过世,又怎么可能实现呢,不喜计较,一定厚礼相待使之惭愧,(也会)接济亲族朋友。所到任的地方被称赞治理有方。曾经主管汀州宁化县,暗中伺察刺史是否亲善,杨纭就询问他缘故,(我)为人冲动狂妄,而我(还是)欺侮了他们?”杨纮到达县里,(而是)依据所听到的(信息)举荐他,范仲淹推举(周尧卿)的行为可以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尧卿治学,询问讨论思考探索。他学习《诗经》,(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孟子所说的“解说《诗经》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诗意”,归纳主旨、郑玄的得失,有的地方(在思想上)缺乏深意。《笺》想要详尽,不是‘以意逆志’?”他学习《春秋》说:“左丘明记叙详细。”至于这三种传注的异同点,(他)说:“圣人的意旨?”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说:“像周君这样的人,为父母守丧时极度哀思。周君治学高过毛,《左氏春秋》。”
    【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破阵子
    宋•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注】①蜡屐:②苔纸:以水苔作原料制成的纸张。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尘世”如“空花”,“浮名”似“昨梦”,词人的这一认识透露出他对功名事业的释怀。
    B.“筇杖”句与苏轼《定风波》词“莫听”两句情感有相似处,都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之情。
    C.“菱唱”句当解作“闻遥烟外菱唱声”,意思是“听见远处(云雾中)传来采菱人的歌声”。
    D.本词尾句的“君”可能指词人的某个朋友,词人非常思念他,所以写了这首词预备赠给他。
    (2)词上片结句“身闲心太平”可以作为陆游对自己当下生活和心境的描述与评价。词中哪些内容可以看出词人“身闲心太平”?请结合全词简要回答。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D.“词人非常思念他,所以写了这首词预备赠给他”错误,意思是与友人一同醉醒,而非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这是一首描写乡居生活的词,表明了陆游在功名与闲适之间做出了自己的抉择。
    故选D。
    (2)“身闲”即身体清闲。“蜡屐登山真率饮,进行真正的畅饮,逍遥自在地行走,可以看出他身体清闲,菱唱遥闻烟外声”两句写词人在溪上的苔纸上闲闲地题上诗句,听着远处传来的采菱人的歌声。这是一首描写乡居生活的词,寄情山水,可看出其身闲无事。
    “心太平”意谓心境简淡平和。对于“心太平”,放轻昨梦浮名”,看淡了俗世浮名,登山、题诗,抛却尘世的纷扰,超脱世俗,足见其心境淡泊。

    答案:
    (1)D
    (2)①身闲:登山饮酒,拄杖穿林,词人徜徉于山水与诗酒。
    ②心太平:看破尘世,放轻浮名、豁达超旷。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记载,齐王接受邹忌的意见,广开言路。一开始有很多人进谏 门庭若市 ”;过了几个月后,则“ 时时而间进 ”。
    (2)鲍照曾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达内心愤懑,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 停杯投箸不能食 , 拔剑四顾心茫然 ”,描写相近动作,抒写近似心情。
    (3)花和雪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古代诗人常常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 昔去雪如花 , 今来花似雪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选出相关名句。
    【解答】故答案为:
    (1)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重点字:庭)
    (2)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重点字:拔)
    (3)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重点字:昔)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重点字:梨)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重点字:嫌)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重点字:惟)
    【点评】《行路难》名句辑录:
    1.《行路难》中表现作者的理想抱负终会实现,定当高挂风帆到达理想彼岸的诗句是“直挂云帆济沧海”。
    2.《行路难》中,借用姜太公垂钓的典故希望得到重用的诗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
    3.《行路难》中,黄河冰封难渡,比喻人生路上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的句子是“欲渡黄河冰塞川”。
    4.《行路难》中,表明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总有一天会乘风破浪一路前行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5.李白《行路难》中有两句诗运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有为于当世的理想,其中运用伊尹的典故的诗句是“忽复乘舟梦日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方人译中国古典诗,常常碰到的一个头疼问题,①_______。翻译吧,(a);不翻译吧,(b)就好比倒掉药汤去嚼那熬成了木屑似的药渣。这种情况下,两种语言互译中的典故如同密码,文化的隔阂使得翻译家如同找不到密码的情报官,却(  )。
    “用故实组织成诗”,是明人屠隆对宋诗的批评。不过,据他说用故实组织就只能做散文而不能做诗,(c)好比说用肉办的是宴席而用鱼办的就不叫宴席。普通的词汇与特殊的典故都是意象,都是符号,这个意象、符号为什么可以组织成诗而那个意象、符号却反而不能组织成诗呢?“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是用典,②_______(d)其实肉也罢,鱼也罢,经高明的厨师之手,经愚笨主妇之手,则无论如何上不了台盘。
    ③_______,古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甲_______”,就是说要把典故“藏”在诗里,这是一种;“丙_______”,太生僻的要到前台去亮出底牌,而熟人熟客只需在大幕后面喊一嗓子;“丁_______”,就是说用典要高雅正派,这又是一种。这些说法大概都不得要领,因为关键并不在这里。如果典故字面有美感、故事有情感且包含了古往今来人类共同关心与忧虑的“原型”
    (摘编自 葛兆光《汉字的魔方》)
    (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①③每处不超过10个字,②处不超过20字(标点除外)。
    (2)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文中(a)(b)(c)(d)四个比方所表达的意思。
    (3)将下列引文依次填入原文甲乙丙丁四处,填法正确的一项是  B 
    ①僻事熟用,熟事虚用
    ②《事文类聚》事不可用,又不可用俚语偏方之言
    ③水中著盐
    ④不可著迹,只使影子可也
    A.③④①②
    B.④③①②
    C.③④②①
    D.④③②①
    (4)文中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成语?请至少写出三个。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分析】(1)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能力和句子的补写能力。解答时,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段内容,理解文段的内容,理清文段的行文思路,然后根据横线处的上下文逻辑补充出正确的语句。
    (2)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仔细比对画线句子,分析句子结构,结合上下文文意综合分析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连贯能力。做此题时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现代文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意合理。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和体会。
    (4)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含义,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5)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
    【解答】(1)第一空,该空是对后文的总结;不翻译吧,此处的意思是西方人对中国古典诗词是否翻译的问题非常纠结;
    第二空,由前后文“‘庄生晓梦迷蝴蝶,该空与前句是并列关系,然后再从古典诗歌中选择两句使用典故的诗句即可,到乡翻似烂柯人’也是用典”;
    第三空,由后文“这是一种……这又是一种……这又是一种”可知,据此可写“关于用典方式”。
    (2)这四个句子均为比喻句,比喻的作用是化抽象为具体。所以理解比喻句表达的意思就要分析其喻体的含义。
    “就好像戏里的旁白窜入了演员的独白”中,“戏里的旁白”是戏剧中的解说词,“戏里的旁白窜入了演员的独白”指的是戏剧的解说词变成了戏剧正文的一部分,(a)处的意思是典故的注释文字成了正文。
    “就好比倒掉药汤去嚼那熬成了木屑似的药渣”中,“药汤”是中药熬制出的精华,“倒掉药汤去嚼那熬成了木屑似的药渣”指的是丢弃了药物的精华而保留了糟粕,(b)处的意思是丢弃了诗的精华而保留了糟粕。
    “好比说用肉办的是宴席而用鱼办的就不叫宴席”表达的意思是用肉办的是宴席,用鱼办的也叫宴席,无论菜肴是什么都不能改变它是宴席的事实,(c)处的意思是内容材料不能决定文本体裁。
    “其实肉也罢,鱼也罢,便是花团锦簇的佳肴,则无论如何上不了台盘”中强调的是无论菜品是什么,便能做出美味佳肴,所以(d)处的意思是诗的好坏与用典无关。
    (3)引文“不可著迹,只使影子可也”强调的是不著痕迹。这句话和“把典故‘藏’在诗里”意思一致。
    “水中著盐”的结果是随着水的沸腾盐会完全融化,无法在水中找到,故乙处应填③。
    “僻事熟用,熟事虚用”的意思是太生僻的事就要多次去做、少做,而熟人熟客只需在大幕后面喊一嗓子”表意一致。
    “《事文类聚》事不可用,又不可用俚语偏方之言”说的是《事文类聚》中所言之事不可用;民间非正式,因为不够高雅,免得人家读了觉得你浅薄油滑”意思一致。
    因此整个句子排序应为④③①②。
    故选:B。
    (4)根据“找不到密码的情报官,眼睁睁地看着,此处的意思是情报官找不到破译的密码,却想不出任何办法。“不知所措”: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束手无策”: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的办法,帮不上忙。“无所适从”:不知依从谁才好。“一筹莫展”:指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无可奈何”:指事已如此。
    (5)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这个意象、符号为什么”语序不当、符号”,“却”与“反而”意思一致。
    修改后为:为什么这个意象、符号可以组织成诗而那个意象?

    答案:
    (1)①就是诗里的典故是否应该翻译
    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也是用典
    ③关于用典方式
    (2)(a)典故注释文字成了正文。(b)丢弃了诗的精华而保留了糟粕。(d)诗的好坏与用典无关。
    (3)B
    (4)不知所措/束手无策/无能为力/无所适从/一筹莫展/无可奈何
    (5)为什么这个意象、符号可以组织成诗而那个意象?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标题的能力。本题要求我们为这则时评拟写标题,就是要我们提炼出文章的中心,并以标题的形式呈现出来。
    ​四、作文(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陆九渊《象山集•卷三十五》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朱光潜《咬文嚼字》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第一则材料,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陆九渊的语录,意思是读书时不必强求处处清清楚楚,不懂的且先放过,看完后可能就能融会贯通,或者将来某个时候想起来豁然开朗。看到这句,我们不难想起来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也就是说读书会意即可,不用求甚解。而第二则材料中,朱光潜却认为读书要严谨。严谨到什么程度呢?一个字都不能放过。可见,此处是一对矛盾的说法,怎么读书?是咬文嚼字还是会意即可?是揪住不放还是适当放过?需要辩证地去看。什么时候需要我们咬文嚼字,什么时候会意即可。在追求细节把握和重点概念的时候,我们咬文嚼字。在追求整体全面的理解时,我们会意即可。
    对此,在行文时,可先引用陆九渊和朱光潜的话,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写咬文嚼字的概念,适用的阅读场景为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学术论文或法律文件。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把握其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这种阅读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随后,写会意即可的概念,适用的阅读场景是报纸,杂志和小说,需保持阅读的流畅和轻松。接着进行辩证的分析,对正在读书求学的我们,就像在做阅读理解的题目时,有的题目需要我们咬文嚼字地深刻分析,有的题目需要我们总结全文,把握中心,会意即可。我们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时间的限定,合理的安排两种不同的方式。总而言之,咬文嚼字和意即可都是读书的有效方法,它们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全面理解和有效阅读的目标。两者都是我们读书的重要工具。
    参考立意:
    1.读书之法在于咀嚼、品味。
    2.观其大略,开阔视野。
    3.辩证看待“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
    【解答】
    该咬则咬,当略就略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都要咬文嚼字,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说读书“未晓处且放过,就如陶渊明“不求甚解”。
    两位大师的见解?在我看来。读书时是“咬文嚼字”还是“不必太滞”。
    阅读根据其不同的目的。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钻研学问,你在阅读过程中就必须字斟句酌,而且要了解字面的深层意义,而且要了解文句的言外之意,你才能在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写出鉴赏文章。从这个目的出发。否则就会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样,你也咀嚼不出它的美味。
    如果你是抱着增长见识的目的来阅读的,你完全可以一目十行地去看。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从这个目的出发。否则,对其中的某一个词语,那么你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把这本书看完,吸收到的知识自然十分有限。
    如果你是出于消闲解闷的目的来进行阅读的,就算达到目的了,也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品着香茗,你也可以大段大段地跳过去不读它,你才能从阅读中体会到休闲与乐趣,当观其大略时还得观其大略,一捧起书本就进入“咬文嚼字”的境界,还能从阅读中领悟到读书的乐趣吗?
    如今是网络时代,阅读时是“咬文嚼字”还是“不必太滞”,采用不同的方法。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9/18 13:47:54;用户:15290311958;邮箱:15290311958;学号:48861359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