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分层作业(19分)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分层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分层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层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分层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共17页。
第1章测评(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2021江苏卷改编]数据统计和分析是许多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中获取数据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实验编号实验内容获取数据的方法①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灰喜鹊的种群密度使用标记重捕法,尽量不影响标记动物正常活动,个体标记后即释放②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摇匀后抽取少量培养物,适当稀释,用台盼蓝染色,血细胞计数板计数③调查高度近视(600度以上)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在数量足够大的人群中随机调查④探究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设置、、三个温度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A. 实验① B. 实验② C. 实验③ D. 实验④2. 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防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记重捕法对该草原田鼠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B.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后除以种群密度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C. 被标记的鼠再次被捕概率会降低,调查结果会比实际值偏大D. 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应为 , 为1.013. 行为调节学说认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处于支配地位的个体占据有利的地段,剩余的个体只好生活在其他不利的地段(常常缺乏食物以及保护条件)或者往其他地方迁移,从而限制了种群的增长,使种群密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密度较大的阶段,种群的死亡率和迁出率通常较高B. 生活在不利地段中的个体易受天敌、疾病等的侵害C. 处于支配地位的种群,性别比例接近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D. 不利地段的高死亡率以及高迁出率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4. [2023江苏无锡锡山高级中学高三校考期末]为探究异养培养条件下小球藻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某同学进行了相关实验,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需要在光照充足、温度和培养液 适宜等条件下进行B. 为了使建立的数学模型更具说服力,该同学需进行重复实验C. 该血细胞计数板专用盖玻片的规格为D. 在 目镜、 物镜下的一个视野中能观察到完整的计数室5. 内分泌调节学说解释了某些哺乳动物周期性的数量波动。种群密度升高后,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的刺激,影响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最终导致种群数量下降。下列有关该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密度增加后,会影响个体内分泌腺的活动B. 激素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C. 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D. 该学说也解释了低等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6. 右图表示某种野兔迁入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第3年时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野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50只,标记的10只。则下列数字最接近该地区野兔种群值的是( )A. 250只 B. 300只 C. 500只 D. 600只7. 下列关于“”形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 值也会发生变化B. 当种群数量为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C. 当种群数量大于 小于 值时,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 由于 值的存在,种植农作物时要合理密植8. 某同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进行了相关的操作,得到了下图所示的结果。在该实验中,下列操作或结果分析科学的是( )A. 培养酵母菌前,加热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B. 用吸管从静置的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进行计数C. 图中 点和 点相比, 点的生存环境更恶劣D. 点和 点种群数量相同,两点对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相同9. [2023江苏无锡期末]科研人员对某岛屿连续两年中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 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的变化数据C. 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D. 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别比例(♀∶♂)利于种群密度恢复10. 生态学家调查了北极某地鳕鱼的年龄结构,并将该数据用于预测在不同捕鱼强度、使用不同孔径渔网时所得到的鳕鱼捕获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使用不同孔径的渔网能够改变鳕鱼的出生率B. 当捕捞强度为 时,有利于种群的可持续发展C. 不同时刻捕获量的大小能反映出鳕鱼种群密度的相对大小D. 提高长期捕获量宜采用较低的捕鱼强度和较大孔径渔网11. [2023山东威海期末]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曲线,关于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点以前,该种群的数量呈“ ”形增长B. 时间段内,该生物很少被捕食,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 如果生物数量出现曲线甲所示变化,有可能与季节变化相关D. 如果该生物数量变化如曲线丙所示,说明此草原条件较好,该种生物数量较长时间高于 值12. [2023山东青岛期末]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第年的种群数量,表示第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种群在 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 乙种群在 段的种群数量呈“ ”形增长C. 乙种群在 时数量最少D. 甲种群在 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二、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3. [2023江苏徐州高三期末]稻蝗是平地与低海拔地区草丛间极常见的蝗虫,成虫除了冬季外,几乎随处可见。稻蝗主要以禾本科植物叶片为食,是水稻的重大害虫。安徽农科院研究小组从6月1日起开始调查某农场内稻蝗跳蝻(稻蝗幼虫)的密度,每次调查后隔3天再调查一次,所得数据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调查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稻蝗跳蝻A. 由于跳蝻跳跃能力强,调查跳蝻密度时宜用标记重捕法B. 根据跳蝻的密度,可预测稻蝗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 6月9号到13号左右稻蝗种群出现过最大增长速率D. 该农场中出现的稻蝗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即为 值14. 研究福寿螺对水稻的影响,将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引种到不同的水稻田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稻田中部分生物的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福寿螺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需要随机取样B. 福寿螺对不同植物的喜食程度为狐尾草 鸭舌草 水稻C. 福寿螺对水稻数量的影响远大于对水花生的影响,且随密度增大影响增大D. 不同密度处理小区中,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均大于死亡率15. 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人员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下表。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驱走大蚂蚁增加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驱走大蚂蚁减少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进行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A. 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 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 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 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16. [2023江苏南京第九中学高二校考期末]种群增长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调查某种群一段时间内某些特征的变化,得到上图A、B曲线,不考虑迁入、迁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种群增长率为0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 若曲线A表示增长速率,当其为0时,则该种群可能达到 值C. 若曲线A表示“ ”形曲线的增长率,则第6年时可能小于0D. 若曲线A表示出生率,B为死亡率,则前6年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但将面临种群退化的问题三、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4分)17. [2023江苏镇江崇实女子中学高二校考期末](22分)在濒危动物的保护方面,只有通过调查获知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特征,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才能准确了解该种群的生存状态,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而采取合理的保护对策。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2纵坐标 为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图2(1) 由图1可知,点的含义是,点的含义是。图1(2) 影响该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由图2可知,前4年该种群数量,第9年调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最可能表现为。第年该种群密度最小,如果该种群维持第年间的增长趋势,则该种群数量将呈形曲线增长。(3) 在渔业上,人们总是希望每年获得更多的鱼,又不危及第二年鱼的产量,所以渔网的网目不能过小,否则影响来年鱼的产量,原因是(请从种群特征角度解释)。(4)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因素在(至少写出两点)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5) 请解释种群增长的“”形曲线产生的原因:。18. [2023江苏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22分)布氏田鼠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害鼠,雨季时种群密度大幅增加。探究降水量影响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机制,对草原鼠害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1) 野外调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影响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除非生物因素外,还包括(至少两点)等生物因素。(2) 科研人员以田鼠幼鼠为实验对象开展了野外人工降雨围栏实验(围栏用钢板构成,铁丝网封顶),将相同体重的田鼠幼鼠置于不同样地中,5个月后检测相关指标,结果如图1、图2所示。图1图2① 由图1可知组田鼠体重增幅更大。田鼠体重的增加有利于个体越冬存活、性成熟提前,影响田鼠种群的,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② 由图2可知,增加降水有利于生长,从而改变了其在田鼠食谱中的比例。(3) 随后科研人员在室内模拟围栏内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分别饲喂两组田鼠幼鼠,连续一个月后比较两组田鼠体重增幅,得到了与图1一致的结果,说明。(4) 进一步研究发现,田鼠食谱变化使其对果糖等营养成分的摄入增加,进而引起其肠道中能合成短链脂肪酸(宿主的主要能源物质之一,与体重增长呈显著正相关)的菌群比例也显著增加。综上研究,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降水量影响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机制。A.田鼠肠道微生物的菌群比例改变B.田鼠食谱中不同植物的比例改变C.田鼠获得的能源物质增加D.草原植物群落组成改变降雨量增加 体重增加 种群密度增加(用箭头和字母表示)(5) 若要验证菌群比例变化与田鼠体重变化的因果关系,请从①~③中选择合适的田鼠作为菌群的供体和受体,设计两组菌群移植实验,写出相应的供受体组合和,预期实验结果。①增加降水组田鼠 ②半干旱组田鼠 ③抗生素处理的“无菌鼠” 第1章测评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D[解析]灰喜鹊属于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应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且标记尽量不影响标记动物正常活动,个体标记后即释放,项正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摇匀后抽取少量培养物,适当稀释,用台盼蓝染液染色,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在观察计数时只计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项正确;调查高度近视(600度以上)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项正确;探究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时,应围绕在梯度为的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若设置、、三个温度进行实验,不能说明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项错误。2. B[解析]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因此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项正确;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项错误;被标记的鼠再次被捕概率会降低,这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从而使调查结果偏大,项正确;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形增长,增长模型可构建为,其中 为,项正确。3. C[解析]种群密度较大的阶段,食物和空间有限,竞争较激烈,种群的死亡率和迁出率通常较高,项正确;不利地段中常常缺乏食物以及保护条件,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易受天敌、疾病等的侵害,项正确;处于支配地位的种群,处于优势地位,生活环境较好,出生率较高,但其性别比例不一定是,项错误;不利地段的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以及高迁出率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使种群密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项正确。4. B[解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异养培养条件下小球藻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小球藻属于植物,在光下可进行光合作用,故要探究异养培养条件下小球藻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应在无光条件下进行实验,项错误;为了使建立的数学模型更具说服力,该同学需进行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进行统计,项正确;该血细胞计数板1个计数室的规格为,项错误;在 目镜、 物镜下的一个视野中能观察到小室中的几个中方格,项错误。5. D[解析]种群密度增加后,影响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垂体和肾上腺属于内分泌腺,项正确;种群密度升高后,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的刺激,影响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使机体免疫力下降,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项正确;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影响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过程,项正确;该学说的研究对象是哺乳动物周期性的数量波动,不能解释低等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项错误。6. C[解析]由题目信息可知,该种群数量呈“”形增长,且第3年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第3年的种群数量为。根据标记重捕法得到的数据,可计算得出第3年种群个体总数的估算值(只)。由此可推知该地区野兔种群的值为500只。7. C[解析]环境容纳量(值)会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项正确;种群数量为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项正确;当种群数量大于小于值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项错误;由于种群存在值,因此种植农作物时要合理密植,以避免种群密度过大造成种内竞争加剧,项正确。8. C[解析]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繁殖速度快,项错误;吸取培养液前应先振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项错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酵母菌产生的代谢废物增多,酵母菌的生存环境恶化,不利于酵母菌的生长,项正确;点与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相同,但前者种群数量处于增长时期,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后者则处于种群衰退时期,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项错误。9. C[解析]岛屿环境相对封闭,排除了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因此决定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项正确;调查该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宜采用标记重捕法,项正确;秋冬季社鼠种群性别比例较高,即雌性明显多于雄性,项错误;由图可知,种群数量较低时,性别比例相对较高,可见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别比例(♀∶♂)利于种群密度恢复,项正确。10. B[解析]使用不同孔径的渔网收获的鱼的大小不同,从而改变了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而改变鳕鱼的出生率,项正确;据图分析,持久保持捕捞强度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小,甚至消失,项错误;不同时刻捕获量的大小能反映出鳕鱼种群密度的相对大小,捕获量越大,说明种群密度越大,项正确;从图中看出,采用较低的捕鱼强度和较大孔径渔网有利于提高长期捕获量,项正确。11. C[解析]在点以前,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及其他生物的制约,并不能呈“”形曲线增长,项错误;时间段内,该生物的数量相对稳定,表示此种群与其他种群间保持着数量的相对平衡,并不一定被捕食得少,项错误;曲线甲表示生物数量明显下降,可能是环境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季节的更替或者此生物被大量捕食等,导致值下降,项正确;该种群的值会因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曲线丙表示此种群的值增大,而不是生物数量高于值,项错误。12. B[解析]甲种群在段,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故甲种群在段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项错误;乙种群在段,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形增长,项正确;乙种群在后,等于1,种群数量不再变化,此时种群数量最少,项错误;甲种群在后,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形增长,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项错误。二、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3. ABD[解析]跳蝻活动能力弱,且体积小,不适宜进行标记,因此调查跳蝻密度时采用样方法,项错误;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预测稻蝗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种群密度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项错误;根据调查结果可知,稻蝗种群的值约为,当稻蝗种群数量为时,增长速率最大,从6月1日起开始调查,每隔3天调查一次,推知6月9号到13号左右(即第三次和第四次之间)稻蝗种群出现过最大增长速率,项正确;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值,该农场中出现的稻蝗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不一定能保持,因此不一定是值,项错误。14. ACD[解析]福寿螺的活动范围小,适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样方法的关键是要随机取样,项正确;从本实验的结果可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引入后,水稻增长率均为负值,且随密度增大影响增大,而其他植物如水花生的增长率为正值,故说明福寿螺主要以水稻为食,即对水稻的喜食程度最大,项错误,项正确;从图中可知,不同密度处理小区中,福寿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均大于零,说明其出生率均大于死亡率,项正确。15. BCD[解析]由题意可知,本实验采集数据的方法为样方法,项正确。通过观察表格可知,本实验研究的是两个自变量(灌溉和大蚂蚁)对因变量(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的影响;只考虑有无大蚂蚁存在,可知定时灌溉和不灌溉两种情况下,不驱走大蚂蚁与驱走大蚂蚁相比较,驱走大蚂蚁后小蚂蚁数量多,因此大蚂蚁的存在会使小蚂蚁离开而导致其数量减少,项错误,项正确。只考虑灌溉与否,可以看出定时灌溉会使小蚂蚁数量增多,不灌溉会使小蚂蚁数量减少,说明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项正确。16. ABD[解析]种群增长率为0,表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故出生率等于死亡率,项正确;如果表示增长速率,当其为0时,表明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为0,种群停止增长,推断种群可能达到值,项正确;若曲线表示“”形曲线的增长率,第6年时仍然大于0,只是增长速度变慢,项错误;若表示出生率,表示死亡率,图示中前6年由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推断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但增加的数量减小,可能面临种群退化的问题,项正确。三、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4分)17. (1)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种群数量最大[解析]图1曲线是某种群增长的“”形曲线,该曲线的值是100,对应的点是点,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点对应的点是 ,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2)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基本不变; 衰退型; 9或10; “”[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是影响该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分析图2:0~4年时,种群数量不变,故前4年该种群数量不变;年时,种群数量减少,故第9年调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最可能表现为衰退型,在第9或10年该种群密度最小,在年时,该种群数量将呈“”形曲线增长。(3) 如果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也会被捕捞,影响鱼种群年龄结构,从而影响未来鱼种群出生率,造成第二年鱼的产量下降[解析]如果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也会被捕捞,影响鱼种群年龄结构,从而影响未来鱼种群出生率,造成第二年鱼的产量下降,故不应使用网目过小的渔网。(4) 有害动物防治、 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解析]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因素在有害动物防治、 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5)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使种群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而形成“”形曲线[解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而形成“”形曲线。18. (1) 标记重捕法; 捕食、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寄生等)[解析]布氏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因此调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记重捕法。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如合作关系和种内竞争如竞争关系;种间关系又有互利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几种方式。(2) ① 增加降水; 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分析图1可知,增加降水组田鼠体重增幅更大。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可以降低死亡率,育龄个体增多可以提高出生率,即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② 羊草[解析]分析图2可知,增加降水组羊草的相对生物量明显增加,即有利于羊草的生长,其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这样就会避免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3) 增加降水组田鼠体重增幅变大是食谱改变引起的(或田鼠体重增幅变化的差异是由食谱的差异引起的)[解析]室内模拟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进行实验,可以排除食谱外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得到了与图1一致的结果,说明增加降水组田鼠体重增幅大是由食谱变化引起(田鼠体重增幅变化的差异是由食谱的差异引起的)。(4) [解析]降雨量增加,会导致草原植物群落组成改变,从而引起田鼠食谱中不同植物的比例改变,田鼠食谱变化使其对果糖等营养成分的摄入增加,进而引起其肠道中能合成短链脂肪酸(宿主的主要能源物质之一,与体重增长呈显著正相关)的菌群比例也显著增加,因此田鼠获得的能源物质增加,体重增加,种群密度增加。(5) ①③; ②③; ①③组田鼠体重增幅比②③组大[解析]要验证菌群比例变化与田鼠体重变化的因果关系,自变量为菌群比例变化,可以选取增加降水组田鼠和半干旱组田鼠菌群,因此受体应为没有菌群,即③抗生素处理的“无菌鼠”,因此设计两组菌群移植实验,一组移植增加降水组田鼠菌群,一组移植半干旱组田鼠菌群,即相应的供受体组合为:①③和②③;由于增加降水,田鼠体重增幅变大,因此①③组田鼠体重增幅比②③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