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志达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上学期10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一、积累与运用
(一)默写
1.《观沧海》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写船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刚起头儿,________________,有的是希望。
5.诗词里的思念总是让人怦然心动。李白的思念,是与月相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思念,是千里传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思念,是羁旅愁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
(二)选择题
6.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贮蓄 / 驻留 捉迷藏 / 探宝藏 差之毫厘 / 莅临指导
B.高邈 / 面貌 彩棱镜 / 有棱角 咄咄逼人 / 弄巧成拙
C.粗犷 / 旷达 披着蓑 / 鬓毛衰 抖擞精神 / 北斗七星
D.应和 / 暖和 看护妇 / 看电影 有了着落 / 着急上火
7.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伦敦 骤然 谢太傅 永絮之才
B.凄冷 池畦 绿茵茵 翻来复去
C.贮蓄 镶嵌 眼睫毛 喜出望外
D.屋檐 吝啬 草垛子 波光鳞鳞
8.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本字典各得其所,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都很鲜明。
B.他说话总给人一股咄咄逼人之感,令人很不舒服。
C.防疫期间,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出门必带口罩。
D.每当收到一本好书时,我常常会迫不及待地阅读,它如同一股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的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老年人其实需要更多的关爱。
B.我们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弘扬受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C.中国国家馆以科技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带给参观者新颖刺激的多维体验。
D.你是否能由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一切都源于你心中拥有恒久的梦想。
10.下列关于修辞方法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是比拟的一种,我们称之为拟人。还有一种比拟,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我们称之为拟物。
B.比喻有三种形式: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是暗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就是”“变成”“等于”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的比喻句是借喻。
C.“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这句活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水,也具有“温晴”的特点。
D.“黄世仁的管家穆仁智夹着尾巴逃跑了。”这句话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
1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古人称谓有敬辞和谦辞的区别,像“家君、家慈”是尊称对方的父母;“令郎、令爱”是谦称自己的儿女。
C.曹操是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作品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
D.《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春》是一篇写景散文,抓住春天的特点,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B.《秋天的怀念》通过写“我”在瘫痪后与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包容、关爱,突出了母爱的无私、伟大,直抒胸臆表现对母亲的感激、怀念、愧疚、悔恨之情。
C.《散步》记叙了一家四口春日散步的情景,从祖孙三代人之间温馨的亲情中,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同时包含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D.《荷叶·母亲》是一首借景抒情的散文诗,通过描写雨中荷叶对红莲的保护,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与关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三)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
认真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13.上面文段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__________》,这本书原名《__________》,文段中“我”背的那本书名字叫《__________》。
14.请简要回答:上面情节之后“我”去干什么了?心情如何?
光明中学七年级(1)班开展了以“友谊”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旨在让同学们更好地结识新朋友。
活动一:相识 / 识别朋友
同学们,朋友是什么?(甲)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散心灵的阴霾;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乙)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缕春风,轻轻为你拂去心中的阴云;朋友是失落日子里的一封长信,有力的为你书写勇敢的信念。朋友是一种缘分,(丙)相识,相伴,相助……今天,让我们一起泛舟友谊之海,去感受朋友的关怀。
15.上文是班长为本次班会活动拟写的开场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加线的“弹奏”“勇敢”“关怀”三个词的词性各不相同。
B.文中甲处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文中乙处画横线的句子主干是“朋友是阴云”。
D.文中丙处画线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应将逗号改为顿号。
16.活动中,同学们围绕“友谊”搜集相关内容,这时你会想到哪句名言?请写下来。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管宁割席【乙】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7.读准字音,是阅读文言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画线字注音。
太丘舍去( )尊君在不( )
18.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期日中 遥遥无期B.太丘舍去 去伪存真
C.与人期行 患难与共D.相委而去 委以重任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20.甲乙两文对你的择友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
父亲归来那一天
①小时候,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父亲是天文望远镜的工程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许多用于观测星系的望远镜是他设计的。运往各地的组装好的望远镜,天文台安装完毕,还需要父亲前往调试。而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出差归来时,那个木讷、谨慎甚至有点刻板和忧郁的工程师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
②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后正值临潼的石榴丰收,他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我们这些江南小孩,从未见过那么大的石榴。父亲按照小贩教给他的方法,在石榴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外皮上轻划了一圈,用力掰开。里面的籽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我们用勺子挖石榴籽,细细品尝,有些许醇厚甜蜜,还有些许酸爽。我终于明白古诗中为何说:“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那时我就立誓,要到北方去看看与南方红壤完全不一样的土地。
③父亲还去过新疆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归来时,他居然带着一个大纸箱。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居然带的是新疆的棉花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父亲说,他搭乘老乡的拖拉机,路过浩瀚无边的棉田,被一望无际的丰收场景震撼了,便向棉农换了几枝棉花。棉农困惑地问他:要做一副棉手套,或者一只厚棉帽,这点棉花都不够,要不要多送他一点?父亲笑说:“够了,千万别把棉花从棉枝上扯下来,我要让两个孩子们看一看,真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的。”那天这些干燥的棉枝被父亲插入坛中,成了家中别致的装饰品。父亲让我从掉落的小棉枝中扯出棉花,摸摸里面的棉籽。他说:“在新疆,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棉花,质量之好,做一床棉胎,用20年都不会扁塌。”
④父亲还去过云南天文台,那次他前去调试望远镜,我正冲刺高考。母亲觉得在这节骨眼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该再出长差。但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架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只有把它装成了,人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以,他必须去。40天后,父亲回来时竟带着一箱子白玫瑰花。我们都吃了一惊,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给母亲买花。令人疑惑的是,白玫瑰花的上面,还放着一把蔫掉的硕大花苞,也是洁白的。父亲说:“这就是成语‘昙花一现’中的昙花呀!夜间开放,两三个小时后,这些花朵就枯萎了,必须从花枝上掰下来,否则下一轮花朵就没有力量盛放。”昆明人喜欢用昙花做甜汤,父亲买了八朵,想让我们尝一尝昙花汤的味道。他将昙花的花萼轻轻去掉,将那些柔弱无骨的花瓣用清水反复冲洗,待将莲子等配料熬煮了40分钟后,起锅前加入昙花的花瓣。昙花的花瓣,口感又滑又嫩,带着云贵高原上的清气。
⑤这次昆明之行,给父亲带来的最大喜悦,不仅是望远镜的调试成功,还有他归来时我可喜的高考成绩。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奖励,是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满月时,用这台小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有山地,有凹坑,有被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
⑥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他曾经说过,孩子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我们是一颗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你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肯定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归来的那一天,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脱个人的狭窄视野,用别致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
21.父亲一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家人带来生活的“浪漫”,请简要概括“浪漫”的事。
(1)品临潼硕大石榴(2)(3)
2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1)里面的籽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修辞角度)
(2)父亲让我从掉落的小棉枝中扯出棉花,摸摸里面的棉籽儿(描写方法)
23.本文以“父亲归来那一天”为题,有什么好处?
24.文章开头说“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25.电子班刊《集物》的“四季旅游”专栏征集一则150字的四季旅行推荐语。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季节,写推荐语。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一)默写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4.一年之计在于春 有的是工夫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选择题
6.D
7.C
8.A
9.C
10.B
11.B
12.B
(三)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
13.《朝花夕拾》 《旧事重提》 《鉴略》。
14.五猖会中“我”背完《鉴略》后,大家都高兴地去看五猖会,“我却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原因有三:(1)我想去看“五猖会”,却被父亲勒令先背书,方能去看;(2)“我”背书时伙伴们都在等我,“我”对此感到一丝羞愧;(3)当时的“我”思考父亲何以叫我“在此时背书”,表达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同时含蓄地批判了封建社会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15.C
1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17.shě fǒu
18.A
19.(1)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啦。”
(2)管宁还像原来一样看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
20.办事要诚信、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现代文阅读
21.(2)识新疆棉花棉籽(3)送母亲白玫瑰花
22.(1)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抱”赋予石榴籽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榴籽的繁多紧密。
(2)运用“扯”“摸摸”等动作描写,再现了父亲教“我”识棉花棉籽的过程,写出了父亲对子女细腻深沉的爱。
23.①以“父亲归来那一天”为线索,把多个典型事件组织起来,使情节更加集中,结构清晰。②“一天”内时间上的短与父亲给我带来的世界之大形成对比,突出父亲独具匠心的教育理念和智慧,塑造了一个关爱子女,有着教育远见的父亲形象。③以“一天”的小切入点写作,突出“那一天”不断开阔我的视野,对我的影响之大,更好地突出主旨。
24.父亲归来那一天带回来的新鲜事物每次都让“我”大开眼界,作者用“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来强调当时受到的震撼,以及惊叹期待的程度;作者这样说,也饱含着对父亲的赞叹和感激,突出父亲给我的教益之大、影响之深,让我在别致的角度中看得更远,站得更高,感知世界的辽阔与美好,更加热爱生活。
25.略
山西省太原市志达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志达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4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太原市志达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志达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4页。